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无所事事的艺术
内容简介: “花时间”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帮助、引导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体验生命中未被发觉的美,用心去生活,去旅游。 当全世界都在催你奋力往前冲时,这本书却反其道,教你怎么拖延、深呼吸、打瞌睡、沐浴、品尝宇宙万物的美妙滋味…… 摄影大师与畅销书作者一起通过甜美诱人的智慧、意象丰富的图片、简单易行的处方,帮助读者放松身体、缓解压力,在烦乱嘈杂的社会里,为自我争取更多的心灵空间。 精彩片段: 前 言 每当至亲、朋友好心地建议我们放松一下——深吸一口气、休息几天——我们下意识里就会抗拒这种建议。放缓脚步太花时间了。这一代的人都是行动者,我们毕生所努力的,都是设法让事情发生。我们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做不成的,当然,除了无所事事之外。 对我们而言,无所事事的状态是超脱生命轨道以外的、是最奢华的享受、最不可能的美梦。然而,我们是不是一直在不恰当的地方寻找那种难以捉摸的空无呢? 宁静的心,并不是生在荒岛或绝顶上的奇花异草,你无需漂洋过海去寻找它。“放松”其实是长在你家后院的植物—— 一株耐寒的小树丛。虽然我们不断地想将它连根拔起,它却从不离弃自己。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你培养宁静的种子而设计的。每当你呼吸、等待或倾听的时候;饭吃到一半或被塞到车流中的时候;或者赶搭飞机、拼结案报告的焦虑时刻,都可以学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当然,你并不需要别人对你说教、说服你放松有多大的好处,不过你的头脑却需要被诱惑。你必须透过理智去了解一些事,才能让你的头脑相信,时而放松一下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事。 若不能说服理智的话,那么你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有罪恶感。因此,请继续往下读。够幸运的话,你将会在本书里发现一些让人心动的甜言蜜语。 献给 塔玛佩斯山(Mount Tamalpais)之灵 章节目录: 推荐序/陶红 前言 拖延的艺术 追随梭罗的脚步 101则吹口哨的秘诀 呼吸的艺术 呼吸与缓解痛苦的关系 安住于眼前这一刻 冥想的艺术 何谓开悟 保持身心静默,但不僵硬 发呆的艺术 消磨掉你的焦虑不安 给海滩漫游者的几则建言 打哈欠的艺术 脚底按摩的自然疗法 拓展你的想像力 打瞌睡的艺术 对付罪咎感 香甜午睡的处方 沐浴的艺术 什么是水疗 什么是芳香疗法 要不要试试矿泉浴疗 被遗忘的家庭处方 品尝的艺术 舌尖尝到了什么滋味 如何保持不醉 倾听的艺术 聆听你的直觉 沉默是金 等待的艺术 此刻或永远不再 如何观赏日落 结语 译后记/胡因梦 -
逆风
《逆风》内容简介:命运悲惨的非洲女孩桑童年时母亲弃她远走欧洲,少年时被迫放弃当医生的梦想背井离乡,在一个好心人帮助下偷渡到欧洲。在里斯本,她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和白人的歧视,梦想有一天成为受尊重的普通欧洲人。桑自认为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爱,却在婚后遭到丈夫虐待。她没有被暴力吓倒,毅然带着儿子离家出走,日子还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桑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走下去。 -
妾的儿女
◎海外华裔历史题材纪实性文学作品的拓荒之作 ◎从旧式底层华工小妾到西式新女性,从温哥华小酒馆女招待到加拿大总理特别顾问,一个家族,三代女性,见证百年移民甘苦悲欢 ◎加拿大纪实文学奖、温哥华图书奖、加拿大女性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 20世纪初,成千上万的中国男人从中国广东到加拿大淘金,他们把妻子留在了中国,为了抵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这些男人纳妾成为当时极普遍的现象。 《妾的儿女》是著名华裔加拿大女作家郑霭龄用英文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以作者的外公、外婆、母亲为主要人物线索,串联起包括留守大陆的外公正室母子、跟随外公出洋谋生的小妾(即外婆)、被外公带回大陆由正室抚养的作者的两个姐妹的生活以及早期加拿大中国城华人生活,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一个移民家族的生离死别,同时折射出以作者家族为代表的早期加拿大华人在残酷的异国环境中不为人知的艰辛挣扎。 本书1994年在加拿大出版,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现已被翻译十几国文字,并且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成为畅销书。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妾的儿女》也被作为研究文学、历史、女性、亚洲历史的资料和教材。 -
父亲的手
麦伦·尤伯格编著的《父亲的手》讲述了:因为父母的失聪,小男孩的成长伴随着难以消解的冷漠,和浓稠的、化不开的自尊。渐渐地,他随着父亲的手语,逐渐进入爱与手的生命旅程。 当他长大后,母亲问他:“何不写本关于父亲的书?”于是他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写了下来。 这是一封悠长而迟来的情书,写给年迈母亲,写给已逝父亲,也写给这个让他常感羞辱,却永远盈满真爱的美丽世界。 《父亲的手》中这个故事最撼动人心之处,在于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
这也会过去
“我从不否认任何爱,或任何伤痛。否认这些就像在否认我自己。” 生活即是不停的告别,我们由此得以顿悟和成长。 —————————————— 小说源自一则寓言: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召来本国所有的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诗人,要他们提出一个永恒放诸四海皆准的简短格言。几个月后,群臣回报那句话已被找到,仅短短五个字:“这也会过去。”悲伤与痛 苦会过去,欢喜和幸福也会过去,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小说开篇,布兰卡的母亲刚刚 过世,这给她带来了撕裂般的痛苦。生命会逝去,但在一切痛苦面前,生活的记忆仍旧存在,那些借由性、朋友、孩子、两任前夫所再次确认的生命力量,痛苦和爱、恐惧和欲望、忧伤和欢笑、荒凉与美丽的风景,这一切都会存在,因为那些我们爱过的将永不会消失。 本书为西班牙小说家、记者米莱娜·布斯克茨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布兰卡的故事以及她母亲的疾病与死亡、布兰卡与前夫、孩子、朋友、情人的关系,作者奇迹般地将书写的轻盈与内涵的深度完美结合,小说极为私人化,却又以开放的声音和语言来拓宽读者的世界观,关于失去与哀悼、告别与成长,智慧与爱。 —————————————— 国际书评 ◆《这也会过去》一书将成为2016年秋季全球文学事件之一。—《时代周刊》 ◆这是一本有趣、刺痛人心,性感又真实的小说。—英国当红畅销书作家 马特·海格 ◆处处可见沉痛又透澈的顿悟。──法国《图书周刊》 ◆每个句子都带有美丽的能量。—法国权威媒体《费加罗文学报》 ◆一场文学海啸,一个诱人的声音,一次强有力的生命叮咬。—西班牙著名文学记者 西尔维亚•马里蒙ARR ◆对笔调的第一印象是一场充满轻微功利的法式幽默剧,但是不要被愚弄,一旦你上了钩,文本将卡住你的味觉,它会拖住你,让你尝到盐、血、地平线和大海的深渊。—西班牙标志性刊物《先锋报》 ◆笔法如此优雅的小说,前所未见。—法国《快讯》周刊 ◆大师之作。──法国《生活》杂志(La Vie) ◆温柔、幽默、诗意与很多的爱。──《费加洛杂志》 ◆文字非常纤细敏感,又极度澄澈。──文学沙龙网站salon-litteraire.com ◆这部女性小说虽然既抒情又奇异,却也非常真实,笔调流畅且充满诗意。──法国《书目笔记》月刊(Notes Bibliographiques) ◆她的才气将使夏季更充满生气。──法国《观点》周刊 ◆诱人的声音,企图用力咬下一口人生的滋味。──西班牙《现在日报》(Ara) ◆这本书向美好的关系致敬,也是出色的女性肖像,是一首对生命与自由的赞歌,也是对于传承的称颂,它鼓动成长,也激励提升眼界、迎向自由,就这一点来说,最后的三页可以说是极度动人。这是一本耀眼的小说,真的是我的心头好,绝对可以放在枕边在未来几个月伴我入眠,我也建议所有人都把它放到今夏的旅行袋中。──文学信息与评论网站Onlalu.com ◆在米莲娜·布斯克茨这部以死亡与哀伤为题的小说里,有种绝妙的轻盈感,悲剧性地轻挑,却绝对不是肤浅;爱情、性、友谊、诱惑,这些都与忧伤、悲痛同时存在。这本书可说是当今最优雅的书。—法国《大书坊》(La Grande Librairie)节目主持人巴斯诺(François Busnel) ◆又轻巧又狂热又令人心碎……笔法超群……既是写给母亲也是写给自己,叙述扣人心弦。这本小说在法兰克福书展造成轰动,由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它唤醒一种逝去的生活方式,那是狂欢与无忧无虑的60年代后期,一切彷彿都有可能,对照今日的生活,象是狂欢次日带着宿醉的苏醒。──比利时《回声报》 ◆既忧郁又潇洒,充满了母亲的影像。──卢森堡《每日报》(Le Quotidien) ◆这部小说非常优雅,且结合了许多对立面:极度个人化,却也回响着一种普世的调子;既风趣又令人心碎;在黑暗中发出醉人的生之喜悦。──ELLE法国版 ◆相当感人……在感伤与轻盈之间拉起一条线,并没有跌入肤浅的陷阱里。失去亲人的忧伤与无法抑制想要享受夏日时光的欲望混合在一起……──法国《世界报》书评 ◆在如此简短的篇幅里可以找到这么多思考、这么丰富的影像和情感,是很罕见的。──法国《观点》周刊 ◆西班牙文学出现新星。这本小说象是个节庆,每个句子都铿锵有力,我们可以说她的文笔提神醒脑吗?答案是可以的,读者象是被浸到摄氏16度的冷水中一样。──《费加洛报》文学版专栏 ◆写给过世母亲的爱之歌,同时也是对生命的赞颂,自由与希望的讯息,鼓励人勇往直前,追寻自己的想望。这本小说传达出来的情感如此强烈,即使阖上书页许久,仍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法国《书商页面》杂志(Pages des Libraires) ◆一个40岁女性极端引人的肖像,她聪慧闪亮,魅力无边,读这本书让人精神焕发!──《巴黎人杂志》 ◆纯粹聪慧与感情的浓缩,是一本关于男女、关于友谊、关于亲情,以及关于流逝的时光甩我们巴掌的小说,令人难忘。──《美丽佳人》法国版 ◆在玩世不恭与感伤之间,充满轻盈的优雅。──法国《书》杂志 ◆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来自世界文学重要角色的伟大小说。──《普罗旺斯》日报 ◆自由女性的精致肖像,轻巧而优雅,在性与爱的主题上,拥抱无法承受的勇气。──法国《邮局传讯》(Florilettres) ◆面对母亲的死亡,一个年轻女性选择以优雅轻盈的态度面对……这是一部优美且具深度之作。──法国《东部共和报》 ◆无聊琐事与重要事件穿插,作者触及我们生活的中心。──法国《特大号》杂志(Maxi)「31本你将喜爱的书」 ◆一本热血又有趣的书,女主角看似无感,其实隐藏着对自我的挖掘。──法国《红外线》杂志(INFRAROUGE)「十大夏季选书」 ◆一本赤裸裸的小说,讲性跟讲死亡的场景一样多。──法国《名利场》杂志(Vanity Fair) ◆一本以感性交织成的小说,描述生命的真实课程。──《VOGUE》法国版 ◆《这也会过去》充满了精微的智慧。──《哈泼时尚》 -
电灯光
《电灯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第11部诗集,2001年出版,主要收集的是他1995年获诺贝尔奖之后几年的作品。薄薄一本诗集几乎包括了所有诗歌体裁:抒情诗、哀歌、十四行、歌谣、史诗、翻译、沉思性的组诗等,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在或明或暗的光照下,显现奇迹和质感。希尼用他一贯的个人视角,咀嚼生活中喜悦或哀痛的片段,点点滴滴,亲切感人,毫无姿态。在个人生活的坚实基础上,更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之间,在诗艺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启了他晚期诗歌的新气象。 -
三岛由纪夫的世界
本书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关于三岛由纪夫的研究专著,对三岛由纪夫的心理世界、文学世界和理想世界做了层层深入的剖析,全书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层面: 三岛由纪夫有着寂寞、畸形的童年生活,这是他诡异审美取向的心理基础,也是读者挖掘他创作的心灵奥秘。三岛由纪夫幼年时幽闭的生活使他时常陷入病态的空幻中,人格出现缺陷,他感觉中的世界是一个变形的世界。自恋与自虐是他性格中突出的悖论,在对日本古典美的继承和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吸取中,他用文学疗救自己和日本文坛。 三岛由纪夫所处的战后日本的社会现实刺激他写出了一系列作品,三岛由纪夫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丑恶的美和危险的美的喜好使他竭力寻找奇特的感受和角度去创作,主要反映在他对死亡和暴力的向往,对变异爱情的描写和对人性阴暗面的关注等方面。文学创作使三岛逐渐靠近了自己“文武两道”的理想,文学一直是他往返于理想和现实的桥梁。对于三岛来说,文学是对压抑现实的宣泄;是对理想不可得的无望的拯救;是生命光彩的律动;是他人生的支柱。 把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与人生对照着来看,可以看出文学创作对作家心理的疗救作用,作家可以陶醉于文学世界中排遣压抑,可以在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实现自我确证。同时,文学作品通过被阅读,对接受者正面的教育和“净化”也是一种疗救。三岛由纪夫正是依靠文学对他的心理进行疗救而一直坚持写作;也因为过度地投入文学世界,他将生活艺术化。最终,他以自杀来疗救国人。 -
局外人
《局外人》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代表作。加缪这样评价他的“局外人”:他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表演自己、矫饰感情,善良宽和,不说废话。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在社会看来,就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他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
沉默的告白
11月24日,著名物理学家雅思明和先天失聪的十岁女儿露比踏上了阿拉斯加的茫茫雪原,然而期待中本应在机场迎接的丈夫马修并未出现。 几个小时之后,雅思明和露比开始了在冰封荒野里的孤独跋涉。这里渺无人烟、寸草不生,连眼泪都能瞬间成冰,漫长的黑夜还将持续54天。 她们要寻找露比的父亲,深入荒原腹地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警察断言他已经在大火中丧生,可是雅思明知道,他还活着,在等着她们。 然而,她们不知道的是,漆黑无边的荒原上,她们并非独行,有一双眼睛一直监视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危险如影随形…… -
五卷书
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很多人知道是《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书,而仅次于《圣经》的书就是用梵文写成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但是要说到《五卷书》的影响,季羡林先生说,恐怕连《圣经》都要屈居第二。 不同译本的《五卷书》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季羡林先生翻译的《五卷书》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译本,自20世纪50年代初版后绝版至今,时隔半个多世纪重新盛装上市,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五卷书》的形成也颇具故事性: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例如: 不管是怎样无足轻重,许多东西联起来就保证胜利。 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绳子,用这绳子连大象也能捆起。 谁要是不把敌人和疾病在刚发现的时候就消灭掉, 即使他非常有力,等到他(它)们壮大了,仍然会被打倒。 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 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对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 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有过远的距离? 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 …… 如此不胜枚举。 《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虽然成书于近两千年前,但是翻开书却发现,这些寓言所蕴含的哲理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句句直逼当下,当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古人的智慧时,也会心生感慨,原来世界和时间就是一个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犯错不断纠错。不知李安导演是否看过《五卷书》,但他在谈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也曾对印度的故事高度赞誉:“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但愿读过《五卷书》,我们能多一些智慧,人生少一些弯路。 -
狗的风光日子
《狗的风光日子》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曾被拍成电影。小说描写土著青年杜里根因斗殴入狱,出狱后本想重新做人,但却受到白人青年的威逼利诱,再次犯事。这是一部典型的土著作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土著群体的生存环境,也表现了白人在体制和文化上对土著人的歧视与迫害。这也是一部街头少年成长小说,酗酒吸毒,性,斗殴,偷窃,躲避,袭警,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通过杜里根的经历,表现了土著青年在白人与黑人,权威与个性,城市与乡村等的夹缝中生存的痛苦。作者本人也坐过牢,出狱之后“一怒之下在六个星期内完成了这部小说”,因此,《狗的风光日子》也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
花季的安妮
《花季的安妮》内容简介:“想象的空间”在全套书中是一个绝对的关键词,安妮同学可以把自己的灰眼睛想象成紫罗兰色,把窄小修身的衣服想象成当时流行的泡泡袖,唯独没办法把自己的红头发想象成透亮的黑色。这头红发给安妮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因为同班男生吉尔伯特叫她“红毛”,她简直恨了他一辈子。安妮和无法想象的红头发进行的最为殊死的一次搏斗,是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一瓶染发剂,结果让头发变成了绿色,不得不剪掉。她忘记盖果酱的盖子结果让老鼠跑了进去,给朋友喝葡萄酒喝到酩酊大醉,在蛋糕里放止痛药粉……安妮的这些脱线事迹充分证明,囧女孩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全书主要描写了另一种更真切、美好、质朴的深情。 -
Atemschaukel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项殊荣也给赫塔·穆勒带来了109万欧元的实际收益。赫塔·穆勒作品的最高成就应该算是今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Atemschaukel),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赫塔·穆勒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改营中。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穆勒的母亲。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穆勒不仅有相似的经历,他们的共同之处更在于他们对语言力量的信任,一种根植于语言内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达真理本身以及关于人类和政治的矛盾关系。正因为这样,这两位诗人作家决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开始的这部文学作品。奥斯卡·帕斯提奥在2006年意外去世之后,赫塔·穆勒的文学创作因此停了一年之后才得以继续。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匮乏的纪实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希望的极端孤独世界。文中没有出现“仇恨”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虱子,黑夜中苍蝇的轰鸣,以及饥饿天使对每一个俘虏的守护,这是一个只有皮和骨头而没有血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恶魔给我们的晚餐送来的是杂草和土豆皮”。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这就是她语言的充满艺术感的图像性。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物,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故事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审美的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的过去的人们。 《呼吸钟摆》一书正是这样扼住了大家的呼吸。 -
吸血鬼的访客
《吸血鬼的访客》以不同的恐怖故事、不同的奇特情节、不同的诡异场面,扣人心弦,曾经紧紧的抓住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了恐怖小说爱好者更广阔怪异的想象空间。从《暮光之城》回归《德拉库拉》,布莱姆·斯托克塑造的吸血鬼形象铸就其不可颠覆的恐怖小说鼻祖地位。以其名字命名的布莱姆·斯托克奖,是恐怖小说之最高奖。斯蒂芬·金曾六次获此殊荣。 -
桃色童话
《安德鲁•朗格彩色童话全集•桃色童话》内容简介:私奔的猫、龙如何上当、小精灵和店主、林中的房子、岛仔和乌龟、森林怪兽的下场、会飞的箱子、雪人、衬衫领、箱子里的公主、三兄弟、雪王后、小枞树、美人鱼的儿子汉斯等。 -
Howl, Kaddish and Other Poems
Beat movement icon and visionary poet, Allen Ginsberg broke boundaries with his fearless, pyrotechnic verse. This new collection brings together the famous poems that made his name as a defining figure of the counterculture. They include the apocalyptic "Howl", which became the subject of an obscenity trial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6; the moving lament for his dead mother, "Kaddish"; the searing indictment of his homeland, "America"; and the confessional "Mescaline". Dark, ecstatic and rhapsodic, they show why Ginsberg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