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媒体
-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最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
交互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本书深入浅出介绍了人机交互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内容涉及电子原理基础、设备选型、建立集成电路、微处理编程、计算机通信、转换和交互设计、传感控制、设备间通信、声光控制、多媒体输入和输出管理等。本书内容实用,难易知中,图例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适合作为计算机、电子工程及相关工科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使用。 -
分割美国:广告主与新媒介世界
约瑟夫·塔洛通过对当代广告业与传媒产业互动关系的全景描述,阐述了这一运动所具有“漫长而无情的性质”:从大众市场的广告到细分市场的广告,从对一般受众的“扫射“到对目标受众的“点射”,从单一的广告到整合的营销手段。 如果说“美国的冬小麦是强有力的溶剂”,广告曾经是帮助美国从移民的集合体中创造出一个国家,含蓄地演示了现代美国社会物质主义的、流动的和终极民主的实质,那么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起美国广告业与媒介产业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就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也许我们能够从约瑟夫·塔洛对于美国广告业与媒介产业关系的描述中反观自身,而全球化与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背景也赋予这种观照以现实的价值。 -
媒介形态变化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ISBN:9787508020921,作者:(美)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著;明安香译 -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讲述了:◎大众传播媒介过去为传播学者所赞叹的,正是我们今天所应该批判和超越的。大众传媒在过去曾经造福于民众的地方同时也参与压迫和剥夺了民众不说,其最应该被批判和超越的,是它在强化了国家机器的传播机能的同时,削弱乃至完全剥夺了民众的传播权。传播机构成为异化的统治者,而民众则由平等的传播者,而沦为需要被关照的受众。这种关照除了教化之外,也包括作为研究和算计的对象,直至成为需要严加防备的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自己身边的数字鸿沟另一边的人相比,一国的网民对异国他乡的网民也许更有认同感。因为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所有加入某一网络虚拟社区的电子媒介人之间,都有一种同伴和朋友的感觉,而身边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趣味不合的非电子媒介人,则被视为异己。◎在这个时代,无所不在的网络传播环境和虚拟实在技术,让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内容的传播。人们第一次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以多重身份,几乎同时参与几乎所有需要的交流。◎正如推特的英文原意——Twtter所示,人们上微博,并不是要达成什么经过慎思的理性目标,而是仅仅想跟小鸟一样啾啾叫几声而已。虽然并不排斥少数天才人物正是合理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冲动而达成了某些经济目标,譬如脸谱、推特等网站的创始人正是因为提供了这样的服务而成为了亿万富翁,但是,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正是顺应了人类的传播天性。 -
软利器
《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内容简介:何谓“软利器”?一种轻盈、透明、无质无形、难以把握的力量,由信息和物理载体构成,这就是媒介。了解媒介的属性和演化规律的人,常占尽优势:反之则身处险境。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如果你看过保罗•莱文森的这本《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或许就会深信不疑。在书中,莱文森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带领你穿越媒介时空——你将邂逅古埃及的法老、古希腊的圣贤以及欧洲中世纪、近代和当代的谷登堡、哥伦布、达尔文、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 你将重温宗教改革、发现的时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电子革命和阿西莫夫革命: 你将考察口语、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光化学媒介、电子媒介、文字处理、超文本和互联网的演化、人工智能的未来…… 作为媒介“软决定论”的信仰者和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提出者,莱文森的预测正逐渐变成现实:新新媒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如果你想掌握媒介这把“利器”,无往而不胜,不妨从《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开始。 -
微博
这本专著对微博产生以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的详细梳理,考察了微博发展的关键事件编制了微博发展的大事年表,并使用嵌套性理论对微博的发展逻辑和价值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是目前关于微博的学术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本文的作者是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深入考察了以美国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的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以及Twitter企业营销案例、Twitter竞争对手分析等,并且花大功夫进行了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基于对中国本土的微博用户深度访谈以及微博用户满意度调查的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行动路线图式的战略与策略。对于微博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得到了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积极认可和深入应用。并且对于制定中国微博发展的制度框架也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的意义。本项研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复合采用了文献分析方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发、焦点人群访谈法以及在传播学的实证研究中最为前沿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配合使用模式 上也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示范性。 -
新媒体事件研究
《新媒体事件研究》的研究包括了传播内容、话语权、媒体系统内部互动等一些反映出社会变迁新趋势的各种问题。作者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了解传播过程与社会变迁的深层次特征,揭示新现象背后的新趋势、新议题。 -
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主要内容:以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态——用户制作内容为主轴,全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形态的变化动因、变化形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传统媒体的应变策略等理论和现实问题。阐述博客、播客、DV、SNS等新的媒介手段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具有的新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国内外主要媒体如BBC、CNN、中国都市报纸等应用新媒体手段的大量案例,揭示和展望21世纪媒体发展的趋势和不断演化的特征。 -
互联网政治学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研究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还分析了持续性的和争议性的政策问题,这包括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的治理,监视、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张力,互联网媒体领域的政治经济学。《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采用比较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美国、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量案例。写作风格清晰而易于理解,这本最新的极具复杂性的理论书籍,揭示了互联网对我们如何“从事”政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媒体推荐 传播技术的政治以及传播技术与政治,是所有新的传播技术问世前后都会牵涉到的问题。而在现代政治社会中,无非将形成两组关系,一是国家与新传播技术,二是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前者是庙堂之上的云霄,后者是草根之下的土壤。它们之间尽管有此霄壤之别,但却相辅相成,这正是互联网链接式政治生态的奇观之一……《互联网政治学》的讨论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逻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杜骏飞 本书的优点在于:具有典范性的主题架构、极其透彻的研究、对所涉问题的每个重要文献或观点的归纳。在互联网影响社会的文献中,该书将具有突出的贡献。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加里·查普曼 截至目前,查德威克提供了对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的最为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论述了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技术政治。这是一本令人永世难忘的著作。 ——华盛顿大学 兰斯·本内特 本书是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中最为透彻和全面的著作——查德威克以其对研究文献的饱学博览,给初涉此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最为细致的导论性资料。 ——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布鲁斯·比姆博 -
网络社会
曼纽尔·卡斯特是闻名世界的社会科学家,《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他主编的探讨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的论文合集。《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新颖的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通信研究领域以及商业研究领域。对在技术决策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决策者而言,《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也颇具研究价值。商业和管理专家也能在此书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
Learning Processing
Book Description Teaches graphic artists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within a visual playground!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book introduces programming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ual art, in a more accessible format than traditional programming textbooks. It uses the open source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cessing as the basis for all discussion and examples,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 such as variables, conditionals, loops, arrays, and objects in a highly visual manner. The book will also introduce advanced topics such as data mining, networking,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vision, and 3D graphics. It will also introduce using Processing for "tangible media"; communicating with microcontrollers to interact with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Processing is built on top of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Java, and so i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Java and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will help prepare the student for study of more advanced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such as Java or C++. *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using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cessing developed at the MIT Media Lab * Written for the interactive media designer without any programming experience * Includes source code for many example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of what can be done with Processing -
主编死了
“我服务的媒体停运了。我创办的媒体衰落了。我热爱的媒体消失了。” “是我所扮演的角色——‘主编’造成了这一切,如同造就之前一个世纪的繁荣。” 时至今日,媒体业正在面临深刻而艰难的转型,昔日辉煌的著名报刊相继关停,数字化浪潮不可阻挡。 是什么使得传统媒体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爆发式涌现的自媒体是变异还是回归?未来的媒体又将呈现何种形态?…… 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了解媒体主编权力与个人表达权利的关系,方知其正当性边界与有效时限。 了解工业化媒体受惠于垄断,方知其过剩产能的存在基础与瓦解条件。 了解广告模式的周期性特征,方知金融危机为何成为压垮印刷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了解用户体验滞后于技术替代,方知有主编的新媒体还不是新媒体。 了解大众传播的“个体私有化”进程,方知自媒体如何从大机器生产中复兴。 了解主编死了,方知新闻专业主义将成为公民常识,业余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
这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将会在互联网历史上留下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从科技、媒介、人文三个既相互关联又渐进影响的层面厘清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帮助我们总结过去,回顾互联网世界已经发生的;驾驭现在,看清移动互联网世界正在发生的;决胜未来,预知信息世界尚未发生的,治愈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焦虑症”,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个极速变换的时代,迎风飞扬。 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业规则。这是信息时代进化的必然,更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沿着这一脉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机遇 未来已来,移动互联网究竟会将把我们带向何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共同课题。开篇从技术角度梳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移动终端制造商的兴衰和沉浮,解读了由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构成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是如何蕴育产品对产品的颠覆、行业对行业的颠覆,最终演进为时代对时代的颠覆的。 上篇:科技在换代 科技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每一次时代变革,都是由科技的革新引发的。上篇从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4个视角(每一个视角的发展都可划分为三次重要变革)总结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互联网技术是如何更新换代的,以及每一次更新换代所产生的影响力。 中篇:科技延伸媒介 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技术是人类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科技的换代催生了新的媒介,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改变了媒介的传播形态。中篇从信息承载的方式(从文字到形象)、信息传递的效率(从1到N传递到N2传递)、信息传递的数量(从经验到大数据)、信息传递的结果(从不透明到透明)4个维度总结了科技的革新对媒介的深刻影响。 下篇:媒介更新人文 科技的换代,媒介的延伸,最终都会引起人和社会的变化,它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下篇总结了媒介更新对人文产生的4大影响:思维方式更新,从理性时代到感性时代;时间感更新,从慢时代到快时代;空间感更新,从科层时代到扁平时代;目标感更新,从奋斗时代到娱乐时代。这些影响将导致商业模式和商业规则发生重大的变化。 结束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平衡 时代的变换让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不断碰撞和融合,互相交织,变得空前多元。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空间和时间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互联网构筑的数字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我”和“我们”的平衡。 -
新媒体生存
《新媒体生存》中讲述的是一群活跃在互联网世界中的人,常常被称作各种各样的“客”……其实他们不是新媒体的客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互联网的主人,他们能用多种方式与他人分享观点与经验,分享信息与发现,他们通过“上传”成为媒体内容的制造者,他们活跃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颠覆着传统,创造着令人瞠目的新现象。生存在新媒体世界中的人们知道,“虚拟”不等于“虚假”,不等于“虚无”,虚拟社区只是在不一样的现实层面存在着——这些把虚拟社区大部分等同于真实生活的网络原住民,以及因为向往他们的生活而将很多时间与精力投放到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迁徙居民以及经常散步新媒体,到这个丰富自由的无疆域社区中徜徉的游民,他们共同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社群主义者”(communalist)。 -
The Fundamentals of Sonic art & Sound design
此书探索了声音艺术的世界,包括研究其历史与发展过程,通过考查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和言论以及时下广泛以“声音艺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来探知当前这些充满多样性的艺术流派的状态。书中也讨论了对科技的运用以及它们对艺术创作的冲击。另外,声音艺术与声音设计基础 还涉及到了在声音记录、表演、装置和展览方面一些激进的新方法,并且探访了声音艺术家和声音设计师们的世界。 -
莱文森精粹
《莱文森精粹》分5部,按主题分类,共25章,精选保罗·莱文森的论文和专著摘要,章节按出版社排序,从1977年到2005年,第一部“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集中表现保罗·莱文森在在媒介理论研究上的贡献,第2部“进化,技术和宇宙”反映保罗·莱文森在哲学和知识进化论方面的卓越建树,“马歇尔·麦克卢汉”证明保罗·莱文森是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第四部“数字革命”彰显保罗·莱文森在新媒介研究中的前沿地位,第五部“媒介对政治的冲击”凸显了保罗·莱文森社会评判家的角色 -
互联网的误读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相信技术决定结果——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 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包括《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由英国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授权出版,据原书1997版和2000版译出。2001年和2006年版《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使用了同一ISBN。 -
媒介、社会与世界
本书突出媒介实践和媒介仪式,破解媒介权力的显著特征和隐性伤害,阐述媒介社会化的奥秘,批判媒介中心神话,探究媒介文化底层的社会心理文化需求,构建媒介伦理和媒介正义框架。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讲媒介实践;第三章重点考察媒介仪式和媒介中心神话;第四章论媒介的隐性影响;第五章是对媒介批评的批评;第六章审视媒介饱和对教育、医学、法律、政治等领域的影响;第七章回到媒介文化的底层动态关系;第八章研究当代生活方式涉及的伦理问题和正义问题。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