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郁達夫

  • 沉淪

    作者:郁達夫

  • 艺文私见

    作者:郁达夫

    本书所收三个文学专论,《小说论》1926年1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戏剧论》1926年7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文学概说》1927年8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虽然简略,但要言不烦,深得文学创作的要领。本书收取的作者其他单篇文章,取自作者不同时期的文集,可以看出作者的文艺见解,虽称“私见”,但不乏“公理”,均为研究新文学和郁达夫创作的重要资料。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 一個人在途上

    作者:郁達夫

  • 郁达夫诗词笺注

    作者:詹亚园

    《郁达夫诗词笺注》收郁达夫旧体诗词近500首,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对郁氏诗词作了全面的笺注。此外,《郁达夫诗词笺注》对郁达夫诗词笺注,注诗与注典兼顾,而重在注典。同时,为了尽可能留存郁达夫诗歌创作的全貌,《郁达夫诗词笺注》还将他的断句、联语、题词、新诗、外文诗作为“附录”附在书后。
  • 许子东讲稿-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卷二

    作者:许子东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用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创作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我在华东师大硕士论文的一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我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1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我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总之现代作家我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我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我后来一直没有后悔。《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我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中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附录了三篇讲座录音,其中有些话题在前面的论文或有触及,但“话怎么说”也决定“说什么话”,表述方式不同,意旨联想也很不一样。重校本卷稿子,竟连贯了二十多年读书生活。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原来这么短。自我溢美就是回首往事,不怎么会因过去的文字而羞愧;苛刻而言也是学业不够与时俱进,方法境界不够扩展。在文体上倒是有些变化:以前的论文是书面文体,近期文章尤其讲座文字较多口语。书名是“讲稿”,意为讲座与文稿。
  • 王映霞自传

    作者:王映霞

    王映霞1905年生于杭州,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杭州女师人才辈出,王映霞是她们中的一位佼佼者。王映霞始知鲁迅、郭沫若,后来才知道郁达夫,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一次偶识,郁达夫深深迷恋了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于1928年两人结为伉俪,历12年风雨,最终于1940 年正式离婚。从相识相爱,到最终分手,王映霞与郁达夫的这段爱情纠葛曾在文坛上纷纷扬扬掀起过不小的风波,因而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这段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也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而细致的再现了。书中对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交往与介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份珍贵史料。尽管至今,文坛上对王映霞,以及王映霞与郁达夫之间的这段爱情纠葛评价不一。但这本《王映霞自传》以流畅简洁的笔触,情真细腻的描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民国生活画面的生动写照,还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浪漫温馨的艺术氛围,这是我们所以将此书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