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鼎鈞

  • 風雨陰晴王鼎鈞

    作者:亮軒

    王鼎鈞是文壇重量級作家,雖然評論他的單篇作品甚多,但尚未有系統的整體論述,而去年甫出版的《王鼎鈞論》(蔡倩茹著)僅就散文部分著墨,於是亮軒花了整整兩年,成就出這麼一本五百餘頁的大書,是想要對王鼎鈞及作品深入瞭解的人之首選。
  • 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

    作者:王鼎鈞

    作家林文義說:鼎公回憶錄四部曲已然完成其文學典範,三年後又一散文雋著《桃花流水沓然去》,放懷抒言,情緻深邃,黃金年華光澤曖曖,讀來逐頁皆是大智慧。……史論、文學、宗教、美感匯通澈悟,是鼎公文學的一大功德,亦是華文世界讀者值得珍藏的智慧之書。
  • 開放的人生

    作者:王鼎鈞

    一本使你脫胎換骨的書,唯有讀了這本書,才能適應日新又新巨變中的人生。 開放的人生」,要我們心地開朗,與人為善,吸收新知,創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
  • 作文十九問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完成《作文七巧》後,再上層樓,以問答方式呈現《作文十九問》。 勤而好問:學而後問,問而後學,本書足以是勤學好問的朋友得到滿足,並提升作文的境界。
  • 關山奪路

    作者:王鼎鈞

    當時天下已亂,但此書脈絡清晰,藉個人離亂的遭遇顯現火燄山似的戰爭年代,彷彿讀有趣的章回小說,小故事一個連接一個,而其實是鼎公用自己的青春與血淚換來的!
  • 碎琉璃

    作者:王鼎鈞

    喜歡聽別人講述我童年時期的故事,猶如喜歡有人替我照相。 小時候喜歡種花,只喜歡一種特別嬌艷的玫瑰,花瓣大得像巴掌,在微風裏狂張合合比旁邊的蝴蝶還誘人。 這種花極難侍候,她含苞的那幾天,如果暴雨傾在她頭上,她決不開花;如果狂風粗暴的搖撼,她決不開花;如果蜜蜂太多,她決不開花;如果一隻蜜蜂沒有,她也不開花。 還有,你不能讓蟲子咬她,只要一片花瓣上出現破洞,所有的花瓣都放棄成長。這種花教人好不操心,人人都說寧願多養一個孩子,也不種這樣的玫瑰。
  • 左心房漩涡

    作者:王鼎钧

    左心房漩渦是王鼎鈞先生最新的散文集,全書以中國為主旨,描述他四十年來,離鄉漂泊,種種人生際遇的酸楚。以小我的個人經驗,反映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情境,那份自始至終心懷中國的民族情懷,以及透露出的時代委屈,讓每一個中國人讀了為之淒然動容。
  • 怒目少年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怒目少年》記述由1933年他前往抗戰後方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是王鼎鈞對中國社會所做的見證。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
  • 昨天的雲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昨天的雲》記述他在家鄉的少年時期。王鼎鈞說:「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了。老作家寫了一生,這是他的最後一部書。
  • 文學江湖

    作者:王鼎鈞

    自二○○五年《關山奪路》出版後,大家引頸企盼的第四部回憶錄----《文學江湖》終於出爐了。隱地說:「鼎公的書,從一九四九寫到一九七八年,將近三十年的時光,正是我的鼎盛年華,他把我的時代拉回來,不同的是我在地上走,他彷彿走在地層下……我在他書中因此看到了更深層冷酷的世界。」 2009.03.15 中國時報「書人物」:《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4部曲完工 (記者林欣誼) 4部回憶錄共寫了17年,這位後生晚輩心目中文學成就與一生經歷均不凡的資深作家,他的人生就是歷史,而他的歷史,也是文學。 王鼎鈞寫回憶錄,一寫寫了17年。17年來,他人在紐約,回憶之筆從大陸江山細細追索到台灣──《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幼年;《怒目少年》著墨抗戰時的流亡學生經歷;《關山奪路》則寫內戰遭遇;台灣卅年生活,因篇幅所限只取「文學」 來寫,輯成《文學江湖》(以上皆爾雅)近日出版。 自1978年移居美國至今30年,這段生涯卻沒有在4部曲的範圍內。王鼎鈞篤定地說:「我不想再寫了。當年離開中國大陸,踏上基隆碼頭,我的感覺像再生;後來移民出國,走進美國海關,我的感覺像死亡。」再追問,王鼎鈞卻不答了,一如他筆談寫下的文字,簡省精準,字字留有餘味。 受胡適影響 小人物也能寫傳 王鼎鈞已高齡84,寫作生涯逾60年,散文境界臻於化境,是許多後輩創作者心中景仰的名家大師。從雋永的散文到闡述哲理的人生三書,王鼎鈞自謙:「我是職業作家,這個也寫,那個也寫,被動的成分居多。」但45歲後,他爭取自主:「《碎硫璃》近似『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左心房漩渦》如一場熱病。晚年出了詩集,我好像70多歲生了個孩子,很高興、也很窘。」 一度王鼎鈞也想寫長篇小說,題目都想好叫「遺囑」,講台北一個外省老翁,把一肚子想說的話寫下來,留給還沒長大的小孫子看。後來,寫小說的因緣未到,王鼎鈞又謙「我只能寫出很壞的小說」,於是改用回憶錄的體裁負載今生的閱歷和思考。 「我幼時讀沈從文的自傳就有了『效顰』之心,後來讀到胡適主張小人物寫自傳,受到更大的鼓舞。」他自述寫回憶錄的心情是「與人分享」,還以「珍珠不是蚌的私產」這句話勸朋友寫,打動了好幾個人。 少小離家 回憶是為了忘記 王鼎鈞14歲起離家、離鄉,24歲離開大陸來台,「疏離失根的感覺已非一日,那是我今生感情的一部分。」但回憶一生,不是一揮而就的工程,如《關山奪路》寫了整整10年,《文學江湖》也花了4年,他說:「我就像畫油畫,一面畫一面修改,有時找到新資料,要改動,有時換句法,調整穠淡疏密。因為牽髮動體,有時為了加一段,要修改全篇。」而《文學江湖》則是遭遇最複雜、撞擊力最大,因而最難寫的一部。 回憶往事,面對的除了自己,還有讀者嗎?鼎公豁然回答:「夜鶯唱歌,怎能確定唱給誰聽,山花盛開,怎能預期開給誰看。我寫給一切人看,沒設任何前提,我不選擇讀者,讀者選擇我。」 讀這4部曲,最好在桌邊放上一杯熱茶,隨著煙霧冉冉飄升,靜靜地、慢慢地讀,因為鋪展眼前的是一部格局廣闊的歷史,顯現的是一位老者的智慧。「寫回憶錄不能只寫自己,要寫出眾人的因緣。」王鼎鈞說:「我很想以當年的我表現當年,但我做不到,我只能以今日之我詮釋昔日之我。」 歷史如雲,他抬頭看過 記憶從來不是問題,而是需要多大的節制──儘管記憶猶新,加上筆記、剪報、上網、圖書館以及買下的五、六百本書,下筆時如臨其境,但王鼎鈞很自覺:「我不能把文學作品弄成我個人的紀念冊?」同時又帶著無限蒼涼:「寫回憶錄是為了忘記,彷彿自焚的過程。」 在王鼎鈞的言談之中,這層滄桑之感總是淡淡縈繞,他曾說:「內戰結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經破碎。」《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的煙硝戰火,正是他所遭受的摧毀過程。他感慨道:「我的人格由孔子學說和基督教義塑成,戰爭是對他們那些大經大法的否定。」後來他在國外接觸聖嚴法師與佛教,才走出困境,完成晚期作品,「但我是基督徒,信仰並未改變,我對牧師說,六經皆我注腳。」 「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人稱「鼎公」的王鼎鈞總是對自己消減再消減,但4部回憶錄,他悠悠地寫,寫出的豈止是他個人而已,而是他藏身在其中的一整片樹林、一整面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