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

    作者:王国维

    《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红学”本是清代文入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 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发扬。 本丛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名家或在其它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 醉眼看金庸

    作者:孔庆东

    本书主要介绍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作为散文家的金庸,只好屈尊另就了。读者欲进一步详细了解金庸的生平事迹等,则坊间另有大部头的作品。 金庸小说人生的“短而全”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另一个追求是赏析的“真而美”。以独到的阅读眼光,以金庸每部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为例,然后投入赏析者的真情实感,用优美的文字加以评论和分析,本书似乎还是首次。 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争论部分,我们的选择标准首先是学术性,而不是追求哗众取宠的市场性。因此,那些“酷评”和漫骂,那些吵架和群殴,那些网络上的泡沫文字,很遗憾地又失去了一次轻薄成名的机会。我想,也许会有好事者另编一本《大骂金庸》之类,以普渡那些可怜的众生的。
  • 小说香港

    作者:赵稀方

    “小说香港”的说法,来自于王德威“小说中国”。王德威“小说中国”的概念并没局限于“由小说看中国”,而是“强调小说之类的虚构模式,往往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国家的建立与成长,少不了鲜血兵戎或常态的政治律动。但谈到国魂的召唤、国体的凝聚、国格的塑造、乃至国史的编纂,我们不能不说叙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说(虚构!)之必要。” 本书作者从小说出发,试图在历史建构的意义上辨析复杂多变的香港文化身份,同时从都市出发,建立了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视角。与已有的成果相比,此书的研究视野是全新的,与仅限于一般性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香港文学史截然不同。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
  •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

    作者:[英]苏文瑜 Susan Daruval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 阅读是一种宗教

    作者:曹文轩

    本书辑录著名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读书笔记30余篇。 作者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视角描绘了一幅展开的“文学地图”,笔涉鲁迅、沈从文、钱钟书、废名、川端康成、安徒生、卡夫卡、毛姆、契诃夫、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克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尤金•奥尼尔等作家、作品及相关话题,尤其注重“微言大义,洞察玄机”:于细微处见宏远,于简约处见繁复,于冷静处见激情,于平实处见智慧。 本书既是一份私人的读书备忘录,也是一份独特的文学辩护词。热爱、关切和担心阅读和文学的读者,亦可在这里发现十分有力的证词。
  • 沒有主義

    作者:高行健

  • 浪漫派

    作者:亨利希・海涅

    本书第一部分的前言也能说明发表第二部分的理由。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浪漫派的历史,这一部分则分别论述浪漫派的主要人物。在第三和第四部分将着重谈谈施莱格尔传奇故事中其余的英雄好汉,然后也谈谈歌德时代后期出现的悲剧诗人,最后谈谈我自己这个时代的作家们。
  • 红楼十二层

    作者:周汝昌

  • 探讨别集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探讨别集》收录散文三十五篇,是博尔赫斯对他钟爱的作品、钟爱的作家的评论集。他由秦始皇焚书谈儒家经典的流传,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显示出超前的感知。
  • 雅致的结构

    作者:王安忆

    本书由王安忆近年来撰写的书评组成,作家评书,知人论文,更是知人论世。本书分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两部分。外国文学部分既有关于《包法利夫人》等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作者心头所好推理小说的评论。中国文学作品的书评则囊括多为当代最有写作能量的作家。
  • 许子东讲稿-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卷二

    作者:许子东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用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创作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我在华东师大硕士论文的一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我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1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我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总之现代作家我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我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我后来一直没有后悔。《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我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中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附录了三篇讲座录音,其中有些话题在前面的论文或有触及,但“话怎么说”也决定“说什么话”,表述方式不同,意旨联想也很不一样。重校本卷稿子,竟连贯了二十多年读书生活。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原来这么短。自我溢美就是回首往事,不怎么会因过去的文字而羞愧;苛刻而言也是学业不够与时俱进,方法境界不够扩展。在文体上倒是有些变化:以前的论文是书面文体,近期文章尤其讲座文字较多口语。书名是“讲稿”,意为讲座与文稿。
  • 革命与情爱

    作者:刘剑梅

    “五四”运动之后,革命逐渐走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从而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诸如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政治与性别认同之间不断移动的边界等问题。“革命加恋爱”的主题是对动荡和剧变社会的文学反映,最早呈现在1920年代末。在对这个流行却比较不受人重视的文学公式的研究中,本书作者所讨论的革命与恋爱的主题重述是变化着的文化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文学实践,而这一实践又是由社会和历史所决定的。 《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将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写作公式“革命加恋爱”作为文学政治的一个案例来研究。它在革命文学早期被左翼作家喜爱,直到1970年代还影响着主流的中国文学。通过对这一主题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作者揭示了革命话语的变化是如何促成了文学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难以预料的再现,而女人的身体又是如何凸现了政治表现与性别角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革命加恋爱”这个题目看来平常,里面其实大有文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云变幻,前卫作者或热衷民族改造 ,或追求主体解放,总结起来,正不脱“革命”、“恋爱”两大目标。以后五十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激情狂热,基本源出于此。时移事往,刘剑梅成长的岁月却是个告别革命、放逐诸神的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在美国,她重新检视“革命加恋爱”的谱系,反思其中所透露的中国现代特征;写的虽然是文学,但一股与历史对话的冲动,跃然纸上。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 王德威 一部扎实、迷人的专著……将会引发个体能动性、女性身体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政治历史的讨论。 ——美国《中国研究》(China Journa) 刘剑梅的《革命与情爱》一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在性别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是继周蕾的《女性与中国现代性》(1991)之后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对这一重要的小说类型还没作过如此系统、深入的探讨,而观点新颖、研究扎实,更是其长处,且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的结合处理方面,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方法上的启示性。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陈建华
  • 如此繁华

    作者:王德威

    序 北京篇 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世俗的技艺——阿城伦 再见《青春之歌》,再见 北京梦华录:北京人到台湾 京剧的粉丝,站出来 上海篇 文学的上海,1931 从“海派”到“张派”——张爱玲小说的渊源与传承 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 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 四读王安忆 香港篇 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 暴烈的温柔——黄碧云论 腐巧的期待——钟晓阳论 香港,我的香港——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香港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 台北篇 华丽的世纪末——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 跨世纪·小说台北 冷酷异境里的火种 陈映真相《归乡》及其他 命运的经济,末世的清算
  •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作者:梁羽生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属于最有争议的古典小说。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先生在小说创作“封笔”后,转而以持续五百多天的专栏,点评《金瓶梅》,其史识、学识、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就在这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挥洒出来。例如,梁先生细致分析了武松杀人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认为武松也还是有“阴暗面”的“英雄”,即属发人之所未见;虽然《金瓶梅》终场诗曰,“楼(孟玉楼)月(吴月娘)善良终有寿”,但梁先生分析,吴也不是正面人物,识破作者的反讽手段。继鲁迅、毛泽东之后,梁羽生对《金瓶梅》在世道人心上多有阐发,评弹有据,条分缕析,时有令人豁然之见解。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 一生最爱纳兰词

    作者:苏缨

    《一生最爱纳兰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典评集,收录了《浣溪沙》《金缕曲》《沁园春》《江城子》《台城路》等经典作品。 本书所选词作,在纳兰的作品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纳兰一生诗词的精华。
  • 莫言了不起

    作者:刘再复

    《莫言了不起》是将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从1997年开始至今撰写对莫言的评论文章集成一册,且收录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刘再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亚洲周刊》《金融时报》的三篇采访文章。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收录了刘再复在1997—2001年所写的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第二辑着重收录了有关刘再复对莫言鲸鱼状态的形容缘起及其具体内容,以及莫言作品的启迪;第三辑收录了莫言获奖后刘再复接受著名媒体采访的文稿;第四辑则得到莫言许可,首度收录其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全稿及其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词。
  • 红楼真梦

    作者:周汝昌

    《红楼真梦》虽然这个“真”字还可以推敲,但我的本怀确实在此一字上:“真”,从头到尾永远是我寻求的最高目标。若用“寻梦”为题名,那么所“寻”何“梦”?不是别的,仍然是追索雪芹原著之真,即其本来宗旨与基本精神。——周汝昌
  • The Western Canon

    作者:Harold Bloom

    Discussed and debated, revered and reviled, Bloom's tome reinvigorates and re-examines Western Literature, arguing against the politicization of reading. His erudite passion will encourage you to hurry and finish his book so you can pick up Shakespeare, Austen and Dickens once again to rediscover their original magic. In addition, his appendix listing of the "future" canon - the books today that will be timeless tomorrow - is sure to be the template for future debate.
  • 夜无虚席

    作者:张永义

    这本随笔集以涓涓细流般的温暖笔触,逐篇评述了斯特恩、福楼拜、科塔萨尔、卡尔维诺等众多西方一流作家的创作生涯。全书共分五辑,风格细密地描绘出英、美、法、俄、拉丁美洲等不同语种和地区的文学图景,对于二战之后的小说家和获奖作品尤为关注.无论梅勒、福尔斯、图尼埃、昆德拉这样的文坛宿将,还是翁达杰、麦克尤恩、村上春树等新生力量,连同《暗店街》、《玫瑰的名字》、《香水》、《奥斯卡和露辛达》等惊世之作,在千余幅精彩的图片和上百条书目单的映衬下,五彩斑斓,尽收眼底。附录部分则记述了作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典诗词的一点偏见和私爱,或褒或贬,不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