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書與畫像

    作者:Virginia Woolf

    維吉妮亞.吳爾夫以創作經驗豐富的小說家筆觸,隨筆的形式,沒有教條,不帶成見,無拘無束地談自己對某一作家、某一作品這樣那樣的印象,構成了讀者展讀時的自在與欣然。 《書與畫像》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的文章較多,討論的是文學方面的問題或作品。第二部分是人物評論,它們向讀者展現了某個男人或女人栩栩如生的肖像,但這個人不一定是文壇上的人物。 本書最開始的幾篇文章主要是非正式的隨筆或文學素描,其中有些是從書評演化而來的。非正式隨筆,或曰個人隨筆,是她極欣賞的一種文學體裁,主要因?它允許作者展示個性或「自我」。這幾篇文章對她創作非正式隨筆的技巧有所展現。接下來先是討論幾位男作家的隨筆,而後是對以女作家及其作品?題材的書的評論。這種依據性別的分類看來或許有些隨意,但其實是因她對身為一名女性--而且是女性作家--的含義有鮮明的意識。她往往把女性置於其自身的傳統,而不是更廣義的人類的傳統中去看,這是她在討論女性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一部分的最後幾篇文章是她對書信集的評論以及另外一些讓我們體會到維吉妮亞.吳爾夫對「文學地理」的重視的隨筆:她意識到地域感在許多英國作家的作品中佔據重要地位。任何人在讀過她的小說之後,都能覺察到對她個人而言某些背景具有重大意義:倫敦、康橋、康沃爾郡。因此,她也深切意識到環境對其他作家的影響:約克郡沼澤之於勃朗特姐妹,湖區之於華茲華斯,倫敦的街道之於狄更斯。事實上,她對英語文學的愛在很大程度上與她對英國本身、對英國歷史和地理的愛息息相關,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中的人物肖像也和前面對作家的評論一樣按性別分開,原因也是如前所述。維吉妮亞.吳爾夫在描寫女性時,幾乎總會表現出她對女性受到的限制和約束的意識。在回顧女性的一生時,她以卓越的技巧揭示出社會認為女性應該扮演的角色,這些角色因時代不同而各異,但在某種意義上總是受壓迫的。毫無疑問,我們對 19世紀女性所受壓迫的認識總是比對伊麗莎白時代女性所受壓迫的認識更清楚,而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啟示,把這些隨筆依照主人翁的性別以及年代的先後排列使讀者得以領會這個啟示。
  • 沙漏之痕

    作者:戴锦华

    本书是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之一,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 本书共分“光影流转”、“直面当代”和“性别·国家”三部分,内容包括:书写文化英雄;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见证与见证人;面对亚洲;在“苦涩柔情”的背后等。
  • 水浒·江湖

    作者:王学泰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的独特视角,对中国社会的解读另具一番风景。譬如书中所及,《水浒传》第一个告诉读者游民江湖的存在,第一次全面生动地把江湖生活、江湖人的理想与奋斗、江湖人的成功与失败展示出来,给后世的游民、底层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边缘人士组织化进程提供了范本,更成为他们反抗和奋斗的教科书。其中的“好汉”、“义气”、“替天行道”、“不义之财,取之无碍”、“逼上梁山”等话语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普及到整个社会,直至今天。《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文学作品,更是江湖人与老百姓的生活教科书。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曾因其独特的研究领域而被评为“发现另一个中国”。“水浒”是作者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水浒”研究的拓展、延伸。
  • 陈墨评金庸

    作者:陈墨

    《细品金庸》是其的侠义小说文学评论集,书中具体收录了:《神雕侠侣》回评、《天龙八部》回评等内容。金庸小说的“四佳”中,《神雕侠侣》的人生探索,《天龙八部》的宗教寓言,《笑傲江湖》的政治象征,以及《鹿鼎记》的历史文化品鉴,无不超越了武侠小说的一般规范,而为金庸所独有。
  • 破译密码

    作者:马克·希勒费尔德

    自从《达·芬奇密码》冲上国际畅销书排行榜以来,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着迷的男女读者纷纷议论不久之前还仅仅属于在大学校园内和科学出版物中探讨的那些神学和史学专业问题。 当然,这本书正如新近引燃的对几个最大的历史之迷的广泛兴趣一样,并没有处处受到善意的对待。特别是在美国,布朗的这部畅销小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宗都团体的抗议,因为他们在布朗的这部长篇小说中看出了恰如德文版书名年表达的——桩“渎圣之罪” 这种指责是有理由的吗?抑或,说丹·布朗只不过是借其小说中的人物群像探究自新约全书问世起就期待着解答的那些问题? 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解及了《达·芬奇密码》中的最重要的奥秘和“渎圣罪”问题本身,试图使它们回归其历史的来龙去脉之中。此书汇集了史实和背景资料,提出了这解读的思考基础——但它也对布朗小说中所列举的种种论点进行了批判性的他细审视。什么是史实,什么是推测,什么是虚构?隐藏在谜团之后的谜团究竟是什么东西? 在对神圣的格拉尔——却《达·芬奇密码》中的关键与要害问题——的历史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又将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几个风解分别归纳为某个论点,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因果关系中对其可信性
  • 辉煌的裂变

    作者:残雪

    残雪,中国文化土壤下生长的奇异之花,她的创作与评论一直备受关注; 卡尔维诺,以其充满奇思妙想、风格独具的作品,得到世界文坛的推崇。 继对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大师独辟蹊径的评论后,残雪再一次“借诗解诗”,兼以小说家笔法,用充满诗性气质、清晰流畅的文字,冷静剖析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五部幻想大作——《宇宙连环图》、《零时间》、《看不见的城市》、《假如一位旅行者在冬夜》、《困难的爱》;并进而探索艺术生存和人性根本等抽象命题,引领读者欣赏灵魂的舞蹈,聆听精神的低语。 与众不同却感同身受的解读, 对幻想作品的个性化再创作, 堪称东方当代文学奇才与西方现代文学大师的神奇相遇。
  • 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

    作者:程光炜

    本书是“文艺风云书系”中的一册,“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四以来的文艺风云人物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艺运动、思潮、流派、社团、期刊、事件等为研究对象;形式有研究专著、传记、回忆录、访谈录、论文集等;作者或为有关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或为在有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丛书第一批共11种,内容涉及“十七年”左翼文艺思潮、“文革”诗歌、“样板戏”、“新时期”文坛的拨乱反正,以及世纪之交的“主旋律”文学等。
  •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作者:芮渝萍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从比较文学、文学发展史、结构主义、原型理论、叙事学、文化批评和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角度,梳理和描写美国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前三章从宏观上讨论成长小说的基本问题,力图从整体上为美国成长小说研究确定一个起点,并以此描写和把握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概貌。第四章到第九章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从结构、人物、叙事、文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角度,深入讨论美国成长小说的不同侧面。
  • 王小波十论

    作者:廿一行

    向迷幻时空的叛逃叫作“精神游牧”,向神秘时空的求索叫作“诗意还乡”。将两者结合一体的尝试诞生了“新千年文学”。《王小波十论》探索了新千年文学在哲学和文艺领域的重要先驱与精神特征。然而,只一小群人的精神游牧与诗意还乡不足贵,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迷幻之火与神秘之光。
  • 文艺常谈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希望《文艺常谈》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所助益。
  • 亦真亦幻梦红楼

    作者:周汝昌

    “红楼”之“梦”有真有假。真梦是曹雪芹的原著,即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百十回”本,实即一百零八回手稿;假梦就是流传已久、蒙蔽世人,完全违背曹雪芹原著精神意旨的程高伪续一百二十回本。《亦真亦幻梦红楼》力图“追寻曹雪芹原书的某些大关目大章法,以及若干故事情节的大概约略,藉以演现这种模拟式的尝试,结果与程高伪本是何等的差异,何等的“针锋相对”。
  • 诗骚一百句

    作者:邵毅平

    我读诗骚 邵毅平 依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分类法,《诗经》是“经”之一,楚辞位居“集部”之首,都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不过对于我来说,这种分类法,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经典”观念,却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的心目中,《诗经》(尤其是国风)不过是早期的流行歌曲,楚辞大半是诗人的不平之鸣,都只是些普通的文学作品而已,与今天的流行歌曲,今天诗人的不平之鸣,并无本质区别。现在大家都说它们是“经典”,我理解只是说它们确实写得好,有文学价值,仅此而已。我自己的还算喜欢它们,也就像喜欢别一些文学作品,大抵也出于同样的理由,而并非因为它们是“经典”。 当然,我的意见也并非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从前就有许多人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如南宋的朱熹就曾说过:“读《诗》且只将做今人做底诗看。”(《朱子语类》)——怪不得他做的《诗集传》能别开生面。晚明的冯梦龙也曾说: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序山歌》) 大意是《诗经》的国风就是歌谣,也就是后世的山歌,在当时风雅并称,历史久远,地位很高。里面有许多桑间、濮上之音(爱情诗歌),孔子认为它们表达了真情实感,所以把它们采录、保存了下来。现在的山歌虽然非常俚俗,但正是《诗经》郑风、卫风(爱情诗歌)的遗响,它们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应该像尊重《诗经》一样尊重山歌(反之,也应该像看待山歌一样看待《诗经》)。接着他还说,山歌有“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功用。其实,如果表现“男女之真情”的国风传统能够一路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主流,则“名教之伪药”原本是申请不到“批准文号”,从而根本投不了产,入不了市的。 到了现代,鲁迅的意见也差不多,他在《门外文谈》中说: 就是周朝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罢,它是《诗经》里的头一篇,所以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一篇诗,现在的新诗人用这意思做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罢,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 鲁迅是用了调侃的口气,来把《诗经》“去神圣化”的,而且把它与白话诗作了比较,认为它甚至还不如白话诗(当然也是开玩笑)。的确,“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哪能跟前者比呢? 正因为抱了这样一种“不恭敬”的态度,所以要我承乏来解读诗骚,我自然“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乱说一气。 我的理解之一是,文学就是文学,只有高低优劣之分,没有古今中外之别。正如“爱利恶德”(T.S. Eliot)所说:“所有的时间都是同时存在的,因而人类所有的行为、痛苦、斗争都是同时存在的。”他还补充说:“所有的女人因此只是一个女人。”如果可以继续补充的话,那么我还想说,所有的空间也都是“同地”存在的。我之看待文学,一如食客看待料理,只问是否好吃,不管来自何处。所以我用来解读诗骚的材料,也就五花八门,随物赋形,“东搭黄浦西搭海”,没有什么固定的章法。加之现在市面上流行掉书袋,古书袋,洋书袋,大家掉得不亦乐乎,也有掉得昏天黑地的,我自不妨也来凑个热闹。 西汉的董仲舒就已经说过“诗无达诂”,更何况又过了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要说“达诂”,就连“涩诂”也是奢望。拿过一首诗来,这个说是写美女的,那个说是写俊男的;这个说写的是死人,那个说写的是活人;这个说是男人写的,那个说是女人写的;这个说是讲政治的,那个说是玩爱情的……南辕北辙,劳燕分飞,谁都有“话语权”,谁都没有“最终解释权”。这既让我生杨朱歧路之叹,也给了我“取巧”的空间。我的诠释未必合于众口,但保证至少都有“借口”。有些乍看上去不大正经的,希望先不忙着鄙视,熟悉熟悉,见怪不怪了,也许就会觉得正经起来。 我的有些今译可能就更不正经了。其实“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就很不正经,但以之今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却形神俱似,不愧是鲁迅的手笔,一出手即不凡。又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倪海曙的《苏州话诗经》,也是很不正经的,年少时一读倾心,从此成了它的“粉”(fan),以它为“偶像”。这次,凡我力有所不逮,或干脆想偷懒,就拉它过来救急。唯一的遗憾是,我懂苏州话,读者却不一定懂,所以为方便读者起见,凡引用之处,若有必要,我又为它们加了一些简注。 既说“诗骚一百句”,那么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诗骚各占一半,或至少篇幅差不多罢;可结果却是诗多骚少,二者简直不成比例。原因也并非就是扬诗抑骚,重“经”轻“集”,而是《诗经》说得高兴了,把篇幅都说完了,于是楚辞自然就只能少说几句了。想起来怪对不住屈宋的——但也许这样反而对他们更好,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可能耐不住我的胡言乱语。 总之,本书的写法,本人的看法,有时可能匪夷所思,奇形怪状,用沪语来说,可能有点“十三”,不那么正点,会让正经学者看了不舒服的。好在本书本来就不是为他们写的,对他们的不舒服我用不着负责任。又好在虽然会有些不正经,却自认并无什么假正经。 而且,谁管得了那么多呢,书也罢,人也罢,大家都不过是“指间流沙”(A Handful of Dust),纷纷“行走在消逝中”罢了。 2007年7月30日识于沪上西北偏北胡言作坊
  • 三挈海上花

    作者:陈永健

    《水浒传》被腰折,《金瓶梅》是禁书,《红楼梦》没写完,《海上花》没人知道。 莫非真是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三弃复三挈,看香港学者陈永健细述《海上花》与张爱玲的文学因缘,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海上花》。 特别附录《海上花》作者韩邦庆晚年志怪奇书《太仙漫稿》十二篇。 《海上花列传》是清朝韩邦庆用苏白写就的长篇章回小说,曾由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将其翻译为白话文本。陈永健先生通过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和对《海上花列传》原典的深入挖掘,在《三挈海上花》一书中分三挈,即初挈、二挈、三挈三个回目,对海上花的内容、文字技巧和价值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将韩邦庆的原本与张爱玲的翻译本相比较,评点二人在小说领域内的异同和独到风格。胡适曾将《海上花列传》提到与《红楼梦》相同的地位,而几十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演化为“红学”的倡盛,《海上花列传》的成就却少有人提及,是次陈永健教授的潜心研究成果,当可弥补这一空白。
  • 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

    作者:方凡

    《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在大致梳理西方科幻小说史的基础上,以美国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家弗列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视野中的乌托邦理论、及其对当代科幻小说,特别是对赛博朋克这一科幻子类的评述为理论依据,剖析了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以吉卜森等四个作家及其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展现后现代科幻小说的兴起、发展和继承,评述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如何热衷于虚构模拟空间,结合高等科技和底层生活,消解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对立,呈现一个不断更新、随意改变的赛博空间或异化历史。
  • 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谈文学》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抗战最后几年发表于不同刊物上文章的结集,收录长短不一的文章近二十篇。既为初入门者说法,可视为文学入门读物;又牵涉到文学理论,可作为理论著作。但主要是他“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不同于坊间的一般文学入门读物。正如他书中所言,初学文学关键在于“多玩索名家作品”和“自己多练习写作”,“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 面具之后

    作者:南帆

    《面具之后》以一本以信函、自序、后记为主,文章短小精悍。作者的文字丝毫没有做作,没有雕琢,读起来有亲切、自然感。作者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职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他素来喜好精粹的短文。如果说,长篇大论擅长处理复杂的问题,相对严谨、缜密,犹如大兵团作战,那么,短文更像是独往独来的剑客,锐利的一击,掷地有声。二十多年的时间,作者积累了一批这样的短文,既有书评、影评、札记,也有自序、后记、信函等。尽管许多文章带有很强的即兴意味,却又都是围绕着若干焦点,经过挑选,根据主题,编成若干小辑,并分为《面具之后》和《华丽的枷锁》两册。 《华丽的枷锁》与《面具之后》这两《面具之后》可以算是姊妹篇。
  • 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

    作者:温瑞安

    “反武侠”的《鸳鸯刀》,多线叙述的《雪山飞狐》……温瑞安把令人眼花缭乱的金庸小说分拆开来,让读者看个清楚。本书集中从叙事角度向读者展示金庸小说的妙处,而自有标准和格调,不一味吹捧,“严苛”而精彩。
  • 英华之咀

    作者:陈墨

    所谓金庸小说的四部佳作,指的是《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高深莫测湖》和《鹿鼎记》四部书。 所谓回评,就是对这四部小说进行逐章逐回的分析评说。夸张地说,就是对金庸的小说作些相对的精选,然后作些相对的精读。 本书内容全面,语言主动简洁,见解独到新颖,对于读者更好地阅读金庸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中国诗学

    作者:叶维廉

    《中国诗学:文学类(增订版)》收录作者诗学论文16篇,分为古典部分、传意与释意、现代部分三组。作者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思索,进出于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的时空,一方面利用古典语汇、意象、句法的重新发明,利用中国诗所重视的呈现方式,揭示中國诗歌的空间对位与张力间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现象;另一方面,力图融合西方现代诗所提供的含蓄、多义、浓缩的语言,整合零乱破碎的现代中国的经验。《中国诗学:文学类(增订版)》版本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