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 蒋勋说宋词

    作者:蒋勋

    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 福克纳的神话

    作者:李文俊编

    《福克纳的神话》,汇集欧美评论家关于福克纳其人其书的权威论述二十余篇,不论是对于工作与外国文学有关需要研究、讲授福克纳的专家,还是一般的外国文学爱好者,它都会有些用处。何况许多文章观点独特,与我们习惯的思想方式不太一样,对我们开拓思路肯定会有价值。何况有的文章还写得深情精致,本身即是优秀的散文,它们对于帮助我们了解福克纳的复杂性格与作品更会有所帮助。所收的访问记与年表,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同类丈字中的佳作。
  • 文学死了吗

    作者:(美)希利斯·米勒

    “文学死了吗”?“小说死了吗”?“书死了吗”?网络时代来临,这些问题一度喧嚣尘上。学术界讨论,社会中关注。始终没有答案。风波过后,事实是,人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有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纯文学也不可能终结。那么文学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不光如此,作者还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读文学,你应该如何读文学。
  • 沉睡之书

    作者:张永义

    《沉睡之书:西方文学掠影》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奈瓦尔、洛特雷阿蒙、雅克•瓦谢、阿兰-傅尼埃、莫里斯•布朗肖、贝尔纳诺斯、罗伯-格里耶等众多西方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轶事遗闻;又以其独到的见解,评述了《在火山下》《古代的夜晚》《在阿尔戈尔古堡》《在大理石悬崖上》等十部西方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因种种原因被中国读者遗忘的经典作品;更以数百张珍贵的书影图片,完成一次对西方文学的绚丽巡礼。
  • 读莎士比亚

    作者:歌德 等

    本书为王元化先生与其夫人张可倾注多年心血,共同翻译而成。书中收入了包括泰纳、赫兹列特、歌德、柯勒律治、兰姆等著名文学家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评论。如泰纳的《莎士比亚》、歌德的《论〈汉姆莱脱〉》等论文。王元化与张可两位先生的译文语韵优雅、传神达意,译文本身便是一篇篇赏心悦目的美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元化先生在两篇译文后所作的“译者附识“,点评精当,举重若轻,尽现两位先生对莎剧的独到见解。
  • 埃科谈文学

    作者:[意] 埃科

    《埃科谈文学》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 小说与重复

    作者:[美] J. 希利斯·米勒

    这本书显示了优秀批评之必然所为:向熟悉的文本提出当代问题,来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如是澄清文本,深化它们的神秘内涵。米勒教授令人欲罢不能的概念游戏,将为这些小说赢得新的读者,同时引导其他读者深入他们上一次阅读错过的神秘症候。 米勒的意义探索精彩绝伦且饶有成果。他讨论的所有小说都因他的阅读而光彩照人,不仅如此,它们似乎都因为他的言语而倍添荣耀。阅读米勒,即是去同时发现其一,一个叙事传统新增的伟大品质;其二,他那种特殊的细心且才华横溢的批评,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 20世纪的书

    作者:[美] 查尔斯·麦格拉斯 编

    《20世纪的书》的内容选自《纽约时报书评》上对书籍及作者的最佳评论,《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 书中依编年体例,摘录从1896年到1997年的书评作品,带领读者踏上一个世纪的文化旅程,勾勒出当代重要作家及思想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
  • 夜无虚席

    作者:张永义

    本书在2004年出版的《夜无虚席——与文学大师相爱》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五辑。作家以涓涓细流般的温暖笔触,逐篇评述了众多西方作家的创作生涯,风格细密地描绘出英、美、法国、意大利、拉丁美洲等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文学图景。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

    本书发表于1960年,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本书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 时光噬痕

    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内容简介:多丽丝•莱辛或许是英国女作家中最受人爱戴和崇拜的人。半个多世纪绚烂的生活阅历教会她以一种不同的目光,解读文学与世界。融汇其智慧与洞见的文学随笔、评论虽俯拾皆是,而将之甄选、汇集成书并出版——《时光噬痕》乃力拔头筹之作。 时光轻噬,处处留痕:从托尔斯泰秘密性生活到苏菲派禁欲神秘主义,从评论经典作品到指点世界政治……《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涵盖简•奥斯汀、穆丽尔•斯帕克、弗吉尼亚•伍尔夫、D•H•劳伦斯等众多对象,涉及文化、时代等诸多主题。 犀利的观察,清晰优美的文字体现莱辛之大智慧、真性情,任何喜欢莱辛极具直率热烈之顽童性格的人都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媒体推荐 多丽丝•莱辛的语言轻快但不失幽默,逻辑紧密且热情洋溢,有理有据地评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列夫•托尔斯泰和简•奥斯汀的作品,观点新颖,思想深邃。 ——《出版人周刊》 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子。 ——《洛杉矶时报书评》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这些文章雄辩且具真知灼见。 ——《西雅图时报》
  • 巨匠与杰作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一九四五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出点评,于是就有了这本《巨匠与杰作》(书名直译就是“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这十部小说及其作者分别为:菲尔丁和《汤姆•琼斯》,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麦尔维尔和《白鲸》,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以毛姆的人情练达,他当然一上来就坦承“我所列的书单极为武断。其实我完全可以再列出十部小说,以其不同的方式而丝毫不输之前所选,而且还能为选择这十部给出同样充分的理由”。 毛姆评论这十位小说大师的方式很简单,即“知人论世”: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他笔下,这些“巨匠”们身上的光环和粉饰被尽数剔除: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虚荣浮华、品味粗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嗜赌成性,而艾米莉•勃朗特和麦尔维尔则是隐秘的同性恋……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大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小说家的丰富经验去真正体贴他所评论的作家和作品,带领读者去品味、去欣赏。于是这本由一位小说巨匠对其心目中小说巨匠的评论遂成为文学评论的经典,更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指南。
  • 俄罗斯文学讲稿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文学评论经典。《俄罗斯文学讲稿(读者期待已久的书)》是在俄裔美籍大作家纳博科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文学课程时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分别对俄罗斯的七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及其重要作品作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学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 批评批评家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 要性。
  • 恋爱中的博尔赫斯

    作者:(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曾先后发表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英、美、澳等国的重要文学期刊杂志上。这些文章经由作者本人重新编排整理,按不同主题分作九个部分,并借用家喻户晓的童话“爱丽丝奇遇记”在其中穿针引线,形成我们眼前的这部非常精妙的阅读文集。 在这部文集里,作者对多种主题进行了评论,既回忆了自己童年的初次阅读经历(《我是谁》),也谈论了当代几位著名作家如博尔赫斯、略萨、切特斯顿、奥齐克等(《权力想象)等》)。既有对《圣经》里约拿的故事的针砭实弊的重新解读(《约拿与白鲸》),也有对切格瓦拉的死亡事件的哀悼和反思(《切格瓦拉之死》)。作者身兼翻译、编辑、作家数职,对这几种职业分别做出了饶有趣味的探讨(《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永远的阅读者,他也对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人类阅读方式的演变进行了思考(《圣奥古斯丁的电脑》)。本书文字优美,观点深刻独到,不失为一本启迪读者智慧的好书。
  • 行话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在作家看来,文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心灵又怎样受到外在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在菲利普·罗斯与一众国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探讨了地域、政治与历史在作家们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 《行话》是一部采访录,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米兰·昆德拉与捷克斯洛伐克、普里莫·莱维与奥斯威辛、爱德娜·奥布莱恩与爱尔兰、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与布科维纳、伊凡·克里玛与布拉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与华沙、布鲁诺·舒尔茨与波兰,以及对罗斯两位已故朋友——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画家菲力普·古斯顿——的欣赏与刻画。书末的《重读索尔·贝娄》一文则生动地呈现了贝娄的成就,而且秉承了此书的精神,是一次同行的解读。 严肃文学也是生活的保存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行话》
  •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

    作者:[美] 安德烈·艾西蒙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28位英美作家解读 》内容简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第一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第一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第一次被彻底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精确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全部体验——从第一次到最近的一次阅读体验。我们常常回想爱情岁月——为什么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忆书籍呢?
  • 传统与个人才能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恕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队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