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中西文学的徊想

    作者:李欧梵

    追随感伤零余的郁达夫、轻盈飘逸的徐志摩,身临“五四”文人的浪漫之境;追随奇崛嶙峋的李金发、忧郁孤独的戴望舒,踏寻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风;评说背着传统重担走出传统阴影的鲁迅,称引以反讽实践文字魅力的高晓声;崇仰史丹纳的人文精神,采撷塞弗尔特的灿烂之果;与昆德拉同笑同忘,和马尔克斯共孤共寂……李欧梵教授游历中西,文字发自真性情,所思所叙“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欧”化又不无东方的“梵”音。他徊想文学,更是在记录那段徘徊中外的心路历程。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见之于报端的学术随笔,在内容上颇为一致地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现代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尤其是东欧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关注、评论和思考,是一位有着中西求学、治学背景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徊游辗转的产物。本书有关中西文学的通达见解对中西文学的思考颇具启示意义。
  • 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

    作者:[美] 安妮特·T. 鲁宾斯坦

    作者根据翔实的资料,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的论述方法,分析和评述了从莎士比亚到肖伯纳约四百年的英国文学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梳理出英国文学传统的清晰脉络,提出独到的精辟见解。
  • 俞平伯说红楼梦

    作者:俞平伯

  • 文人三才

    作者:周泽雄

    本书是一本文学评论集,虽不是义正辞严的批判文章,却用笔犀利,谈论当代文人的尴尬,观点新颖,思想深刻,不但是在“趣说”,而且是在“妙说”文坛,且在本书中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对当代文坛起到警示的作用。
  •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作者:叶嘉莹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 替张爱玲补妆

    作者:水晶

    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水晶先生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论文、随笔的汇编本,作者三十余年研究张爱玲的主要成果均汇集本书,从中大可窥可其分析张爱玲作品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精彩文本细读,以及对张爱玲资料的爬梳剔抉、娴熟运用。此书不但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 金圣叹评唐诗全编

    作者:吴鸿

    《金圣叹评唐诗全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金圣叹继承了文学评点派的优长,其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记》以文笔诙诡流畅,见解别致尖刻,艺术剖析细密深入,而且融入个人思想情感,因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甚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 石破天惊逗秋雨

    作者:金文明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筑造的沈厅;未曾结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感佩清帝的金圣叹,成了大明的忠臣…… 上述文史知识差错均出自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类似这样的文史差错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竟有一百多处。《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深感“石破天惊”,于是就有了这部书。
  • 呐喊与流言

    作者:许子东

    《呐喊与流言》收录论文、书评及讲稿共35篇,大部分是作者近年新作,也有一些十几前的旧文。以论题分类,大致可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重读文革”及“阅读香港小说”三个部分。“呐喊与流言”不仅是我对自己专业(现代中文文学)重新思考的关键词,也可以勉强用来交代我自己近年来的工作。《呐喊与流言》中第二部分从《重读“文革”(思考笔记)》到《革命·历史·小说》的八九篇文章,都是拙著《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哈佛学术丛书,2000)的补充和发展。啰里啰嗦不厌其烦地讨论“文革故事”如何在当代中文文学中被叙述,也算是我的“呐喊”吧(虽然声音不大喉咙沙哑也没什么人要听)。《呐喊与流言》最后部分有十来篇讨论香港小说的文章,则可以显示我对流言形态市民文学的浓厚兴趣。在西西、黄碧云、李碧华、王良和、昆南、也斯等人笔下的食色“流言”之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形态的“呐喊”。当然,我自己还有另外一些讨论乃至散布“流言”的方式,虽不在《呐喊与流言》范围之内,但对待“呐喊与流言”的态度却是一致的,集末附录的讲演稿算是一个注解。
  • 王蒙活说红楼梦

    作者:王蒙

    《红楼梦》是王蒙的一件常务,一个永远不尽的话题。他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活书来读,当做活人来评,当做真实事件来分析,当做经验学问来思索。   作者以独特、现代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的政治、爱情、命运、人生价值,是王蒙继《红楼启示录》后又一本评说《红楼梦》的精品佳作。王蒙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红楼梦》这本书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对人生对政治对爱情的感悟。
  • 周思源看红楼

    作者:周思源

    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ISBN:9787101046953,作者:周思源著
  •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

    作者:俞平伯

    本丛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家或在其他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又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 阅读张爱玲

    作者:杨泽

    1995年的秋天,张爱玲悄然逝于她在洛杉矶的小公寓中,距离她初临美国,整整是40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学彗星,以她自己所选择的荒凉形式,告别繁华世界。张爱玲以她的生命,见证她的美学。 张爱玲的创作已成绝响,而张爱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谁能放下《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谁能忘记曹七巧、白流苏、葛微龙? 另一方面,张爱玲的心理征候、艺术性情以及政治选择,也成为她的读者不断思索、辩证的焦点。
  • 再读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消费领域。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推向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成了显学,这种种现象的产生、“张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等问题,在这本汇集“张学”发起人、海内外“张学”研究的顶尖级人物及“张派”传人等的作品的集子中都得到了全面而准确的诠释。
  • 红楼风俗谭

    作者: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邓云乡先生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红楼风俗谭》考红楼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云乡先生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红楼风俗谭》收入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 埃伯利街谈话录

    作者:乔治・摩尔

    乔治·摩尔,在这位注定和整个时代不合拍的天才眼中,巴尔扎克、哈代、波德莱尔以及乔治·艾略特这些尽人皆知的文学大家还能得到世俗的崇拜吗?乔治·摩尔在本书中主要以谈话录的形式,对多位文学大家进行了眼光独到的剖析,并对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绘画流变以及相关画家的创断之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可以说,这本谈话录是当时世界艺术思想之旅的一面镜子。
  • 孤独的巴金

    作者:摩罗

    《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主要内容简介:巴金实际上是在拒绝世人以一个作家的形象给他定位。他的理想一直是做一个项天立地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重整地球秩序的英雄,而不是做一个文字匠。不幸他偏偏只做成了一个文字匠。垂垂暮年,心底的宏愿再也无法施展,连一个起点也终生未能找到。面对一生的失败,也许他应该仰天长啸,号啕一哭,然而世人的恭维却叫他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管他接受不接受这种恭维,内心都只有苍凉与孤独。 他一遍又一遍地解说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作家头衔,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被世人塑造成一位“文学大师”。这既是一种恭维,也是一种歪曲。这位孤独的文化老人,一定还在无望地等待着这个古老民族对他作出新的理解……
  • 文学第一线

    作者:黑马

    《文学第一线:45位译界耆宿和文学名家的访谈印象》内容简介:采访译界耆宿和文学名家,对我这样有着文学翻译追求和实践的人来说,每次采访都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其实都是领受一场言传身教,参加一场学术答疑。这样的采访,不说心灵上获得怎样的升华,仅说在专业知识上的提升,在于我,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我就是这样,上了一堂又一堂的课,从1988年开始,一直上到2006年,足足18年(其中以90年代中期以前为主),从青年上到中年。
  • 菲尔丁研究

    作者:韩加明

    作者广泛涉猎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化研究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批评方法,不仅深入分析菲尔丁的小说,还把以前不受重视的戏剧和新闻政论也纳入了研究范围之中,展现了菲尔丁剧作家、小说家、政论作家和治安法官四位一体的丰富人生和卓越成就,是迄今为止国内对该作家最全面的探讨。本书对菲尔丁作品的评论研究既不脱离18世纪英国文化语境,又反映了21世纪中国学者的特殊关注,对读者了解菲尔丁和18世纪英国文学,以及早期商品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都很有帮助。
  • 生死欲念

    作者:张永义

    这部广征博引的论著围绕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展开探讨,却不仅仅局限于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指出的“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这五件人生大事,还颇为灵动地涉及了异乡、弑父、饥饿、失眠、梦魇、性虐待、肺结核等各种哲理话题和社会现象,相信敏锐的读者对于阳具、乳房、眼泪、螺旋、迷宫、镜子这些纷乱的意象并不会感到陌生。作家试图带领我们在书本和冥想的世界里参悟生死,看透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