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辉图书***
-
历史学家的经线
【内容简介】 ◎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构筑历史文化真相的“经线” ◎全新调整修订,并新增作者新作两篇 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早年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衷,曾以“地下阅读”的方式对中国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出版后更是洛阳纸贵,该文集收录了孙先生多年来将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视野开阔,论述深湛。 此更新版新增两篇新作,并对篇目进行了全新调整与内容修订。对“世纪末思潮”及鲁迅的研究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论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历史学和心理学并重的研究方向,是作者近十年心血之凝聚,涉及问题广泛,表现出一种宏观历史思考。书中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文章的观察角度别具一格,颇值一读。 2、新增《公元1919年:有关“五四”的四种不同的故事》以及首次发表的《清季“世纪末思潮”之钩沉》两篇新作,在篇次上亦有所更动。本书在作者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上添加了心理分析的元素,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力。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
20世纪的教训
◎“开放社会之父”卡尔·波普尔对20世纪人类命运的观察与反思 ◎ 一本记录波普尔晚年思想的重要著作 ◎ 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位享有盛名又备受误解的重要思想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篇演讲稿以及与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的对话录。与波普尔的其他作品不同,本书更多地表达了他对过去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极权主义、宗教、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等做了审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波普尔传达出他一生的思想信念: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媒体推荐】 卡尔·波普尔爵士是正确的。 ——瓦茨拉夫·哈维尔,作家 任何思考者都不会错过波普尔的书。 ——《国家》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波普尔一样运用如此宽广的知识面来产出重要的原创性观点。 ——《卫报》 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彼得·梅达沃,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对于20世纪人类经历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 ——刘擎,学者 -
统治与教育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专制或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也是徐贲先生多年来唯一一本系统性的理论著述。 3、此书延续了作者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媒体及学者推荐】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一部能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精彩之处的作品。 --------------------------------------------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费正清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且信息量极大的一本书……才华横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国家杂志》 塔奇曼最了不起的一本书……视角宽广,史料丰富,思路清晰,文风沉稳,必须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历史的知识,更让我们在知识以外受到了启迪。 ——《纽约客》 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
新世界史(第1卷)
【内容简介】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这部《新世界史》的“新”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二是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三是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四是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五是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全书共分3卷,第1卷总结和分析了人类起源的诸多说法,驳斥了“大河流域摇篮”说,批判了“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对古文明格局的传统概括,重新探寻人类古典文明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图景,并就中国文明的起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第2卷和第3卷则处理之后的历史阶段和重要论题,预计将于2016年陆续出版。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 ★“新”在哪里? ◎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 【目标读者】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
邵武四十年
【内容简介】 晚清以来,中国海禁重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在这片充满苦厄与动荡的土地上拓荒、布道。1892年,来自美国麻省的26岁青年爱德华·布里斯,即后来人们熟知的福益华医生,漂洋过海,开始了他前往中国的奇异之旅。在偏远贫困的山城邵武,他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疟疾、牛瘟、洪水战斗, 开创了各种工作。 在那艰难动荡的岁月,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和平队。他以一人之力,为该地200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他学习方言,抢救难产孕妇;创办学校,建造诊所;从美国引进名种家畜,建立奶牛场,与瘟疫斗争,成为“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驱”……他是邵武人口中的“福先生”——福益华。 福益华在中国结婚生子,经历了远方亲友亡故的悲伤,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和残忍,最终迫于时局离开中国。然而,直至生命结束,他仍梦想有一天能重返这片土地。邵武城外的山岭上耸立着几道石牌坊。福益华绕过半个地球,一次又一次,无数次地从这几道石牌坊下走过,前后历时四十年。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人民。” 【媒体推荐】 成功描绘了一幅个人眼中的世界历史变革时期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 从美国传教士医生的角度看到的奇妙中国,这位不声不响的英雄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它展示了19世纪末到1932年那个动荡年代真实的画面,具有启示意义。 ——严君玲,《落叶归根》作者 福益华用了三年时间,跟随三艘小河船的船队完成闽江航行。这是他的第一次邵武之行,在此后危险、动荡的四十年间,这里成为他的家。他的儿子根据大量的家信与谈话,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父亲的非凡一生及其工作。 ——唐纳德·麦克英尼斯,卫理公会传教士,美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国项目主任 这是一个儿子在自豪地讲述父亲的故事,这位父亲在中国当了四十年传教医生——这是服务、牺牲、快乐和充足的一生。作者行文流畅,文字中满含幽默、关怀和爱。这本珍贵的书将会永远伴随着你。 ——吉米.雷尔,美国公共电视台《新闻一小时》节目主持人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益华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开创了各种工作。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和平队。他的动人的故事,让人感到心灵的温暖和充实。 ——黄兴宗,《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者 【编辑推荐】 1、与著名的传教士苏慧廉、司徒雷登、李提摩太等不同的是,福益华的在华经历是和最普通的穷苦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在华传教士研究价值,而且记录了当时邵武及其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对于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本书系福益华之子小爱德华·布里斯所撰写,布里斯是美国著名记者和撰稿人,曾获保罗·怀特电子媒体记者终生成就奖,在纪实写作方面颇有建树。本书建立在大量书信、日记、谈话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情感充沛,文笔细腻,亲切动人,是一部将抒情与纪事、私人记录和公共历史结合在一起的传记类佳作。 3、特邀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老师为本书撰写导读,高度评价本书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