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古典文学

  •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学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但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土,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最热烈的赞美。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在讽刺的手法上,吴敬梓往往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在描写的过程中,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鲁迅先生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来概括其艺术风格,的确十分恰当。
  • 长生殿

    作者:洪升

    本剧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价值。本书有久负盛名的岳麓出版社出版,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一起构成四大名剧系列,包装精美、价格公道,错误率极低,是戏曲爱好者阅读、收藏之佳品。 《长生殿》描绘的是宫闱中皇帝和妃子的情缘。由于杨李身份的特殊,他们的爱恨悲欢,必然与唐王朝的政局纠结在一起。大家知道,封建王朝盛衰兴替的轨迹,往往会惊人地相似,洪升对李隆基“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描写,实际上有着普遍的意义。   在《长生殿》的后半部,作者集中笔力写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悔”。李隆基后悔弛了朝纲,后悔用情不专;杨玉环则后悔“在生所为”,于是,杨、李的感悟与灵魂,得到净化。
  • 爱情悲歌《莺莺传》

    作者:元稹

    唐代传奇,元稹撰,原题《传奇》, 《异闻集》载此篇﹐还保存原题﹐收入《太平广记》488卷,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
  • 长生殿

    作者:洪昇

    《长生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古典传奇戏曲名剧,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作者洪昇历经十年创作,三易其稿,“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与《桃花扇》为清初剧坛双璧。全剧共五十出,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情节线索,结合天宝年间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斗争,尤其是“安史之乱”,运用侧笔、暗示、伏线等多种艺术手法,描摹帝妃“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自酿爱情悲剧苦果。
  • 金瓶梅词话(上下)

    作者:兰陵笑笑生

    戴鸿森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一版一印,精装,二册,删节本,印量10000部,全书合计删19174字。
  • 红楼梦

    作者:[清] 曹雪芹,高鹗

    编辑推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 刘扬体细解经典中的爱情

    作者:刘扬体

    CCTV《百家讲坛》之浪漫巅峰。芳草伊人,燕婉良时,美丽的中国爱情之旅,寻访经典中的爱情,重温爱情中的经典。 本书是刘扬体先生在CCTV《百家讲坛》中“经典中的爱情”讲座的文字集结。自《诗经》到《红楼梦》,刘扬体先生从数千年的中华文学的传世经典之作中评选出“爱情之最”,展现一段段最为人们感动至深的情爱场景。全书以“情”贯穿,以“爱”说解,诗词歌赋、杂剧小说,都以此为线索,中国文学史被重新编排,堪称经典文学中的“中国情史”。由此使经典文学走下圣坛、深入广大读者心扉,让情感浮躁与错讹丛生的现代社会得以领略古典爱情的清新与纯真。
  •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作者:阮若耶

    爱上诗词,是从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后来我又读到这首词作者元好问的词前小序,不禁为之动容。小序这样写到:“乙丑 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起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竞自投於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絫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次序》,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有的爱情诗词很美丽,而爱情主体却不具体,例如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有的爱情很美丽,而爱情主体本身却并没有为自己的爱情写下诗词,倒是后来文人的诗词里多有提道,例如王国维所写的“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我别无他法,尽量让诗词与爱情故事本身 平衡。另外,对故事的取舍,我也尽可能避免那些流传甚广或者可能属于传说性强的文人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相反,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或相濡以沫、或执手偕老的婚姻里的爱情!
  • 时光是最美的花旦

    作者:秦弋天

    《时光是最美的花旦》内容简介:人生是一出戏,你在演绎自身情爱的同时也成为别人悲欢的看客。《时光是最美的花旦》所要讲述的,正是戏剧中的爱恨苦悲,红尘风月。牡丹亭畔,凋谢一场如轮回的过往;桃花扇上,又有绚烂的爱情如春花悄然盛放。二十出最富盛名的戏剧在眼前闪回重现,陌生又熟悉,犹如隔着镜花水月的前世。今生的我们,恰因这一个“情”字,再入红尘。
  • 唐代诗人丛考

    作者:傅璇琮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 说岳全传

    作者:(清)钱彩 著

    《说岳全传》的主旨秉承自宋以来延续数百年的忠君爱国思想,热情讴歌岳飞及其岳家将的尽忠抗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痛斥秦桧等权奸投降卖国、残害忠良的无耻行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精华的,就是岳飞这一形象。岳飞勇武过人,智谋卓越,忠孝节义,精忠报国,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为了一个“忠”字,他可以置战场胜败于不顾,置身家性命于度外,慷慨就义,别无怨言。这一点,正是千百年来令千千万万读者感动的所在。但在今天看来,如此一味地忠孝节义,实在包涵了太多的“愚忠”的内容,令人叹惜!小说的作者钱彩、金丰认为,写历史小说“事事皆虚则过诞妄”,“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应该“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才能吸引读者。正是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态度,使得作者得以放手的使用说唱文学、戏曲、传说中的各种可用的材料,敷衍出许多精彩的情节,如“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高宠挑滑车”、“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王佐断臂”、“牛皋扯旨”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小说的人物描写,据金丰的序所说,突出了“岳飞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确实有所体现。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牛皋的形象。他刚直憨厚,勇猛鲁莽,是个李逵式的草莽英雄;而他又总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个福将。这一独具特色的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 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

    作者:傅璇琮 编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最高成就。
  • 杜甫评传(全三册)

    作者:陈贻焮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 杜甫传

    作者:冯至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如今,人民获得了政权,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辉煌的美景,更没有任何事物遮蔽它们的光芒的放射了。他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怎样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他怎样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并因此使唐代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中间他经过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内容简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ISBN:9787532512003,作者:(明)吴承恩著
  • 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王仲闻,〔宋〕李清照

    本书是研究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部资料性质的著作,具有以下的一些特色:一、李清照的词、诗、文都已尽辑集中,即便是残篇断句或尚有争议的作品,亦不放弃,是目前所见蒐集得比较详备的一个集子。二、李清照在世时,即有不少人对其作品和为人多所评议,以后各代议者更不乏人。这个集子对这类评议也尽量采入,可省却读者和研究者许多翻检之劳。三、校注者所撰《李清照事迹编年》于他氏一生经历作了详细的考证。颇多参考价值。四、校 注者对李清照词、诗、文的注释,引述了不少宋代的社会风俗和文物制度,对于深入理解李氏也有一定帮助。
  • 诗歌:智慧的水珠

    作者:邵毅平

    《智慧中国文学》“四季”套书一套四种,从“智慧”角度诠释中国古典文学四大文体,具有作者独特的视角、文笔与写法,既富深湛的思致和学理,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其中的第一种“春卷”,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诗艺篇”、“时间篇”、“空间篇”、“自然与超自然篇”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生活观、自然观、超自然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本书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并常销十余年。现由作者精心修订重版,纳入本套书中,是为定本。
  • 诗人玉屑(全两册)

    作者:魏庆之,王仲闻、魏庆之点校

    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是宋诗话中较著名和规模较大的一种,和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齐名。 此书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录了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也可以说是宋人诗话的集成性选编。《苕溪渔隐丛话》编录北宋诸家的诗话较多,《诗人玉屑》则着重于编录南宋诸家的诗话,两书互相参证,约可见宋代诗话的全貌。《诗人玉屑》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等等,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全书虽有重复支蔓之病,但排比大致有序,可从中获得关于诗歌发展的轮廓及有关诗歌体裁的知识,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由王仲闻先生点校。在《校勘记前言》中,王先生对本书的版本与校勘情况都做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