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曹聚仁
-
我与我的世界
本书内容有:我的自剖、我的童年、育才学园、我的母亲、神道的黄昏、时代的讽刺、失望的旅行、我与鲁迅、插说苏州、生命意义等。 -
蒋百里评传
《蒋百里评传》内容简介:现在的年轻人说起蒋百里,可能得说他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有一个表侄叫金庸。他的名气在日本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和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日本天皇佩剑取走了,他的同学荒木贞夫之流后来是打太平洋战争的日军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蒋百里的抗日理论,日军正是按照他在其持久战理论中指出的那样,推进到湖南后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直到投降。 蒋氏租上是藏书大家,蒋百里自幼饱读诗书,后义融中西文化于一体,无论军事、书法、文学、美术还是外交,样样比肩一流高手。蒋百里青少年时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新青年》和《湘江评论》。他所译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仍为中央美院教材。1937年写成的《国防论》,蒋氏除了断定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外,并第一次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影响远及海外,名将艾森豪威尔、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其《国防论》来阐述战局。 他的另一本著作《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文章的结论成了抗战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
中国近百年史话 蒋畈六十年
《中国近百年史话蒋畈六十年》托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收尾至抗战军兴,纵贯晚清和民国。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粗线条勾勒出重要历史人物如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所交织出的曹氏“近百年史”。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并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八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称得上是“大师小作”。 《蒋畈六十年》为作者故乡小山村一一蒋畈立传,叙写太平天国后期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四代村民乱世艰难求生的历史。父亲“穷秀才”曹梦岐以“一介书生”,抱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的理念,兴办育才小学,实践躬行,死而后已,有着类同张謇、陶行知的精神。作者同时关注草根民众的生活和命运、士绅精英阶层的作用和影响,笔下“那一时代的一群人物”,具有见微知著的个案意义。 二书对照阅读,大历史对小人物,国家之广对山村之小,宏观对微观,彼此相异而可以互补。并置合册,或可感受时代潮流与历史变迁。 -
我与我的世界 浮过了生命海(上下)
曹聚仁终身怀抱“饱读万卷书,身行万里路”的理想,躬履行之也是不遗余力,故其一生行迹颇富传奇。《我与我的世界》(上、下)是曹聚仁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后由家人整理增补,将其生平世界“不加掩饰地揭示出来”。从金华童年的“神道黄昏”,到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从“国学”和“文坛”,到“我与鲁迅”和“文白论战”;从上海春秋、报刊生涯,到抗战军兴、执笔从戎;不但阅历丰富、见识繁多,而且作者“颇想勾画出我们那一世代的生活轮廓以及当年所共同经营的文化工作”,所以“史的意味,比较更重一些”。曹聚仁将本书按“传记文学”自觉经营,坦诚自白,纵横上下,酣畅洒脱,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与文本意义的传记。《浮过了生命海》记述了作者晚年入院手术治疗的经历和见闻,写出了病中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剖析,可说是作者晚年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多少弥补了《我与我的世界》未能终篇的遗憾。 -
听涛室人物谭
“听涛室”为曹聚仁书斋名,其“人物谭”撰写于上世纪50—70年代,陆续发表于《热风》、《文艺世纪》、《循环日慢》、《正午报》、《晶报》等香港报刊,分别出自作者开设的“文坛谈往”、“人物新语”、“支离杂话”、“檐下絮语”、“旅途杂笔”、“今世说”、“识小录”、“如寄录”等专栏。作者生前不曾结集成书,逝世二十多年后始由作者家属据手稿整理、编辑、出版。内分“政海谈秘”、“文坛述往”“学苑思故”、“报界忆旧”等六辑,所追忆、臧否人物包括于右任、李宗仁、张治中、蒋径国、弘一法师、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俞平伯、胡适、钱锺书、齐白石、梅兰芳、黄远生等百余位。由于作者横垮文坛、学林、报界诸领域,交游广泛,这些中国近现代的名家,于作者或为师友,或曾采访,因此,他笔下所录的名家逸事趣闻,可视为第一手史料,有别于道听途说,这类“今世说”,足为正史补益。在曹聚仁作品系列中,本书和《天一阁人物谭》同为忆旧、述往、念故类代表作,值得格外珍视。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本书收录的是曹聚仁先生曾经发表在香港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内容涉及作者曾采访或接触过的文坛、政界人士,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典故。 -
蒋经国论
《蒋经国论》内容为:曹聚仁与蒋经国的相识始于1938年8月16日的南昌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从而也有了《蒋经国论》中所收录的《一个政治新人》专访稿的诞生。1941年曹聚仁因避战乱迁居赣州,蒋经国更是盛情相邀主持笔政,二人的相知因为《新赣南报》及《正气日报》创刊更进一步。二人合作有数年之久,曹氏对蒋经国的生活、思想及认识均有相当了解。蒋经国亦有感叹:“知我者,曹公也!” 移居香港后的曹聚仁以记者和学者身份曾一度扮演着国共两党的“和谈使者”,为国共两党的“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努力,然他终究只是“一个看革命的旁观者”,无法左右政治的步伐。可他却用文字真实记录了他所认识的蒋经国。曹聚仁既是蒋经国的朋友,又是他的传记作者,江南的《蒋经国论》亦受其启发而著,同是他还是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客,毛泽东更是三次专门接见并作长谈。他如是说道蒋经国:“说起经国也正是哈姆莱脱型的人物。他是热情的,却又是酷的,他是刚毅有决断的,却又是犹疑不决的,他是开朗的黎明气息,却又是忧郁的黄昏情调。他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他是他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徒。”又如是说道大,小蒋:“这一对父与子,并不是代表了两个世代,两种性格,如罗斯福与霍浦金斯那样相反而实相成的人。他们都有点刚愎自用,都有点耐不住刺激,都有点好大喜功,他们都会用权谋诡计,使人疑惧生畏。他们都只能用奴才,不会用人才。” -
中国抗战画史(上下册)
《中国抗战画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曹聚仁先生和舒宗侨先生一拍即合,他们用一年多时间编著了这本《中国抗战画史》,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比较全面的史论。 -
鲁迅评传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并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还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鲁迅评传》(新版)系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曹著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新版《鲁迅评传》,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在新版《鲁迅评传》中,曹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并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
采访本记
《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迹、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战地八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讨专家的论著。全书包括引论,日本侵略战序幕,全面抗战初页三部分,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胜也罢,败也罢,只不过要和敌人讲和,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可说是蒋百里氏此语的有力注解。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缘起于报章连载《听涛室随笔》,成书为《国学十二讲——中国学术思想随笔》。章念驰先生综合二者精心校订而成为三联书店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此书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源流,自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迄清代朴学、民国余蓄,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博引文献,又不乏裁断,故行世以来,颇受学界推重。由于文笔清新洒脱,论说平实易懂,普通读者亦可借此得窥中国学术思想之堂奥。此次修订新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地图”善本。 -
文坛五十年
《文坛五十年》系我国现代已故著名记者和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回忆录性质的著述。此书最初于50年代中期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出版。由于当时的印数和发行范围有限,大陆广大读者很少有人读悉。此事距今已有40余年。今征得作者长女曹雷同意,并授权首次在大陆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曹聚仁先生写与20世纪中国文坛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这交往,本书真实而生动记述当代文坛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些文坛轶事无疑是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价珍贵的资料。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出版此书的一个缘由。 整理这部著述时,我们发现原书存在不少疏漏,这次出版,我们作了认真的校勘,但有些地方,为保持原书面貌,只加注以示正误。此外,原书分“正”、“续”两集,为方便读者阅读,此次出版,将两集合并为一。兹此说明。 -
采访外记 采访二记
《采访外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加上《采访新记》,合起来就是曹聚仁先生的“采访”系列了。这次依据新加坡的创垦出版社地世纪50年代版本刊本,为大陆简体初版。 “采访”系列的六七十万文字,是曹聚仁的先生自1950年从上海到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以中日战争为主线,兼及国共两党间的分合恩怨,应是1953年前后所写;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两条战线上的战事与各谈,兼及民主党派的活动。以“采访”作为书题,当然与新闻采访相关,是要留下一点“旧事陈迹”,给下一代的青年作参考。但综观全书,却有着回忆录的味道。他晚年正式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时,就把《采访外记》中的一些内容和章节纳入其中。 -
人事新语
曹聚仁千居香港后,曾于1950年代中期数次北行访问大陆,本书即为其间的观感和记录。内分“京居随笔”、“艺文一角”、“剧人、剧话”三编。第一编“京居随笔”记录作者在北京小居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风景名、居住饮食,颇能传达出古城新都的神韵。第二编“艺文一角”主要以作者在国庆十周年时观看过的戏曲、歌舞剧、话剧、电影为基础,以“戏迷”的角度和“史家”的笔法分类介绍了当时中国文艺界的进展和状况。第三编“剧人、剧话”着重于记述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的往事,以及作者多年来搜罗整理曲艺资料的心得与杂感。全书侧重在一个“新”字上,其中既有作者对“弋阳腔”等戏曲专业知识的自家之言,又有记录50年代剧目、演出、艺人的生动史科,不失为一本珍贵的艺术文献资料。 -
书林新话
本书为香港远东出版公司于1954年初版,三联书店于1987年初次推出简体版。此次即据三联旧版加以修订,除核实大量引文,改正错讹,精加校订外,还抽删掉旧版附录的《小说新语》改入别集,成一新版,为曹聚仁书话类结集的第一种。 本集分三卷:上卷“读书散记”是作者读书生活的经历和经验之谈,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推崇颜李学派“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主张疑古、叛师和独立思考;中卷的“蠹话甲录”、下卷的“蠹话乙录”,散谈古今中西各种自己读后受益良多、感触较深的具体书目。其漫话闲语,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思索。 作者既是骨灰级的书虫,虽屡经散书惨痛,仍于一生乱世中的聚书、读书、著书不已,同时,作者也是“书话”题材的先驱之一。 -
中国近百年史话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 这本《史话》,开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收尾至抗战军兴。也可换一种描述,说它纵贯晚清和民国。就本书结构而言,首章“前词”是总论概述性质,接下来的21节则依时间顺序写来,各节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所拈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事件则包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 作为一本近代史扫盲性质的历史读物,《史话》的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入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修订本)》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源流,自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迄清代朴学、民国余绪,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博引文献,又不乏裁断,故行世以来,颇受学界推重。 -
文思
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的必备品。本书是曹聚仁的经典散文集之一,已被三联书店收为精选书系之一。文章看似信笔闲闲写来,却饶富情致,很接近梁实秋的妙得自然路数。本书富于启发性,可供一般知识青年语文课外读物之用。 -
上海春秋
曹聚仁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开始了他的教书、著述、办杂志、做记者的生涯,前后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他不仅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一直以外乡人和原居民的双重视角,来深入探究这个城市。有感于海外对上海的隔膜和误读,曹聚仁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上开写专栏,署名“土老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史料,向海外读者介绍上海的历史沿革,尤着力于书写近现代以来的上海。其中对新旧上海的观照,着墨甚多,引人感慨。这些手稿和剪报经过作者家属的汇集、整理和学者的校订,续集出版为此《上海春秋》。内分开埠、四郊、洋场杂话、人物、报刊旧话、寺庙、名园、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十四辑,举凡上海的古往今来、沧桑巨变、风云人物、民情风俗、异景奇观、掌故轶事,皆有展示,不失为“精彩的上海地方史志随笔集”。作者游弋于浩繁史料与文献之间,又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论者评为“极有裨于上海史料,同时又是极有兴味的小品文字”。 -
我与我的世界
《我与我的世界》讲了近二十年间,我看过属于传记文学的专集,在五百种以上;当然并不严格地限于“传记”或“自传”,包括“回忆录”、“忏悔录”、“感想录”、“随笔”、“谈话录”、“旅行记”、“日记”、“书简集”在内,见到了就看,当作现代史料看,颇有用处。三十五年前,由于政治关系,陈仲甫(独秀)先生拘囚在南京地方法院,我就替他设法提供材料,写起自传来。他动笔写了八章,局势忽变,朝野合作抗战,便恢复了自由,自传便中停了。 抗战第二年,我还在汉口某里中,见了仲甫先生,他也颇有意写下去,可是,他晚年住在江津那几年,并没把自传写起来。坊间所见陈氏自传依旧是开头那么一截子,我们总觉得不够味似的。十多年前,我又曾劝知堂老人(周作人)写回忆录,这回总算劝成功了,全书有三十八万字,完完整整地一份史料。于今,倒是变成别人劝我来写回忆录的日子了;过去大半个世纪,世变的剧烈,比以前三四个世纪还要多;而四五十年前,和我交游的年轻朋友,如今,都和“天下兴亡”有了密切的关系,值得用一条索子贯串起来。从我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把第一手史料保留起来,也真的“匹夫有责”了。这是我决定谈谈过去经历的主因。 -
文笔散策 文思
《文笔散策》偏重历史,分“历史小品”、“詅痴散策”,“国学扬弃”,“瓢语”四辑,大致是以历史小品为主的杂集;《文思》“专以谈文为主,可供一般知识青年语文课外读物之用”,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兼及文艺评论与鉴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