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理论

  • 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

    作者:张巍

    尽管《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从一个局部——主要是时值的组织形态方面——来考察节奏在音乐中的性状,但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始终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由时值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组织所构成的‘节奏’”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字面的、概念化的节奏,而真实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节奏则具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它存在于音乐的各个方面:乐句的、和声的、音色的、织体的等等。因此,节奏的研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中来进行。所以,在《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写作过程中,我常常会“分心”关照其他一些可能会产生某种节奏特征、并对音乐的运动产生影响的方面。其用意无非是以节奏为中心,力求找到更多观察和研究它的“点”,或者说尽可能去寻求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节奏的可能性——有时是从研究方法的层面,有时是从分析方法的层间,有时是在视角方面。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到节奏研究的内部,发现有价值的途径,获得有意义的成果。 作为一篇研究节奏形态及其功能方面的专著,我的主要目的,是在对以往的节奏研究成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节奏形态的研究来认识它在音乐运动中的作用。我认为,这种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对于音乐结构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它对于音乐的动力的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对那些容易使人产生多种解释(但不能说成是歧义)的节奏与节拍的概念进行讨论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种梳理,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像在第二章中我所谈到的那样,我的一个重要观点就在于“在某一个特定层面上把节拍看成是节奏”,以便把节奏和节拍做关联性的研究。 基于内容的分类考虑,《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由五章构成。这五章对节奏的概念、节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与节奏研究紧密关联的各个音乐要素、以及对节奏的形态研究方面起核心作用的某些方面等进行了论述。其中,作为本篇研究的重要结论,我提出了诸如“节奏结构是由多种要素来构成的”、“节奏与节拍具有同一性且在音乐中具有互动作用”、“重音是影响节奏结构最重要的因素”等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强调了节奏或节拍的概念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且这两个概念还与其他的音乐要素具有更加广泛的联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观察节奏结构,才能真正了解节奏在音乐运动的更深层次中到底产生了哪些作用。 以上篇中所讨论的内容为基础,我在中篇中侧重对使音乐趋向于稳定的一些节奏因素进行了讨论。其中的三章(第六、第七和第八章)对三个形成节奏稳定因素的、对节奏的运动具有结构力作用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六章是在节奏构成的要素的层面——即长短关系、方正形态、疏密关系以及抑扬关系;第七章则是从节奏结构中节奏形态所显示出来的感知和组织特征方面;第八章从节奏在音乐整体运动中的不变性层面。这三个层面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协调的作用形成了音乐节奏运动内在的结构力。 下篇中的五章各自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前面的三章(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章)主要承接中篇的内容,从动力的方面来考察不同的节奏形态在不同的音乐层面对于音乐运动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几章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与中篇中的几章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侧重考察节奏结构中一些节奏形态的不协和性方面,它与第七章是直接相关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对于节奏的暂态和节奏非一致性的考察与第八章也有紧密的关联。由此所获得的结论在于,节奏形态的不协和性、节奏在运动中的非定态结构以及非一致性作用形成了音乐内在运动的推动力。此后的第十二章也是我早期节奏研究成果的一个再现,是对20世纪中的某些节奏问题的一些考察,其中把节奏放在一个两极的框架中来讨论,这个两极的框架就是严格控制的序列化节奏和自由随机的节奏。对于《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而言,这个章节具有一种补充的作用。因为对于节奏理论来说,20世纪中的许多节奏问题由于其多样性和作曲家的个性化原因,比之过去的节奏问题更加难以进行归纳和抽象,节奏体现了更多的风格化得特征。因此,《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在这个章节中对20世纪音乐的节奏所进行的讨论也只是对一些作品中的节奏现象的观察,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还远远没有深入下去。 最后的第十三章可以看成是《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的结论部分,整个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全文中所讨论的中心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抽象。应该说,这一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形成的一个主要线索和基本思路。
  • 复调音乐教程

    作者:于苏贤

    《复调音乐教程(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近一个世纪伴随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与之相应的中西结合,系统科学的规范性专业艺术教材体系,成了几代艺术教育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本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教育家们为此已进行了辛勤探索,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只是尚欠系统的话,那么在50年代全国编制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于1962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之后,国家已有条件部署各项艺术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并开始付诸实施。可惜由于接踵而来十年“文革”动乱的破坏,这项工作被迫中断。 在教材中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 赋格写作教程

    作者:E.普劳特

    普劳特是著名的英国音乐理论家及作曲家。他的一套音乐技术理论书籍在英美语种中享有极高声誉,有德文、俄文译本,具有世界水平。 在这本《赋格》中,普劳特不拘泥于陈旧的技术理论,反对脱离实际的死板规则,他从著名的音乐作品出发,分析了以巴赫为主的著名作曲家的千首以上的优秀的赋格作品,才得出结论,归纳为他自己的技术规律和理论,因之被誉为“用英语或任何语言写作的赋格专著中最好的一本”(格罗夫大字典)。
  • 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

    作者:安妮•佩克汉姆

    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ISBN:9787103037645,作者:安妮·佩克汉姆,邵晓洁,邵晓杰 著
  • 交响配器法.第1卷

    作者:(苏)瓦西连科 金文达

    本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探讨
  •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Music Theory, 2nd Edition

    作者:Michael Miller

    A music theory book that hits the high note … This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Music Theory breaks down a difficult subject in a simple way—even for those who think they have no rhythm or consider themselves tone deaf. With clear, concise language, it explains everything from bass-clef basics to confusing codas.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A brand-new CD -A comprehensive ear-training section -Musical examples of intervals, scales, chords, and rhythms -Aural exercises so readers can test their ear training and transcription skills
  • 曲式与作品分析

    作者:吴祖强

    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ISBN:9787103027196,作者:吴祖强编著
  • 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作者:李重光

    由李重光编著的《基本乐理通用教材》共十六讲。包括音律、记谱法 、调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转调、移调、装饰音和旋律等基本乐 理知识,每课之后的练习题均附有答案,便于自学。在基本概念的表述上 准确、简明,以通俗、浅显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乐理、和声、试唱练耳 等技术理论有机地结合,易学易用。充分体现“通用”性原则,即程度上 以初级入门为起点。最终达到专业音乐院校乐理修毕水平。在保留传统基 本乐理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现代乐理的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基本乐理 学科的新发展。 《基本乐理通用教材》不仅适用于音乐专业院校、师范类音乐院系的 学生,还可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准备报考音乐院校的考生。
  • 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

    作者:(美)斯蒂凡·库斯特卡//多萝茜·佩恩|

    《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第6版)》自1989年起稳居美国音乐理论教学教材的领跑和主导地位;二十年来,应用于全美八百多所高校的音乐理论一线教学实践中;历时六次修订,2009年,第六版来到中国;以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叙述方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媒体化的教辅手段,与中国音乐专业师生分享优秀教育资源。
  • 和声的结构功能

    作者:勋伯格

    《和声的结构功能》是勋伯格写作的最后一本完整的理论著作。是勋伯格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开设的和声必修课的教材。《和声的结构功能》阐述了他对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和声的最终见解。开头的几章是根据他的和声学的原则而作出的札要,以后的几章开辟了崭新的理论研究道路:调性的相互关系、调性的扩张以及为不同的结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创作手法。
  • 和声学教程

    作者:斯波索宾

    本书根据我们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觉得本书有以下优点:从学术上说该书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述得合理透彻、丝丝入如,为这一门音乐科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教学上谈该书循序渐进,章节合理,法则严格易掌握,要求明确易记忆,极易为初学者所接受,是初学和声者极好的向导。这本书在我国一版再版供不应求,其道理也在于此。
  • 基本乐理简明教程

    作者:李重光

    《基本乐理简明教程》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整个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乐理简明教程》是专为音乐院校演奏、演唱系科的学生编写的。其他系科、音乐团体、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采用本教程时,根据不同专业、对象、水平、目的进行适当的增删是必要的。 学习基本乐理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和古典音乐为范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我们现今的艺术实践,这样才能学得活,领会得深,记得住,用得上。 基本乐理虽说是一门音乐理论课,但在技能的掌握上要求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序。因此,在书面、口答、钢琴练习时,必须有一定量的保证。《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在章节划分、次序编排、理论阐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探求。
  • 音乐分析法

    作者:克列门斯·库恩

    《音乐分析法》内容简介:近二十年来,作品分析渐渐成力音乐理论指导的中心课题,它的地位日显重要。这方面的论著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书籍虽然告知你答案,却没有教会你方法。克列门斯·库恩的这《音乐分析法》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并未展示结果,却给你指路,培养你的敏感和能力。《音乐分析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并用大量作业鼓励学习者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的尝试。《音乐分析法》可说是第一本实用“工作手册”,是专业师生和自学者最理想的教材。
  • 音的历程

    作者:韩宝强

    少年时代在两件事上花时间最多:拉小提琴、攒半导体收音机——都与声音有关。后来,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时候,也是对和声和配器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领域对声音色彩的影响力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乐音表面色彩的痴迷逐渐转向对其背后原理的好奇,在不知不觉中进一走入了音乐声学的原野,而这本书就是倘佯于音乐声学十余载后的结果。
  • 伯克利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

    作者:(美)特德·辟斯|译者:赵仲明

    《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包括能有效示范爵士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的CD,同时还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写作的各种习题。你可以通过这些练习,开始创作属于你自己的爵士音乐作品。从20世纪初起至今,爵士作曲已经成为了一门既有严格规则,并也能充分表达人类情感深度与广度的音乐艺术。尽管长期以来,爵士音乐与爵士作曲仍然被人们神化。然而,伯克利音乐学院教爵士作曲课程长达25年的特德?匹斯教授的《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一书,使得爵士作曲不再神秘。
  •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賈克·阿達利 (Jacques Atta

    作者阿達利是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重要的顧問。阿達利對西方音樂史提出一套與大部分音樂史家不同的詮釋。他認為音樂不只反映了社會樣相,而且還以先知的方式預示了新的社會形構。在他的解釋中,音樂和政治經濟的互動發生於:獻祭、再現、重複、組曲,分 別代表為宗教、為商業而作的職業性現場演出、唱片錄製及未來的民眾自由為自己作曲的四個社會階段。
  • 修补裂痕

    作者:伊凡·休伊特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 指挥家的境界

    作者:[苏] 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申

    指挥家的境界:灵感形成规程 与弗·拉日尼科夫的谈话。
  •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

    作者:约瑟夫·克尔曼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涉及音乐学及音乐研究的其他领域,分析基于自己对二战以来英美这些学科的理解。书中具体围绕:音乐学与实证主义:战后的年代、民族音乐学与“文化音乐学”等内容展开。
  • 勋伯格:风格与创意

    作者:阿诺德·勋伯格

    《勋伯格:风格与创意》是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重要文献。阿诺德·勋伯格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其具有预见性的洞察力,使这本《勋伯格:风格与创意》成为吸引人们对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通过《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你可以进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头脑,去理解、探究勋伯格本人和他的音乐,以及勋伯格对其他作曲家的研究、对艺术和整个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