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殷海光
-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作者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出版后在台湾、香港学术界反响强烈,许多知名学者撰文评介,称其展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是“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大陆学术界也有相当的影响,被人誉为“不能忽视的中国经典”。作者具有世界性的学术视野,因此对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中国文化,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探索具有比大陆同等所不具备的视野。书中采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可谓中西合璧。按照作者自己在本书序言中的说法,本书欲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的基础上,“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 -
炼狱
当此“知识经济”不再是一个童话的时代,接受“知识”洗礼、从事“知识性”工作———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的组织者、新法律系统的从业者———的人,将不再居于社会成员的少数。葛兰西曾将这种场景描述为“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 问题是,果若“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所指便毫无意义了。萨义德不满于此,坚持主张知识分子始终是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是班达所描述的“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王(philosopher-kings)”、“人类的良心”,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只从事他那一行的专业人士。他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以形而上的热情和超然无私的原则,叱责腐败,反抗压迫的权威,无畏地追求正义、真理。(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2002)最近,王中江教授出版的《炼狱:殷海光评传》,就真的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萨义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殷海光,湖北黄冈人,五四运动那年出生于一个农村传教士家庭,学业师从金岳霖。抗战后期曾以研究生资格参加青年军,退役后到重庆,开始初露头角,受到他崇拜已久的“最高领袖”的召见。复员南京不久,进入《中央日报》任主笔。国共大决战结束前夕,撤退台湾,政治上虽仍然效忠国民党政府,思想上却对国民党的陈腐气象已经越来越不满,遂转职台湾大学任教,同时在胡适、雷震创办的民间刊物《自由中国》上“书生论政”。以五四为旗帜,大力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理性,反对各种独断主义、蒙昧主义、教条主义,反对各种老式和新式的传统主义,并一马当先,与专制的国民党当局展开思想战,成为自由主义的领航人物。1960年,《自由中国》被迫停刊,这位“五四之子”开始受到一连串有组织的迫害,但他义正词严,毫不屈服,面对特务的淫威,拍案而起:“我殷海光在这儿!”经历了无数的横逆和劫难,五十之年在贫病交加中故世。 《炼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故事梗概。作者原以杨万里《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中首句为题,这次改为“炼狱”,取义都在“知识分子”特性上。林毓生说殷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是他的良知、大仁大勇和追求奋斗本身。王中江大体仍在这一思路上肯定殷海光,但落脚点显然有所不同:林在“人”的意义上展现殷海光的崇高伟大,王则在“知识分子”的意义上赞赏殷海光的坚守。“崇高”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不过任何时候不可能苛求于凡人;“坚守”则应是知识分子的本分,知识分子不坚守本分,则是可悲的失落、背叛。殷海光以独有的狂士品格,证验了他作为超越型知识分子的成功,也证验了即使在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只要愿意,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固持他的超越性。 也许,《炼狱》以殷海光为“知识分子”作注释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就在这里吧。 -
邏輯新引
以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為代表的「邏輯經驗論」,曾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思想界風行一時。殷海光即是深受這波學術思潮影響的知識人之一,始終鑽研不倦,本書正是他從事研究教學的心得之作。 殷海光在少年時期即對邏輯發生濃厚興趣,就讀高中一年級時曾將一本英文邏輯教本譯成中文,書名《邏輯基本》,自此與邏輯結下不解之緣。大學求學時期師從金岳霖教授學習邏輯,在大學任教期間也一直擔任邏輯教學工作,雖然未成為專業邏輯家,但對邏輯始終維持高度熱忱。充分使用邏輯概念分析政治及文化問題,乃成為殷海光文章的一大特色。 本書初稿在1943年完成,1956年修訂,由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並作為殷海光在臺灣大學教授相關課程的教科書,影響深遠。全書以對話方式介紹邏輯基本原理與法則,深入淺出,對一般初學者容易混淆的概念及不易理解的原理皆詳加說明,引領讀者進入邏輯研究的世界。作者採用對話體的方式,便於暫時離開主題,穿插別的話題,以借此發表他個人對時局、政治、文化等問題的評論。這些題外話可以顯示邏輯的用途,值得特別留意。 閱讀本書,既具有知識學習的價值,也可以領略殷海光如何將邏輯轉化為闡揚自由主義,批判各種不合理權威的利器,有助於進一步深入探索他的思想世界。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下)
見解精闢,分析徹底,行文也極稱雄辯。──許倬雲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半部,內容為全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書中從國人主張西化的討論開始,進入西化的實質過程。其中尤以第十二章分析民主與自由為重要,是作者主要思想精華的呈現。本書最後附有許倬雲和金耀基兩位學者的書評,更可讓讀者對本書所提之相關議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彻底,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附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
這本書的確說出了些什麼,也解答了些什麼。不折不扣的,這是討論中國文化問題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金耀基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半冊,內容為全書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書中從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質開始,一直推論至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其間,章與章之間,且每一章的各節之間,皆環環相扣。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思想与方法
《思想与方法》是新生代学人贺照田先生选编的殷海光文集、散论及手稿,有些系初次面世。关于本书,正如贺照田所说:有多少生命在通过殷先生而相互感知,相互遥望。本书就是献给所有这些人们。 -
到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这本书最先在1944年于英国由Routledge Press出版,接著在1944年9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读者文摘在1945年4月也出版了稍微减缩的版本,最后总共销售超过600,000本。Look杂志在1950年左右出版了加上图片的版本,后来又被通用汽车公司以小册子形式大量发放。这本书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出版,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该书的第50周年纪念版本则由米尔顿·佛利民(另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撰写序言。《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而又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
到奴役之路
殷海光向來以自由主義者自居,不過,他的思想旅途,卻也曾面臨困惑難解的時候。尤其當社會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中葉甚囂塵上,嚴重威脅自由民主體制之際,殷海光為之苦思無已,始終難求出路。 因緣際會,當殷海光讀到了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書,猶如覓得一劑求答解惑的思想良方,甚感興奮,於是開始進行這部經典的翻譯工作,本書即是他的工作成果。 在本書中,殷海光的翻譯時有刪有易,大致不失本真。他就理解及聯想所至,添加許多「按語」。其按語幾乎成了本書的特色,因此書中還更換字體,和正文加以區別。殷海光的按語,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妙趣橫生。此外,殷海光在部分章節之前寫了長短不一「譯者的話」。此外,本書最後附有胡適的一篇講詞──從《到奴役之路》說起,由此文也可看出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發展的處境。 透過閱讀本書的正文、按語及附錄,不僅有助於我們對《到奴役之路》這部經典之作的初步理解,深化我們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更能對殷海光的思想轉折變遷,有進一步的認識。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这本书可以说一部分是作者从事逻辑教学的经验产品。 苦于年来,一般读者苦于逻辑枯燥无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十三年前,作者试着以对话体裁写了一本逻辑入门的书。从同类书籍的行销数量比较起来,事实证明作者采取对话体裁写这类的书是符合一般需要的。来台以后,作者又教这门功课,但那本书已经绝版了。因应教学上的需要,作者又用对话体裁写了一本讲义,由学校油印,内容较前书有所改进。讲义印出以后,一搁又是四年,作者没有再用到它。这四年来,学生们纷纷以介绍逻辑读物相请,这类事实,使作者觉得颇有将那份讲义改变成书的形式之必要。可是,去年翻阅那份讲义时,作者认为有许多应该包含进去的东西没有包含进去,而且有许多地方简直不行了,于是,动手大加修正。认真说来,这本书是作者用对话体裁写这类书的第三次。 依照英美的标准而论,本书包含了英美基本逻辑教程中应该包含的全部题材,至少大部分题材。不过,在题材的处理上,作者还是多少作了不同的权衡。作者的权衡是以这几个条件为依据:一、着重应用方面;二、着重纯逻辑的训练;三、介绍新的说法;四。修正传统逻辑的错误;五、在必要时,提出作者的贡献。 以这五个条件为依据,除了为适应本书的体裁和目标而搀入的因素以外,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现有的逻辑题材,有所多讲,有所少讲;对于有些人认为是逻辑题材而从现代逻辑眼光看来不属逻辑范围的题材,则根本不讲。在作者认为不当浪费读者脑力的题材上,作者不愿多写一条;在作者认为读者应该攻习的题材上,作者不吝多费一点笔墨。在有些地方,直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不少逻辑教科书继续重述传统逻辑中所混杂的文法、心理学、知识论,甚至于伦理学和形上学的若干成分。这对于增进读者的推论能力会有什么帮助?在选取逻辑教材方面,我们应须不太忽视欧美最近数十年来逻辑方面重大的展进才好。 本书既是根据作者从事逻辑教学之经验而写成的,因此,差不多对话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转折,都是习基本逻辑者所常发生的。在学习的历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可能发生的问题相差并不太远,那么作者希望这本书对于希望自修逻辑的人有所帮助,正如希望它对于攻习大学基本逻辑的人有所帮助一样。 运用这种体裁写逻辑书,作者倍感吃力。当然,如果一个人吃力而多数人得以省力,那么是件很值得的事。但是,作者所希望的,是读者在比较省力的条件之下训练严格的推论力,甚至于到达森严的逻辑宫殿,所以在不可避免用力的时候,还得读者自己用力。攻习任何科学,相当的牛角尖是一定要钻的,如其不然,我们将永远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在钻过牛角尖以后,如果我们增益了相当的智能,那么正是我们到达了进步之点。 -
殷海光文集(全四册)
本书四册,分作“政论篇”,“哲学篇”,“文化篇”以及“书信与随笔篇”。书前有张斌峰所作长篇《〈殷海光文集〉编序》,对殷海光的生平行状、思想脉路、启蒙意义与晚年的文化转向作了梳理与阐扬。 全书收录了殷海光比较重要的自由主义著作数十篇(专著《中国文化的展望》由于篇幅关系,未收在内)。但是殷先生的批判意识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比较轻松的随笔文章中,也可以望见一个思想家的风采。譬如,殷先生在题为《西行漫记》的一组游记中,谈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先生一面承认歧视的存在,一面在反思中国的问题。殷先生在文中说:歧视“虽然如此,至少对于不纯凭感觉而生活的人说,并不怎么有了不起的不便。假若你记得同种之间所给你的是怎样的不客气,假若你记得你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而走到各‘部门’去所受到的是怎样冷酷得可怕的脸,……那么,你在这里会感到礼貌、正直与坦率。人把人当人看待,即使有点儿生物学上的差异,比人把人不当人看待,即使没有生物学上的差异,滋味是很不同的。……但是,很奇怪的,人们常常在想象中对于异族的不够友好很敏感;而对于同族的威胁则很麻木。这是不是说,同族的虐待,是应该忍受的?是否有这种‘伦理上的应然’?” 《殷海光文集》全书对比较敏感的地方作了删节,用“[……]”标出。这或许是唯一令人扼腕的地方。但是明白人都能知道,如果不作此类处理,在大陆出版殷海光文集怕是绝无可能的。老金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得以出版,应该也算作自由知识分子在与传统遏制势力的博弈中,相互作出妥协才可以看到的不乏积极意义的结果。此类事件正在积聚中。它的普遍性已经广为人知。一般的评论多落定在对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的批判中;但是此类事件更有意味的也许是“事就这样成了”——尽管它所成就的是一种有缺憾的思想实在。当着需要的思想还是一片虚空时,有缺憾的实在也是非常富有意义的价值系统。这样,老金就认为,编选者的妥协,由于它所致力并最终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结果,博弈中,它的胜出,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做一些“零星的社会工程”,包括编选殷海光先生的文集这样的“工程”,应该是非常踏实的自由主义者希望的工作。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也正是先贤的希望。 张斌峰先生的编选是非常认真的。他以一己之力,独自承担了百余万字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对殷海光原文和原文中的引文所作的校勘,应是付出心血最多的地方。这些工作,都对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说这是一部“编选适宜,用功颇勤,嘉惠后学,厥功至伟”的自由主义专著,或不为过。(2002年9月13日得书,14日凌晨草就,时窗外曙色微茫,梧桐叶下有影零乱。) -
殷海光书信集
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他称自己为“五四之子”,是“五四后期人物”。在台湾的二十年间,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 殷海光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在民主思想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本《殷海光书信集》中辑录了殷海光致中国友人、致外国友人、致家人、致学生及后辈的许多书信! -
殷海光学记
殷海光在中国20世纪思想史上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他称自己为“五四之子”,是“五四后期人物”。在台湾的20年间,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从这本《殷海光学记》里,我们可以看到殷海光的学术思想的理论支点,可以见出殷海光思想形成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在继承大师思想时体现出的“批判精神”。 -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本书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四年曾发行再版。这本小书今天得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笔者内心甚觉快慰。书中主要收集了作者于一九六○年负笈来美以后与先师殷海光先生之间的通信。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
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ISBN:9787542618993,作者:何卓恩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