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西方美学简史

    作者:门罗.比尔兹利

    该书是目前欧美的美学教育中最为通用的一本教材。它比鲍桑葵和吉尔伯特一库恩的美学史著作更新,比克罗齐的美学史更客观,比达达凯维奇的美学史更完整。 这本书从古希腊写起,却将重点放在现当代,从康德到现代的篇幅占了全书的一半。书中包括了新形成的历史、新的资料、新的视角。这样,既让学生对美学的历史有一个大概而准确的了解,又迅速接近当代现实,了解正在出现的新的思潮、流派和方法。就如译者所言,该书“给大人物留下了恰当篇幅,论述得精炼而全面,在提到一般人物时,能放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画龙点晴地说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而不只是列出人名和作品名;紧紧抓住哲学美学的核心,又对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中的生要观点能恰到好处地有所涉及;在处理与自己同时代人的观点时,能努力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只讲一家之言”。
  • 看听读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书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作者看过许多画,听过许多音乐,读过许多书,由此作者从人种学家的视角,讲述南美印第安人通过神话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的故事,来阐明美学判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绘画内容、技法、色彩的美学意蕴,并以具体的曲调和歌唱为例,阐释音调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及表现力;同时分析了卢梭、狄德罗作品中所阐发的美学原理,即美在于感受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明了话语与音乐、声音与颜色的关系,等等。总之,作者凭借其自身看、听、读的若干艺术作品,在其宏大的结构人类学的视域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如模仿、表现与再现、激情,以及“美”的定义。因此,对美学、艺术理论、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都有相当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学术价值。
  • 纯音乐

    作者:[美] 彼得·基维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 (Music A Jone)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有见地的音乐欣赏与肤浅的音乐欣赏之间的关系,音乐愉悦产生之原因,音乐的表现属性及其动人力量之间的关系,音乐分析的申克学派,还有音乐之理解、意义、深度诸概念的应用。基维对与音乐哲学相关的诸多方面有着非常敏锐的觉察,各种音乐实例信手拈来,论证深入浅出。全文清晰而简练,并且恰如其分地处理了或许是美学中最微妙和最耐人寻味的问题。
  •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康定斯基

  • 先锋派理论

    作者:(德)比格尔

    《先锋派理论》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会计也不过分的”。
  •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作者:刘云卿

    本书以哲学的视角研究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作品及哲学与图像问题,是国内关于图像哲学的前沿专著。 马格利特是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认为,作画不过是一种“思考”的艺术。他的作品幽默、怪诞,暗藏玄机,尤以“哲学”和“思想”上的奇思妙想引人入胜。本书作者选择了寻常观赏者和思索者的角度,从近百幅马格利特的经典名画入手,尝试忠实地再现马格利特独具一格的“思想”形象。对于那些尝试接近马格利特“精神内核”的广大哲学和艺术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理想的作品。
  • 艺术哲学

    作者:F.W.J.谢林

    《艺术哲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弗·威·约·封·谢林(1775~1854)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在哲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从历史上论述了一般艺术的形成、发展、特征、根本规律、对诗歌、雕塑、绘画、建筑艺术、悲剧、喜剧、音乐、戏剧、神话、叙事诗等的种种形态、特征和艺术规律作了精辟的、经典式的论述、并涉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荷马、维吉尔、但丁、歌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卡尔德隆等众多欧洲诗人和作家,以及菲迪亚斯、提香、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 《艺术哲学》一书,谢林完成于其哲学活动的中期,即最成熟的时期(约1801-1809年)。该书是根据谢林生前演讲稿整理而成。首次演讲稿于1802年冬至1803年在耶拿,当时谢林任耶拿大学教授;其余数次于1804和1805年在维尔茨堡。 谢林的《艺术哲学》不仅是当时浪漫主义者的各种片断的艺术学知识的系统化,而且是对艺术的哲学研究。它是思维自上而下的运动的结果,谢林从一般哲学原理出发,自始至终贯彻了对艺术作系统研究的辩证方法。另外,在《论造型艺术对自然的关系》一文中,谢林运用柏拉图的理式论解释了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要读懂谢林的《艺术哲学》,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线索:谢林在纵向上分析了艺术史,在横向上分析了艺术形态,旨在表明艺术世界是按照内在规律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这是《艺术哲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艺术哲学》绪论的第一句话是:“有关艺术的科学,首先,可视为对艺术的历史构拟。”
  •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作者:于润洋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是当今国际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教材完成撰写前,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尚无人开设此类课程,更无教材。到目前为止,在西方音乐学术界也尚未见到此类教材或专著,只是在西方音乐美学通史一类的著作(如美国学者E.Lippman的《西方音乐美学史》和意大利学者E.Fubini的《音乐美学史》中作为一个章节有所论述,但篇幅和内容都很简略和单薄。因此,本教材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它既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一部较高层次的教材,也为国际音乐学界提供了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学术专著。 本教材的内容是对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思潮和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介绍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总体发展作出综合性的描述和批判性的阐释。这对我国未来高层次的音乐理论人材深入认识和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的某些合理内核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涵概了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全貌,分别涉及了形式-自律论-现象学-象征-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诸学派的基本理论观念。关于本教材的上述内容,作者在近20年间对其中的各个课题均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我国重要的音乐理论刊物上,本教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撰写完成的。 本教材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同时为建构有中国学术特色的当代音乐哲学体系提供某种必要的理论参照和基础。 本教材出版后,2000年第1期《人民音乐》发表了张前教授撰写的题为《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书评,对本书在学术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 第一节19世纪后半叶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一) “形式―自律”概念的提出 (二) 自律论面临的强大论敌和自身的哲学―壮大学渊源 (三) 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第二节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一) 20世纪西方形式文论的背景情况 (二) 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第二章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尝试 第一节罗曼•;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观 (一) 哲学思想渊源 (二) 音乐作品与其演奏、感受、乐谱是否是同一的 (三) 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问题 (四)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 (五) 音乐作品的同一性问题 第二节阿尔弗雷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 (一) 作为观念对象的音乐作品 (二) 音乐作品的时间构造 (三) 音乐体验问题 第三节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 (二) 审美对象中的感性、意义、表现、形式 (三) 作为审美对象的被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释义学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近释义学的形成及其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释义学正式形成前的情况 (二) 近代释义学的产生――狄尔泰 (三) 近代释义学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克莱茨施玛尔 第二节现代释义学的兴起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一) 现代释义学的兴起――伽达默尔 (二) 现代释义学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第四章语义符号理论向音乐哲学的渗透 第一节戴里克•;库克的情感语言理论 (一)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语言 (二) 音乐的表情元素和音乐词汇中的基本术语 (三) 作为整体的音乐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第二节苏姗•;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中涉及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哲学―美学渊源 (二) 作为情感符号的音乐 (三) 音乐中的“形式”概念,它与内容的关系 (四) 作为“时间幻象”的音乐 (五) 对向个相关的音乐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语义符号理论对东区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阿达姆•;沙夫的语义学理论对音乐哲学家研究的意义 (二) 依拉奈克与玛雷舍夫的有关见解 第五章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倾向 第一节德国的能量论心理学派――库尔特 (一) 哲学渊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二) 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 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与格式塔心理学向音乐哲学的渗入――埃伦茨维希 (一) 埃伦茨维希所依据的理论参照系 (二) 埃伦茨维希的理论主旨 (三) 对音乐艺术的深层心理探索及其走向“完美格式塔”的过程 第三节音乐中的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阐释――迈尔 (一) 音乐中情感与意义问题的提出 (二) 对音乐的情感反应问题 (三) 期待、偏离和意义的生成 (四) 格式塔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 第一节社会学派音乐哲学家的兴起 第二节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的解读 (一) 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 (二) 现代音乐的精神内涵 (三) 现代音乐的形式、技法特征 (四) 现代音乐的内在矛盾、历史处境、社会功能和前途 第七章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 第一节尤里•;克列姆辽夫 (一) 艺术观的哲学基础 (二) 音乐的特殊本质 (三) 几个基本范畴――音乐音调、音乐逻辑、音乐形象 第二节卓菲娅•;丽萨 (一) 50年代――对音乐特殊性问题的探索 (二) 60―70年代――对音乐本质认识的深化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 现代艺术哲学

    作者:H·G·布洛克

    这本书是为任何一个对艺术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写的。读这本书,并不需要过多的哲学、思想史或艺术史知识,也不需要熟悉所有的艺术,只要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或文学等艺术中懂得一种,也就大体可以了。考虑到学生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理解力会逐步加强,所以采取了由浅入深的写法。本书是根据这样一个假想写成的,即:在艺术哲学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趣味史和一般思想史之间完全可以相互置换或替代。这也许是向学生们介绍艺术理论时可能采用的一种最佳方式。本书涉及的材料大都来自作者多年来在艺术理论专业的教学实践。本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密切关系的极力强调。
  • 美学史

    作者:鲍桑葵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鲍桑葵的主要著作,在当代美学界颇有影响。全书分十五章,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一直讲到近代英国美学,其中包括对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以及十三世纪法国文学、德国古典美学等的介绍。全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作者在不少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美学史专著。
  • 肖像画的凝视

    作者:[法] 让- 吕克·南希

    面对西方艺术史上那些大师笔下的杰出肖像画,我们除了赞叹、回味,还能做些什么?还能多看出些什么、多发现些什么吗?仔细读完这本《肖像画的凝视》,相信你观画的目光会有不同,你不仅能从自己的凝视中体察更多,还能发现画家和画中人凝视的目光,等等。 哲学思辨的运作虽基于概念,但其动机和创意更多来自观察、感受和想象,特别是在艺术史领域,能将思考、鉴赏、洞察、解析融为一体并完美进行的,当属法国当代像让-吕克南希这样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思想者,因为对他们来说,思无界,哲学更无界。 在这本以肖像画为主题的哲学著作中,南希要探索的是主体、身份和绘画的真理这样一些问题。作者以西方美术史上几位画家的肖像画作品为范例,围绕“凝视”这一核心概念,解读出观看的多维向度,梳理出“相似性”“唤起”和“凝视”等概念的内涵与关联,对肖像画的特性、肖像画和圣像画之间的渊源等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是南希艺术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作品,篇幅虽小,其独创性和思想性却不容忽视。 本书为漓江西学子午线译丛第二辑的第一本。
  • 画与真

    作者:姜宇辉

    画与真,既是梅洛-庞蒂自塞尚画作中挖掘出的深奥主题,亦是探索肉身本体论及艺术哲学的一条贯通线索。本书选取了一些关键的概念和问题作为入口。深入全面地揭示、领会这条关键线索。同样,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意境中,现象学美学又得到了新的升华,获致了别样的韵味。思与画的互诠,最终意在唤醒心灵对山水和大地的归依与敬畏。
  • 重构美学

    作者:(德)沃尔夫冈·韦尔施

    本书是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旋阐述当今美学问题的代表作。作者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代全球的审美化现象,阐释了美学和伦理学、哲学的关系,特别是阐释了现代建筑和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本书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美学也必须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重视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巨大变化。
  • 建筑的永恒之道

    作者:C·亚历山大

    《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建筑和规划的新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秩序,这一古老方式从根本上构成了新的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基础,这些建筑由人们创造……
  • 西方美学史纲

    作者:邓晓芒

    《西方美学史纲》语言优美、讲解透彻、观点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马奈的绘画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艺术哲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 美学理论

    作者:阿多诺

  • 依于本源而居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本书收录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讨论艺术问题的四篇重要文章,按照写作(或演讲)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依次是“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筑·居·思”(1951年)、“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1967年)和“艺术与空间”(1969年)。这四篇文章各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最,后者已经是当代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了。此外,这四篇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造型艺术(绘画、建筑、雕塑等)相关联。本着系统化的理由,这里把它们汇集在一起,是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进行专题阅读。
  • 寻常物的嬗变

    作者:丹托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