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精)》为陈葆真博士集十年之功的力作,内容结合了结构分析、图像比较,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别为存世的九巻《洛神赋图》断代,并建构它们之间的风格系谱;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洛神赋图》的研究,探讨了故事画中一些普遍性的议题,包括:叙事技法、构图方式、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以及图文转译和互动等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观察汉代以来中国故事画发展的情形。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精)》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对《洛神赋图》和中国古代故事画的各种问题,最完整、最细致和最具创见的论著。 -
现代艺术:1851—1929
《现代艺术:1851—1929》是“牛津艺术史”丛书中文版第三卷,探讨的是西方艺术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权威性地总结了现代艺术勃兴期间的文化、经济和历史状况。作者扼要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各主要流派: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着重考察的是现代艺术产生的条件、艺术家的回应,图像/现代主义的发展,极有创见地讨论了莫奈、高更、毕加索和达利等人的目标与成就——美与怪诞,并涉及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国家主义、国际主义及博物馆等问题;围绕再现、想像、感觉和性等问题,本书探讨了各种形式的作品,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的美术和摄影的全新门径。布雷特尔的阐释言简意赅、清晰深刻,同时还罗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方便了读者更进一步的阅读、研究。 牛津艺术史——西方当代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由英语世界顶尖学者撰著,采用开放式的出版理念,已出版三十余种。每种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图版,用前言观点与新颖材料阐述艺术史核心问题,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中文首次引进,特邀美术史家易英作为中文版主编。精选了国内艺术史研究界当下最需要的十种专著,侧重于构建出西方艺术史的核心脉络,并兼顾富于当代性的新选题。 现代艺术史的必读书,包罗万象,充满激情,权威性地总结了现代艺术勃兴期间的文化、经济和历史状况。 世界一流美术院校学者:理查德•汤姆逊(爱丁堡大学教授)、史蒂芬•埃森曼(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弗朗索瓦•卡钦(法兰西博物馆馆长)等人郑重推荐。 本书极具新意,用迷人的洞见颠覆了我们对图像现代主义的陈腐臆测。 ——理查德•汤姆逊(Richard Thomson),爱丁堡大学教授 一本不可替代的著作,权威性地总结了现代艺术勃兴期间的文化、经济和历史状况。 ——史蒂芬•埃森曼(Stephen Eisenman),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现代艺术史的必读书,既包罗万象,又充满激情。 ——弗朗索瓦•卡钦(François Cachin),法兰西博物馆馆长 -
文身的历史
这是一本文集。搜集了有关从17世纪到当今世界各地文身的历史文献。这些作者中有探险家、记者、医生、人类学家、学者、长篇小说家、犯罪小说家和文身艺术家等。每位作者都反映了关于其时代和地方的观点。因此。如以当今标准来看。其中一些节选可能会显得倨傲不逊,带有偏见。 -
西洋服装史
西洋服装史(第2版),ISBN:9787040165296,作者:李当岐 编 -
巴黎1900
1900年前后,是巴黎的鼎盛时期,巴黎出现了爱非尔铁塔,建成了地下铁路;在戏剧舞台上,许多人如费多,库特林,以及罗斯唐等也纷纷胜出。巴黎就是一个大舞台,文化精英们各施绝技,塑造了一个个神话,最终征服了巴黎。 巴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都市,是否始终活在人们的想象中呢?巴黎的城市空间,是否被文化构筑起的一片天地淹没了呢? 巴黎也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探究巴黎这个“小世界”的内幕,洞察大众文化迅速增长的形势下精英文化的变革,以及精英们对大众文化挑战的回答。巴黎就在这面镜子中审视着自己。 目录 引言 Ⅰ致命的孤芳自赏 1.维持神话 2.巴黎就是一个人 3.科学的眼光 4.游览巴黎 Ⅱ巴黎及其他地区 1.巴黎-外省 2.世界在巴黎:国际博览会 3.巴黎和世界:斗争、竞争和对抗 Ⅲ世纪末的巴黎 1.世纪末的科学和意识形态 2.没落的巴黎 Ⅳ巴黎文化和礼仪的制度化 1.杂志体系 2.馈赠和回馈 3.巴黎是一个剧院 Ⅴ制造舆论,谈论风雅 1.这些重要人物 2.调查和访谈 3.罗斯丹在巴黎的成功 后记 德雷福斯事件 -
中国艺术
“牛津艺术史”中文版最新品种,中国美术史国际权威学者柯律格经典著作,以最前沿的学术观念盘整中国艺术史脉络。 牛津艺术史——西方当代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由英语世界顶尖学者撰著,采用开放式的出版理念,已出版三十余种。每种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图版,用前言观点与新颖材料阐述艺术史核心问题,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中文首次引进,特邀美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主持编选翻译工作。精选了国内艺术史研究界当下最需要的十种专著,侧重于构建出西方艺术史的核心脉络,并兼顾富于当代性的新选题。 国内外一流美术院校学者郑重推荐: 《中国艺术》是一次对中国艺术的全新审视……生动而晓畅。——杰西卡•罗森(牛津大学副校长、墨顿学院院长) 全书论述清晰,不时冒出激动人心的见解,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界的大量研究成果巧妙嵌合,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茱莉亚•穆雷(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这本书是对传统艺术史的巨大挑战,文辞优美,充满智慧。——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的艺术历史悠久且门类众多,但如此丰厚的传统以往并未获得西方学者足够的理解,比如他们多聚焦于欧洲文化所看重的绘画和雕塑,而忽视了像书法这类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一情形近来才有所改观,柯律格的《中国艺术》正是该领域突破性的成果。 作者指出,任何关于“中国艺术”的定义都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和内在矛盾。因此,他反对从既定的概念出发,他要追问的是:古代中国的“艺术”究为何物?它们是在何时,又是怎样成为“艺术”的?《中国艺术》关注的作品有的在创作的当时就已被视为艺术品,而另一些作品的艺术身份则是后来的时代所强加的。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
琴史初编
《琴史初编》名为《琴史初编》一则是还有修订的必要,二则是准备还有再编,本编因为是编年断代体,许多专题不便集中探讨,如:琴论、流派、曲式、演奏的发展以及琴曲艺术与其它文艺的关系等。 许健所著的《琴史初编》的诞生,首先应归功于党对古琴艺术的重视。建国以来,查阜西等前辈们的辛勤劳动,为《琴史初编》奠定了基础;管平湖、吴景略等琴家出色的演奏,为深入领会琴曲艺术打开了大门。 -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197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戛尔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 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 本书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画,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
首演
《首演》描述了五位西方音乐巨匠的五部代表作的首演情况,分别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俄》、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作者不仅细致描绘了这几部作品产生的文学背景、社会背景,并且大量引用了首演时的海报、评论文章、音乐家的通信等原始材料,对当时的娱乐场所、剧院形制、人们的欣赏习惯等进行了严谨的人文学研究。 -
象征符号插图百科
本套丛书涵盖音乐、神话、符号等多领域的内容。其中《象征符号插图百科》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来自不同种族的重要文字和图形符号,客观简明地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解释出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纹章插图百科》一书中,作者梳理和追溯了始于中世纪的各类纹章,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发现符号用外在形式承载着或来自历史或内涵深刻的内容;《旗帜插图百科》则讲述了旗帜和人类历史的故事。本套丛书立足人类学、文化学的角度,内容专业而详实。 -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进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现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
世界时装史
全书分“现代时装的开端(1900-1909)”、“典雅风格的回复(1930-1939)”、“时装的未来(1990-2000)”等十三个篇章,全面介绍了世界时装的发展历程。 -
古埃及
尼罗河畔的奇异之旅,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眼中的古埃及,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主要考古遗址的神秘氛围和重要意义一。简单明了但信息量丰富的文本包含有图片注解,还有专门的图表和图绘帮助读者穿越目眩神迷的法老世界。 本书是《古文明之光丛书》中的一册,通过精美的图片与精炼的语言,浅易、明晰、生动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全景。书中首先概述埃及地理和历史,然后逐步深入描述各处考古发现和重大遗址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在19世纪被重新探索的故事。 -
敦煌图像研究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第一、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独创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第一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独创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最后又反馈到古代印度。第四章讲三世十方堵佛,这是对千佛图像的进一步分类研究。现在已经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内找到三世十方诸佛的造像题名,足以证明这些图像对于僧尼而言,主要是坐禅观像用的。第五章讲各种本生图,这在禅经中属于法身观。第六章讲佛传图。第七章讲因缘故事图。这两章在禅经中都属于生身观。加之北魏未西魏初主政敦煌的东阳王元荣,又十分迷帝释天与梵天,于是建于西魏的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南坡出现了帝释天与梵天巡游太空的图像。这种图像,一直延续到隋代。第八章就是专讲这个问题的。西魏时期,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影响下,莫高窟出现一些新图像,形象是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或者禽灵兽,而反映的思想内容却是佛教的,例如供用伏羲、女娲形象表现佛教的宝应身菩萨与宝吉祥菩萨。第九章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
The Story of Art
Book Description New Format and Redesign of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Book "Gombrich (1909-2001) had a gift for clear, conversational language, a narrative approach, and an interest in pop culture--he even included mass media and cartoons in The Story of Art. The book, which receives high praise in the CAA report [a recent assessment of art history textbooks by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is today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history textbook, with total sales of 8 million copies." -Art News, February 2006 E.H. Gombrich's warm, lively, opinionated--yet never patronizing--authorial voice brings history to life in a way that attracts both adults and young readers alike. Last yea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originally written in 1935 in German, was a surprise publishing success. Yet, this isn't even Gombrich's most popular work. The Story of Art has sold over 8 million copie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30 languages and served as the standard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for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past century. Now, the book will be available in a new affordable format, in wide releas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s. Phaidon Pres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TORY OF ART: POCKET EDITION by E.H. Gombrich, a re-designed, re-formatted compact edition of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books on art ever written. This new edition combines smoothly flowing text with a clear, simple design in a convenient and accessible format. The new edition allows this classic work to continue its triumphant progress for another generation, and to remain the first choice for all newcomers to art. Phaidon Press commissioned Gombrich during World War II to write a history of art for young people. In 1950, The Story of Art was published and so a classic was born. Gombrich dictated the whole text from memory, using illustrations from books in his library as prompts. The outcome was a seminal work of criticism and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introductions to the visual arts. Starting with the cave paintings at Lascaux and stretching as far as Postmodernism,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is presented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Using vivid imagery, storytelling and sly humor, Gombrich's voice draws in all--the student, connoisseur, or amateur. The Story of Art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two key qualities: it is a pleasure to read and a pleasure to handle. The pocket edition is no exception. With this new edition this classic work is now as accessible as the story inside. Gombrich's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and wisdom will continue to teach and inspir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rom Library Journal Phaidon Press has produced a much-improved edition of Sir Ernst Gombrich's classic narrative study of art history,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0. Among the many competing introductory texts?the central monuments of which are H.W. Janson's History of Art (Prentice, 1986. 4th. ed.) and Helen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4th ed. o.p.)?Gombrich's venerable work has inhabited a unique niche, having been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newcomers to art. As his title indicates, he presents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Gombrich's voice is lively, opinionated, and almost conversational, yet his erudition shines through to make a book that is both accessible and informative. His premise, that the love of art, not the love of history, is the appropriate basis for its study is communicated directly with his irrepressible enthusiasm for certain masters and his passionate exasperation with 20th century nonobjective artists. While much of the text is unchanged, the forma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with vastly expanded illustrations, improved captions, better charts and an excellent index. This book belongs on every art-lover's bedside table, and even those libraries owning an earlier edition would not regret adding this refinement of an already first-rate work. Douglas F. Smith, Oakland P.L., Cal. From Booklist Gombrich's The Story of Art has been a treasured standard in the field, selling more than 4 million copies since its first edition in 1950. Now in its 16th edition and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is comprehensive look at Western art from prehistoric times on up to the presen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and extensively revised and updated. In addition, the illustrations have all been enhanced, and a total of 443 are now in color. Gombrich is more than an authority, he's an advocate, and his love and deep respect for art infuse his invigorating text. In his discussion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 instance, Gombrich explains how even the most experimental contemporary art is connected in some way to what has gone before. Gombrich tells the story of art "as the story of a continuous weaving and changing of traditions in which each work refers to the past and points to the future." Gombrich's invaluable history is a veritable celebration of this "living chain." Donna Seaman Midwest Book Review Enjoy the most famous book on art ever published: an overview which covers the entire subject, from early cave paintings to modern experimental art. This has been revamp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72, offering larger illustrations, more color, and improved text and coverage. Highly recommended.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8.5 width:(cm)10.7 -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是一部从艺术的视角创作的学术性、可读性兼顾,图文并茂且独具特色的亚洲艺术史专著。《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以古代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线索,讨论上古时期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各民族艺术发展的关联性,并从中揭示上古亚细亚文化的历史价值。藉此展现古代中亚、西亚及亚欧草原伟大文明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带我们去领略古代文明多样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我们追溯古代亚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实际就是一次青金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精神之旅。青金石和丝绸本身就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实际上,古代文明和艺术令人感动和令人神往的事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艺术史不具有诗性的光辉,人们就不会投入巨大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追随先人的足迹,去探索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去领略亚细亚艺术——这部壮丽史诗每一篇章的深远意境吧。 谨以《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奉献给那些敬畏大自然、热爱和平和传统文化并怀有爱心的朋友们。 -
紫禁城100
九卷用笔画出来的故宫 《紫禁城100》全书共分九卷--俯仰山川形胜,看“悠悠天下事”,看帝王种种,如何“隆重其事”,有“家事国事”、宫娥、心灵,都“事事关心”……每一卷的图像,都是作者赵广超及其团队对这座皇宫的十载感情、几年苦工,化作每一座宫殿的结构肌理,每一片的光影颜色,与读者一起走进这座道不尽、说不完的大皇宫。 -
丑的历史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 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 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 《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
祖先与永恒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
明式家具研究
1985年9月,王世襄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业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经问世,德文版今年亦将付梓,在台湾亦已正式出版中文本,它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世襄之所以完成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是因为他具备一些非常难得的条件。所谓难得的条件并不是说他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因为这只能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难得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扎扎实实的劳动,一点一滴,逐步积累创造为撰写此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王振铎题签 启功题签 朱启钤题签 袁葵猷七十小像、王世襄题诗二首 凡例 序 第一章 明式家具的时代背景和制造地区 第二章 明式家具的种类和形式 甲、椅凳类 乙、桌案类 丙、床榻类 丁、框架类 戊、其他类 第三章 明式家具的结构与造型规律 甲、基本接合 乙、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 丙、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 丁、另加的榫销 戊、试谈明式家具的造型规律 第四章 明式家具的装饰 甲、选料 乙、线脚 丙、攒斗 丁、雕刻 戊、镶嵌 已、附属构件 第五章 明式家具的用材 甲、木材 乙、附属用材 丙、木材及附属用材文献资料 第六章 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及改制问题 甲、关于年代鉴定问题 乙、关于家具的改制问题 附录 一、名词术语简释 二、明式家具的“品”与“病” 三、《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 四、明式家具实例增补 五、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六、山西民间家具三种 七、明铁力翘头长供桌 八、求知有途径 无奈老难行 图片检索 插图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简历 《明式家具研究》再版的意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