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伊夫·克莱因

    作者:皮埃尔·雷斯坦利

    《空心之火》:书名是动人的。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伊夫·克莱因作品中的火定位在虚幻的投影、典礼象征及艺术实践三重层面上。这一分析的三重层面将单色画家的火道路置于加斯东·巴什拉尔的哲学默想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中途,也就是说炼金术思想的中心。 皮埃尔·雷斯坦利,由于他自一开始就对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极为喜爱,他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对在火的影响下的人和作品重新提出来讨论的当代艺术史家。 对伊夫·克莱因的这一极为独特的重读,将为一部分人开启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思境域,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肯定不那么出乎意料,这些人坚信“在空之心中一如在人之心中,有一些燃烧的火。” 皮埃尔·雷斯坦利生于1930年。1960年在巴黎、米兰创建了新现实主义者团体。他激情而常常引起论战的活动使他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一位出色人物,闻名于全世界。
  • 欧洲文艺复兴史

    作者:蒋百里

    此书系蒋百里20世纪初欧游求“曙光”之结晶。欧游之后的蒋百里,看到的是“万卉齐开,佳谷生矣”的盛景,认定中国必得走上“人之发见”与“世界之发见”的那条“文艺复兴”之路,因为此路“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实为吾民族梦寐以求之“曙光”……书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 带上“我”找创意

    作者:【美】凯瑞.史密斯

    《带上"我"找创意》内容简介:无论何时何地,身处哪里,都请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创意的发现者,因为你周边的一切充满着新奇和有趣。如果有一天,你在书店拿起它,说明你们的缘分开始了,它将带你进入一次寻找创意、发现创意的旅行。所以,请你把它带回家。我可以保证它一定会对你有用,至少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阅读和使用《带上"我"找创意》,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掌握了一种本领,一种随意支配灵感的能力。不信?那就赶快试试吧。
  • 论古代艺术

    作者:温克尔曼

    这本现在题为《论古代艺术》的文选收集了温克尔曼最著名的六篇论文,特别是《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和《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两篇是他的代表作。《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古代艺术是》的第四卷,也是该书的精华部分。正如笔者前面已经指出的,温氏对于古代埃及、波斯、伊特拉里亚、罗马艺术史的论述是相当简略的,而且美学观点无新颖之处,故《古代艺术史》未全部译出。
  • 让木乃伊跳舞

    作者:(美)托马斯·霍文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内容简介: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样——也从未有人像托马斯•霍文那样对它进行管理,进行变革:从“诱捕”重要的捐赠人,到跨越国界偷运古代珍宝;从与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古董商达成秘密协议,到与对手周旋;从举办“图坦卡蒙王”等大展,到赢得委拉斯开兹的惊世杰作。在担任馆长的10年间,霍文使大都会博物馆从睡梦中惊醒,将其转变成美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机构。
  • 未来就是现在

    作者:[英]罗伊·阿斯科特,袁小潆

    本书精录罗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各种大型学术会议的演讲稿。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意识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的著作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不但对于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并非在象牙塔中的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 中国戏剧史讲座

    作者:周贻白

    《大家小书:中国戏剧史讲座》简练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尤其是对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昆曲、弋阳腔、梆子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而历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材料翔实,评价公允,见解独到;作者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因此本书有的放矢,切合实际,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戏剧简史。
  • 东正教圣像史

    作者:徐凤林

    基督教内部分为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派系。圣像是在基督教会中对基督、圣母、圣徒、天使和教会节日等画像的称呼。圣像作为东正教礼拜和神学的组成部分,在基督教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是关于东正教圣像研究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和解释了东正教圣像的历史起源、神学含义、宗教功能、艺术特点、基本类型以及从拜占庭到俄罗斯的圣像艺术发展历程。 该书是由中国学者首次撰写的东正教圣像艺术专著,它图文并茂,五彩缤纷,叙述言简意赅,朴实而深沉,将使读者,特别是爱好绘画艺术的读者感到新颖和喜爱,享受到圣像画艺术的魅力。——乐峰(中国社科院东正教著名权威学者,《俄国宗教史》作者。)
  • 浪漫丰碑

    作者:(法)波德莱尔

    本书汇集所有波德莱尔论德拉克洛瓦的文章。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文艺批评家,他毕生深挚而忠贞不渝地赞赏他“最喜爱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这位杰出的浪漫派画家被波德莱尔视为第一位现代艺术家,更视为自己的楷模和先驱,波德莱尔从他那里汲取一切现代艺术的精髓。
  • 字体传奇

    作者:拉斯·缪勒,维克托·马尔塞

    ●首次披露Helvetica字体创作的原始手稿 ●291幅未公开的珍贵图稿,5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字体设计风尚,为您一一呈现! ●一款字体背后的惊世传奇,一部图文并茂的西文无衬线字体简史 ●苹果、微软、英特尔、宝马、丰田、无印良品……百家世界跨国企业LOGO和公务用字的 首选字体! ●吕敬人、王序、朱志伟、王绍强、陈嵘、赵清、广煜、蒋华、李少波、袁由敏、卢涛、何明 联名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传奇字体Helvetica的图文书。本书通过大量从未出版过的珍贵资料,以开阔的视野呈现了字体Helvetica所历经的社会、文化甚至于跨时代的演变过程,还普及了关于字体的通俗知识,以及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字体特征。此书非但是专业设计师们的必备读物,对大众读者也同样具可读性。 名家评价 吕敬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种文字在国际上广为认同、广泛使用,展现着一种优秀文化的自信,这对于全世界使用最多的汉字的字体研究学者和文字应用工作者无疑是有启示性的。 王序(wx-design):如何运用双语去设计,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拉丁字体的演变,李德庚翻译的《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将再次唤醒我们对拉丁字体历史及人文的关注,我认为这是我们专业的必修书。 朱志伟(方正字库):Helvetica的传奇证明了文字学家王凤阳先生《汉字学》中的一句话:“一种文字的力量在于掌握它、使用它的人数,在于其被使用率和应用范围;还在于被使用人数及频率”。 Helvetica的简约、均衡、清晰、精致正符合高效表达和理解文字信息的需要……它一直感动着我。 陈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Helvetica是导火索,但不是救世主来……近来,中国设计人对于字体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真心期待以此为契机复兴中国的字体设计。 赵清(瀚清堂设计):Helvetica应该是我从事设计以来用得最多的一款无衬线拉丁字体……它的中立、可信、安全和极具条理化的特质,以及平凡中又彰显出设计的个性,与我所崇尚的既平和、单纯,又耐人寻味的设计理念是如此地不期而合! 广煜(吐毛球):设计之间都是相互贯通的……这本书的核心只是一款字体,对于一个庞大的西文字体体系来说,只是一点点,但从这里做起却意义重大。 蒋华(中央美术学院):迅速席卷全世界的Helvetica,已成为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符号……它的高度秩序感,完全标准化,昭告着一个干净整齐的美丽新世界。 李少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Helvetica”的成功,不仅是设计的成功,也是欧洲设计文化本身的成功,这种成功受益于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之后欧洲各国间印刷技术的更替发展、交流、共享,受益于欧洲大陆的文明的平等、开放、民主,受益于战后世界趋同的文化环境以及瑞士本土的文化传统与商业意识……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这是一本关于传奇字体Helvetica的图文书。本书通过大量从未出版过的珍贵资料,以开阔的视野呈现了字体Helvetica所历经的社会、文化甚至于跨时代的演变过程,还普及了关于字体的通俗知识,以及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字体特征。此书非但是专业设计师们的必备读物,对大众读者 也同样具可读性。本书首次披露Helvetica字体创作的原始手稿,291幅未公开的珍贵图稿。
  • 日常生活颂歌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 美国学生艺术史

    作者:维吉尔·M·希利尔

    《美国学生艺术史》由卡尔佛特学校前校长维吉尔?M?希利尔构思、设计并编写,也是他生前为孩子们写作的最后一本教材。《美国学生艺术史》共分三个部分:绘画、雕刻和建筑,共91章,收录了200多幅人类文明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之作,包括古埃及、古希腊、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等名家作品。希利尔先生亲自编写,并在课堂上进行试讲,不断修订。
  • 时代的印记

    作者:保罗·约翰逊

    弥足珍贵的艺术图片,文明记忆的真实再现 它被称为“近代文化的开端”,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它“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迄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起点,文艺复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艺复兴在人类的想象中一直保有不朽的地位,这时期的杰出之士,从米开朗琪罗到达•芬奇,从但丁到蒙田,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也许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个时代比这段时期更具革命意味或浪漫色彩。 知名历史学者保罗•约翰逊在本书中,以他著名的博学和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背景,并细查那个时代伟大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讨论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从何而来。通过这些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将一个触得到、摸得着的全球性文艺复兴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
  •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作者:蔡青

    本书三大看点: 看点一:正视在中国被弃置和曲解的行为艺术 提到行为艺术,在大众的眼中一直是以一种反面形象存在的。本书从客观、正面的角度,对行为艺术作了简要的论述,以各种实例,向读者揭示了行为艺术的魅力——行为艺术是最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强调了互动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的各种形式。艺术家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并如何在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得到观众的理解,沟通心灵 看点二:以行为艺术联通精神、启动灵魂。 旁征博引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对心灵有治愈的功效。将行为艺术用于生活,是坚持艺术服务于人本,和艺术为人人的善举,行为艺术的互动如何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每一个行为艺术家奋力不疲的努力方向。 看点三:64位国内外优秀行为艺术家回函作者,答复书中核心论点。 .............................................................................................................. 推荐: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以及《行为艺术现场》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 ——巫 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无论对于专家还是对于想了解行为艺术的公众,《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都是一本有教科书性质的书。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国当代艺术教父”) ....................................................................................... 作者蔡青以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角度,通过大量精彩的中外实例,探讨了行为艺术可以在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之间促成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而论证了这些互动可以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对自闭、抑郁等心理疾患达到一定的治愈功效。作者在讨论行为艺术作品实例时,避免了泛泛而谈,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触及了许多作品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 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多位中外行为艺术家对本书涉及的两个核心问题的答复,有助读者从更丰富视角看待本书提出的论题。
  • 艺术日课书

    作者:科林•吉尔伯特,Collin Gilbe

    ☆十大主题循环展示,全面介绍艺术知识。 ☆每天一课,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 ☆铜版纸全彩印刷,软精装既方便阅读,也适合收藏。 蒙娜丽莎、巴特农神庙和松果之间有何共同之处?梵高为什么会撕裂自己的耳朵?谁是卡拉瓦乔?咖啡何时从休闲饮品华丽变身为艺术媒介?节食时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十大主题,展示艺术的方方面面,带领你畅游绮丽多彩而发人深思的艺术世界,帮助你了解艺术的诞生、千百年来的发展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65篇札记汇集了各种启迪心智的主题和观点,不论你的目标是发展之前没有得到充分培养的艺术兴趣,或是温习已经了解的艺术知识,抑或是想从中得到启发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本书都能使你获益匪浅。  学习艺术知识:了解艺术简史,剥离哲学中的艺术,教你诠释、品味和交流艺术。  畅游艺术殿堂:剖析伟大的艺术家,走访世界各地,参加各类展览,品读让人惊叹的另类艺术。  享受艺术创作:作者为希望小试牛刀的读者设计了各种简单有趣的练习,赶快拿起手中的画笔吧!
  • 与中国有关

    作者:《domus 国际中文版》编辑部,一石文

    domus杂志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其中文版创刊于2006年,“与中国有关”访谈栏目也同时推出。每期深入专访一位著名设计师,涉及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等领域,基本实现了初期预想的“权威性”、“实验性”、“思想性”和“跨界性”指标,实现了对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现状的整体扫描。 访谈者包括张永和、谢英俊(台湾)、王军、王澍、崔恺、艾未未、马清运、矶崎新(日本)、承孝相(韩国)、阿尔巴内西(意大利)、黛克(法国)、徐冰、冈萨雷斯和索萨(西班牙)、夏铸九(台湾)、巴埃萨(西班牙)、深泽直人(日本)、刘家琨;另外,还将附录史建与朱锫(从斯卡帕展开的话题)和“海外军团”(国外著名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师)的对话。
  •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作者:石守謙,廖肇亨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區塊的概念,固然與歐洲勢力之試圖掌控世界版圖有關, 但在那之前,中國、日本、韓國所在的區域中,確實也存在過一些文化共相。 這些共相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並為不同地區之人士所共享, 甚至在他們之間促生出某種「同體感」。 這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意象,其存在的情況可以見到若干不同的類型, 從理念層次的超越現世之理想世界想像, 到具體典範人物、景觀之形象,甚至訴諸物質性形式存在的用器用物、消費貨品之樣貌。 觀察與分析此「文化意象」的重點不在於它們在中、日、韓各地之是否出現, 或者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在透過各種管道往來後,其所經歷的形塑過程。 本論文集所收的論文,試圖追求另一種能超越單一由學術、政治、宗教、經濟角度切入之既有模式, 以一種能不受其限制,而又足以適時將之統合在內的關照格局, 來重新反省「東亞」之作為整體的可行性。
  • 我為什麼要練琴

    作者:蓋瑞.葛拉夫曼

    在這本回憶錄中,葛拉夫曼用非常詼諧的筆法回憶了他的前半生:從俄國移民來的猶太家族、學習音樂的點點滴滴、走入職業生涯的曲折風波、為事業打拼的甘苦。 在葛拉夫曼的筆端,許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音樂大師有了聲音氣息,也透露了許多樂壇秘辛趣聞,讓讀者見識到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除了音樂訓練之外,對於今天所說的「人文素養」的廣泛涉獵,以及如何用全心全身來體會人生,享受人生。 這或許也是葛拉夫曼在面對演奏生涯受到打擊時,仍能保持幽默與泰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因。
  • 艺术十讲

    作者:约翰·罗斯金

    《艺术十讲》选取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1853年到1859年所作的关于绘画、建筑和设计的十篇演讲,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观。演讲的底稿均由罗斯金精心撰写而成,语言精准美妙,富于诗意和激情。这些演讲因对艺术真谛的深刻把握和深切的社会关怀而曾在英国民众中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仍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 Janson's History of Art

    作者:Penelope J.E. Da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