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悲剧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这部论著的基础是一九二七年在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研究班小组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论悲剧的快感》。
  • 梵·高艺术书简

    作者:梵·高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书简之后,你一定会作此想法———哪里能找到一个胜过梵·高的实际存在的生命的典范呢?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让这位身后留名的艺术巨匠,将心事和情绪付诸艺术的时候,再付诸书简?厚厚的书简背后,存世的名画之中,画家梵·高究竟要向世人倾诉什么?一页页书简自指尖掠过,一些属于梵·高的记忆轻轻地透过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浮现出来,清晰起来。
  • Alexander McQueen

    作者:Andrew Bolton

    Alexander McQueen (1969-2010)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maginative and inspirational designers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His fashions both challenged and expanded the conventional parameters of clothing beyond utility to a compelling expression of culture, politics and identity. Focusing on the most iconic and acclaimed designs of his prolific career, this stunning book examines McQueen's inimitable technical virtuosity and it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tailoring and dressmaking practices. This book also focuses on the highly sophisticated narrative structures found in McQueen's collections and in his astonishing and extravagant runway presentations, which suggested the most avant-garde installation and performance art. Intended as an assessment of Alexander McQueen's entire career, this book includes in-depth studies of six collections that illustrate and encapsulate thematic chapters as well as an interview with Sarah Burton, the new creative director of Alexander McQueen who had been the designer's right-hand design aide since 1996.
  • 哥特艺术

    作者:罗尔夫•托曼 (Rolf Toman),

    “我们的心总是处在忙碌状态,而且不幸的很少全然独处,所以人类创造图像以寻求内在的抚慰。因此,当我们亲眼目睹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触及内心深处并将那份感动反映到我们眼前的作品上。”这段文字记录在13世纪一份最受欢迎的中世纪布道书中,而这段话受欢迎的时期正好切合本书所谈论的时间:哥特时期。在这段以视觉为主的年代,更多的是透过图像来帮助传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价值。 《哥特艺术》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关注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作者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最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最大限度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引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显著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 中国设计全集

    作者:

    《中国设计全集(套装共20册)》以中国社会数千年设计事物为载体,从时间上涵盖了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的8000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国设计全集(套装共20册)》根据中国设计史的具体特点和现代设计学的新观念,采用了直接切入主题的方法进行分类:建筑类编(4卷)、服饰类编(4卷)、餐饮类编(3卷)、工具类编(3卷)、用具类编(3卷)、文具类编(3卷),囊括了中国历史上3000个经典设计案例和约18000幅图(每卷一百五十个案例),涉及了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填补了中国设计史学的空白。 《中国设计全集(套装共20册)》首创“图解文论”法,应用当代世界通行的现代设计学标准,对每一件经典案例的四大设计要素(功能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形态设计)进行详细的剖析绘图和文字解读。 《中国设计全集(套装共20册)》是国内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学科首次集体性合作研究成果,汇集了国内设计学术研究领域的最优秀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历时8年,是国内首创以设计学为主,结合考古学、民俗学、机械学、图像学、艺术学、符号学等综合学科分析手法,来展开对中国设计史所有经典案例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无论在编撰规模、研究深度,还是学术高度等方面,均为国内学术界之首创。其权威性、前沿性、创新性,唯一性,以及规模的宏大都在中国设计学术研究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 颜色与祭祀

    作者:汪涛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探讨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由此重构商代潜在的颜色分类系统;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它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阐释商代颜色象征体系与后世“五行说”之间的关系。鉴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的复杂性,《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采用了多元研究法,不仅吸收了《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
  • 唐诗画谱

    作者:(明)黄凤池 辑

    明万历、天启年间,中国版画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诗画谱》(《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三种各一卷)。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于明万历年间刊行,是徽派代表作之一。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书求名公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挥毫,画请名笔蔡冲寰、唐世贞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刘次泉等之手,堪称“四绝”。本书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 向善的艺术

    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在本书中介绍了近世西洋乐坛之盛况、音乐的内容、为十大音乐家画像、殿的艺术:希腊黄金时代、绘画的特长、绘事后素、中国画的特色、读画漫感、移情说:创作的感兴、画圣米勒的人格与艺术等。
  •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作者:[英] 迈克尔·苏立文

    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 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 印象之光

    作者:【法】左拉

    本书集结左拉论述马奈及其作品的几乎所有文字。左拉通过对马奈及其作品的论述,阐述其美学学说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最初于马奈画展前一年结集出版,论述严肃、客观而富有条理,为一个当时不被理解并受到攻击的艺术家进行了辩护,构成了左拉作为文艺批评者为捍卫自然主义美学立场进行的一场睿智的文字争鸣。在这本书中,左拉那充满热情、极其感人的篇章,让左拉和马奈这两个被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的名字永不分开。
  • 元青花

    作者:陈燮君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 艺林探微

    作者:衣若芬

    本书系台湾学者衣若芬美术史方面的论文汇集。作者运用现代学术手段,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图像、文字、实物三者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立体化研究,解释了艺术史实际上是这三者互相影响的历程。
  • 一幅画的诞生

    作者:朱朱

    画布后面的手指如何创造奇迹?本书探讨中国当代先锋画家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刘小东、刘野、尹朝阳、季大纯等人的创作,不仅谈论他们的技法,同时勾勒出他们每一个人身后的文化地图。既剖析他们笔下的“此在”,也探寻他们笔底的脉络,和你一起遥望画幅另一边的彼岸。先锋艺术难以把握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观看,第二个难题是他怎样得于心而应于手的?本书试图回答的其实也就是这两个问题。
  • 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作者:叶维廉

    本书收入了叶维廉与赵无极、陈其宽、萧勤、庄喆、刘国松、吴昊、何怀硕、陈建中等8位画家的谈话,以及对王无邪画作的评论,进而对中国现代画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理论据点与根源、各家风格的生成衍化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做了一个评价与论定,图文并茂,是一本了解中国现代画史的入门书。 这一系列文字的构想,可以溯源到十年前左右和几位现代中国画家的偶然谈话。他们说:中国现代画发展了这些年,已经有了确切的个人面貌与风格,对西方和传统的糅合问题做过一番思索,但一直都没有一本类似中国现代画史的书,来把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理论据点与根源、各家风格的生成衍化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做一个评价与论定。这样一本书,如果是图文并茂的,不但可以给入门的年轻画家做一个借镜或做一个反省;这一本书说不定还可以出英文本,让世界人知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时空下,产生了什么样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和扮演了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我不是一个专门研究艺术的,我只是一个爱好画的朋友,所以我当时说:这是个重大重要的工作,应该有人做,那不是我;但我可以做这本书撰写人的“先头部队”,开发一些资料给后来撰写该书的人用。那便是用对谈的方式,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把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他们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引发出来…… ——叶维廉
  • 回归古典之美

    作者:CCTV《我们》栏目组 编

    《回归古典之美:范曾谈中国国画、书法、诗词》是范曾先生上述节目的文字整理版,记述了他在中国古典哲学语境下对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的精神实质所作的阐释,文图并茂,同时附有范曾讲演节目的DVD光盘两张。使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大师的风采。 范曾是一代主画大师,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他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并广泛涉猎文史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组邀请范曾先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录制了中国国画之美,中国诗词之美,中国书法之美。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作者:[英] 戴维·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与其相连的艺术和诗歌——如安德烈·布勒东、马塞尔·杜尚、马克斯·恩斯特、约翰·哈特菲尔德、胡安·米罗和萨尔瓦多·达利等主要人物的作品——包含了令人难以忘怀(痛苦吓人)的激情和无政府主义的幽默和挑逗。达达被认为是叛逆和玩世不恭的,超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反资产阶级的,但是它更沉迷于稀奇古怪的事物。这两场运动都因其关注性欲、身份、恋物癖和惊悚而出名。
  • 木心画集

    作者:木心

    自1984年始,木心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飚,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木心又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佳评一浪高一浪,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 佛像的历史

    作者:梁思成 著,林洙 编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 艺术的性格

    作者:维吉尔·莫里斯·希尔耶

    《艺术的性格》内容简介: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中世纪的欧洲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如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以模仿场景为主。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 卡曼音乐欣赏课

    作者:罗杰·卡曼

    《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教材,凝结了美国音乐教育家、钢琴家卡曼先生多年教学的结晶,经过不断修改,精益求精,现已出到第九版。《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内容分八大部分,分别简要介绍了音乐要素、讨论了自中世纪至整个20世纪音乐史上的特定时期的文化潮流、音乐角色与社会上的音乐家,以及讨论了爵士乐、美国音乐剧、摇滚乐和西方音乐等,同时还在附录部分提供了音乐术语、范例定位、大事年表和录音总表。《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对扩大读者的音乐视野、提高读者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鉴赏力、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同类和类似的教材中,卡曼先生的这本书有它的独特之处:第一,该书的写作运用了比较通俗浅显的语言,基本上符合高中生或大学低年级的语言水平,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对“深奥的”古典音乐的解释。第二,卡曼先生从第一版开始就运用了“欣赏要点”的写法(据说这是他首创的,后来被很多人效仿),便于学生在欣赏时随时跟进,边听边读,取得了很好的欣赏效果。在随后的几版中,作者又对“欣赏要点”进行了加强和改进。第三,他把本书的音乐欣赏纳入了音乐史的框架中,也就是说,它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的很好的教材,是一本比较深入浅出的音乐史教材,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正因为这些特点,本书目前已成为在美国使用最广泛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