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独自叩门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自述: 不少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的书,那本该是当代史学者必须干的事。我的兴趣眼下还不在于此。对于艺术我或许是个很主观的人,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才会写点什么。这本书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写点什么”的一个结果。因此,最恰当的书名莫过于“独自叩门”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有的时候也难免为徘徊的过程“写点什么”。我的文字无疑义成了每个读者平心来面对的门,不管叩开与否,一切都要随缘。开门所及,或许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许是无心人的风景。 谈艺术的文字不是鸟类学。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已经让理论家说得过于玄秘啦,逼得大众对之特别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一见艺术家使张皇失措。我总觉得,艺术只有在一个人平视的时候才能看得见,因为它是与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东西。仰视只会看到苍茫的云雾以及缭乱的星空,而且对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渐体会到,艺术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因素;对于自己,我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更不希望与我振动数相近的朋友们产生仰视的疲惫,包括对我的文字。其实,读者的有艺术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并非所有主流艺术当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写点什么”的契机,只不过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说起副题“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中的“近”字的含义,大致有两层:一是在时间上离现在很近,二是在空间上离我很近。说到底我是想不自觉地达到在近处能使心灵看个明白的亲切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客观地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作品也有不属于主流的,但对我生活过的那些“时刻”却很特别,他(它)们导致了我“写点什么”的契机,使我的个人生活多了一些内容。近观的视线容易清楚,而且可以平视。一旦自己回顾这些近观所得,就觉出很多文字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情结,的确与生活史有缘。 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想读者也希望生活充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用个人阴谋使大家失常,那是帝国主义。好在这一点我已及时警觉。 尹吉男记于北京 -
我心中的画师
这是一本关于画师与画品的散文。它不是在讲述画作的故事,也不是品评画作的优劣,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拓展美术史上一些杰作的审美时空,渴望以此来唤醒这些杰作的艺术生命。 -
画外音
吴冠中为文不刻意造作,洗练而又饱蕴深情。其文字质朴清新,所用语言皆自然率真,不应时俯仰、随人长短,皆为自己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曾说:“我写得十分浅近、直白。我觉得,描写感情应当直抒胸臆,不应该用一个多余的字词。这,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宁肯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英国文艺评论家迈克・苏立文在评价吴老文章时,曾说:“单凭他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样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媲美。”《画外音》一书精选吴老散文随笔作品70余篇,“均系画笔所无从表现者”。既有清新唯美回忆韶光、颇具《故乡》风格的《水乡青青育童年》,也有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回想与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妻的《他和她》;既有不足千字、在画界引起轩然大波、为其带来无尽笔墨官司、字字珠玑的《笔墨等于零》,又有为伪作“炮打司令部”官司所感、慨叹“鹿死于角,獐死于麝,我得死于画乎”、长达万余言之《黄金万两付官司》;既有让他未成“曲调”语先塞,每每向人介绍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了,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感受”的《梵・高》,又有对画界现状深感不安、有感而发之《美盲要比文盲多》;既有表现其不屈从于金钱、更不附庸于世俗的品质,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而作的《毁画》,又有悼念恩师林风眠先生、拳拳深情的《雁归来》…… -
千利休:无言的前卫
怀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在路上搜寻无用之物的作者,蓦然与四百年前开创茶道的大宗师千利休不期而遇。于是绕开茶道史的繁文缛节,走进茶道发生之初的鲜活现场。无言与饶舌,草庵与金屋,大陆中心的价值体系与新的美学价值的革命性发明。小到极致的茶室,原来也是以小见大的思想运动的实验室。 -
我的时尚厨房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品,史上最洋气的下厨房指南, 可以不下厨房,但不能不懂生活。 送给爱生活的你 ! ———————————————————————————————— 这是一本有品位、有设计的下厨房指南,适合送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礼物。 也是一本图形化西式菜谱,简单、有趣 、实用,适合每一个处女座症候群。 不会做饭?不要紧!这里有你踏进厨房前需要知道的一切。 想要厨艺更加精进?没问题!这里绝对有你还未知的厨艺知识。 《我的时尚厨房》 全球畅销的Show Me How系列新书 引领时尚高bigger的生活方式,无论您是否真正有时间、精力、财力享受高端品质的国际化美食生活,本书都为您展示了做一个优雅西式吃货的养成路径。 ※ 四千余幅简约、详尽的步骤示意图 ※ 最全厨房用具选购指南 ※ 饮食营养学简明指导书 ※ 全面易学的国际时尚食谱书 ————————————————————————————————— 《我的时尚厨房》是一本国际化厨房烹饪的大全,书中全面提及了有关厨房和厨艺的知识,既有五花八门的厨房技巧,也有近500种食物烹饪方法,读者只要查看描述精准的图解,依据简单可行的说明,便可以完成一道菜,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我的时尚厨房》全书分为“需要”、“了解”、“准备”、“不开火的烹饪”、“煮”、“烤”、“炖”、“炒和煎炸”、“烧烤”、“烘焙”、“预制保存”、“酒水”等12个章节展开,包括468个常用的厨房技巧与烹饪食谱,通过大量设计风格的插图,表达出简明的制作步骤与厨房小常识。 ————————————————————————————————— -
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
初到博物馆,大家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这破瓶烂罐断壁残垣的,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呀!或者:名画里的老几位不是穿太多就是什么都不穿,这都谁是谁呀?每到此时,“为了捍卫人类文明的尊严”,我都不得不跳出来“嘚啵”几句,尽可能地在大家丧失好奇心和耐心之前,解释博物馆之美。什么历史背景、艺术家生平、风格流派……甩开了招呼。渐渐地我发现,这貌似高冷的博物馆背后,真真地隐藏了无数的“彩蛋”“包袱”和“密码”,令人抑制不住地想“说话”,也让我的“听众朋友们”真正爱上了游博物馆,品味到了艺术经典带来的美好和乐趣。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本书里,我总结了西方博物馆、画廊内的一些“神叨事儿”和“花花事儿”与大家分享,希望您“爱听”。 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众神诸仙,还是《新约》《旧约》中的圣人先知,他们的故事都是西方艺术最主要的灵感源泉和表现对象。这不仅因为这些传说本身富含并能进一步激发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因为它们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虔诚的信仰。用艺术以教化,这便是博物馆收藏顶级艺术品的宗旨,也是我们趣游博物馆的目的之一。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千百年前的艺术珍宝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会找到比教化更有趣的发现…… -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本书是艺术入门畅销书《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的续作,在本书中,中野老师将目光投向古典艺术绘画三大题材之一的历史故事,通过精选了17个主题、33幅艺术作品,以轻松易读的描述展现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俗。相比较大段大段地介绍历史知识,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艺术中刻意或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历史细节上,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细节的剖析,指导读者如何欣赏艺术,让你体会到解读艺术作品的乐趣。 ----------------------------------------------------- 【编辑推荐】 一幅绘画作品像是凌乱的犯案现场,虽然让人疑惑,却总会留下线索等待你去参透,找出暗藏的故事。 了解西方古典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有了相关的背景故事储备,亦一样也可以成为“名画侦探”,读出线索背后的“真相”! (当然啦,案件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艺术作品的解读却是多种多样的) 1 顾爷、意外艺术等自媒体账号鼎力推荐 2 故事性强: ☉ 将比较受大众关注的话题“历史八卦”作为切入点,讨喜 ☉ 故事性强,读着不枯燥 3 解读画面细节,读故事的同时达到欣赏目的 4 文字风趣幽默,轻松易读(翻译之后更接地气) -
忠于生活
大卫·霍克尼亲自推荐: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David Hockney personally recommend:I have known Ren Weschler for over 25 years and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his book. It is very thorough and I think captures my voice on talking about art. -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是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威廉•冈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笔法,评述了这个时期英国画坛众多艺术家的生平及创作,描绘了一类个性鲜明的人物肖像——新古典主义的山神,展示了当时英国艺术界学院派与民粹派的理念之争与盛衰沉浮。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评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坛学院派是非功过。这个画派以古典主义为理念,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雷顿为主要代表,包括阿尔伯特•摩尔、阿尔马-泰德玛、瓦茨和波因特等画家,其影响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迎合并主宰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公众的审美趣味。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这部专著依然读如小说,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时代生活场景,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知识,文笔典雅含蓄,但也不乏幽默之笔,使人想起《美的历险》的犀利。 -
美的歷史
以《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小說聞名國際的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編著的第一部圖文書,新書觀點眾所矚目! 榮獲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評價★★★★★! 安伯托艾可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社會有相當的盛名。本書將歷史脈絡一路走來對眼睛所及之事物的看法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是作者融合兩者?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小說、詩等領域廣泛,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在這部極度精美、份量十足的圖文作品中,艾可提供多層次的路徑,包括流動的文字記敘、繪畫以及雕刻的豐富的例證,另也將每個時代的作家、哲學家所摘選以及比較的說明內容收錄其中。對讀者而言,此書猶如一部想了解美的概念的真正的指引地圖,藉著作者靈活的筆調,使讀者進入一趟精采的旅行。 書中圖文並茂,旁徵博引,並穿插許多華麗精采的圖片。而艾可的符碼語言亦是台灣藝文讀者首次進入其解/結構的窗口。 -
画布上的声音
这是一本关于油画的小书,不过300多页,但却融合了作者的深度思考。 作者聂作平,这个生于天府之国的汉子,以难以抑制的心情,用文字记录下这些划过夜空的璀璨星辰,创作了这部力作————《画布上的声音》。 全书几乎对所有的油画大师和他们的名画都用心的进行了“刻画” ,如果说大师们是在用画笔诉说,那么作者便是文字的最佳阐释者。聂先生不仅是在传示画布上的声音,更是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文中处处可见肺腑之言, 我摘一段对莫奈的感想----任何时代的评论家几乎都可笑的落后于他们的时代,更落后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和艺术家。如果尖锐一些的话,我认为评论家事实上都是一些吸着艺术家血液的虱子,他们从不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他们的全部努力既无助于新的艺术手法的诞生,反而是一种有害的垃圾。中国如此,西方亦如此;画坛如此,文坛也不例外。 -
The Diary of Frida Kahlo
The intimate life of artist Frida Kahlo is wonderfully revealed in the illustrated journal she kept during her last 10 years. This passionate and at times surprising record contains the artist's thoughts, poems, and dreams; many reflecting her stormy relationship with her husband, artist Diego Rivera, along with 70 mesmerising watercolour illustrations. The text entries in brightly coloured inks make the journal as captivating to look at as it is to read. Her writing reveals the artist's political sensibilities, recollections of her childhood, and her enormous courage in the face of more than thirty-five operations to correct injuries she had sustained in an accident at the age of eighteen. -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增色不少。《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
时间与静默的歌
《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孤独吟唱》主要内容:生命的孤单和寒冷总是出于灵魂深处那份骄傲的坚持。这几乎是所有伟大的作品所苛求的不堪代价。重要的是音乐流传了下来,在时间里刻下光辉灿烂的轨迹,也将生命里漆黑痛楚的夜划亮了。特定的音乐语境能够让某些技巧如虎添翼,而适宜的技巧选择能够令沉闷的音乐氛围大放异彩。作曲家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够预感。我想,这就是在20世纪作曲技巧如此令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们着迷的原因。无论如何,技术确实带来了纵深的厚度,令作品经得起反复的咀嚼玩味。 -
抵抗的群体
我所谓群体意指一小群反抗势力。当两个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群体。反抗的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缺乏人性。凝聚的这群人是读者、我以及这些文章的主题人物—─伦勃朗、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画家、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乡下人、古埃及人、对描绘孤寂的旅馆客房很在行的一位专家、薄暮中的狗、广播电台的一个男子。意外的是,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我写过的书,就属本书最迫切。 —─约翰•伯格 本书中,约翰伯格继续反向思考、大胆批评,在这本2001年的新作《抵抗的群体》(The Shape of a Pocket)中,收录文章二十四篇,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文章,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John Berger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迫切着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书中以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Brancusi)等人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是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的书。 -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评鉴的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各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各节,卷三和卷四则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的杂言随笔。本书论书主张“以意背临”,谓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尊崇文人书画传统所凝成的韵致。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何谓懂音乐
杨燕迪音乐文丛《何谓懂音乐》一辑,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本辑中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
文本
本书是作者2002年来作为策展人所写的系列文章的合辑。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针对展览、项目所写的文章,涉及诸多中国当代艺术事件,或以旁观者、或以亲历者的身份道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涵括多方面知识,内容庞杂;其二是关于当代艺术家的文章,梳理研究了艺术家的工作;其三是作者有感而发的随笔文字,往往于率性自然间窥得作者的情绪与思想。书中随文附有大量的照片,还原了策展、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