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水墨中国
《水墨中国》一书作者,著名画家乔得龙游历中国各地,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结合西洋笔法,创作了表现中国各地万千景致的画作。《水墨风情系列:水墨中国》在收入这些画作时,还辅以画家专门撰写的旅行日记,介绍各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知识和旅行趣事,文图相得益彰。 海报: -
古琴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甚至是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解读。 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便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它竞也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正是这音色让我入迷。从最轻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到浑厚低音颤动的深沉。 -
Paris Sketchbook
NY: St. Martin's Press, 2002. 2nd. Oblong 4to (11-13" wide), 95pp, color and b&w illustrations, cloth. Fine/Fine. -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服装在默默地细述当年的故事!当帅哥驾驭了服装,就有了绅士;当美女驾驭了服装,就成了男人的死穴;当服装遇上了博物馆就成了历史;当服装遇上了T型台就成了时尚;当服装遇上了名人就成了潮流;当服装回归了生活就有了温饱;而当服装遇到了文化,就有了“杀眼”的艺术! -
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
古典音樂為什麼讓有些人如此陶醉,卻好像跟你過不去?這本書,內容活潑,有系統處理許多古典音樂入門會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在正文之外,特別為讀者將相關曲目的YouTube連結製作成QR碼,並整理本地的古典音樂聆賞常用資料,幫助大家好整以暇進入看似懾人的古典音樂殿堂,享受這個美好的藝術形式。 -
林风眠艺术随笔
《林风眠艺术随笔》为林风眠先生艺术随笔。林风眠的艺术生涯,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他的绘画理论与实践,他的主张与呼吁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林风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的理论立足于振兴中国艺术,主张顺应历史潮流以及中西艺术的取长补短相互沟通。他呼吁艺术界团结起来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艺术杰作而努力实践,而他本人的实践也证明了他的艺术理论以及艺术主张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林风眠艺术随笔对于今天的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具有非常的意义。 -
画商日记
本书为著名画商雷奈·詹泊尔所写的日记,詹泊尔,一位与印象派同时代的法国大画商。喜欢参观博物馆、喜欢和人吃饭聊天并记下来。作为画商世家,他的生意做到了欧洲和美国,日记中的相当部分和印象派有关。他和德加、雷诺阿、莫奈、米勒、马奈、马蒂斯、毕加索、塞尚等保持着私人交往。跟他们一起吃饭、讨论作品、开玩笑。当然,还讨价还价。本书讲述了作者与各界艺术名流的交往故事,记录了艺术作品在买卖之间的流转迁徙,展示了作者对于艺术本身的独到见解;虽不过是对流水生活的点滴摘录,却反映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吳哥之美
「最早看到吳哥的雕刻是在巴黎的居美美術館,一尊闍耶跋摩七世的頭像,雙眼低垂,頭髮整齊向後梳,眉眼之間透露出難以形容的寧靜安詳,卻又帶著看透一切人間苦難的悲憫。」「過去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文明所在,埃及、希臘、印度、中國,但沒有一個地方像吳哥窟,使我陷在一種茫然中,好像觸碰到內在最本質的生命底層,美的震撼竟然變成一種心痛,美竟成了不忍。」 「吳哥窟還是五百年前的吳哥窟,如此莊嚴,如此華美,不可思議。」 以上是蔣勳在《吳哥之美》這本書序文所寫的數段話。 《吳哥之美》一書,蔣勳從「一條生命源源不絕的大河」談起,引領讀者閱讀觀看吳哥遺跡與吳哥王朝的藝術之美,並附錄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蔣勳說:旅途中有一本書可以閱讀,可以反省,可以思考,是無比快樂的事。希望你有機會帶著《吳哥之美》,同遊吳哥! -
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平)
因為美 我們就可以繼續前去∼蔣勳老師說:寫完「中國美術史」,很大的心願是寫一本大眾通俗易懂的「西洋美術史」。這個心願終於在2002年夏天完成了。「中國美術史」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了解,「西洋美術史」則是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借助這一扇窗口,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借助這一扇窗口,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嚮往與創造。 作者簡介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福建長樂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先後任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專事寫作並從事藝術美學研究工作與創作。蔣勳十五歲便開始學習新詩、小說創作,寫作文類包括詩、散文、評論,尤以詩和散文最具個風格,由於從事藝術工作多年,使其作品處處顯露豐富的視覺意象。彷彿以文字代替線條,透過藝術組合而產生美感。 -
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 上、下)
本书内容包括:题记十一则、什么是建筑哲学家或建筑思想家、右脑半球与建筑、建筑语言五种不同的句子等。 -
我的藏书票之旅
藏书票的世界可说是一座名人的殿堂。他们因为追求知识,请人或自行设计藏书票,作为爱书的一种标志。这本书中展示了数十帧西方文化名人的藏书票,并以散文文字讲述蕴藏在其中的掌故和故事。从狄更斯到厄普代克,从俾斯麦到伊丽莎白女王,从希腊神话到象征主义,藏书票一方小小天地,却如一面明镜,涵盛着数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精华的缤纷映影。 -
远逝的风景
本书作者探讨了域外画家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作品特点等等,记录了一个思想者对人生、文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对现实和历史的描述,融入了主体的生命体验,非常值得一读。 相信本书能带给读者在阅读上的冲击力,能够吸引各个层面的读者,给读者的视觉和想象提供更大的空间。 -
艺术与艺术家论
康定斯基艺术理论著作第三部首次引入中国。 本书是对《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的理论延伸和阐释。 第一张抽象画是何时产生的? 康定斯基是如何走向“抽象”绘画的? 抽象艺术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抽象画家靠的是什么?大脑还是直觉? 在康定斯基眼中,美国的“可能性”是怎样的? 康定斯基是如何看待保罗•克利的? 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包豪斯经典译丛(Bauhaus Series) 1.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2.克利的日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3.艺术中的精神 [俄] 康定斯基 著 4.点线面 [俄] 康定斯基 著 5.艺术与艺术家论 [俄] 康定斯基 著 6.色彩构成 [美]约瑟夫•亚伯斯 著 7.《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基础》[美]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著 -
独行者手记
乔治·鲁奥是现代艺术中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与著名画家德加、塞尚一样,明白唯有孤独能带来自由。 本书汇集了鲁奥一生的文字。涉及其艺术、生活,对大师的回忆,乃至文学创作。鲁奥的写作与绘画或雕塑之间联系紧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相通的东西,是同一个鲁奥,那个既痛苦又喜悦的鲁奥,在写作、在绘画中,他能写出美妙的诗句“悲哀给我光明”,也能用非凡的语言将自己的艺术定义为“黑夜里的呐喊,嘶哑的抽泣,压抑的笑声”。当他无数次表示作为画家生活很幸运时,他是真诚的。本书汇集了鲁奥一生的文字。涉及其艺术、生活,对大师的回忆,乃至文学创作。鲁奥的写作与绘画或雕塑之间联系紧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相通的东西,是同一个鲁奥,那个既痛苦又喜悦的鲁奥,在写作、在绘画中,他能写出美妙的诗句“悲哀给我光明”,也能用非凡的语言将自己的艺术定义为“黑夜里的呐喊,嘶哑的抽泣,压抑的笑声”。当他无数次表示作为画家生活很幸运时,他是真诚的。 本书是法国现代著名艺术家乔治·卢奥的随想笔记。这些珍贵的文字勾勒出卢奥丰富的人生轨迹,并展现了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深刻思考,其中卢奥对与其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评论,尤其珍贵。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艺术称为“发自内心的忏悔”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画家。艺术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他将自己的全部之所是,他作为人之所是、作为基督教徒之所是、作为艺术家之所是,统统放进了他的艺术手记中。这也是这部精致、独到、丰富的作品有别于职业文学作家的地方。 -
瓷之色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喜欢就事论事。研究瓷器是这样,研究者喜欢以包围之势将对象看穿,而不顾其生成的原因以及周围的环境。瓷器颜色缤纷,成长分先后,有的贯穿始终,有的昙花一现;过去我常常被其苦恼,弄不明白,遂惦记在心,终于有一天柳暗花明。 我开始知道文化不可单一形式,陶瓷同样也是。科学、文学、美学、哲学乃至玄学都为此层层加码,让简单包涵玄妙,使单色成为五彩。而成功表达这一成就,个人就显得力不从心,语言苍白。偶然一天,看见墙上悬挂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顿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瓷之色亦如是。 -
时尚史的碎片
时尚,是为当时之风尚。为何古希腊人右脚不穿鞋?比基尼是罪还是美?紧身胸衣为何被称为魔鬼曲线的雕刻史?虚荣丛生的假发如何成为时尚?领带原来如何从铁血战士走向纨绔子弟?高跟鞋的前世是怎样的?小黑裙如何成为世纪风流?男士内裤为何称为遮羞布的旗帜?从全民浴乐到百年禁浴是怎样的历史?……所有一切想到的想不到的时尚,本书一一为读者解读。 欧洲的法官为何头顶永远戴着假发?泰坦尼克号上的女人为何要把自己勒得像只蜜蜂?小黑裙何以击败众多华衣美服成了女人衣橱中永恒的经典?从此时的时尚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寻觅到一点彼时的影子。这些影子或深或浅,或远或近,但并不妨碍热爱真理的我们沿着它们追根溯源,触摸彼时社会生活的印记,探寻时尚的本质含义。 时尚,是指当时的风尚。不难看出,时尚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历史意味。那么,“风尚”又是什么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得到的关于“风尚”的解释是这样的: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尚是一种集体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的产物,当然如果是在古代,我们说是源自上流社会权贵阶级的产物也毫不为过。 风尚可以表现在服饰、发型、礼节、礼仪、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好奇、新颖等社会心理因素造成。比如当年那顶戴在法王路易十三头上用来遮挡秃顶的假发,到了17、18世纪的欧洲竟成了贵族气派和特权阶级的象征!还有高跟鞋,当年不过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掩饰自己身材矮小而设计出来的。可那时候的贵族和现代人一样精于跟风和模仿,于是高跟鞋就华丽地套在男人的脚上,并在当时欧洲的上层社会流传开来,成为当时的风尚。 风尚不同于风格和习惯,后者经历的历史是较悠久、较巩固的;而风尚则是一种风气,有的是悠久的,有的是短暂的、一时的,有的又呈现出和历史类似的螺旋形的发展轨迹。 时尚界出现的传奇女装“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无论崇尚宫廷奢华韵味的设计大师保罗•波烈如何批评它的“高贵的穷酸相”,我们今天几乎仍然能在所有女人的衣柜里找到小黑裙的身影。不过,比小黑裙早流行了几十年的紧身胸衣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除了在电影和博物馆里,紧身胸衣在现代的确是芳踪难觅了。当然,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否则现在我们身边的女人真不知道是该把自己饿个半死还是勒个半死,然后塞进小黑裙了。 还记得前些年曾经风靡一时的松糕鞋吗?在多少时髦少女的脚上熠熠生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古代的官老爷们早就玩过这一招,那鞋底高过鞋帮的官靴活脱脱就是松糕鞋的古代版,只是穿在男人脚上罢了。看,历史就是这样重复着的。所以家里的松糕鞋先别急着丢,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们就又重新流行了! 在汉语里说起“风尚”,似乎又带了一些“道德”的元素,毕竟从小时候起,我们就一直被“树立道德新风尚”这样的字眼耳濡目染着了。但事实上风尚并不同于道德。风尚没有道德那么强大的威力,当然,它的风行一时有时候确实可以起到维护道德的作用,但有的时候也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我们说,流行的风尚并不一定是高尚的,在十三世纪的法国,公共浴室里男女共浴风行,你能说它是高尚的吗? 时尚这个东西大概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天起也随之诞生了。它的历史也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浩瀚如海洋。本书中所选取的内容不过是从中打捞到的一点点闪光的碎片。幸运的是,即使只是这样一些碎片,也足以让我们窥视到时尚的文化内涵。虽然今天的时尚明天马上就会成为历史,但是它的文化内涵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
“艺术美学”系列,美学大师蒋勋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梵高、莫奈,这次选择了德加。 德加出身贵族,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他受到现代美学启发,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他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
农禅寺:水月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第一本(第二本为《乌镇剧院:并蒂》),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由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法师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法师的“水中月,空中花”的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即农禅寺。 姚仁喜以“堂奥”二字,叙述他对建筑设计及意境的追求。书中对农禅寺的建筑形态进行深入剖析,并加以评述,附有大量图纸和建筑图片。整本书既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本身,又全面揭示农禅寺从构思直至建成的一系列“因缘和合”。 两位建筑学者王南和袁牧对建筑师本人的采访有助于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师姚仁喜特别为本书写了序言,阐述他对建筑设计及意境的追求。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cn/RL2VhWB -
怎样读一幅画
该书以西方名画为切入点,作者通过一百幅名画,给读者详细介绍了西方数百年来的精品画作。通过该书,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方著名美术作品,还可以看到该书作者引申开的个人思维。全书贯穿作者所思所感,既有对画作的鉴赏,又有对画家的品评,还渗透着作者自身的人生哲思和艺术旨趣。文字洗练朴实,清顺流畅,而又不失力度。 -
苹果落地
当代写意油画代表人戴士和——意到笔随的画中世界和画外人生 本书收录戴士和先生近20年来的谈艺随笔51篇和画作62幅。 2009年,戴士和写了一篇文章《苹果落地》,这次拿来用作书名,相对于他的画而言,本书的文字更直接地阐述了意象才是绘画的灵魂,画家所寻的不是苹果落地这一直接现象,而是被击中的心里的意象,艺术的魅力就在画家留下的“心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戴士和的文字无论是界内还是在界外,向来都被视为生动的,他在本书中用随手可得、大朴于真的方式谈创作、谈心境、谈问题和思路,话题随兴所至,有痛有痒,却又像内心独白,娓娓道来,是一本极富“戴氏”特色的谈艺随笔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