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流亡的语速
本书作者极富洞察力和精神性的跨界写作,涉及古典历史录音唱片、爵士乐和文学,是对音乐左岸的前卫性和唯美格调的绚烂眺望。 《流亡的语速——来自左岸的音乐极乐同盟》一书来自作者在国内最重要的爵士中文网爵士当铺(JAZZSKY.COM)的迷幻巴洛克BBS文本和BLOG即兴主义文献。 正如他的诗歌“给田野上的树上100个闹钟/叫醒我的爱情”,他身兼诗人和乐评人的“声音”写作,是对缪斯女神精神性的唤醒,也是对从但丁、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到古拜杜丽娜的“复活的圣火”这一流亡传统的秘密传承。 -
私想鲁迅
在一个使鲁迅大幅度错位的时代,刘春杰试图与鲁迅对位,在极尽忠实的对位中,错位感,因之凸显。……刘春杰的书与画,其实与鲁迅及左翼木刻无涉:这是独孤的行为。……一个苦闷彷徨的人,写给另一个苦闷彷徨的人。 ——陈丹青 因为是私人的暗暗的猜想与顿悟,就不太在意既定的概念,拒绝先验理念的暗示,所关心的话题也多边边角角,似乎不愿意有表述的体系。没有体系,才符合鲁迅的特质,散点透视里,精神往往暗合。大雾弥天之际,仍有丝丝亮意于斯,恰与鲁迅相互对照。但又不受其文本暗示,以虐待俗意为乐,遂多了苍凉之美。 ——孙郁 我不是鲁迅研究专家,不知道《一件小事》是何年何月何日写的,也不知道他的身高,他有多少缺点,帮助过少人,得罪过多少人,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我喜欢十六卷《鲁迅全集》,尤其那些剧毒的杂文……私下里我常常读他、画他、刻他、写他、琢磨他。 ——刘春杰 本书以文字结合版画的形式,回顾了鲁迅波澜起伏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与鲁迅相遇的心路历程。书中文字由数十篇短文连缀而成,介绍鲁迅时往往从身边小事起兴,多为随想式的记述,带有草根的野气。书中并收入了作者近两年《思想鲁迅》系列木刻版画创作的全部成果,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感念和对鲁迅思想的理解。作者希望能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来纪念鲁迅对中国当代精神文化史,对中国当代木刻版画发展的卓越贡献。 -
娱死记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06-08年的音乐随笔与评论,文笔清新流畅,十分好读。 作者关注的是音乐本身和音乐之外所涉及的大众流行文化。书中文章都有独特的关注点,读者可以通过此书以音乐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别有兴味。 -
故宫的风花雪月
本书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它只是一场游戏,也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当我说到故宫,心里想的往往是北京故宫。实际上中国有三个故宫: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这三个故宫实际上是一体的,在物质层面上可以分割,但精神层面上却水乳交融。每逢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那些艺术品远比朝代更加伟大,但它们毕竟是朝代的产物,身上纠缠着朝代的气息,挥之不去。在本书中,我们尝试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
文心独白
作者吴冠中为了绘画,走遍天涯,搜尽奇峰;因自幼喜爱文学,作画之余,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亦自笔底流露而出。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文教授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样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媲美。 -
巴赫的烟斗
本书为作者最新的一部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基础,可读性强。 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有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
烟云过眼
《烟云过眼》为张伯驹先生古代书画鉴藏随笔集。张伯驹先生作为收藏大家,古代书画鉴定大家,一生收藏过大批国宝级的名迹巨制,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这些文章,详论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收传次序和真赝辨识。本书可谓是一部关于古代书画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
奢侈态度
奢侈品不仅是昂贵的商品,它更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财富沉浮、文化演绎,甚至更多…… 在书中,作者将其几十年对奢侈品和时尚行业之观察所得,尽数通过三十余篇文章展现给读者。本书不是奢侈品的使用和流行趋势指南,作者旨在向读者们展现奢侈品的另一面:它尊崇工艺、尊重审美,它的从业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它同时又是身份和细节的最好阐释者。 作者的视角从奢侈品的历史开始,延伸到奢侈和时尚市场行业的社会、人文、财经领域,从手工艺的地位到顶级设计师的魅力;从镜脚细节到巧克力制作;从爱马仕继承人到保时捷股价,作者用最宽广的视野指点奢侈品的前因后果,带给读者最意想不到的关于奢侈品的内幕。 -
克利的日记
保罗·克利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画得美也写得妙,19岁开始动笔写日记,直至1918年为止。这部日记本来只供克利个人审思之用,并不打算出版,克利在生前不准任何人接近他最私秘的告白。本书将整个克利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年轻一代的面前,克利的日记引介我们走入他的生活及音乐、绘画、文学的国度。喜欢研究克利艺术的朋友,精读这部文献,将可看到一朵意外的美妙的花为他们盛开。 -
吴冠中画语录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吴冠中先生的语录精粹集。 -
谈美
本书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的三年之后,以书信形式,以青年读者为对象,谈艺术与美,但着眼于美化人生,与“十二封信”一脉相承,被称为“第十三封信”。这本美学入门之书,也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朱先生在聊天的过程中给与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 -
在书店
感性而敏锐地感受着,一个文化街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时 代,给予的一切,灵活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书业昌盛时,它海纳百川,既做图书交易,又作文化沙龙,成为时尚 地标;书业凋零时,它马上收拢起来,挪个地方,换个小空间,又继续低 调地生存。 它是一个活物,不断演化,充满生命力…… 这一起,都发生《在书店》。 《在书店》由杨华编著。 -
处处有音乐
《处处有音乐》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先生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今日龙钟人共老”,老人依旧隐居在江滨小城中,继续着他钟爱了一生的音乐生活。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 -
靠谱
这本《靠谱》收录了59篇文章,一共有四个主题:“古典范儿”写了我喜爱的音乐和上海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们; “如果可以更轻盈”是写给自己的文章,借着一些人、一些音乐写自己成长的印记;“乐影迷藏”关于一些电影音乐,大部分文稿来自前几年我在CCTV音乐台策划兼撰稿的一档电影音乐的节 目;《上海沙龙》为朋友们的新书、饭局和音乐会而作;此外另加了一个附录,是一些杂志的采访,因为是主题访谈,涉及大量音乐知识,也就留着供大家聆听音乐时参考。这本书中还有几篇文章是我在10年前写的,一直在犹豫,却一直舍不得删掉,那时的写作不懂措辞得体与详略进退,但那种犯傻的坚决的理想主义,如今觉得格外珍贵,就留着自勉吧。 读田艺苗,她的文字有“时值感”。音乐是线性的,占有时间。她的文字是音乐的延长音。 她读音乐,我们读她。 ………………………………………………………………………………………… ——陈村(作家) 田艺苗把殿堂音乐家带到普罗饭桌上,从此我们不用看到歌剧院音乐厅就诚惶诚恐,没错,听马勒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穿T恤。 ——毛尖(作家) 看到田艺苗的文章,顿时眼前一亮。她是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可是她写的乐评,毫无学院匠气,满目都是诗意美文,将音乐与音乐人描绘得生动优雅,一派清新。 ——陈钢(作曲家) -
人类的音乐
在这本十分优美的书中,表达了作者许多精心选择的个人观点。本书将带给读者广泛的阅读乐趣,引领他们踏上一次激动人心的漫游音乐世界之旅,到世界的许多地方去对人声、歌曲、和声及器乐的发展探幽览胜,把它们的种种动人形态尽收眼底。 《人类的音乐》是一本知识丰富、阐述详尽、充满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的佳作。它探讨了音乐在其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备种形态,描述了各个时期创作及演奏音乐的历史名人,阐释了音乐在世界不同地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它追溯了因人类不断变化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各种音乐流派、风格的演化过程,而那些促使音乐演化的因素,既有宗教和历史的,也有社会和个人的。 -
傅雷谈音乐
本书收录了傅雷先生的音乐述评、乐曲赏析,与傅聪及世界大师们的音乐通信,无不语中窍要,真知灼见。 -
音乐札记
《音乐札记》内容简介:听贝多芬可摆脱心神不安?听施特劳斯圆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调大提琴奏呜曲》能增进胃肠蠕动作用?听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能够催眠?听拉威尔《波莱罗》能令人精神振奋不眠不休?昕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春》能消除疲劳?听瓦格纳《汤豪舍》序曲可让人信心百倍?……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为信念潇洒为文,在生活与古典音乐之间畅游,充满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态悠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献给所有聆听古典音乐自得其乐者的音乐之书。 -
音乐的极境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
音乐的容器
本书是作者第七本随笔集,以乐评、书评为主,题材涉及音乐、文化、历史等。马慧元将性灵和严谨结合得极好,所写又皆来自日常看听读想弹,冷暖自知,每有独特见解,不受时风玷染,令人惊喜。她对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家们的个人生活感兴趣,追寻着那些作品背后的人间面目;更喜欢追踪历史,对科学兴味盎然,甚至迷恋读谱这样的技术活。作为一个用手艺来思想的人,她追求“正确得优雅”,独自在音乐的乐地中孜孜以求,用力而又平静地生活,本书正是她对这种生活真实的记录。有网友这样说,“因为她我真去听了场管风琴”。读马慧元,会唤醒你内在对音乐的渴望。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
来一点儿古典音乐,不必正襟危坐 和田艺苗一起,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李健、周云蓬、陈晓卿、易中天、姚晨 联合推荐 在《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J.S.Bach)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