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艺术
-
画中有猫
几千年前,利比亚人在岩石上雕刻了历史最早的一次猫打架。几百年前,猫遭到残忍迫害,被视为女巫的同伙。几十年前,眷恋猫咪的毕加索却将猫画成凶残的掠食者。几年前,艺术家班克斯潜入加沙地带,以废墟中的猫咪涂鸦唤醒世人对战争的思考。
几千年里,人与猫时而敌对,时而亲密,而历代的艺术家已将这一部蜿蜒曲折的“人猫关系史”记录于画中。本书精选画作139幅,以画为载体,深入分析猫咪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画作的挑选可谓用心,时间范畴从七千年前跨越至二十一世纪,作者不仅有常规的西方大师,更有东方匠人、民间画家和部落艺术家,十分全面。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身兼多职,不仅动物行为学家,写出畅销佳作“裸猿”三部曲,也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年轻时曾与书中多位艺术家交往。他写道,“艺术家像猫,士兵像狗”,对猫的爱,亦促使其写下此书。
这是一本“跨界”之作。虽然写艺术史中猫的呈现,但在分析绘画作品时,往往会涉及作品完成时的社会风俗、宗教状况、外交关系等,是一本跨学科的书。
-
大师镜头 昆汀篇
想让你的观众紧张到窒息吗?
精选《杀死比尔》《低俗小说》《无耻混蛋》等神作
之典型场景
逐镜解析昆汀营造紧张气氛的看家本领
Amazon电影类畅销榜No.1作者重磅导演技法书
解锁大师级运镜思维
刷新拉片姿势
......................
※编辑推荐※
重磅拉片系列第1弹《大师镜头 昆汀篇》,精选7部电影,11场经典镜头段落,逐镜解析当代好莱坞类型片顶尖高手的核心运镜技巧,解锁昆汀·塔伦蒂诺营造紧张氛围、制造情绪张力、讲述危险故事的视觉秘密。
“创作者不论是否喜欢昆汀的作品,都可以从中学习。我希望扎克·施耐德能看看昆汀的片子,不要再用无意义的运动塞满画面了。”——克里斯托弗·肯沃西
☞ 为什么
同样的机位设置,你拍得松散拖沓?
台词明明妙语连珠,观众却在开小差?
演员卖力表演,你的镜头却无法传递情绪?
☞ 拍片必备,随时可查
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用低成本的方式拍摄
非专业设备也能拍出高级电影感
☞ 你也可以做到
每场戏都恰到好处,每个镜头都表达精准
每到关键时刻总能令观众惊心动魄
***
◎ 精准选择场景,直击无数种拍法中最有效率、最能发掘故事潜力的那一种
◎ 深挖导演功力,揭秘昆汀如何瞬间确立人物、故事基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戏剧张力的绝招
◎ 实战利器,每章对应特定场景功能,涵盖动作场面和对话戏,双人戏和关系复杂的群戏
◎ 图文并茂,配合画面逐镜详解昆汀安排取景、演员走位、摄影机运动的看家本领
◎ 拉片范本,总结出达成镜头效果的确切技巧,以及极具操作性的调度小贴士
......................
※名人推荐※
肯沃西并不是鼓励模仿,相反,他提供灵感。凭借对电影大师如何施展魔法所做的精准而简洁的解释,他为新手及有经验的导演提供了无价的指导。
——乔·莱登,《综艺》杂志、MovingPictureBlog 网站记者
这本书比武士刀更锋利,比大魔法师汉堡更让人满足,比粉先生更专业,其阅读体验是游击作战式的 —看完一个例子,你会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个,一秒钟都不想浪费。如果你想寻找一个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潜力,阅读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格伦·达拉斯,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 杂志编辑
不论你是拍片新手,还是好莱坞老手,都会从这本书中提供的技巧和窍门中受益。我喜欢肯沃西口语化的文风,仿佛他面对面为你拆解昆汀影片中的场景,文字和画面一一对应。这样读者不仅更易理解,还能将技巧内化为创作灵感,进而创造自己的独特而生动的场景,来吸引观众。阅读这本书就像坐在咖啡厅与昆汀本人交流拍片心得一样,不过无需体验刀光剑影和血肉横飞。
——小福里斯·戴,摄影师、演员、电影评论类网络播客主播
肯沃西对我最喜欢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做了精要的研究。像他的前作一样,这本书也有独到的场景细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任何想学习借鉴这位名导的技法的创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内森·马斯特斯,视频博主、TimeCode Mechanics 网站编辑
我爱这本书!它简单实用,并富有洞察力。我等不及要在下一部影片中用上其中的技巧了。
——特雷弗·梅斯,编剧、导演
论及昆汀·塔伦蒂诺这位视觉叙事大师,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小册子,由一位敏锐的电影类图书作家写就。
——戴夫·沃森,DaveSaysMoviesMatter 网站创始人、编辑
这本书证明经验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塔伦蒂诺的作品做此番感性的解释,提供一个模板,意义远远超越模仿。“Shoot Like……”系列揭示了电影一个巨大的悖论:很显然,过往每部电影的每一时刻,都会为每部新片所竭力创造的独特性和纯洁性提供重要的借鉴。
——理查德·D·佩珀曼,剪辑师、《拆解好电影》作者
肯沃西的“Shoot Like……”系列就像是给导演准备的指南类小册子或袖珍辞典,很方便的参考书。
——杰弗里·迈克尔·贝斯,Between the Scenes 作者
肯沃西对塔伦蒂诺如何制造紧张感的视觉风格研究不仅是影迷(成瘾如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有抱负的导演和电影摄影师的必备品。
——托德·克利克,编剧、制片人、
Something Startling Happens 作者
......................
※内容简介※
昆汀‧塔伦蒂诺作为当代好莱坞类型片顶尖高手,是一位擅长制造情绪和动作张力的镜头大师。本书精选《杀死比尔》《低俗小说》《无耻混蛋》等片的典型场景,配合画面逐镜分析,揭秘昆汀如何快速确立人物与故事基调,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维持戏剧张力,为观众营造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这本图文并茂的拉片书不仅总结出导演的核心运镜技巧,同时介绍了一种高效的阅片方法。一旦掌握昆汀运用机位、演员走位、摄影机运动的视觉秘籍,理解电影化技巧如何在讲故事中发挥作用,你也可以做到每场戏都恰到好处,每个镜头都表达精确,每到关键时刻总能令观众惊心动魄。
-
陆上行舟
维尔纳·赫尔佐格是德国电影新浪潮的灵魂人物,一生拍摄电影逾六十部,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称赞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在本书中,赫尔 佐格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涵盖了《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卡斯帕·豪泽之谜》《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等代表作品的台前幕后,以及他为拍摄这些作品而深入荒漠、雨林、高山等蛮荒之地进行的冒险与探索。赫尔佐格在这本书中给予观众的除了艺术上的启示以外,还有超越电影与艺术的人生洞见。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 ~~~
德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
德国新电影的“意志”
特吕弗、杨德昌一致推崇的电影大师赫尔佐格
首次全面回顾传奇电影生涯
给未来导演的迷途指南
给所有影迷的人生之书
~~~ ~~~
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在我看来,现代电影中只有《2001太空漫游》《现代启示录》等少数几部作品具备赫尔佐格那样的大胆幻想。
——罗杰·伊伯特
他在电影里呈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种令人着迷的荒谬,而那些荒谬引你质疑现实的本质。
——艾罗尔·莫里斯
-
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
定位你的创造风格坐标
深耕你更具方向感的创造之路
◎ 编辑推荐
☆ 援引超过 200 位艺术文化界名人的经典作品或创作轶事,让你在熟悉的事例中发现自己,唤醒尚未被注意到的风格和力量。
☆ 明星型、先锋型、工匠型、感知型、激进型 —— 你是哪种类型的创作者?进入关于创造力类型的万花筒, 向贴近自己气质的艺术大师偷师取经。
◎ 内容简介
某种程度上,文化作品就是创作者的镜子。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匠,你也许已经知道如何创作,可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创作吗?了解自己的创作型人格,有助于你重新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创作潜力。
本书提出了“创作型人格”这一概念及其 5 种类型,对每种类型都有详细的特征、类型细分、优势、短板及其改进方法描述,其中还大量援引了当今文化艺术界名人及其轶事,让人目不暇接,范围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绘画、影视等文艺领域,可谓是文化艺术符号的一次盛宴。全书致力于探究你的创作动因,使你的艺术个性得到确认和肯定,帮助你发现自己以及更自由地行走在艺术世界中,跳出创作瓶颈,做一个自信、有能量的艺术创作者。
◎ 媒体推荐
你的创意类型是什么?作者梅塔·瓦格纳着眼于人格对创意风格的影响,指导读者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追求各种价值的过程中更具创新性。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通过此书,梅塔·瓦格纳邀请我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参加一趟有趣、鼓舞人心和实用的旅行。她以此书让我们相信,增强创作表达能力的真正秘诀并不是一味埋头创作和打磨砍柴刀,而首先是了解内在创作动机。
——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异想,天开》(Wired to Create)作者
作者在这个话题上处理得很出色!全书在学术探索、趣味和自测工具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 兰迪·苏珊·梅耶斯(Randy Susan Meyers),《华尔街寡妇》(The Widow of Wall Street)作者
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弄清楚是什么驱使他们创作,然后才能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影响力。梅塔的书证明了自我发现是一种真正的乐趣:生动而极具洞见,实用而充满激情,是各个年龄段创意工作者的必读之作。
—— 卡米尔·迪恩格利斯(Camille DeAngelis),《不嫉妒的生活:创作者的自我管理》(Life Without Envy)作者
-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编辑推荐-
照片曾作为一种证据工具而被广泛使用,然而在这个“有图有真相”已成为笑话、“PS”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假照片”事例却不断地警醒我们去重新思考照片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 照片是可靠、真实的作证材料吗?
★ 照片的真实性来自于何处?
★ 照片的证据价值取决于什么?
★ 照片的意义和现实效果是如何被生产和解读的?
眼下这部摄影史研究的必读作品试图给出一些明确的回应。“每一张照片与其指称对象一样自然”的观念正变得遥遥欲坠,照片不应被当作一种对现实的真实记录,它需要的不是神奇的炼金术,而是历史。通过追溯照片证据被用于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本书揭示了这段历史所暗示的构成照片证据价值的权力关系。
-内容简介-
在法庭、医院和警察局里,在护照、许可证和通行证上,照片被频繁地用于档案、证据和记录。那些置于镜头前的事物与摄影影像之间的对应联系被理所当然地建立了起来,似乎照片就可以断言一种压倒一切的真实,证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现实。
然而,照片作为此种“证据工具”,它所拥有的此种“证据之力”又是如何且在何时被确立并被接受的?哪种类型的照片能够以这种方式被生产和使用?哪些组织和机构有权赋予它这一地位?这涉及哪些摄影表征的概念,又会产生何种结果?
通过对摄影进行严格的历史和体制分析,本书从摄影记录与现代国家(涵盖卫生、市政、司法、社会控制等)的关系着手,展示了被织入国家机器与社会网络中的摄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呈现了现代国家和社会的“规训实践”与作为“观看实践”的摄影的相互关系。作者将摄影纳入现代国家的创生与社会控制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书中的观点植根于他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和扩张的历史性把握。他在书中所展现的问题意识,显示了福柯思想对摄影史研究的重大影响。
-名人 & 媒体推荐-
关于摄影体制化及其社会和政治后果的探讨,犀利睿智、富有感情、清晰易读。塔格的新锐之声使艺术史的实践和政治重新焕发活力。
——阿尔伯特•布瓦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教授
约翰•塔格代表了美国摄影批评的新声音。他与普遍的狭隘论调的区别在于他熟悉欧洲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争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迅速发展但刚起步的摄影史学科从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中获益匪浅。
——乌尔里希•凯勒,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教授
塔格的工作有助于重塑影响了整整一代批评家的文化政治因素......人们可以在这些篇章中识别出摄影与权力关系之独特理论的展露。或许,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摄影史学者来说,正是这一理论成为了《表征的重负》一书最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遗产。
——《后像》
本书是反霸权史写作的典范。在福柯式的风格中,塔格认为,摄影始终是话语系统的一部分……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自我意识的框架,并彻底审视了现实主义的问题。
——《媒介,文化和社会》
一部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文集。其中的共同主题和论点,以及他深思熟虑的介绍,提供了摄影及其各种体制历史的新知识。
——《艺术史》
-
好色
“好色”,既是好的彩色,也是对色彩的喜爱。
本书将从一颗珍珠、一朵矢车菊、一捧河水与一片星夜中寻找好的色彩,也将在一块粉底、一支铅笔、一树樱花与一轮落日中见证人类对色彩的喜爱。越是身陷眼球饱食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美好的色彩。一百三十三种身边的色彩作为本书的主角,将带领读 者追溯紫色从古希腊第一颗骨螺中被提取而出的时刻,也记叙了红土球场在地中海沿岸诞生的历史过程。走完这程从雪白到月光白的“奥德赛之旅”,色盘将在书页中闭合,最终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自然的奇迹。
白色来自乳品、棉花与栖身在白桦树干上的桦尺蠖,黄色来自琥珀、向日葵与金丝雀,而漂流在大洋上的冰山也在数千年的孤独旅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肌理。人类从自然中获得启迪,为交通信号灯制定恰当的警示色,将一件带着水手标志的蓝白条纹海魂衫装进船客的行李,甚至用天空的颜色粉刷了一款久负盛名的自行车。这是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色彩方案,它让画家的调色盘成为变幻的秘密,也启蒙了人类对于色彩最初的想象。
★ ★ ★
本书的法语原版与英文版(COLORAMA)已相继出版,持续畅销,风靡国际。作为一本简洁而富有趣味的色彩科普书籍,本书是全球各大美术馆书店的推荐读物。既可以成为小朋友色彩启蒙的“美育课本”,也是色彩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 ★ ★
CRUSCHIFORM是巴黎著名的创意工作室,在包括美学创意、图书装帧与插画绘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作为CRUSCHIFORM首部以色彩为主题的创意图书,本书文字内容与装帧设计饱含美学思考,独具匠心。本书的中文版《好色:自然的色彩方案》由读库出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设计精髓。
-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修订升级版)
本书是梵蒂冈博物馆馆藏珍品的目录式画册,将976件馆藏珍品按八个主要场馆分门别类,配以图片和文字介绍(重要展品配以详细解读,一般展品配以基本信息)。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世界排队最长的博物馆之一。它原本是罗马教皇的宫廷,一千多年 来,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稀世珍品汇聚于此,使得它成为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之外,全世界文艺青年们最向往的艺术圣地。名声赫赫的西斯廷天顶画、拉斐尔的《基督变容》、拉奥孔群雕皆陈列在此。
-
合家欢的超萌简笔画
《合家欢的超萌简笔画》大量运用最简单的几何体,画风软萌,以详解案例步骤为主;从单个几何体的演变到图形组合的场景,循序渐进,让绘画变得更简单好玩。
《合家欢的超萌简笔画》不仅介绍了如何画出又萌又有趣的小画,还有实用的手帐卡片素材,适合所有喜欢简笔画的朋友使用。
同系列图书 包括 《美南子的手帐简笔画》《夏七酱的水彩小世界》《丹丹老师的黑白创意画》《赵小白的水彩少女绘》等。
-
印象主义艺术:1860 1920
本书介绍了法国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及后印象主义的历史,同时也对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相关艺术发展做了一个综述。第一章至第九章是法国印象主义。本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读名家名作,同时也在于介绍对印象主义意义重大却鲜为人知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这位重要画家的作品直到其死后一个世纪才被“发现”。第十章至第十七章讲述了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地区受法国印象主义启发或与之并行发展的绘画史。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此种艺术或许不属于印象主义,但它仍然深受法国艺术家的影响,尽管它们的风格已被诠释为一种不同的民族艺术语言。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中包括236位艺术家的简介、著述和照片,以及关于其他运动、评论家、出版物、地点的大量条目。
-
艺术史中的关键时刻
米开朗琪罗首次展出巨型雕像《大卫》
卡拉瓦乔杀害了一名青年
高更前往塔希提岛
《未来主义宣言》登上《费加罗报》头版
沃霍尔花50 美元买下一个主意
从广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到并不起眼的微小细节,本书收录的50个关键时刻让我们得以一窥重要的艺术家、艺术运动或主题的核心特点,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找到奠定艺术发展方向的人物和地点,追溯影响西方艺术发展进程的每个瞬间。
-
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
伟大的艺术家
“西方艺术史之父” 乔尔乔·瓦萨里曾道,伟大的艺术家完全可以与闻名遐迩的知识巨匠比肩而立。不过,谁能对艺术家的轶事如数家珍?他们的杰作又是如何诞生的?
本书即以史上83位杰出的艺术家为核心,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娓娓道来他们的生活与艺术。作者那生动优美的文字仿佛能够带领读者亲临艺术家们的人生,而其悉心选择的精美作品插图又使本书堪称丰富多姿的“纸上博物馆”。
《伟大的艺术家》是一扇等待开启的“艺术之窗”,一段整装待发的“艺术之旅”,一个值得探索的“艺术世界”!
-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什么是当代?它如何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艺术又如何体现当代性?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影响?它如何改变了我们个体的认知经验?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否看得更全面、更清晰了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视野?艺术走向终结还是审美又回归了?传统与前卫更加对立还是正在相互融合?
继《后现代之后》和《穿越后现代》两书后,作者再次聚焦当代艺术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当代视觉艺术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问题。
-
图说巴洛克
金灿灿、亮闪闪的凡尔赛宫镜厅,
充满光影对比和戏剧性的鲁本斯画作,
华丽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这些各个领域诞生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巴洛克”。
巴洛克的词源意为“畸形的珍珠”。这种风格充满华丽的装饰,洋溢着崇高的情感,是一种流动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美。这种风格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传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欢迎来到建筑、音乐和美术交织而成的华美世界。
-
形之素
▲75件珍贵收藏,纵贯古今东西的工艺世界
▲以制作者的视角,观看人类文明的遗产
▲精美的摄影传达器物神髓
三位日本顶尖手工匠人——漆艺家赤木明登、陶艺师内田钢一、锻金师长谷川竹次郎——分别从自己多年的收藏中挑选了25件精华以展示介绍。这些藏品跨越了文化和时间,在逐一的说明中,作者探索了自古到今人类“造物”时如何展现对“形”的理解。三人的制作者立场也渗透进论述中,讨论了生活在现代的工艺匠人如何从古代传承又超越古典。
-
告别观念
★内容简介
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书中,T.J.克拉克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两百年艺术的全新视角,不同于常规艺术史关注技巧、色彩、构图等要素,本书特别关注的是艺术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现代主义时刻进行回应,这些时刻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大卫的新古 典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盛行时期塞尚的静物画、集体主义年代的立体派、冷战时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作者言辞激烈而又饱含激情、力量和怜悯,展示了艺术如何通过不间断的努力,摆脱了被宣判终结的命运。
★编辑推荐
本书是T.J.克拉克最重要的艺术史批评作品。舆论认为,这是一部足以使克拉克挤身格林伯格、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等现代主义的著名倡导者或批评者之列的书,克拉克本人也借此成为了一位反思传统美术史学科、代表新的倾向和观点的重要艺术批评家。评论家称其深度和分量足以改变整个艺术写作的版图,对当前的几乎所有现代主义艺术观念都提出了挑战。全书配有241幅高质量插图。英文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评论
“我认为最近没有哪一本书会在错综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讨论中,在探究绘画的独创性与唤起绘画的抒情性,以及极其深刻的历史反思方面达到过这样的高度。艺术不时努力逃离现代性对其做出的死刑判决,都在书中以一位重要的批评家所能唤起的激情、活力和怜悯的方式得到了完整的记录。”——Lawrence Rainey, 《伦敦书评》
“《告别观念》的分量和视野似乎改变了艺术写作的地貌…克拉克论述了世界的袪魅,但他从事的事情是确立全新的稳定的意义,一个新鲜的神话,一个丰富多产的神话。”——《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随着《告别观念》的问世,克拉克加入了现代主义当之无愧的发言人和批评家的行列:格林伯格、梅耶·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他的著作在具有爆炸性的知识冲击力方面,是无人能望其顶背的。”——《旧金山时报》
“克拉克摧毁了传统艺术史的壁垒,通过利用其珍重的方式——对笔触、颜色、造型和构图的精细分析——大大削弱了传统艺术史的观念。他的著作摆脱了专业化的术语,当他将富有独创性的思想与得到完美的、控制富有感染力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他灵活地使用了普通语言…他的著作几乎挑战了——他希望自己的著作推翻——现代艺术主流历史的方方面面。”——《纽约书评》
“在柏林墙倒塌十年后,在千禧年来临之际,克拉克的书对此具有一种切合时宜的、启示录式的语气。他并非无缘无故地提到有两个首个字母人的名字,F.R.里维斯至少能将这个世界划分为热爱他与憎恨他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真正使克拉克具有独特才能的是,他以令人信服的、平易近人的语言,去阐释究竟是什么使这些独特的艺术家——甚至是独特的作品——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阿波罗》,1999年推荐书目
“克拉克这本精妙、令人反思的书,偶尔流露出极度痛苦的语气;他在描述他珍爱的观念遭遇的失败…这本四百页的书是我读过的有关现代艺术的最伟大的批评著作……”—— 伦敦《前景》杂志
“他并没有用一种犬儒主义的态度去论述政治与艺术,以一个想要曾经拥有依然希望拥有的人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多少有些忧郁地去论述……这部著作中的各章总是充满着历史的微言大义,散发着克拉克渊博的学识和高超文体特征……”——《出版周刊》
-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
《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
艺术大师、“日本毕加索”——冈本太郎代表作品初次引进
犀利、毒舌、反叛、颠覆常识——传统不是奈良的佛像、神秘的能乐、侘寂的茶道
图文并茂,作者亲自从艺术品评角度拍摄并讲解,内容翔实
-
今日的艺术
《今日的艺术》可称是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日本社会,畅销多年,成为无数艺术“小白”的启蒙书,和年轻艺术家的必读书。
“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这是冈本太郎贯穿本书的观点。既然如此,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为何存在?怎样欣赏,甚至创作艺术?冈本太郎在书中就这几大困扰无数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艺术没什么大不了。艺术像走着走突然想大喊一声或撒腿狂奔的冲动一样单纯;像食物与水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艺术也没有外行与内行之分。它教不来也学不会,只能用一颗纯粹的心,靠直觉去感受。拥有艺术,就等于拥有了自由。
—————————————————————————————————————
艺术大师、“日本毕加索”——冈本太郎代表作品初次引进
犀利、毒舌、反叛、颠覆常识——“艺术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专家都是草包”
日本当代艺术大师——横尾忠则作序推荐
-
艺术与恐惧
◆内容提要◆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编辑推荐◆
★拆解“伟大艺术”阴影下的巨大焦虑
★艺术家版的《黑客与画家》,对欧美艺术界、互联网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行业影响巨大
★1994年出版至今,再版22次,畅销25年,售出30万册,数万读者口碑推荐
★稳居美国亚马逊艺术教育类图书销量前十,排名、销量、口碑远超 《五天 学会绘画》
★美国的豆瓣网Goodread 超过60,000条读者评论
★从艺术类网红书籍变身关于创作的励志经典
★每一位创作者书架上的常读之书
★資深摄影家开辟的成功创作之路
★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世界的意义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创作同样是一项平凡的工作,并不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琓美
★在创意性活动中,不确定性、失败与焦虑是一种常态,而非凡的创意也肇始于此
★写作容易至极,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美国作家吉恩• 福勒
★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过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美国雕塑家史蒂芬• 德斯塔布勒
-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