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艺术
-
王羲之放鹅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的这句名言,对于中国古代艺术似乎尤其适合。中国古代艺术与中国哲学一样,首先关乎的是人,人心的,人性的。所以,古代书画的欣赏,讲起来,最好还是先从其创作者讲起。这本书正是这样的尝试。有传奇,有故事新编,有博物学,有艺术史,有民俗学,有寓言 ,有志异,有幻想,在这其中,王羲之、米芾、韩干、宋徽宗、杨凝式、倪云林等等遥远的庙堂上供奉着的古代书画大师忽然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或诡异,或日常性地在各种奇异的故事里呈现。这些创作者人活起来,随之,他们的那些作品似乎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家的故事新编
* 中国传统笔记小说在现代汉语里的复兴
如鲁迅说的“古颖艳异”
*
在芥川龙之介与王小波左右
在《世说新语》与《山月记》之间
*
风行水上(高军)、黄晓丹、何大草 推荐
-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人生活细节的全景式记录。通过对史料的抽丝剥茧的分析,还原唐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大唐饮食、大唐语言、大唐文化等等。
书中详细描绘了唐代从宫廷贵族到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城市生活和郊野生活的差异,是一本实用的“唐朝生活指南”。
-
春天终将来临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
探掘梵迹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世界级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
上海胶囊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
来自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看到头顶几片云正默默变幻成单词,单词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孙甘露(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思南文学选刊》社长)
.
他的角度在所有的角度之间,他的世界在整个世界的外面。他是btr,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黎紫书(著名小说家)
-
历史脉络中的收藏与鉴定
近年来,图像渐渐成为不同领域学者共同处理的材料,艺术品收藏与鉴定的历史研究也成为许多人共同关心的课题。收藏与鉴定,不仅涉及到具体艺术品的甄别、传播与交易,它的装潢、包装、买卖、运输等环节,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关注。无论是一件作品的递藏,还是一部书画著录,无论是个体的藏家,还是一个时期的收藏全局,其脉络与意义都需置诸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以探求与解读。惟有如此,收藏活动才能与更广泛的历史发生联系。同时,除了提供“真品”,鉴定过程中发现的“伪作”,它产生的动机与知识结构,也是理解过往人心、经验与观念的有益材料。而鉴定与收藏的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还能发展出关于品味、价值观以及文化策略等方面的新议题。
2017 年 9 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及亚洲文明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艺术的收藏与鉴定”工作坊,本书收入工作坊的论文和讨论,以期深化中国艺术收藏与鉴定的历史研究。
-
迷影
《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 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本书以细腻精微的笔法,通过令人惊叹的史料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书写了法国电影文化史上最热血沸腾的年代,是一部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和力作!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
空想电影地图
法兰克福书展最佳电影书,风靡全球!
流行文化制图师、《纽约时报》插画师、艺术家Andrew DeGraff,为你打开35部伟大电影的“大地图模式”
一场影迷专属的沉浸式畅游
一本突破次元壁的手绘“VR”视觉书
最酷的任意门由此开启,电影元宇宙任君穿梭!
欢迎来到不限时的“纸上环球影城”,沿途附设影评人导游
深度虚构主角行动路线,精细模拟重现故事场景
每一张皆精心规划,最复杂款曾花费逾1000个小时绘制
原画进入收藏拍卖市场,《星际迷航》导演也在激情下单
特8大开本,硬精装、锁双线,轻松180°平摊
游戏般体验+收藏级品质
全彩印刷,高度还原画作的瑰丽色彩、细腻笔触
内文使用140g金太阳高克重胶版纸,固色耐磨不反光
...................
编辑推荐
谁不想进入心爱电影的虚拟世界,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回呢?哪怕只作为一个NPC。
流行文化制图师德格拉夫灵光一闪,把电影和地图魔法般地合二为一。在他笔下,片中的虚构时空以“等比例缩小模型”的样子重现纸面,你可以任选角色行动路线,沉浸式游览整条剧情线;也可以尽享“大地图模式”的便捷,随时跳到任意场景,重温动人的名场面时刻。
凭借这种开创性设计,本书在法兰克福书展荣获最佳电影书奖。耗费数百上千小时设计的画作,本身即艺术,更别说其中蕴含的深情致敬,堪称“同人创作”中的天花板、史上最强产出——就连《星际迷航》导演J.J.艾布拉姆斯也忍不住购入原画稿珍藏。一本画集,35部伟大电影,35幅原创手绘地图,缓解观众无法置身其间的遗憾,重燃对旧爱的热爱!
「这些地图记下了我们一起拜访过的地方……
各位就座吧,请记住这些电影。
不仅要记住电影为你创造的世界,
还要记住你第一次欣赏这些电影时所处的世界:
黏糊糊的影院地板、地毯破旧的起居室,或者覆盖着军毯的旧躺椅;
圣诞节后的第二天或在汽车电影院的那晚,
抑或在音像店选购片子的时光。
记住那些在你身边一同观看影片的人,
也许是你的爸爸妈妈、祖父母或兄弟姐妹,
女朋友或男朋友,丈夫或妻子,
也许是你自己的孩子……
我希望这些地图和文章能带你重返那些时刻。
也许,只有加深这些感受,更好地理解这些感受,
才能把这些电影带回家。」
——安德鲁·德格拉夫
* * *
♦ 电影 × 地图 × 插画 —— 高概念视觉盛宴,饱含细节的温暖
把地图和电影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需要倾注大量心血,要求绘制者有强大的信息提取、整合能力。为了捋顺电影中的场景和道具,绘图前,每部影片德格拉夫都要看上20到50遍,反复拉片,研究取景地,借助官方布景照片、制片记录,甚至粉丝制作的高精度乐高模型,以求尽可能真实还原场景。
每张地图均设计了独有的配色、线条、构图,在少则数周、多则数月的绘图阶段,画师本人都会伴随着原声配乐,沉浸在电影世界中。最复杂款《指环王》地图,绘制时间超过1000小时。德格拉夫独自一人完成了一个团队的工作量,才创作出这些令人百看不厌的精致细节。
♦ 一本尽收35部电影的全景手绘地图,一次充满想象力的沉浸式冒险之旅
这一份品位上乘的片单里,包含了科幻、魔幻、喜剧、犯罪、青春等各种类型片。
经典IP组:《银河护卫队》《异形》《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疯狂的麦克斯》
豆瓣TOP250组:《低俗小说》《指环王》《剪刀手爱德华》
童年阴影组:《大白鲨》《沉默的羔羊》《闪灵》《冰血暴》《铁血战士》
大师名作组:《大都会》《黄金三镖客》《西北偏北》
邪典喜剧组:《巨蟒与圣杯》《僵尸肖恩》《独领风骚》《公主新娘》
……
海洋、沙漠、孤岛、欧式大宅、考古遗迹、奇幻大陆、太空冒险、时间穿越……每张地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全景地图的指引下,是不是有了看一次(或狠狠再看几次)的冲动?(图中有彩蛋哦,细节控不可错过!)
♦ 可珍藏的超值画册 × 犀利影评,这可不是一本传统的电影书
每部电影的地图都有专业影评人亚当·詹姆森(被画师称为“电影、文化和语言的炼金术士,游吟诗人”)充当导游,如影迷围炉闲聊一般,以文字解说与读者对话,攫取新鲜视角,带你进入影片独有的迷人世界:
彼得·杰克逊的中土世界,与托尔金的有何不同?索伦塔是圆形监狱?
星爵与罗南的对抗,竟是流行文化与过时信仰之战?
《低俗小说》才不是什么后现代电影,昆汀是一位品味绝佳的古典主义者?
《巨蟒与圣杯》是一部由谎言构成的电影,但它讲述了一些历史的真相?
♦ 作者亲绘封面,高品质装帧,献给每一位渴望探索世界的读者
德格拉夫精心绘制的封面图,细节满满,名片名场景跨越时空大集合,值得反复回味;圆脊硬精装,特8大开本,可180°平摊,跨页大图尽收眼底;全彩印刷,四色精修,高度还原画作的瑰丽色彩、细腻笔触;内文使用140g金太阳高克重胶版纸,固色耐磨不反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35部伟大电影的虚构地图。流行文化制图师安德鲁•德格拉夫根据每部影片的人物、情节、场景,设计了一张完整地图,读者可以跟随其中彩色的角色行动路线,畅游片中所有场景,重享电影乐趣。每部电影的地图都有专业影评人撰文,以通俗幽默的文化视角介绍电影经久不衰的魅力。书中既有“复联”“指环王”“星际迷航”“异形”等耳熟能详的大IP系列,也有《低俗小说》《黄金三镖客》《剪刀手爱德华》等影史经典,堪称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创意“观影”之旅。
媒体推荐
德格拉夫的地图揭示了我们挚爱的电影是动态的、复杂的有机体——既古老又永恒——并为影迷提供了一条富有想象力的新路线,进入喜爱的电影。
——《花花公子》
艺术家安德鲁·德格拉夫用华丽的手绘地图,将你直接带入你的梦幻电影场景。
——Slash Film网站
德格拉夫为一系列大片和流行经典注入了注重细节的温暖。
——《电影评论》杂志
(本书是)送给生活中的电影爱好者的一份独特礼物。
——Hypable网站
-
被忘录
青年插画师忘川山人首部新水墨诗画集
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
◎ 编辑推荐
☆ 国内知名青年插画师、平面设计师忘川山人首部个人作品集。
★ 收录彩墨画80余幅、随笔诗200余首,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画”与一些“小话”。
☆ 书中常常弦外之音,嬉笑怒骂中尽显俏皮可爱,畅读令人醍醐灌顶。
★ 正所谓尽显生活中“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之全貌。
☆ 全书4色印刷,裸背锁线工艺,附赠「春桃 夏瓜 秋柿 冬梨 」4枚彩墨画片。
★ 别羞怯,因这余生,皆是启蒙。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知名青年插画师忘川山人首部图文随笔集。作者常年在微博记录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画”与一些“小话”,其悠然自得的生活巧思、处事哲学一度斩获了读者的喜爱。书中收录彩墨画约80幅、短诗200首,翻读时不由感叹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灵,生活有趣。书中内容常常弦外之音,嬉笑怒骂中尽显俏皮可爱,畅读令人醍醐灌顶。正所谓“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尽收其中。即使身陷生活窘态,也切莫急躁焦虑,因这余生,皆是启蒙。
-
《玫瑰圣经》图谱解读
编辑推荐
★ 博物版《玫瑰圣经》,国内仅有的文字详解版!最清晰、色彩还原度最高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珍藏全套图谱首次授权国内出版,“世界玫瑰大师”王国良花费十余年对书中玫瑰进行考证与详解,兼具艺术鉴赏性与科普价值。
★ 《玫瑰圣经》由有着“花之拉斐尔”之称的法国植物画大师雷杜德花费20年时间所作,共收录169种风姿绰约的玫瑰,因兼具强烈的艺术性与严谨的科学性,被后世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共出版200余种不同语言版本,在历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及价值。
★ 完整收录《玫瑰圣经》中的169幅图谱,中国迄今唯一“世界玫瑰大师奖”获得者王国良花费十余年,精选85种经典玫瑰品种,对其加以考证与详解。首先,剔除原版中过时的旧称,修正不确切的俗称,据其品种、形态、分类等,最终确定恰当规范的名称,便于国内外交流使用。其次,用简洁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玫瑰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命名缘由等,并增补从世界各地寻得的高清玫瑰照片,与图谱进行对照,帮助读者跨越时空,清晰辨认画中的玫瑰,以博物精神对每种玫瑰进行鉴赏。另将剩余84幅图谱集结成册,做成竖翻本的形式,便于读者收藏鉴赏及绘画爱好者临摹。
★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珍藏全套图谱首次授权国内出版,为国内最清晰、色彩还原度最高的图片版本。目前《玫瑰圣经》在世界范围内尚存成套者仅有三套,此为其中之一,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 作者早前在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中国月季,世界的月季”这一关于月季起源与演化的研究结论,通过《玫瑰圣经》首次以系统化、图像化、档案化的形式得到印证。西方所开创的现代月季,其实是在中国月季的基础上培育而来的。对中国人而言,它使得中国月季的身世得以拨开数千年的云雾,对于追溯月季发端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 全彩四色精装,封面烫金起鼓工艺,尽显玫瑰高贵典雅之风范。附赠约瑟芬皇后同名玫瑰香味装饰画,将特别定制的玫瑰香,永久封存于图谱之中,只需在玫瑰上反复摩擦几次,即可闻见淡淡花香,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专属定制礼盒外包装,防护升级,走心文艺,实为收藏送礼之佳品。
《玫瑰圣经》由植物画大师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耗费20年时间创作而成。书中收录的169种珍奇玫瑰,绝大多数来自约瑟芬皇后的玫瑰园。他笔下的玫瑰,既有文艺复兴早期静物画之构图,又有细微形态特征之渲染,更有绚丽色彩之还原,《玫瑰圣经》也因此被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成为后世公认的举世无双的玫瑰图谱。
本书由中国迄今唯一“世界玫瑰大师奖”获得者、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副会长王国良花费十余年所作。作者从《玫瑰圣经》中精选85种有代表性的经典玫瑰品种,对其加以考证与详解,对原版中过时的、不准确的名称进行修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玫瑰的起源、命名、特征、分类等,并增补其从世界各地寻得的高清玫瑰照片,与图谱进行对照,帮助读者跨越时空,清晰辨认画中的玫瑰,以博物精神对每种玫瑰进行鉴赏。
-
稍息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首部摄影集。
190张照片,记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稍息年代”,
普通中国人如何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将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
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陈丹青、余华、刘小东、顾铮、彭磊、李静、冯梦波等推荐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
皮娜·鲍什
◎内容简介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舞蹈剧场”的创立者。对20—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第一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鲍什,编著有《皮娜·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皮娜·鲍什有一句名言:“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鲍什的舞蹈将人物与场所深度结合,从中缔造出全新的传达艺术理念的方式,晦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交织出现,可谓在舞蹈剧场中重置了人的存在本身。而观众在观看演员舞蹈的过程中,他们的观感、反响和理解,也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每一次,你都是初学者。”声名已如日中天的皮娜·鲍什在采访时这么说。也许这正是她成功的秘诀:从不自我重复,永远在挑战习惯。每一部作品诞生,她都带给世界新的东西,新的冲击;而即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也在自我裂变。因此,她的影响如此广泛,长远,她值得认真阅读。
如果你只是阅读她留下的影像,你既无法感受到她的舞蹈剧场的现场性,也很难把握她的思想。是的,当代多少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认为她的舞蹈是哲学,是思想。只有书本可以抵达舞蹈静止之处的思想。而关于皮娜·鲍什,你目前找不到多少中文读物,更找不到哪本书像这本一样,让你觉得皮娜·鲍什近在咫尺。她仿佛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打开这本书。
◎业界推荐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学者来说,本书不可或缺。
——《剧场》(Theaterforschung)
皮娜·鲍什的作品无疑构成20世纪创造力的高水位线。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她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任何可想象的媒介中的源泉。
——作家,巴尼·诺里斯(Barney Norris)
她挖掘日常生活的欢乐与恐惧、挫折与困惑,寻找隐藏在这些情感里的真相。
——罗伊德·克莱门卡(Royd Climenhaga)
她是当代的经典。
——德国舞评人彼得·施达姆
皮娜·鲍什质疑公认的、既定的社会和性别结构,用她的舞蹈语汇竭力为女性辩护,使她们免受具有侵略性、破坏性的父权制的影响。她的舞作没有故事,而是直接的、个人的和普遍的人性体验。
——曹利群,著名乐评人
“舞之,跃之,否则我们终将迷失”,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句话揣在口袋里。这句宛如生命的箴言,始终定格在开机屏幕上。生死在旋舞中,别叫心在身里死去。皮娜让我变了一个人。
——庄加逊,作家、译者
-
电影中的东京
现代日本的首都——东京之中,凝缩了日本人各种各样的生活。本书的特色是将东京置于历史之中去探讨。佐藤先生的电影论好就好在,他很重视人的活法,以及这些活法所带来的感动。和将电影作为文本冷静分析的方法不同,他的文章更有温度,并且,不知怎的,总有些悲伤。——川本三郎
佐藤忠男, 拥有傲视众人的阅片量,是一位令人害怕的影评人。他对东京影像的熟悉,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轻描淡写一句话,就解释了街头戏剧为什么会在新宿三丁目一带繁殖,解释了为什么小津要拍小酒馆而成濑用了一个美术馆。他为东京而生,东京也回报了他的凝视,佐藤和东京的关系,就是爱的终极定义。《电影中的东京》因此属于一生之书。——毛尖
------------------------------------------------------------------------------------------------------
◆既是媒介的又是空间的,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构的, 解读现代人如何在城市生活
◆九十多位导演、一百七十多部影片,海量阅片量支撑扎实评论
◆年近百岁的权威影评人以地方青年上京史陈述城、镇碰撞
◆明治、昭和、平成……纵贯东京这座东亚巨兽的历史进程
◆银座、浅草、新宿……解析迥异的城市区域文化如何产生
------------------------------------------------------------------------------------------------------
内容简介:
一座东京,半部日本电影史。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也是其现代性的完美结晶,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其一,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二,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
英伦魔法拾遗
“魔法就像佳酿,不习惯的话就容易醉倒。”
……
仙境从来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遥远。有时候你突然越过了那道隐形的界线,就会发现自己必须面对任性的公主、睚眦必报的猫头鹰、以刺绣预示不幸的女士,还有密林深处无穷无尽的小径和转瞬即逝的屋舍。
在这些奇谭中遭逢厄运的男女主人公包括:摄政时期自负的教区牧师、十八世纪的犹太医生、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以及《英伦魔法师》中的两个角色——斯特兰奇先生和乌衣王。
——————————
✪ 奇幻名家苏珊娜·克拉克迄今唯一短篇小说集
✪ 当代奇幻经典《英伦魔法师》姊妹篇,二者发生在一个相同的幻想世界里,书中故事多由《英伦魔法师》扩展生发而来,不仅收录了获得尼尔·盖曼首肯而打开了克拉克成名大门的《惠别镇的女士们》,更包括入选世界奇幻奖决选名单的《西蒙内利先生,或曰仙灵鳏夫》、为本书特别全新创作的《约翰·乌斯克格拉斯和坎布里亚的烧炭人》等
✪ 收录著名插画家查尔斯·维斯的精美插画(被评论界誉为“有亚瑟·拉克姆遗风”),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本书的附加值。
✪ 中文版出版六年,初心不改,重版归来:译文精心打磨,全面修订;内外双封,黑底烫蓝,精装典藏
✪ 同步出版:《英伦魔法师》《皮拉内西》
——————————
生动有趣……充满魔法的趣味。
——厄休拉·勒古恩
文笔迷人,角色生动,说不定克拉克会笑着说:也许在我们的感知之外有着更多的现实,这么一想真是太有趣了。
——南希·珀尔
简·奥斯汀和安吉拉·卡特组成的魔法联盟。
——《每日邮报》
这些故事仿佛是简·奥斯汀重述了《格林童话》……令人拍案叫绝。
——《观察家报》
同为变戏法的魔术师,克拉克比起安吉拉·卡特更显得一本正经,她把女性特有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其短篇小说便以一种让人迷醉的方式展示了这位仙后的魔法。
——《卫报》
这些故事写得既优雅又机敏,为幻想世界添加了极富趣味的杂闻脚注,在当今文坛几乎无可匹敌。
——《独立报》
绝妙的反诘、优雅的风度与影影憧憧的阴郁调子及变幻莫测的魔法完美结合……克拉克天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星期日电讯报》
克拉克笔法恬静轻盈,令读者深深沉醉。
——《每日电讯报》
遍观全书,其文风可谓优美无瑕。捧读克拉克女士的作品就像在观察某种绝妙的古老技艺,比如镶嵌饰品或手工刺绣。
——《华盛顿邮报》
犬儒派的童话。
——《洛杉矶时报》
魅力十足……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富于趣味……配以令人赏心悦目的反讽,达到了绝妙的平衡。
——《环球邮报》
引人入胜……这是一份有关克拉克独特世界的绝妙介绍。
——《人物》杂志
本书展示了一派丰富而又令人敬畏的景象……精炼,可爱,机智。
——《娱乐周刊》
-
故宫与皇家生活
《故宫与皇家生活》是“故宫三书”中的一本。该书通过展示故宫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
————
★ 本书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使读者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状况有一个具体而微的认识。
★ 皇宫御苑,既是皇家内廷生活的禁地,也是皇朝森然的政治外朝。本书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的衣食住行实况,用实物展开一幅神秘的宫廷生活画卷。
★ 为了追求历史情景的再现,摄影师曾通宵达旦地捕捉了极难拍摄的夜景和特殊景色。特别是为追寻康、乾二帝南巡北狩的遗迹,竟跋涉了上万里路程,很多画面是从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中取得的,保证图片在高质量的同时而兼及艺术和历史功能。
————
【关于“故宫三书”】
百科全书式的故宫,是了解中国极好的教材,而这套“故宫三书”正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
40年后,我们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塑成这套值得放进每个人书房里的新一代“故宫传家之书”。
李文儒、尚刚、西川、马岩松、祝勇联名推荐,学术与普及兼顾的精深之作。
————
【名家推荐】
这是全面揭开清王朝九代皇帝生活过的紫禁城宫殿和皇室园囿的神秘面纱的第一本图册,也是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实况的第一次。从世界博物馆而言,只有故宫能完整无缺、大小无遗地保存着三百年清朝廷内苑的原样和文物种种。煌煌一册,让我们读其书,如刘姥姥之入大观园,目不睱及,叹为观止。————陈万雄
三位主编,万依是明清宫廷史学者,有多部著作问世 ;王树卿是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陆燕贞是故宫陈列专家。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关于中国宫廷生活的著作。我曾戏想 :有此一编在手,可以对付所有宫廷影戏。——汪家明
-
铁袈裟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空间的敦煌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
玛雅三千年
《玛雅三千年》是美国玛雅文明研究代表人物西尔韦纳斯·莫利先生的经典之作。莫利先生通过自己在尤卡坦半岛 20 多年发掘与考察的经历,以专业的视角、流畅通俗的笔触,展现了玛雅文明的历史和面貌。可以说,本书是部从地理、历史、天文、历法、习俗、艺术诸方面,融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呈现玛雅文明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研究玛雅文明的权威著作之一。
-
森林之花
玛格丽特·米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植物学画家,更是一位勇敢的亚马孙雨林探险者、 一位传奇的女性。
1956年至1988年,玛格丽特·米一直对神秘、瑰丽的亚马孙森林所魂牵梦绕,15次深入雨林,进行了动人而危险的探险。
在《森林之花》中,她真实地记录这一次次的探险历程,讲 述 了她作为植物学画家的工作:如何在原始森林艰难寻觅美丽的“森林之花”,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植物学画作,同时对沿途遇见的花卉、树木、鸟类、动物、原住民做了诗意而细致的描述,生动再现热带雨林瑰丽的面貌、迷人的魅力与原始的风土人情。
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她在目睹急剧消失的热带雨林后,多次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忧思,并因此闻名于世。
书中还收录了玛格丽特·米160幅精美的植物手绘、素描以及相关照片。
.
玛格丽特·米有着水彩绘画极高的天赋,又对亚马孙植物充满热情。
——英国菲利普亲王
很多人去过亚马孙流域,很多人画过亚马孙植物,但玛格丽特·米的造诣远在这些探险家和艺术家之上。她带着水彩,亲历、见证并征服了那个地区。
——吉里安·普兰斯(英国植物学家、前皇家植物园主任)
玛格丽特在旷野中安静而低调的声音是呼吁环保最洪亮的声音之一。
——理查德·舒尔特斯(美国植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玛格丽特·米用一支画笔和一把手枪守护了亚马孙森林。
——《金融时报》
与伟大的植物探险家一样,米氏对亚马孙雨林及其植物、原住民有着深刻的亲和力。在这本巨著中,她对动植物做了优雅和精致的描绘,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并附有照片和她大量的旅行日记。米的文字充满了植物学的信息和冒险与艰辛的故事,与她的绘画一样引人入胜。
——唐娜·西曼(《书单》杂志编辑)
-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
现当代艺术是一面现实之镜,镜子里是每一个“你”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尽览莫奈、毕加索、弗里达、霍克尼等50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5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
编辑推荐
☆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美学爱好者的灵感之书
500个艺术家,42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波普……20世纪的艺术创新颠覆传统美学,突破大众想象,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头脑风暴,足不出户领略世界艺术风潮。
☆ 费顿出版社精心打造,再版十余次的“艺术经典”
国际艺术出版领导者费顿出版社重磅打造,“艺术之书”经典系列之一,继《艺术博物馆》《艺术三万年》之后的又一本重量级大开本艺术出版,全球现当代美术馆热潮下的看展必备书目。
☆ 文字精简、功能性强,现当代艺术不再是“看不懂”的艺术
每幅图片配有艺术家的风格解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部分帮助读者轻松梳理繁杂的艺术主义和流派,注重全书呼应,完美的图文比例打造轻松阅读体验,人人都可看懂20世纪艺术。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是对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全方位记录。它在包含标志性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未来艺术方向的一种指引。500位艺术家按字母顺序并列,每一位艺术家配都有其权威作品的彩色图版,并附上精辟的文字,阐明了图像和创作者的情况。书中的交叉引用帮助读者建立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书最后的博物馆和画廊目录列出了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邀请大家探索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的书。
媒体推荐
“这本图文并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00位现代艺术家的庆典,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
——《泰晤士报》
“揭开了20世纪艺术的神秘面纱。作为一本有用的基本参考书,它以易于使用的A—Z格式记录了你可能需要了解的每一位艺术家。”
——《家居廊》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