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艺术的心理世界

    作者:阿恩海姆

    本书是译者艺术心理学译文之精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心理学领域的当代进展和研究热点。内容涉及艺术心理学概观、读者反应理论、科学美学、创造心理学等方面。所选篇什均出自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这些研究表明,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触及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文艺学、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关涉文化、艺术、历史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其前景非常广阔。
  • 中国美学十五讲

    作者:朱良志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作者:Rainer Maria Rilke

  • 美学散步

    作者:宗白华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的美学泰斗。其美学著述抒情,艺术,充满着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融老庄哲学、屈骚传统、柳宗和儒学于一体,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于方寸间体现广阔之天地,处处透露出诗人的敏锐和近代人的感受,牢牢地且又直观地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本书荟萃了宗先生的美文精品22篇,是宗先生所写美学论著精品中的精品,曾影响过整整几代学人。此次重新出版,又新增宗先生每个时期真实照片和题词,使之更显大方、素洁、高雅。
  • 美学(第一卷)

    作者:黑格尔 (Hegel G.W.F.)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笔者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十五讲

    作者:凌继尧

    《美学十五讲》内容简介:从苏格拉底吧息着说:美是难的,到宗白华亲践“诗意地栖居”,《美学十五讲》涉及了美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话题。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这不只是一本让人了解美学的书,更能谆惠人去美丽地生活。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美学十五讲
  • 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

    作者:蒋原伦 史建

    先锋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时尚,先锋的命运也由过去的孤独,不被理解到今天的被迅速认同。想当初,社会对印象画派的接纳还颇费时日,而从杜尚将倒置的小便器送入展览厅做展品后,大半个世纪过去,现在还有谁会对各种创新的和以创造的名义做出的惊世骇俗的行为表示大惊小怪?现在的情形是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最豁达的恣态来接纳这些艺术品。但是,接纳归接纳,这种宽大为怀的接纳,并不能使人对艺术有更清晰的,更会心的把握,毋宁说是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庞杂,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如果今天有人来讨论“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会显得十分荒唐而困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不可规范性部分地也正是由先锋艺术所揭示的。它使得以往任何划定精神生活可能性疆域的努力都显得徒劳。 本书精选了《今日先锋》第1辑到第12辑中的随笔,内容涉及电影、文学、音乐、先锋艺术等领域,是时下最为著名的前卫艺术家、理论家随笔的精选集。 郑大圣、张永和、胡吗个、张元、马六明、残雪等人与您共同探讨与电影、文学、音乐、先锋艺术等领域的各种问题。
  • 邓丽君画传

    作者:师永刚 昭君 方旭

    当本人收到书稿后,先是以浏览的心情翻看,随即发觉该书稿有着不同的风格,当下即以两天的时间看完全文。看完之后感觉如释重负,终于有一本能完全代表邓丽君的著作问世了。接着再看完作者之后记,方自领悟,本书之作者已投下了多年之心血在研究与收集与邓丽群有关之各种讯息。无怪乎该书有深度、可读性高,加上作者流畅的文笔将邓丽君作了全面、客观的报道,堪称一部代表作。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作者:[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看蒙娜丽莎看

    作者:熊秉明

  • 辛丰年音乐笔记

    作者:辛丰年

    在后王朔时代,当“爱”这个字眼和“屁”成为同义词,沦为滑稽和笑料的道具的时候,我们抱着一丝宽慰和感激的心情,发现现实中居然还有一个雨果小说里才可能出现的人物――辛丰年,他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心灵。辛丰年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家,却写出了许多音乐家或乐评家们根本写不出的音乐笔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
  • 法国大教堂

    作者:奥古斯特·罗丹

    本书是一部对美的表述。罗丹将法兰西的自然、人、宗教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向人们证明:法国文艺复兴非但没有践踏哥特艺术的各种法则,反而以为己用,使之延续。他在书中阐述的观点,也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啸声,姓邢,祖籍北京,1938年生于上海。幼习书画,长学外语;自1981年起,专门从事外国美术的介绍工作。1984年至1986年,以公费赴巴黎,进修西方美术史,主攻中世纪艺术。后又多次应邀出访,先后到欧美十余国考察,讲学;有广泛的交游。 罗丹《法国大教堂》中文版,是啸声的重要译作。译者本人作为研究中世纪艺术的学者,专为中译本撰序,介绍当今世界对西方中世纪艺术历史性的认识转变,研究善和评价定位。译序指出了彻底否定中世纪及其文化艺术的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长期成见所造成的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危害。译者为原著做了必要的注释;此外,除挑选十五幅有代表性的罗丹速写,还特意为新中文版组织一套法国中世纪艺术图片,为罗丹的文字配上直观的图像,以便帮助中文读者加深理解,增加阅读兴趣。 啸声编写的《西方中世纪雕刻》,于1993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另译法国迪利亚《罗曼艺术》和埃尔朗德《哥特艺术》两部书籍,因另一出版社违约而未能问世。 啸声是1993年罗丹雕塑作品来华展的发起人及参与组织者。
  • 艺术概论

    作者:蒋勋

    在众多的关于艺术概论的图书里,本书是最新也可算是颇为新颖的一本。作者为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蒋勋,其《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曾在大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书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艺术的类别”、“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等方面对中外艺术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论”,涉及“文字的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门类。书中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最好的领航。图文并茂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 闲情偶寄图说(上下)

    作者:[清]李渔

    “湖上笠翁”李渔一生跨明清两代,撰述颇丰,声名昭著,只是当时毁誉不一。寄情之作《闲情偶寄》则顺从物性,集中体现其毕生情趣与文墨修养。除了世人所重的戏曲演出,举凡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以及植草养花等,闲情雅兴,一入其笔,则妙趣横生。今以芥子园本重新整理,校以翼圣堂本,又新增插图,首选明清,并尽量加注,纵论评点,以再现其千古卓绝的才情。
  • The Meaning of Art

    作者:Herbert Read

  • 芝麻与百合

    作者:[英]罗斯金 著,王大木 译

    芝麻与百合:读书、生活与思辨的艺术,ISBN:9787563353408,作者:(英)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著;王大木译
  •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作者:李俊明

    伦敦博物馆众多,发展历史悠久,它们的魅力就在于丰富而多变的策展,与现实紧密结合,让人看见了过去,体验了现在,也想像着未来,扭转了人们对博物馆保守的刻板印象。 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杰佛瑞博物馆、泰特当代艺术馆、国家美术馆等等,固然在建筑及空间设计上有不少有趣的表现,但许多规模较小、却充满奇趣主题的博物馆,像扇子博物馆、运河博物馆、设计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园艺历史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等,暗藏着更多惊喜。其实,伦敦的博物馆是非常容易亲近的,大部分不但免费开放,还有许多导览及儿童/成人教育的课程拉近群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事实上,并不需要拥有多么丰富的艺术背景,才能体会博物馆及美术馆带给人们的喜悦。最重要的无非是静下心来,深深感受。不管是建筑、历史、展品、规划、休闲、氛围,只要打开它的大门,那里就存在着“发现”的愉悦。本书作者融合了旁观者的客观陈述、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让“阅读”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与旅行的艺术。
  • 谈美

    作者:朱光潜

    開場話 7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13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21 三、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31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41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49 六、“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 57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67 八、“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77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遊戲 87 十、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 97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 107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 117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倣 125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133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143
  • 音乐简史

    作者:保罗・贝克,亨得里克・威廉・房龙,曼叶平

    本书由两部作品组成:一部是保罗·贝克的《音乐的故事》,一部是房龙的《房龙音乐》。 《音乐的故事》按时间先后顺序,对西方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分别介绍了西方早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及近现代音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音乐展示的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壮丽画卷。 《房龙音乐》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问题,在对音乐的讲述中,始终贯穿于期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 两部书以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和重大音乐事件、重要音乐家,以及重要音乐流派的演变为主线而编辑在一起,为读者深入理解人类音乐历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 谁杀了古典音乐

    作者:(英)莱布雷希特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