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打眼

    作者:白明

    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新上路者往往像一个踌躇满志的猎人,刚愎自用,趾高气扬,无视路途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满眼只有猎物,没有危险;而长途跋涉者遭遇过蛇咬,变得缩手缩脚,常怀井绳之虞。以愚之见,这门课程的复杂深奥超出任何初学者的想象。 私有意识出现于人类社会那一刻起,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戒贪。人性的弱点是会被人利用的。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从这点上讲,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本指示收藏的专业书籍。读者应该珍重白明先生经验之谈,切肤之痛。勇于面对收藏之路的荆棘乃至陷阱,关键是事后的总结修正。读书不单是听别人上当的故事,而是要弄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
  • 审美意识形态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是一本比较艰深的书,它以20世纪德国美学的重要理论为对象,对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本杰明、阿多诺等对20世纪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作了深入的意识形态剖析,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的批评方法,反思阿尔都塞学派研究思路的局限性,都作出了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分析论证。
  • 罗丹论

    作者:里尔克

    罗丹被视为自米盖朗基罗以来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有关他的书籍如恒河沙数,这本《罗丹论》别具个性。里尔克不仅详尽地看过罗丹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有机会亲近大师,实地观察他的工作,深入交谈,所以剖析罗丹作品时能人所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和作者的有机关系,披露作品包含的深沉精神力量。   梁宗岱翻译的里尔克作品不止《罗丹论》。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他的译诗集《一切的峰顶》,收入了里尔克两首短诗《严重的时刻》和《这村里》。次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该集,补进里尔克另一篇重要作品《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1943年,短篇小说翻译集《交错集》在广西桂林出版,面里选择了四篇里尔克《好上帝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欺诈怎样到了俄国》和《听石头的人》。最后这篇名气最大,以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米盖朗基罗为主人公,写于1900年,距离他结识罗丹不过两年,很有点先兆的味道,现录入本书供鉴赏。   “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是一部译文集,包括《罗丹论》和里尔克小说《听石头的人》,新增罗丹作品图录。
  •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作者:(美)贝蒂·艾德华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了绘画的5种基本技能,打破了初学者对于绘画的畏惧。作者通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证明绘画完全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而掌握这项技能的关键就在于大脑转换到一种视觉的特殊模式,学会像画家那样看待事物。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进行创造和想象的无穷无尽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思考和使用大脑能量的新方法,学习者可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方案。 这本书是所有对绘画感兴趣,并想要通过绘画认识自己大脑工作情况,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自己潜在创造力的人的不可多得的好工具。
  • 梵高奶奶的世界

    作者:江华 著,梵高奶奶 绘

    一部温情之书。一颗清澈干净的心。在她的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勾勒的全是记忆。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香港TVB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 梵高奶奶,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老太太。 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 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为“梵高奶奶”。 国内数十家报纸、广播和电视,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奇迹一般的画作。而梵高奶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她和她的画。在一个门前开满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画笔安静地记录下对往事的回忆。 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 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过无数人,也许会触及到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 梵高奶奶。记得这些画,就会记得一个母亲,一个乡村女人。 画,人,回忆和美好的乡村都在流逝中。
  • 形象工厂

    作者:汪民安

    本书作者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抓住观看艺术作品时独一无二的经验,并将之以文字表达出来。这些文字及艺术作品的汇聚,形成了《形象工厂》。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时第一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确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谜团,让观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以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 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的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 管风琴·看听读

    作者:马慧元

    本书是作者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让人惊喜的是,内容更为丰富且颇具价值。开篇第一部分当然还是作者的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这些文字是作者学琴、练琴、演奏、读书、听音乐会、看DVD中的真实感受,用她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第二部分是作者编译的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如兰多芙斯卡谈音乐,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师是怎样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在音乐之外,本书第三部分还特别的讲述了管风琴的简史,并附有大量的管风琴照片。如果说教堂建筑是欧洲建筑的代表,那么管风琴就是教堂建筑的精华。这些照片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管风琴建筑艺术的华美与辉煌。
  • 心哉美矣

    作者:王斐

    《心哉美矣:中国艺术里的道悟禅韵》主要内容:读禅,解读诗与禅,林泉禅心,空山潭影;看禅,欣赏画与禅,疏林雪霁,画里痴僧;品禅,品味茶与禅,千古茶香,茶禅一味;听禅,聆听音乐与禅,空谷幽音,琴箫空落;舞禅,书法与禅同舞,翰墨真如,禅书妙契;悟禅,镜花水月,明镜自清净,处处莲花开!
  • 插图的故事

    作者:黄裳

    《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连藏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器物名目,乃至社会面貌、时代风习,而且还能享受到十三篇优美的散文。
  • 吴带当风

    作者:吴冠中

    《吴带当风》中所收录内容基本上是作者历年来散见于报刊的学术随笔和世情文章。《吴带当风》附录收入李大钧先生《历史的恩赐——吴冠中一九四六年公费留学法国考试试卷意外发现》一文,可从中见证吴冠中先生的画路历程。
  • 悲剧的诞生

    作者:尼采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 论科学与艺术

    作者:[法]卢梭

    本书其实由卢梭回应第戎学院的一篇征文文章组成,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卢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和艺术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敦化风俗,保持淳朴的自然并不有利。文章的写作秉承了卢梭一贯的写作风格,饱含激情又不失理性,现在读来仍然非常有教益。译者译笔纯熟精到,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社会科学经典作品。 译者序言 前记 序言 论下列问题:“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译名对照表
  • 文人画宣言

    作者:冯骥才

    《文人画宣言》内容简介:一次画展上,一位年轻的观者问我:“你的画是文人画吗?文人画和中国画有什么不同?”我笑道:“文人画就是中国画。”谁料他又把话倒过来,问我:“中国画是文人画吗?”把话倒过来,往往就换成另一个问题。这年轻人很善于思辨。我说:“不可以这么说,也可以这么说。”这话好似绕口令。他听罢感到不解。我想解释给他,但又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只能做如是说。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独有的概念。文人是有主见的人,故而自文人画崛起之日,各种艺术主张的旗号便高高擎起;而后历时千年,更是充满着自我的思想思辨和相互的理论争辩。由王维、苏轼、米芾、赵孟兆页、倪瓒、吴镇,及至董其昌、郑燮、齐白石等等这些中国艺术史上的精英,全都裹入其中。可以说文人画的历史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史与批评史。
  • 另一種美學

    作者:高行健

    高的畫冊。
  •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卷)

    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谈美》主要内容: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著译等身,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十部著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其中的第一部。他到英国不久,就开始为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面向中学生和一般青年)撰稿。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到1929年,这一组十二封信就结集出版。由于所谈问题十分贴近当时国内学生、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心情,因而此书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由此,朱先生亦“和广大青年建立了友好关系”(《作者自传》),他以后写书撰文,常常想到青年读者,考虑到他们的需要。 《谈美》便是三年.之后的1932年,再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 天赋如此

    作者:翟永明

    曾经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创作的女作家翟永明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以随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级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女性艺术的艰难发展,同时也对女性艺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是男/女性?》一开始便指出了女性艺术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女性相对弱势的身份使这个群体的艺术总被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这种眼光的标准显然来自男性世界。于是,就像该部分标题所引用的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话所表示的那样,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都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似乎是避开性别歧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一批肩负着这种边缘化压力和女性职责的艺术家便这样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作者用充满思索的文字向我们介绍着她们,以及由她们生发而出的追问。第二部分《水告诉了我们什么?》,题目来自墨西哥画家卡洛的一部画作,一种超越现实的迷醉力量。这一部分的重点于是放在了对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的展示上。作者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先锋的歌手小野洋子,婴儿系列的雕塑家姜洁,成熟却又任性刁蛮的DV短片拍摄者曹斐,如此等等。 书中附带大量插图,使我们对女性艺术的认识更为形象。该书副标题“女性艺术与我们”,似乎表明作者旨在打破某种隔膜。整部书中出现的十几位女性艺术家,每个人在艺术的背后都有着接近普通人的想法。作者描述她们时带着深切的理解,因而下笔充满了默契。或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况且大家又天赋如此。
  • 莫扎特的爱与死

    作者:许靖华

    歌德称他的自传为小说与真相之书,小说会欺骗人,而真相只有上帝知道。这本传记体爱情故事既非小说,亦非真相,或许可称之为文字与推论之书。 正统的莫扎特传记将传主的生活忠实地记录至1788年,但是,莫扎特在临终前三年,生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也留下诸多难解之谜。本书作者以科学家之敏锐洞察力及大胆想象,寻找出一个线索,将有关莫扎特的大量文献与音乐作品串联在一起,从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入手,推理出谋害莫扎特的真凶,并揭开二百多年来被掩盖的史实真相。 这部关于激情与嫉妒的故事不仅仅揭示了莫扎特死亡之谜,而且还解读他的生活状态与他的作品的一些关系。我们已经被康斯坦茨和奥地利皇家法庭欺骗了二百多年。现在,读者可以从本书重新认识莫扎特,重新理解他的晚期作品。 书中主要是以莫扎特的音乐、信件和当时的一些报道作为推理主线,同时,还辅以一些趣闻轶事使小说更具完整性。另外,作者还采用了一些传记作品中康斯坦茨歪曲莫扎特人格的资料和一些莫扎特明显说谎的信件作为创作的线索。
  • 超现实主义

    作者:[法] 伊沃纳·杜布莱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