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卢梭论戏剧

    作者:(法)卢梭

    《关于戏剧演出给达朗贝尔的信》发表于1758年,是卢梭论文中的名篇,文中他对戏剧、演员、道德风尚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三联书店在1991年以《论戏剧——致达朗贝尔的信》为书名,出版过王子野先生的中译本。 另一部有关卢梭的作品《卢梭的生平和著作》,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卢梭大量的论著中选编而成,并加以导读性的介绍,使人可以在较少篇幅中了解卢梭的人生经历和他思想的全貌。此书也由王子野先生移译为中文,于1993年在三联书店出版。 此次新版,将上述二书合为一册,书名改作《卢梭论戏剧(外一种)》。本书内容除个别文字上的订正以外其余一仍其旧,书中所增加的插图来自《让-雅克·卢梭明信片画传:他的生平与著作》。 关于戏剧演出给达朗贝尔的信 序言 卢梭信的全文 俄文版编者注 中译者后记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让-雅克·罗兰所选择和整理的卢梭著作 罗曼·罗兰所选择和整理的卢梭著作 卢梭的论文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社会契约 爱弥儿 朱丽或新爱洛伊丝 忏悔录
  • 哥特艺术

    作者:迈克尔・卡米尔

    《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共计10册:《希腊艺术》、《罗马风艺术》、《哥特艺术》、《拜占庭艺术》、《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在罗马》、《文艺复兴在威尼斯》、《人体艺术》、《从格里柯到戈雅》、《印象主义》。《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涵盖了西方艺术史从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的多种艺术风格。《希腊艺术》、《罗马风艺术》追溯了西方艺术史辉煌的源头,《哥特艺术》向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中世纪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在罗马》、《文艺复兴在威尼斯》则再次让读者重温伟大的人文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史的那个巅峰时刻,《拜占庭艺术》则以基督教世界的眼光审视了来自拜占庭王国—这个基督教眼中的民教世界里艺术的神秘与幽微……。透过本书系营造的穿越时空的艺术隧道,您可以尽情领略西方艺术的迷人魅力。本书系沿着西方艺术史的主干脉络对世界艺术与建筑艺术进行了梳理,不仅对艺术风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也对艺术与其他领域之精华相结合所产生的近代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均为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读性。本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13~14世纪间哥特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代表形式,所及范围从英伦到欧陆,从南部的西班牙到北部的斯堪德纳维亚。
  • 音乐笔记

    作者:肖复兴

    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我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的,情感.心灵一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我想这就是我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书中,收集了这十年来我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后的海菲兹》写于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还恍如昨日,灿灿的黄叶和灿灿的秋阳一起辉映在我的窗前。为使得这本书有更多更新的内容,我又在这个秋天里赶写若干。我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当然,只是一点区分,它们之间是有着相通相关的联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类区分,而在于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 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

    作者:赫谢尔·B.奇普 编

    他们孤独而又自负,他们信马驰骋,朵朵鞭影弹跳出愤世嫉俗的火花。他们放歌而去,抖下一片蔑视,淌出满世界的喝彩。要了解塞尚的艺术观点,我们几乎只有从他给朋友的少量信件中着手。他是一位令人吃惊的书信作家。他的许多书信已被保存下来,但是他在信中谈及艺术通常少于谈及家庭琐事、朋友和一般问题。爱弥尔・左拉是塞尚童年时代的朋友,这位作家在巴黎文化艺术界是很活跃的。
  • 马奈的铁路

    作者:陈侗

    这本书讲的不是马奈的《铁路》。 这本书里有另外一些专有名词:新小说、午夜出版社、罗伯-格里耶、图森、兰东、艾什诺兹、博尔赫斯、广东快车、广州、巴黎、阳江、布鲁塞尔……以及一般名词:文学、艺术、出版、书店、速写、写作、拍照、策划、旅行…… 这本书讲的大概就是一个人如何可以靠着这些名词活出意义的事情。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 论摄影

    作者:苏珊・桑塔格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照片”,……,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问题,既涉及美学,又涉及道德。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 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 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 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 ――约翰・贝尔格,《新社会》
  •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艺境

    作者:宗白华

    本书收录了宗先生在报刊、报告会、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作品。宗先生在这些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在该领域独特的见解。论文观点新颖,论据确凿,理论性强,独具见解,别具特色。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许多观点、论题值得广大读者、学者进一步探讨。
  • 顾城

    作者:江晓敏

    本书立足于对人类世界的意义追问,立足于对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感知与思考、思考与探求的触摸与采掘。而又不以冷眼旁观,淡然嬉笑的态度,潜住了对现存社会真正的人文关怀。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看出他观察社会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形而上的思辩力以及丰富广博的文化知识、沉着老到的文字功夫,都远胜于现今许多所谓的文化名流或大学教授。
  • 文艺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 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网络视频节目《局部》讲稿——陈丹青讲艺术的《局部》系列视频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600万,在结集成书过程中,陈丹青对讲稿进行了精心修订,并补充图说信息近万字及后记《陌生的经验》,史航、李静、韦羲、青原作序,相比视频节目,本书内容更为完整。 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陈丹青首次将自己的观看经验结集成书,我们得以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看艺术作品。全书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普及书。 隐没的天才,被忽视的杰作——作者特意选取美术史上较少被提及的作品展开讲述,这些作品很少有机会被大众接触到,却同那些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市面上的艺术普及类读物千篇一律,每一本介绍的都是类似的作品,本书的角度无疑是更独特的。 三百余幅艺术作品,精装四色印刷——陈丹青拿出其个人几十年来珍藏的画册和他游历欧洲所拍摄的照片,亲自裁切放大局部,为读者展现艺术品精彩、微妙、动人的细节,并配以详细说明,精装四色印刷,值得收藏。
  • 我的真文字

    作者:徐冰

    视野丛书(6册)由北岛发起、主编并作总序推荐,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集体呼应,集合了六位中国当代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至为重要的作家、批评家、艺术家,由他们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精选出足以体现这六位作者数十年来思想精髓的代表作。视野丛书高度浓缩地呈现了当代中国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宝库。视野丛书文字可读性强,面向普通读者,让他们得以循着文化思想的脉络,追踪当代中国的种种问题,获得思考的乐趣。 《我的真文字》是艺术家徐冰第一部个人艺术散文集,第一部分讲述徐冰自己的艺术创作成长过程,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第二部分围绕十个重要作品,进行介绍和阐释。全书以清晰的脉络,完整、深入地表现了其艺术创作的才华和理念,不仅能让专业美术工作者系统了解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也使得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窥见当代艺术的基本面貌。文字朴素、生动,具有很强可读性。大量图片也增强了全书的视觉效果。
  • 谈文说画

    作者:胡适等著,薛原编

    《谈文说画》封底文字 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胡适) 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张爱玲) 作画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即写生,其次才到写意。(张大千) 书法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熊秉明)
  •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

    作者:[奥] 马克思·德沃夏克,Max Dvo

    目录译者前言 第一章地下墓窟绘画——基督教美术的开端 第二章雄高尔与尼德兰美术 第三章丢勒的《启示录》 第四章论尼德兰罗马主义的历史前提 第五章老勃鲁盖尔 第六章论埃尔·格列柯与手法主义 索引
  • 银锭桥西的月色

    作者:蒙中

    《银锭桥西的月色》内容简介:读蒙中的书画和散文,忽然想到明人李日华的诗句:“竹光浮砚春云活,花气熏衣午梦轻。”眼前浮现出竹庵的形象,竹影婆娑,忽明忽暗地映照在书斋的案几上,窗外不时飘来的花香与鸟啼,唤醒了喜欢晚起的主人⋯⋯这句诗是对中国古代文人闲情逸致的典型描绘,他们在竹光花气中养活了一团春意思,在笔墨纸砚中寄托着一个个迷离的幻梦。
  • 盟军夺宝队

    作者:〔美〕罗伯特·M·埃德塞(Robert

    第一本揭示“二战”欧洲战场艺术品下落的历史纪实作品。 从搜集资料到本书出版,并拍摄纪录片,历经近20年时间。大量不为人所指的细节被披露出来。 很多谜团并不是电影能表现的,作者在书中却直言不讳。 1.希特勒的梦想是什么?在他的故乡林茨建造一所举世无双的博物馆,但这绝不仅仅是林茨,而是在这里再造另一个佛罗伦萨……随着纳粹元首命令的下达,戈林、罗森堡等纳粹大员的执行力惊人…… 2.盟军无暇顾及艺术品正在被大肆劫掠的现实,美国博物馆却没有停止呼吁:世界正处于危急时刻,已有超过两百万件欧洲艺术品从条件舒适的博物馆被转移到条件简陋的临时存放地,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那些据传被纳粹大举劫掠的艺术品。乔治·司道特指出:“我们希望提请美利坚政府注意此类事实,找到办法加以应对。” 3.直至 1943年年末,英美官方才开始联合行动,古迹、艺术品和文献专门委员会成立(古迹卫士),向作战办公室M-5师汇报。成员包括乔治·司道特、杰弗里·韦伯、罗纳德·巴尔弗、沃克·汉考克、詹姆士·洛里莫、罗伯特·波赛等11人。 4.古迹卫士们都做了什么?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每位古迹卫士都负责一片交战区域。“要小心行事。古迹卫士死了可就没用了。”在战役后记录古迹情况,必要时监督开展紧急修补工作,查看是否有人对古迹造成进一步损害。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不断向官方汇报、沟通,以期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比他们的学术行为费劲的多。 5.纳粹德军劫掠了哪些艺术品?尽管战事吃紧,纳粹的核心骨干仍旧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希特勒的命令,极具效率地搜罗着伟大的艺术品,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凡·艾克的《神秘的羔羊》……他们打着各种旗号,肆无忌惮,工作效率惊人。这的确是“二战”中盟国与德国纳粹一次前所未有的赛跑! 6.盟军很多高层为什么被古迹卫士称为“老爷”?1944年9月,洛里莫听说艾森豪威尔将军驻凡尔赛的办公室里要摆上古波斯王宫的地毯和罗浮宫法国国王的桌椅,怒不可遏。“如果这事被捅出去,说艾森豪威尔将军把受到保护的艺术品用于军方,和他自己下达的明确指令完全相反,他自己都会尴尬的。” 7.间谍何时会吐露真相?在纳粹用作中转站的博物馆工作的罗斯·瓦朗,她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她依旧密切关注着纳粹对众多艺术品的搬运转移,她会在什么时候将自己四年中所收集到的信息透露给古迹卫士呢? 8.阿尔陶塞盐矿被发现,它里面到底藏了多少艺术品?纳粹德军节节败退,他们开始转移掠夺来的艺术品,阿尔陶塞盐矿成了他们的首选。当六百英尺深的盐矿被发现,古迹卫士们会有怎样惊人的发现?在各种威胁之下,这些艺术品又将有怎样的命运?
  • 看戏节目单

    作者:杭程

    《看戏节目单》为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国内外经典戏剧的回顾总结,从上千份节目单中精选近百场戏,每篇文章配有看戏时的戏票或海报,是一本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私人戏剧读本。因作者为戏剧圈内人,对戏剧界的掌故和前因后果了解颇丰,因此他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票据图文并茂地、语言诙谐生动地展现二十年来的中国戏剧沧桑史,行文间透露着十足的京城文化底蕴。
  • 论创作

    作者:高行健

    目次 序言──走出二十世紀   劉再復 第一輯 論創作 文學的理由 文學的見證──對真實的追求 作家的位置 小說的藝術 戲劇的潛能 藝術家的美學 一,美無法定義 二,美感出自個人的主觀感受 三,審美非功利 四,藝術與工具理性無關 五,丟掉歷史主義 六,顛覆與創作 七,告別藝術革命 八,藝術形象獨立于語言 九,形式的涵義有限 十,回到形象,自立方法 十一,在具象與抽象之間 十二,內心的視相 十三,提示與暗示 十四,意識與境界 十五,有限與無限 現代漢語與文學寫作 關于《側影或影子》 第二輯 另一種美學 一,前言 二,藝術革命的終結 三,現代性成了當代病 四,超人藝術家已死 五,藝術家的美學 六,美在當下 七,對真實的信念 八,理性與精神 九,觀點即意識 十,時間、空間與禪 十一,形式與形象 十二,具象與抽象 十三,文學性與詩意 十四,重找繪畫的起點 十五,溶解東西方的水墨 十六,意境與自在 十七,一句實在話 第三輯 訪談與對談 尋找心中的靈山 《靈山》與小說創作 文學的語言 作家的心靈之路 土地、人民、流亡 陳郁秀與高行健對談臺灣文化 與高行健談文說藝座談會 博覽群書,不要設限 第三只慧眼 劉再復與高行健巴黎對談 一,慧能的力度 二,認同的陷阱 三,走出老題目、老角色 四,現代基督的困境 大江健三郎與高行健對談 第四輯 附錄 諾貝爾文學獎領獎答謝詞 我的西班牙 必要的孤獨 悼念巴金 斯奈特美術館高行健水墨展序言 自立于紅學之林 高行健創作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