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宁静乐园

    作者:马慧元

    读她的书是纯快乐、真美好 倾听天籁之声、仰望澄阔天宇、爱美爱乐爱人 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 马慧元 才华横溢、犀美之作!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天赐之乐感非勤奋所能企得。她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沙里淘金,撷取真正的宝珠。周小静先生赞她同时拥有专业与感性:读她与音乐大师的对谈,“真是一大享受”。赵晓生先生更是赞她为音乐评论的奇人:“看出别人读了千遍百年也没读出来的新意思”。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马慧元的第六本书,由巴赫而路易十四时代的大库泊兰,深掘细研整个法兰西精细秀美不广为人知的管风琴文献……匪夷所思的切入与振聋发聩的言词让你心灵重受颤撼,文字之犀美、思想之锋利,较之前著又有长足大进。
  • 带阁楼的房子

    作者:契诃夫,何多苓

    何多苓,四川美术学院“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以《春风已苏醒》、《青春》等作品为代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特殊的地位。那一时期何多苓的作品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当下何多苓的作品更具个人化,在写实主义的自身语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的可能性。画面神秘、耐人寻味、灰色的色彩微妙而复杂,灵动性的笔触准确的把握了造型,细微的层次感,微妙的灰色和彩色交织,无形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本画册是何多苓根据契诃夫小说《带阁楼的房子》而创作的44连环画,带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契诃夫的《带阁楼的房子》。
  • 超现实主义宣言

    作者:[法] 安德烈·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运动涉及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领域,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梦幻,重视思维的原始状态,是一次精神革命。为此布勒东提倡自动写作法,完成了《可溶化的鱼》等经典作品,并接连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超现实主义的政治立场》等文章,宣扬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本书收录了布勒东的上述作品,这些文章最终确立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为布勒东赢得了巨大声誉,使他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 谈美

    作者:朱光潜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 自深深处

    作者:[英]奥斯卡•王尔德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 13 千古绝唱的狱中情笺 艺术才华的惊艳释放 ★十九世纪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的先驱 ★英国才子奥斯卡•王尔德惊世之作 千年来,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尔德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无论是在幸福的年月还是身处逆境,他留下的一行行文 字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博尔赫斯) =================== 《自深深处》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王尔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897年,王尔德在狱中断断续续地写下这封长信。他时而哀怨,时而愤怒,时而娓娓叙情,不仅反思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也谈到了诸多关于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 王尔德感情充沛地写下这封爱恨交织的长信,于苦难中窥见了痛苦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 地书

    作者:徐冰

    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 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 没有任何传统文字,不是绘本,不是漫画,但任何人都可以读懂! 记录现代人典型生活的奇特小说,抑或是人类交流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徐冰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看事情的新角度。 ——徐冰
  • 画人难

    作者:王涛

    由王涛所著的《画人难/古时明月系列/跨度长篇小说文库》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新登基的皇上着大臣修建圣寺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民间画师被招入宫廷画院为寺庙作壁画,之后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后宫争斗的故事。作品20万字左右,在逐步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带入了很多的中国文化知识,比如绘画、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使得小说显得非常立体而丰厚。根据书中的描述,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服饰和日常用品等推测出故事的背景是宋朝。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借力于作者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
  • 波希米亚人

    作者:亨利·缪尔热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 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退场的鬼魂

    作者:[美]菲利普·罗斯

    《退场的鬼魂》是菲利普·罗斯的内森·祖克曼文学探险系列9本书中的最后一本。在这本书中年逾七十的内森·祖克曼回到了他11年前离开的城市纽约。11年中,祖克曼独自一人隐居在新英格兰山区,除了写作,不看报、不听新闻、不与人交流,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治疗前列腺癌手术后遗症,重回繁华社会的祖克曼沿着纽约的街道行走,却像一名幽灵一样似乎根本不存在于世。衰老、退化、羞耻、厌恶,性欲、政治、丑闻,文学、Gossip、窥淫欲,《退场的鬼魂》可以有很多层次的解读,罗斯的语言尖利如刺,冷峻中带着调侃的幽默,有种硬汉式的气质。
  • 画的秘密

    作者:[法]马克-安托万·马修

    荣获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两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奖项得主马克-安托万·马修情感悬疑之作 堪比卡夫卡的诡异荒诞,兼具大卫·林奇的超现实主义 ...................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友情的疗伤图像小说,直击人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一部追寻艺术的纸上悬疑电影,揭示命运宇宙中奇诡的真相。 ★ 《画的秘密》荣获欧洲第二大漫画节“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作者曾两度夺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奖项。 ★ 《画的秘密》是一部罕见的、结合了拼贴、镜像、3D等叙事手法的实验型漫画作品。作者巧妙地调度光线、纬度、时间、记忆,在一个悬念重重又温情治愈的故事中,注入了一个有关命运的哲学议题。 ★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作品布局严谨、线条极简,用色冷静,画风独树一帜。作者擅于营造硕大的叙事迷宫,挑战读者的逻辑和情感,被业界称之为漫画界的卡夫卡和大卫·林奇。 ................... ※内容简介※ 挚友爱德华去世了,遗赠给埃米尔一幅画。朋友用智力和情感铸就的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冰山一角,是一个字谜、一个玩笑,一个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入口…… 画面越深远的地方,微妙的细节就越多,连显微镜也不足以展现其中所有的东西。埃米尔倾尽余生追随画的秘密,将其中的细节复制、放大、临摹、解读。那些在时间流逝中渐渐显现的痕迹,正在悄悄揭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且充满诗意的谜底…… ...................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强有力的文学思想。故事氛围很容易让人想起冯索瓦·史奇顿 (François Schuiten) 和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创作的迷宫般的世界。墨线画风完美无缺,原创剧本引人入胜。 ——BDTHEQUE漫画图书馆评论网 《画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它让读者跟随着爱德华的脚步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作者绝妙又熟练地使用了黑白风格和光影的技巧,让这本漫画充满了让人惊叹的梦幻感。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 性与美

    作者:[英]D.H.劳伦斯

    74年劳伦斯画展重见天日。这位20世纪最惊世骇俗的作家,显然对解剖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可他的画因为生活而生机勃勃。对抗的是否定生命力量的已死的英国文化,他视之为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清教徒遗产,仍然毒害着20世纪的空气。抨击莎士比亚也因恐惧而扭曲,哈姆莱特便是其例之一,其形象因对与奥菲莉亚的性恐惧而残缺不全。今天,英国的一些艺术评论家,感谢作为画家的劳伦斯,使英国在文化精神上未曾完全败给拥有毕加索的同时代的法国和西班牙。在遭禁74年后,英国大作家D.H.劳伦斯的一批情色画作终于在伦敦公开展出。
  • 瞬间永恒

    作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 美学(第一卷)

    作者:黑格尔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蝶主,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本书讲述了美学的范围、地位、艺术美的概念,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等。
  • 简明牛津音乐史

    作者: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 中世纪爱的艺术

    作者:[美]迈克尔・卡米尔

    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实为中世纪之发明。 自12世纪以来,诗人与艺术家发展出关于爱的诸多观念,并确立了欲望中女人作为客体、男人作为主体的关系。本书呈现的150件珍贵且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皆出自13世纪至15世纪晚期的欧洲。这些织物、牙雕、手绘饰物、首饰盒、珠宝和腰带,向当时的男人和女人传授爱的“艺术”。当其作为礼物和信物被赠予时,它们已和主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评析,作者对中世纪爱情的象征意蕴与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作为社会符码之核心的爱的神话与矛盾,探讨宗教式欲望对象所唤起的世俗情色欲念:从凝视、交谈、抚触、亲吻到最终的迷醉,中世纪的爱,在许多方面显得那样直接、热烈,超乎我们的想像。本书为读者了解中世纪情爱史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 唯美主义大师图典

    作者:澜工

    “为艺术而艺术”,这关乎艺术本质的终极主张,诞生于19世纪动荡的欧洲,从此为当时和将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十分极端的姿态与立场,也为近现代艺术史贡献了许多“致命的美人”和绝美的图像。在这场著名的“唯美主义运动”中,不但第一次确立了“美”的独立价值,对20世纪的艺术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涌现了一批执著于古典美的大师,他们中有描绘神性之美的伯恩-琼斯,试图以美改造社会并成为现代装饰艺术鼻祖的威廉姆・莫里斯,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将自恋发挥到极致的罗塞蒂,为颓废艺术奠基的比亚兹莱等等。这些大师们不但为后来的艺术家确立了现代艺术活动的形式与生活方式,而且一直左右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本书精选了“唯美主义运动”的32 位中坚人物及他们的221幅名作,在中国第一次全面展现了“唯美主义”这一影响至今的艺术流派的全貌。
  • 艺术与错觉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 卡米耶·克洛代尔书信

    作者:(法)安娜·里维埃,布鲁诺·戈迪雄

    卡米耶·克洛代尔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她因与罗丹决裂而陷入疯狂,在精神病疗养院度过残生。长期以来,卡米耶·克洛代尔因其与罗丹的爱情悲剧而为人所知,她的艺术才华和成就,即便在法国也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才渐渐为人所注意。本书收集了迄今所发现的卡米耶·克洛代尔的全部书信,是这位女艺术家留存人世的惟一手稿。
  •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作者:[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 八卦艺术史

    作者:祺四

    罗马艺术圈一哥卡拉瓦乔居然是个逞凶斗狠的杀人犯? 人类历史上第一桩离婚,竟为了床上姿势? 茜茜公主的腰围居然一生都只有一尺三? 这是一本出自艺术史博士之手的书,是一个博士在阅览群书苦写论文之余,从书海边角、文献行间挖出来的名人爆料,历史八卦。其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 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凶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这一幕幕、一桩桩、一场场,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唏嘘感慨。而这些八卦故事,又似曾相识,仿佛在我们身边早已无数次的上演。 是的,作者写的是艺术和八卦,讲的却是现实中的人心与人生。 《八卦艺术史》:告诉你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