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平克·弗洛伊德

    作者:UNCUT编辑部

    平克·弗洛伊德本书分专辑回顾、经典访谈、附录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我们的音乐和以往的任何音乐都完全不同、把这一切就当一场梦、我们总在吵架,而争吵是因为热情等。 
  • 我的生活

    作者:[法]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然而,他的文字同样富有诗意。《我的生活》是夏加尔追忆前半生的自传作品,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仍然年轻,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成长生涯的回顾。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画作色彩浓郁,提琴手和母牛都在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而他的文字同样轻快、洒脱,有如小步舞曲,带着来自底层生活的忧伤和幽默。本书清晰地呈现了他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展示了他绘画灵感的具体来源。夏加尔用爱的颜料,写成了飘在空中的自传。

  • 陶瓷一生

    作者:[英]托尼·伯克斯

    露西•里(Lucie Rie,1902—1995)是20世纪的杰出陶艺家。她出身于维也纳的医学之家,20岁时对陶瓷一见钟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烽烟,因犹太人的身份流离失所、亲朋离散,最终以陶瓷立足他乡,赢得世界赞誉,并三获英国女王授勋。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数次转变风格,所制陶瓷器皿造型简约,工艺繁复,刚柔并济,融会了现代建筑的风骨与东方陶瓷的神韵。

    她的交际圈中有弗洛伊德家族、建筑家恩斯特•普利施克、陶艺大师伯纳德•利奇、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各领域菁英;生前身后,她的作品受到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三宅一生将她的陶瓷纽扣用于自己的时装,安藤忠雄亲自为她的展览设计展厅。

    本书是露西•里的友人托尼•伯克斯在其生前经其同意撰写的传记,通过对其生平经历的勾勒和两百余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展示,为我们呈现这位陶艺家的一生,探寻其作品何以如此出众。

  • 亲爱的提奥

    作者:[荷]文森特·梵高

    本书是著名画家梵高的书信体自传,内容为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按日期编撰成书。文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至今享誉世界。本书真实反映了梵高的艺术创作经过和心路历程,有很高的出版价值。上册从梵高和弟弟提奥的第一封通信开始,将梵高的前半生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青年时代的梵高,因为家族关系进入古庇尔公司当艺术交易员,在这个阶段,他热爱阅读,喜欢自然风光,和弟弟开始了通信的一生。之后,他日间沉迷于宗教信仰,并去到英国,希望成为一名传教士,然而这个愿望渐渐落空。而梵高,也开始发现自己对绘画的热爱。

  • 莫奈

    作者:[德]丹尼尔·文登森

    本书以时间顺序记录了莫奈的一生——从生命伊始至生命终结,从对绘画产生兴趣至绘画创作顶峰。以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资料全方位讲解了莫奈这位艺术大师。

  • 杜尚

    作者:[美]卡尔文·汤姆金斯

    ◎编辑推荐

    ◆ 这本杜尚传记的完备性无可匹敌,将是了解杜尚与杜尚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

    这部传记均采用作者收集而来的一手资料,细节详实而丰富,几乎囊括了关于杜尚的所有档案与资料,作者与杜尚进行了多次采访,还走访了杜尚的家人、朋友或其他相关人士,此书将是了解杜尚与杜尚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

    ◆ 看懂杜尚,就看懂了西方现代艺术,也看懂了作为艺术的人生。

    杜尚是第一个将生活当成艺术的艺术家,他改变了当代人类看待艺术的方式,成为二十世纪甚至是二十一世纪的艺术灯塔。自他之后,几乎所有现代艺术的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他的影响而诞生的。

    ◆“杜尚式的自由一生”“悠闲自在的至高境界”“禅宗大师父”

    杜尚活了自由的一生,杜尚式的自由和他运用自由的生命方式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他就像波德莱尔笔下的“公子哥”,“闲庭信步于人群之外,只在一旁看热闹而并不置身其中”,也像个“禅宗大师父”,“不刻意”、“随缘”和“无分别”乃杜尚创作思想的义谛,他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东方哲学不谋而合。

    ◆杜尚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挑战“何为艺术”,给艺术带来天翻地覆变化

    杜尚的作品屈指可数,但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会发动一场艺术圈的大地震。杜尚一生一直超然物外,甚至遭人遗忘,而安迪·沃霍尔却运用了他的思想观念而成为艺术界的宠儿。

    ◎内容介绍

    杜尚曾说过,“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理解杜尚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他的生活。杜尚是一位改变西方艺术进程的艺术家,他改变了全人类对“艺术”一词的理解,艺术自他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运行轨迹,艺术的边界自此也被无限扩大,而成为艺术家的修为之路也自此与以往决裂而焕然一新了。本书是了解这位二十世纪伟大艺术家的权威传记,它完整呈现了杜尚一生的经历、精神发展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详细而严谨地给杜尚的每一部作品做出分析,更以杜尚为核心描述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名家评论

    杜尚给了我一种态度,不要怕这个世界,不要怕各种词语,不要怕艺术。

    ——陈丹青 艺术家

    何止是一部艺术家兼生活家的权威传记呢,简直就是一部外国现代艺术史!对于想了解当代艺术各种手段的好奇者来说,这部书又是一部宝典,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把戏都是源于这部书里的主人公和他的那群男男女女队友们。

    ——倪军 艺术家

    杜尚真是个奇特的人物。他的作品不是他制作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他把这些日用品带进了展厅。就这样,他对以往艺术家们终身依托的创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刘小东 艺术家

    遭遇杜尚对很多人都曾经是一个独特的人生时刻,这一刻会产生一个相似的幻觉:杜尚只一对一的面对你而存在,你是他指定的人。后来你会发现杜尚一对一的面对所有人存在。青年时代我画了好几件讽刺杜尚和杜尚影响的画,以平复杜尚被他人分享产生的醋意。

    ——王兴伟 艺术家

    杜尚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最难以捉摸、最为复杂的艺术家,加尔文·汤姆金斯的这部传记是迄今为止将其生平与思想描述得最为一目了然,最为合乎情理的著作……汤姆金斯让我们比以往更为清楚明了地意识到,杜尚解放了艺术。他让艺术更为智慧,且更引人关注,并借此让艺术变得更加妙趣横生。他的成就不可磨灭。

    ——理查德·多曼特,《泰晤士文学增刊》(伦敦)

    这位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家在二十一世纪依然法力无边,不断地向一代又一代的新艺术家们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必须问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何为艺术?

    ——卡尔文·汤姆金斯

    杜尚是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最聪明的人,也是最让人感到不自在的人物。

    ——安德烈·布勒东

    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这是一场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灵感。

    ——德库宁

    杜尚没有为艺术品的意义提供任何线索,完全交给观者来判定其内涵,由此也进一步检测了艺术的边界。

    ——《詹森艺术史》(Janson's History of Art)

    杜尚之后,成为艺术家的修为之路才和以往决裂而焕然一新了。

    ——罗杰·夏塔克

  • 艺术品如何定价

    作者:(荷兰)奥拉夫·维尔苏斯

    为艺术品定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品的价格,不只是一个数字。

    本书是首本从艺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对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数十位艺术品商人的深度访谈为基础,奥拉夫·维尔苏斯在书中揭示:为艺术品这种看似难以确定金钱价值的特殊商品定价,亦有规律可循。

    人们往往会对某些艺术品价签上的数字感到惊奇和不解,但比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与其说它与作品本身相关,不如说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艺术品避免按照质量定价,价格的变动不完全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唯一诉求;在这里,简明的市场规律遇上了复杂的社会网络,艺术界守门人和生意人的身份相互融合,商业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充满张力地并存。只有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为艺术品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

  • 艺术与诸众

    作者:[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 编辑推荐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帝国》作者安东尼奥·奈格里阐发他20来年对后现代艺术之本质的思考的新著作。

    作者采用致友人书信的形式展现其思想。奈格里的这些朋友广布艺术、哲学、文学、政治等多领域,呈现出一个思想于其中生发的多元视角。

    九大主题再现奈格里与九位友人之间的思想交锋,这些主题汇集了奈格里在不同时期的思考点滴,呈示出一条清晰的思想演进的路径。

    - 内容简介 -

    本书包含的九封论艺术的信,是作者在1980年代流亡法国期间写给朋友的。从早期唯物主义的艺术理解出发,奈格里把艺术生产和各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生产结构联系起来。这使得他能够定义后现代和后福特时代(奈格里称之为非物质劳动的时代)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本质。

    奈格里试图界定这个新时代的艺术之美,为此,他使用了其思想中的根本概念:独一性、诸众、抽象、集体劳作、事件、生命政治、共产。艺术是活生生的劳动,因此是独一性的发明,是独一形象和对象的发明。但这一表达行为,只有在它借以表达自身的符号和语言转入共同体时,只有当它们被一个共同规划所包纳时,才实现了美。美不是想象的行为,而是一种成为了行动的想象力。艺术,在此意义上,就是诸众。

  • 美的六种命名

    作者:[美] 克里斯平·萨特韦尔

    本书主要介绍了六种语言对美的不同命名:英语的欲念之美、希伯来语的射放之美、梵语的神圣之美、希腊语的理念之美、日语的残寂之美、那伐鹤语的和谐之美,并进行详细讨论,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民族是以何等迥异的方式来体验和表达美的。美存在于我们的眼中,也存在于我们使用的语言和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本表面优雅风趣、通俗易懂,实则极其深奥的美学专著中,萨特韦尔考察了六种不同文化对美的命名,从而打开了六扇通往世界和生活之美的大门,让我们用不同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并欣赏此世与彼世、世俗与崇高、残缺与理想的一切美,不论它们是物还是景,是雅还是俗,是虚还是实,是听觉上的还是嗅觉上的。

  • 论艺术的本质

    作者:[德] 康拉德·费德勒(Conrad Fiedler)

    ●“艺术学之父”康拉德•费德勒作品第一部中文版

    费德勒扬弃了传统上习惯于从艺术作品中寻找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观察方法,将艺术评判从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在于,艺术所表达的是意识中其他一切形式都无法表达的东西,艺术与言语和概念一样都是思想表达的形式,它使可见的现象脱离感知和思想而具有可视性,强调艺术的真实是如何表达,而不是所表达的内容。

  • 山水之间

    作者:(法)朱利安

    作者爬梳欧洲的“风景”以及风景观的缘起及其兴盛与沒落,援用中国的山水观资源,让中欧双方思想面对面地凸显出各自的未思。之后,采取双边的人文资源而提出他个人对“风景”的新定义,认为欧洲的风景思想若要振兴,必须开采中国山水观。

  •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奥] 阿洛瓦·里格尔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 艺术的客体

    作者:【英】玛丽安•霍布森

    艺术作品是模仿吗?如果是,它们究竟在模仿什么?艺术家应该提醒受众,他们所见的实际上只是艺术技巧吗?抑或,艺术家应该首先极力说服受众将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主导了始自希腊的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法国引发了极为热烈的探讨。本书即为针对这些探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霍布森教授逐次聚焦绘画、小说、戏剧、诗歌和音乐,通过一个个实例,她将艺术理论与当时的艺术作品联系,指出每个艺术理论之内的争议(除了小说这个重要特例)都是围绕受众关注度的性质而展开的。一种观点允许作为技巧的艺术客体之意识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设法明令禁止这种意识,并使艺术的幻觉完整。在详述相关理论观点分歧的过程中,霍布森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此勾勒伴随整个18世纪历史进程的艺术风格演变历程。

    此外,本书还有着更广阔的全景。当模仿对狄德罗、卢梭及其他18世纪理论家而言是一个重要概念时,关于诗歌和音乐据称为模仿之作一事并未明了。如果这些艺术门类将在如是理论中共存,那么模仿必须将自身指向情感与思想状态,而非外在客体。在讨论如是概念转变时,霍布森教授亦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视角。

  • 摄影哲学的思考

    作者:[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 品味之战

    作者:[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经济观察报》2018春季好书(文艺类)上榜!

    从维庸到热内,

    从萨德到普鲁斯特,

    从提香到毕加索,

    一架自如穿梭时光的哲思云梯,一段生动、辉煌的艺术文学史,一次“原样派”的先锋之旅

    《品味之战》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 文学先驱者和引领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 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 艺术哲学

    作者:【法】 丹纳

    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 非平面

    作者:[美] 尼克·索萨尼斯

    哥伦比亚大学首部漫画形式的博士论文

    包揽多项国际大奖的天才奇书

    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著作

    一次视觉思维的实验,探究人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

    一场对固化观点的起义,启发我们打破局限,跳出平面国

    ◎ 编辑推荐

    ☆ 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 呈现的学术论文,一部关于漫 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作品的形式、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高度协调统一,作品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的践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观赏、理解、接受知识。

    ☆ 涵盖范围广泛,实际意义深远;能读懂本书,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本书主要研究视觉思维、多维视角、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同时涵盖哲学、天文、数学、光学、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世界,有助于读者逃离“平面国”的禁锢,颠覆固化、僵化、常规的思维,开启动态、高效、多维的视角。

    ☆ 非虚构漫画,却能带来的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

    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国到浩瀚的宇宙,阅读本书如同体验一次头脑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布满丰富的知识和惊喜的启示,图像与文字配合无间,共同创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

    ◎ 内容简介

    社会给每个人固定的角色,我们被分门别类,放置在轨道上接受指令,按部就班地过完平面化的一生。单一的视角、狭隘而僵化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无限的潜能也被遏制。我们如同小说《平面国》中的居民,从不理解更高维度的存在。

    《非平面》提供了一种认清自身局限,并进一步突破局限的方法。它融合了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和神话的多种观点,利用漫画的拼贴能力,教人以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种新型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整合不同的视点,从中开辟出一条重新发现世界的创新之路。

    ◎ 媒体推荐

    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本关于太阳底下所有事物的复杂、美丽、迷幻的冥想之书,是一部别具一格且启人心智的杰作。

    ——斯考特·麦克劳德,《理解漫画》《雕塑家》的作者

    索萨尼斯对漫画研究、符号学、认识论以及新兴的视觉思维研究都做出了深刻贡献。对于任何试图创造、批判或思考视觉叙事形式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出版周刊》

    《非平面》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概括。它将自己从漫画的常规格式中解放出来,教导人们用超越常规和创新的方式来阅读这一部黑白艺术漫画。《非平面》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新政治家周刊》

    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部天才奇书,是以漫画形式书写的哲学杰作。对于索萨尼斯来说,“平面”并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激赏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品质,而是爱德温·艾勃特的“平面国”居民的可悲处境:在可以察觉的维度之外,无法理解其他维度的存在。索萨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视觉元素,尤其是绘画,纳入语言主导的智识。

    ——《纽约时报》

    ◎ 获奖记录

    2015年:

    《印刷》年度最佳设计书奖

    Panels年度最受欢迎漫画

    《纽约观察报》“十大创新书籍”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福布斯》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精选》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2016年:

    2015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媒体&文化研究类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人文类

    2017年 巴西Troféu HQMIX奖

  • 美丽之问

    作者:[美]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zcek)

    编辑推荐:

    1. 什么是宇宙的终极秘密?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穷近50年的思索:美,才是宇宙的唯一答案!

    2. 我们的宇宙是一件天工神作的艺术品吗?

    一部颠覆你的宇宙观,带你从蚂蚁视角上升到上帝视角的杰作!

    从精神到物质,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一部最美的宇宙之书!

    3. 跟随少年即英俊的物理学大师,踏上人类2500年探索美的征途,

    从音乐、色彩到当今物理学最前沿的基本概念,且看一位世界顶尖级的思想家如何思想,如何把美当作工具和指南去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寻找正确的答案。

    4. 中文版由世界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桂冠获得者李政道亲定书名并作序推荐!

    自然杂志、今日物理、华尔街日报书评推荐

    布莱恩•格林、迈克斯•泰格马克、劳伦斯•克劳斯重磅推荐

    5. 献给所有对“宇宙万物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这个既物理又哲学的问题感兴趣的人,阅读过程不止感到行文优美更是知识饱足!

    我们的宇宙是一件天工神作的艺术品吗?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尔切克带领读者踏上了人类2500年探索美的征途,沿途让我们领略了物理、艺术和哲学的锦绣风光。作者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开始,历数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美丽思考:从开普勒的行星模型,到牛顿的力学,再到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原子运动的量子美。他指出,有些思考即使是错的,但其中蕴含的美仍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观点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显然不正确,但将整数和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这个想法却生存下来,在现代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本书通过量子论和标准模型具体呈现了科学之美,建立在对称性上的标准模型昭示着基础物理已经非常接近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圣殿:物理现实和数学理想之间的完美对应。作者也指出了它的缺陷,从而将读者引向更激动人心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作者:[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 风雅之好

    作者:叶康宁

    本书从明代嘉万年间围绕《清明上河图》的一起带有传奇色彩的交易入手,带我们走进明朝的书画消费市场,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朝书画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交易行情,交易的乱象,以及参与书画消费的各类群体和人物。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到以往历史很少关注到的一个角落,来观察明朝的世风世象,了解各社会群体在文化消费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