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达·芬奇画传
永恒的一瞥——当达·芬奇面对这张略显苍白的脸孔时,不过20几岁。这是他承接的第一幅肖像委托作品,描绘对象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富家千金— —姬尼瓦·德·彭齐,达·芬奇似乎对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妩媚视而不见。姬尼瓦倒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她素净的脸庞,尤其是眼睛折射出了达·芬奇精神风貌的蛛丝马迹。我们是不可能看到达·芬奇当年的形貌了,但姬尼瓦在 500年前却真切地看到了一切,包括达·芬奇的举手投足都尽收她的眼底。这是“永恒的一瞥”,她眼里的达·芬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她为什么以那样的目光注视他?忧郁淡漠,朦胧凄迷,那是姬尼瓦看到的达·芬奇吗?还是达·芬奇看到的姬尼瓦呢? 目录: 《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与心理史学 编辑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译后记 -
梵谷傳
展開在他面前的全景,有田,有開花的果園,蒙馬茹聳立的山丘,還有肥沃的谷地,被梨成千萬條深畦,都向遠方交匯於無窮的一點。可是使他伸手翼蔽自己愕視的雙眼的,卻是四野的色彩。天空藍得如此強烈,苛刻,深湛,簡直不是藍色,完全沒有了色彩了。展開在他腳下的這一片綠田,可謂綠色之精,且中了魔。燃燒的檸檬黃陽光,血紅的土地蒙馬茹山頭那朵白得奪目的孤雲,永遠是一片鮮玫瑰,紅的果園…… 這種種彩色都令人難以置信。他怎麼畫得出來呢?就算他能把這些移置到調色板上,又怎能使人相信世上真有這些色彩呢?檸檬黃、藍、綠、紅、玫瑰紅;大自然挾五種殘酷的濃淡表現法暴動了起來。 -
世界名画家全集--德加
一生孤独,不善与人交往的德加,是矛盾、冷漠与遁隐的组合。在他的艺术世界中,没有雷诺阿所强调的享乐随和,也没有梵高的可怜或自我毁灭。他以冷淡而敏锐的观察,描绘出人物动作的瞬间印象,显现出鲜活的魅力。从东方艺术及摄影技巧中,德加学会如何突然地在画面上切掉人物,如何表现不对称的效果,营造瞬间的动感。德加运用他喜爱的粉彩,以多层、厚涂的技法,描绘舞台布景的丰富层次及舞者透明优雅的舞衣。人物、灯光、背景皆能各得其所,发挥极致的色彩效果。本书将德加艺术生涯的阶段及特色,以生动的文字配合精彩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无论是《赛马场》、《芭蕾舞》、《洗衣妇》、《浴女》系列作品还是雕塑,都传达出一种旁观者的觉醒,一种冷眼看人生的态度,让我们进入德加的绘画世界中,体会他苦乐参半的人生真谛。 -
高迪的房子
《高迪的房子》以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西班牙的建筑艺术进行研究,针对高迪这位知名建筑师,介绍了其早期东方风格作品,新哥特式主义、现代主义作品及自然主义作品。 -
世界名画家全集--夏加尔
夏加尔是20世纪极具亲和力的大画家。犹太血统、生于俄国,入籍法国的夏加尔,不但追求天真纯朴,并感性地面对生命、爱情与艺术。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加尔艺术的神奇之力,在于能与所有阻挠灵感超脱与压制人心的各种势力相抗衡。在他的彩笔下,花束如星空中的烟火,倒置小屋使人产生离地凌空的错觉。光怪陆离的境界中,只有“爱”才能衬托出他的人性。在本书中,汇集了夏加尔毕生丰富精彩的作品,绚丽的色彩与奇特的布局,传达出诗一般的梦幻世界。夏加尔晚年的《圣经》插画、彩色玻璃画,则表现出炉火纯青的境界,深富宗教性的超脱宁静,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共鸣。 -
音乐逸事
本书为爱乐者而作,充满了乐趣与启迪,堪称趣闻轶事的盛宴,同时揭示了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最人化的一面。 这里有大胃王(亨德尔吃三人份的晚餐),有尴尬场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演奏时睡着了),有咄咄怪事(布鲁克纳的狗儿被训练成能够对瓦格纳的音乐嚎叫),也有爱的奉献(一位仰慕者不惜为普契尼宽衣解带)。这里也有值得记忆的片断,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告诉普鲁斯特自己如何厌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通迷糊电话,德沃夏克对于鸽子的奇特迷恋,威尔第绞尽脑汁把“女人善变”的旋律变成最高机密。 这里还有绝妙的日常琐事(贝多芬喜欢喝十个生蛋做的“面包汤”),古怪的策略(威尔第觉得街头的管风琴整日演奏他的歌剧中的咏叹调十分恼人,便租下了所有的管风琴锁在房间里),音乐家的慷慨大度(海顿称莫扎特“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不管是通过本人还是名字”),以及冷嘲热讽(有人问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您听过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吗?”“没有,”他回答,“但我可能踩过一些。”) 这些逸事来自于成百上千的书籍、文章、未刊发的手稿(附录中提供了材料的来源),保存了原有的叙述方式,为那些音乐厅中广为人知的形象增加了新鲜的光彩。不论是对音乐厅常客、唱片买家、歌剧迷、八卦爱好者还是一般爱乐者,不论你的目的是浏览、细读、研究或娱乐,阅读本书都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
巴黎的艺术女神:吉吉画传
这是一本给少年和成人看的漫画书,描绘法国传奇女性吉吉为艺术、为爱的一生。吉吉原名Alice Prin,出生于1901年的法国外省,是个私生女,由外祖母抚养。她个性坦率,活泼好奇,也很反叛。十三岁时到巴黎和做打字员的母亲一起生活,在各种工厂作坊打工。不久母女失和,年轻的吉吉靠自己的街头智慧生存,自此与蒙巴纳斯结缘。她当过人体模特儿、实验电影的演员、夜总会歌星,逐渐成为成为“巴黎夜生活的顶梁柱”。20年代,先锋运动兴起,吉吉是艺术家们钟爱的缪斯,结识了众多日后名垂艺术史的的画家、诗人,或成为他们的好友,或发展至亲密的男女关系。她自己也作画,办过画展。“Kiki de Montparnasse”(蒙巴纳斯的吉吉)名字流传至今,是巴黎人熟识的一代风流新潮人物。 吉吉也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先行者,在情感和性方面,她都是自由的。她的教育来自“生活”这所唯一的学校,这形成她桀骜的个性,随心所欲的处事态度,毫无禁忌的思想和言论。她的特立独行,也是她魅力的一部分。 本书画面生动幽默,信息量丰富,通过吉吉,描述了多位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并且对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变迁也有生动反映,出版后获欧洲四项漫画图书奖。原出版社CASTERMAN出版过《丁丁历险记》《阿黛拉的非凡历险》等深受读者欢迎的漫画书。 -
阅读凡.高
在电影《凡·高传》里,预言家描述了凡·高的一生“你会去伦敦、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八百幅画。在普罗旺斯发疯,在医院住了一年,三十七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凡·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 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而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为遥远。然而,即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谁又能避开“凡·高”这个名字呢?事实上,在世界的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个爱好艺术的人碰在一起,凡·高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在世界的不论什么角落,即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故事。海明威说,一个像凡·高这样的艺术家对我们的启示,要比来自一个作家的启示多得多。凡·高,这个热爱生活并创造了艺术之美的短命天才,对于我们的艺术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的启示,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滋养,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凡·高并不遥远,让我们走近凡·高。 走近凡·高的唯一途径,是阅读凡·高。 凡·高的意义是多重的,他的人生与艺术是如此丰富与深邃,在不同的阅读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取向。有时候,他的书信中所记述的琐碎的事,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细微的技巧,其间所蕴涵的某种东西,往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来思索。本书在编排上有别于常规传记,而是从阅读凡·高的绘画作品进入,并呈现可资切换的凡·高主题,让读者用“点击” 的方式任意选择,进入情景阅读。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方式,是与凡· 高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在聆听凡·高声音的同时,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观赏凡·高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本书在凡·高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凡·高主题的叙述中,引用了大量西方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著述——是包括从观念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精神意蕴的多个层次多种视角的经典阐释。虽然我们无须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不假思索地趋从,但也不可忽略,前辈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走近凡·高的世界。 阅读是一种体验,心智的体验。 阅读凡·高,将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
安东尼·高迪
安东尼·高迪·伊·高内,于1852年6月25日出生于里思。父亲是弗朗西斯科·高迪·伊·萨热,母亲是安东尼娅·高内·伊·伯特朗。在里思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10年后,1873年他到巴塞罗纳大学科学系学习建筑。1878年1月完成学业,1878年3月15日获得毕业证书。 还是建筑专业学生的高迪,同其他人一样,已经开始在建筑师工作室工作。例如:在约瑟夫·弗特埃尔工作室,他协助完成后来在巴塞罗纳施的最伟大的设计之一“帕克·德拉·斯坦德拉(the Parc de la Ciutadella)” 他首次独立完成的作品是普拉萨·兰尔工程设计的灯柱以及为穆罗拉·德玛工程设计的照明系统。两项工程都位于巴塞罗纳,项目由玛塔罗的工人协作完成。 经历了多次修改的未完成设计,位于阿斯特哥的主教教堂;还有位于利昂的公寓大楼——被世人称为“珍藏珠宝”的房子。1883年回到巴塞罗纳后,通过建筑师琼·乌托里尔的推荐,高迪接手刚开始运行的萨格雷达·法米拉的忏悔教堂,在他事业的这一时刻,高迪开始改变此项工程的设计理念。 -
放耳听世界
20世纪是艺术革命的时代,无论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领域,都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纷繁变幻的前卫实验,名目繁多的新学派、新宣言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眩目,其变化之快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能够与之相比拟。然而一切往往又是昙花一现的:今天刚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推出新艺术,第二天即被更新的东西挤出历史舞台,世人会毫无留恋地把前者忘得一干二净,把关爱的目光迅速地投向纷至沓来的新主张。于是有人扼腕喟叹:“做先锋容易,做大师难!”20世纪的艺术舞台真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然而在这万千头绪的乱世之中,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先锋大师,在他五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一直以领袖或先知的地位处于先锋艺术领域的中心,这位长盛不衰的前卫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20世纪以持久的号召力创造了奇迹——他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由于凯奇在他整个音乐生涯中,不断地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音乐活动,这使得他长期处于研究者们的聚光灯之下。西方音乐界对约翰·凯奇音乐思想和创作的研究从40年代起至今,数十年而不衰。起初,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有人对他的行为给予最热烈的欢呼,而有人则认为他只是一江湖术士。在美名远扬和臭名昭著之间徘徊了几十年之后,近二十年来西方音乐界对凯奇的评价基本已成定论: ——《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他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居于美国先锋艺术的中心达数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20世纪任何其他美国作曲家给予世界乐坛以更大的冲击。” ——《贝克20世纪古典音乐家传记辞典》:“是一位具有极为罕见的发明创造性和深受爱戴的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美国作曲家、作家、哲学家和视觉艺术家” ——《咆哮的寂静》:“约翰·凯奇被描述为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和观念不仅影响了音乐,而且还影响了舞蹈、绘画、印刷制作、电视艺术和诗歌。” 由于西方音乐界对约翰·凯奇的研究与凯奇本人的音乐活动差不多是同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研究资料的积累已相当丰厚。在纽约,劳拉·库恩博士主持的“约翰·凯奇信托基金会”中保留了他的乐谱手稿、画作以及已出版的研究专著和唱片目录等,给音乐学研究者们提供了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在纽约百老汇最大的唱片店Towerrecords里,凯奇作品灌制成的唱片多达六七十种(虽然凯奇本人并不认为他的作品适合灌制成唱片)。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公立图书馆里,都藏有大量的凯奇研究专著、乐谱、唱片和录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从网上也可以下载到大量关于约翰·凯奇的资料,内容涉及他的个人生活、音乐思想及其他方方面面——如音像资料、个人图文集、语录以及研究文章和专著等,林林总总不下好几万个条目。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称约翰·凯奇是一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西方研究界曾广泛地认为约翰·凯奇作为哲学家的意义可能大于他作为音乐家的意义,认为他的音乐观念比他的音乐本身更有趣。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曾对他的撰稿人说,约翰·凯奇与其说是当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不如说他是一位音乐哲学家。但事实上,凯奇首先应该是作曲家。他作为作曲家的特别之处就是像传教士与教师一样,不断为自己的音乐理想进行布道、说教。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来阐述他的思想、传播他的作品,他的《无声》和《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为他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依据。他的思想和音乐创作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他的音乐思想有时为他的音乐创作铺路,是他音乐的先声,而有时候又是他音乐作品的具体演示。而且,他有着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曾有过的类似的经历。他曾分别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威斯和阿诺德·勋伯格等学习作曲;以他毕生的精力来从事音乐工作;创作了上百首作品并由著名音乐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被灌制成磁带和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演出和传播;他的名字出现在任何一本涉及现代音乐家的辞典……这一切都说明了,凯奇毫无疑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音乐家。 凯奇曾以他“无声的”钢琴音乐《4分33秒》、以偶然的方式作曲、以不确定原则让演奏家代替作曲家完成作品、以行为代替音符、以拼贴别人的作品而构成新作品等创举引发整个艺术界的一次次大地震,让人感觉到一代先锋大师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波。他说:“两个人在写同一种风格的音乐,那就说明这种音乐已经太多了。”“我喜欢的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他以不妥协的实验态度大胆推翻前人并不断更新他自己的创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谈吐得体,轻声细语,举止优雅,并深谙东方禅宗三昧,对真菌研究充满兴趣,是全美蘑菇协会的理事,一派“采菊东篱下”的飘逸,而没有他音乐中所体现的破坏性和对传统的反动。因此,他本人就是一个有魅力的神秘的谜,充满了矛盾、充满了不可知。 凯奇对西方音乐界(甚至整个艺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使人无法无视他的存在。如不了解他的音乐思想和他的创作,要考察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他音乐的思想基础——大胆创新、推翻传统,与真正纯粹的美国式思维方式关联极为密切;但是他的音乐思想却常常渗透着东方哲学的韵味和禅宗氤氲。在这里,让我们试着走进他的世界,一个必须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双眼去看待一切的世界,一个禅意浓郁的世界,一个充满绿色植物、蘑菇、石头和阳光的世界…… -
生命之舞-邓肯自传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美国现代舞创始人。1877年5月26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1927年9月14日因一场交通事故卒于法国尼斯。她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排斥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寻找到最美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用自己的舞蹈去演绎音乐家的作品,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舞蹈模式,成为现代舞的先驱。这位伟大的舞者一生崇尚爱和自由,她曾先后和多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人士相恋,也曾和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有过婚约,但所有的恋情都以爱人的离去告终。最让她痛心的是,爱的结晶——她的三个子女都在幼时意外离开人世,使她饱受骨肉分离之苦,直至离世。 许多年来,邓肯一直计划写一部自传,并最终于1927年的初夏,也就是她悲剧性死亡的前几个月完成了写作。由于她的意外离世,使这部作品没有机会修改,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就和她的手稿一模一样。 邓肯的一生都在经历着舞神与爱神的碰撞,或者爱情激活了艺术,或者艺术毁灭了爱情。她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但每一次磨难都让她仿佛凤凰涅槃,在绝望中又重生。她不但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舞蹈神话,更是完成了一个女人的完美蜕变,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部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女性回忆录。 -
毕加索画传
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毕加索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
許芳宜,這個被媒體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舞者, 為了追求舞蹈之夢,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與體驗, 不循常規地堅持走出自己的路。 從學生時代就脫離父親為她描繪的人生藍圖, 隻身獨闖舞者聖地紐約,吞下所有現實環境的不平等和嘲諷, 忍受離鄉背井、快樂悲傷都沒有人分享的孤寂, 這一切,都是為了跳舞。這個愛跳舞的女子,以自己的例子證明—— 敢於夢想,認真實踐,我行,你一定也行。 本書分為兩部分,「PARTⅠ:芳宜說芳宜」,許芳宜現身說法, 從小時候的舞蹈啟蒙說起,娓娓道來她的家庭、求學過程、 隻身獨闖紐約時期、影響她的師長、愛情與工作的兩難…… 跟著她的敘述,深入了解她成功背後的心情。 「PARTⅡ:他們說芳宜」則採訪了數十位藝文界、 媒體界重要人士,透過他們的眼睛來談「許芳宜」這個人, 更能體會到她的成功並非僥倖, 而是來自高度自律,以及比其他人更認真與持續不斷的努力。 -
两个伟大男人的神话
《两个伟大男人的神话:瓦格纳和李斯特的书信集》收集理查德·瓦格纳和弗朗兹·李斯特的316封书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两位大师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友情的珍重以及与各种世俗偏见和艰辛生活抗争的生活历程。他们是伟人,但首先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爱憎,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具有不平凡的品质,并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世人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
唐寅画传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他画《秋风纨扇图》,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所画名山,都是江南山川名胜,很现实具体,令人有可游可居之感。其所画《山路松声图》,松泉相映,似可闻声,极尽清妙。 唐寅在诗词中有其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又如诗云:“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反映出消极宿命论的情绪。 唐寅书法出自赵孟俯一体,俊迈轶群,很有功力。除诗文外,也能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并具有高度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及熟练的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技巧,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播。 -
塞尚书简全集
200多封书信往来完全记录 200多幅亲笔手稿真实影印。随着塞尚与其亲友、朋友之书信记录的愈见丰富,读者也愈来愈靠近一个情感丰沛但性格孤僻、经济宽裕但稍欠节制、执著艺术但偶生嗟叹的神格化的塞尚。 -
化名奥林匹亚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
达利谈话录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富于变化的画家之一,他参加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给艺术世界以强大震撼。本书收录了达利与阿兰・鲍斯克特的十次谈话,以对话的方式再现了作为天才与疯子的达利对于艺术、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书中还附有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以及“达利年表”、“达利作品介绍”和一百多幅印刷精美的达利画作。 -
阿尔勒的一年
在这个普罗旺斯大区中的海滨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经历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欢离合。 这是一个城市的力量——它能够造就一个伟人,亦可以毁灭一番功业。它的确有着无穷尽的可怕威力,因为它手上抓着大把的时间,它不害怕苍老的侵蚀,它不朽。 文森特·凡·高的悲剧成全了它。如此圆满的收场,它便成了一个传奇。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在这个普罗旺斯大区中的海滨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经历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欢离合。阿尔勒。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