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驯服的艺术
1930年代,小提琴手尤里•叶拉金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传神记录下苏联艺术世界的万千景象。形形色色的戏剧家、音乐家登场亮相,其中也包括了那些永恒闪耀的名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杜纳耶夫斯基…… 艺术家们得到了生活上的特权待遇,也遭受了艺术上的创作束缚。他如何获得公民权、他的母亲如何获准留在莫斯科、他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及最后的分配都极富戏剧性。剧院为了获得好剧本而讨好阿•托尔斯泰的欢迎场面,滑稽而令人捧腹。作者对他经历的十年间的文艺政策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一个艺术家渴望遵循艺术规律的心声。 本书1951年在美国出版,成为畅销书,2002年在俄国出版。 -
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本书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回忆录。澳大利亚籍作者罗伯特•休斯是当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作家,也是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长期住在纽约。多重的职业身份和丰富的个人经历都鲜明地体现在这部回忆录中:时空交错的回忆,跳跃的叙述,以及运用现实与想象、历史与当下等多种维度来建立宏大的叙事架构的同时,穿插诸多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细节。通过回忆当过空军的父亲、自己的童年、大学时代、职业生涯,等等,作者对历史、战争、教育、政治、艺术、人性等领域都进行了缜密的思辨与深刻的反省。 -
毕加索传
这是一部让人心灵震撼的书。一个才华横溢的灵魂混合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纵横恣肆的不朽画作掺杂放荡不羁的情爱纠葛,时而抑郁、时而激越,时而沉沦、时而亢进,面对青春、衰老、死亡和爱,他的选择都只有斑斓的画板和酣畅的涂抹,激情和冲突、爱与死构成了他一生的主旋律。他的生活跟他的艺术密切相关,他的作品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神秘感,太多的人因为他优秀的作品而包容了他人性中不完美的一切。 与毕加索有着长达25年深厚友谊的法国著名作家皮埃尔·戴以影子般的贴身笔触,带你亲历这位画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
哈默手稿
《哈默手稿》内容简介:达•芬奇一生勤于记录,写下了数以万计页的手稿,而现存的手稿则有5000多页。在他那卷帙浩繁但疏于整理的手稿里,达•芬奇就像一个被神秘的欲望激动得左冲右突而最终无所斩获的孩子。这些经过诸多波折分散于世界各地的草稿很少注明日期,事实上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达•芬奇手稿称作“含义模糊的纸片”。它不仅包括未寄出的信件、各式表格、不同语言的读书笔记、机械和工程草图等,而且即使同一张纸上也往往会有其不同研究领域的痕迹,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鉴于此,他的米兰时书写的连续72页的《哈默手稿》则更见得弥足珍贵。手稿当中包含大量对水力学、天文学、建筑学、岩石和化石的阐述文字和手稿草图。当1994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哈默手稿》时,传记作家麦克尔•怀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盖茨苦笑道:“因为我需要它。”并说“《哈默手稿》属于全世界”。 盖茨的这个举动,被认为是这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科学狂人通过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500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 -
高更
外祖母是秘鲁的女权先驱,父亲是爱好旅行的自由新闻作家,这样的背景似乎注定了高更一生追求简朴漂泊的生涯。少年时代开始,他就怀着热带国度的乡愁,在哥本哈根、阿望桥、马提尼克、阿尔勒之间流浪。1891年他毅然离开文明世界,前往原始的大溪地。“我离开是为了追求平静,为了摆脱文明的影响。我只想创造简单的艺术。”这位“不情愿的野蛮人”于1903年5月8日逝于马克萨斯群岛。 好几世纪以来,选择做个艺术家单纯只是子承父业的传统。未来的画家自孩童时期起,便呼吸着粘合剂和松脂的熏味。家族负责他的学徒训练。他的第一个画室通常也在家里。但从18世纪末浪漫时开始,渴望做艺术家成了一种反抗之举、一种逃避、一种非常独特的自我实现的方法。塞尚(Cezanne)和马奈(Manet)均属此例,高更也不例外。 当高更出发前往南太平洋时,他寻求的并不是田园隐居生活,而是一种崭新的灵感,如同兰波所说的,“一场古老飨宴的钥匙,”通往被遗忘湮灭的宗教和传统的奥秘,并发现伟大的原始神话。 但他所发现的真实塔希提,却也过于西化和文明化,令他大失所望。高更利用半世纪以前,由一位帕皮提行政首长雅康-安托方·莫朗乌(Jacques-Antoine Maerenhout)所出版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大洋洲之旅》,作为他一些最著名绘画的来源。他也藉由此书,于1892到1893年间,画出《毛利的古老信仰》的墨水和水彩草稿。 他在其中讲述阿瑞洛的故事。传说这群波利尼西亚的男性神祇和女性神祇,居住在博拉·博拉岛上。 -
毕加索传
《毕加索传》的主要内容是:面对说不尽的毕加索,任何评价都是苍白的。毕加索以破坏现实的方法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世界。他没有学生和继承者,但在他之后,艺术家有了真正的属于人的自由。 -
雷诺阿画传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本系列包括毕加索、凡高、高更、达利、雷诺阿等画家的画集和小传,图片精美。世界顶尖艺术大师们的传记及代表著成名著及他们每人在重要时期的照片。书中详尽介绍大师们的性格、爱好、私人生活片断及对整个人类艺术的贡献。 -
不朽的钢琴家
从莫扎特“像油在流”的神奇连音,到贝多芬海洋般汹涌澎湃;从克拉拉•舒曼“铅笔素描般清晰”的触键,到鲁宾斯坦火山般浓艳的演奏——《不朽的钢琴家》一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群像。荣获普利茨奖的评论家兼作家哈罗德•勋伯格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甚至他们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将其一一罗列,并加以分析阐释。勋伯格充满智慧、幽默风趣的文风令本书超越了音乐的范畴,即使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忍不住一看到底。 -
莫奈
本书叙述了法国著名画家莫奈传奇的一生,介绍了他的主要画作。莫奈一生曲折坎坷,但他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忍。在不被承认以及穷困潦倒的境遇下,他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肯媚俗,终于修成正果。本书以敬畏而不失客观的口吻描绘了这一切,并附有莫奈主要作品的详细解析,帮助读得了解现代绘画之肇始的时代特征和重要大师。 -
雅各布·布克哈特
有什么能够解释一位拥有出色怀疑精神的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喜爱?最大的可能就是两者在认知上拥有相类似的精神脉冲,比如尼采对叔本华,科耶夫对黑格尔,洛维特对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他一生中目睹了19世纪传统的衰败和20世纪革命兴起的交替过程,并成为革命时期的激烈反对者而极力否认国家和工业觉醒背后的进步信念。洛维特很早就从布克哈特的文章中发现了一个核心为批判新时代历史哲学的思想,并由此用“在历史中间的人”标注布克哈特的立场,他在布克哈特避开政治、转向文化和艺术史的精神轨迹中察觉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本真意义——这是自黑格尔以降的哲学传统所匮乏的东西。 布克哈特按照自己的原则(人是受苦者和做事者)考察历史,并不借助“富有情感的反思”,也不借助“概念的眼睛”,他要的是一个独立之人的自由目光。 ——卡尔·洛维特 -
女艺术家镜像
《女艺术家镜像(插图本)》内容简介:她们是谁?她们是噼啪女郎。英国最聪明的女人。终老精神病院的女雕塑家。左岸丑女。前卫文学王后及性猎手。布鲁姆斯伯里女王。“体验过该体验的一切了”的天才女作家。一生多情的“现代主义之母”。以自杀终结的女诗人。琴弦上的古怪精灵。令厄普代克着迷的布鲁克林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让尼采又爱又恨的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独立于情人海德格尔而存在的思想先锋。把一切交给了爵士乐的黑人女伶。 一共14个女人,她们魅力四射,总想改变世界。 她们都在20世纪的某个时期生活过,处于欧美文化的体系之中,都扬名立万,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过,她们都有意无意地要给女性被定义的“第二性”摘帽。她们以各种有时明朗,有时隐密的联系,或是某一种内在的历史与情感的逻辑,因缘际会于20世纪,那个人们无比向往的、精彩的20世纪。 -
齐白石自述
齐白石自述:从穷孩子到艺术大师,ISBN:9787504357953,作者:齐白石 著 -
蒙克私人笔记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画家,他散文诗般的笔记充满诗意与幻觉,同时也充满坦诚和宽容。蒙克私人笔记实际是蒙克用来记录场景、视像、故事和思考的试验平台,“可以被当成从玻璃切割匠铺子外面堆积如山的废料堆里捡来的彩色碎玻璃来欣赏”。 一个“真实的”爱德华·蒙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可信呢?所谓“本真的”蒙克,又能“真”到哪里去呢?《尖叫》中那个扭曲的形象并非他最终的自画像,可是相关的故事和神话已经传得满天飞了……你也许可以说蒙克(的文字)“什么都不是,但也谁都是”。关键是他吸引、激发和震撼了他的观者——和读者。《蒙克私人笔记》挪威原文的英译者J.吉尔•霍兰德是爱德华•蒙克的一位老相识,他选译的蒙克笔记揭示了这位百般纠结、暧昧不清、多重性格的挪威大画家的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心理侧面。 ——弗兰克·霍伊弗约德 -
我,玛雅·普丽赛茨卡娅
玛雅·普丽赛茨卡娅是芭蕾舞《天鹅之死》及《天鹅湖》中黑天鹅的最佳诠释者,有“永远的天鹅”之誉。她不仅天赋异禀,舞艺高超,而且心地善良,性格坚强,她的从艺道路充满艰辛与苦难,一次次陷入绝境,一次次涉险过关。她的经历是艺术表演史上最真实的传奇,她的故事长期在艺术界流传。她和俄罗斯天才作曲家谢德林的爱情故事更像一篇如梦如幻的古老浪漫童话,被广为流传。玛雅曾为斯大林、里宾特洛甫、铁托、毛泽东、甘地、尼赫鲁、胡志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J.K.肯尼迪等政要专门演出,与众多演艺界、时尚界的明星成为密友,直至今天,她所到之处,仍然受到国宾级最高礼遇。玛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艺术家坚持良知的写照。 -
罗丹论
书中收录里尔克的《罗丹论》和《罗丹》两篇文章,对罗丹的为人和作品作了深刻和透彻的阐述。 -
追缉国家宝藏
达芬奇密码真人版 华尔街日报称他为活着的传奇,泰晤士报盛赞他是举世最知名的艺术侦探 华盛顿邮报说,他侦办的每一个案件,都精彩得足以拍成好莱坞电影。 如果说丹布朗小说中的罗伯特兰登真有其人,指的就是FBI卧底探员罗伯特惠特曼。在真实世界中他的办案经历比电影情节还精彩。 罗伯特 惠特曼担任FBI探员达二十年之久,期间成立了联邦调查局艺术犯罪组(Art Crime Team)。他会弹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能辨别画作的好坏,也能辨别雷诺阿与马内或是高更与塞尚作品,并充满自信的阐释其中的差异。凭借着卧底侦查的技术,以及丰富的艺术知识,二十年来他总共追回了价值价值数亿美金的艺术品及文物,他的故事被记入过多种类型的纪录片,他侦办的案件上过世界各大重要媒体的头条。 惠特曼获得过美国史密斯学会文物保护最高勋章、秘鲁荣誉勋章、西班牙荣誉勋章、他是退休后首次露面的最传奇艺术犯罪领域的特工,各种艺术犯罪电影、美剧的原型,他经常在不携带武器的情况下卧底办案,与窃贼、骗徒、黑手党、押客交易商周旋。二十年来,他拯救过莫纳、毕加索 、伦勃朗、洛克威尔等画家的作品,还追回已失窃一百年的《权利法案》原始抄本、秘鲁印加帝国的黄金盔甲、原属于慈禧太后的世界第二大水晶球、赛珍珠亲笔校订过《大地》的原始手稿等等。 -
莫奈
《莫奈:捕捉光与色彩的瞬间》作者西尔维·帕坦:“如果有一天我能看见莫奈的花园,我想,我看到的一定是一座色调的花园,不只是鲜花盛开的花园,更是色彩的花园。花的排列并不按照自然的秩序,而在种的时候,就有意把色彩相近的花种在一起好让花儿同时开放,蓝的或粉红的开成一片。这个由画家精心设计的花园,无一不上色。园内有地上的花,有水中的花:画家笔下温柔的睡莲。 这座花园不但是作画的对象,更是艺术,一个在大自然之中完成的作品,由于有画家仔细照料而闪闪发亮。” -
云门舞集与我
《云门舞集与我》是蜚声世界舞坛的云门舞集创始者林怀民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与他肢体语言一样丰沛,道净对舞蹈的痴情,创业的艰辛,以及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收入文章25篇,内容包括《断简与残篇——舞蹈十五年的回想》、《现代舞蹈的滥觞——从垂死的天鹅到玛莎·葛兰姆》等。 -
歌德与贝多芬
本书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长的曾在《欧罗巴》杂志上发表。作者已把它增订过。其余三篇也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不过从另外几个观点研究。歌德的问题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旧那么动荡(因为这个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经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作者觉得对于这几篇独立的研究保持它们那活动的弹性比较符合真理,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们接近那伟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