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小星星通信

    作者:奈良美智

    《小星星通信》是奈良美智唯一一本自传。绘画对于奈良美智来说,是驾轻就熟的表达方式,这次虽换做了文字,依然保留了奈良美智质朴、坦诚的性 格特质。交流方式的不同,并未影响到奈良美智传达对真实情感的传达。 奈良美智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弘前市,这里的漫长冬天造成了相对封闭的 环境,奈良美智常常呆在家中绘画。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电台播放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浸染其中,奈良热爱上了民谣与摇滚乐。在独自绘画中与内心的对话,以及摇滚乐中的反叛和自由精神,成为了奈良美智画作风格的奠基。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书中笔墨所及,记录了奈良美智的每个阶段,尤其是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也许微小,却有非凡的意义。在武藏野艺术大学的第二年,因厌倦当下的状态挪用学费去欧洲旅行;结束稳定的高中老师生涯,在28岁时拖着行李箱去德国留学。早年在“内心世界的无限冒险”(奈良美智语),延续成为现实中的不断“出走”。自此奈良美智开始了他在更广阔的世界的漫游。 在德国时结识志趣相投的异国人;途经捷克被当做李小龙;与村上隆一起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反战特辑踏上阿富汗采风;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中有开心的事,也有难过的事,甚至有讨厌到不想做的事,但是对于奈良美智来说,这些经历真实、平等地灌注着自己的人生。在度过的岁月里,曾拥有的所有事物造就成为现在的“奈良美智”。抱持了这样的想法,才会使奈良从不讳言否定过去的想法,也不抗拒去发现新的表现方式。在这本自传《小星星通信》中,除了常见的绘画、雕刻作品之外,还穿插有奈良美智的摄影照片。展览作品、照片、手绘涂鸦,再加上质朴的文字,可说是奈良美智一次多纬度的自我剖析。 然而,无论经历多少,奈良美智仍拥有一颗“初心”,正如吉本芭娜娜的评价:“尽管在这个年头要始终保持真实和诚恳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奈良是真诚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对于外界附赠的标签无动于衷,奈良美智一直有自己坚持的方向,并将这份真诚在书中呈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当当网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80563
  • 装点《红楼梦》

    作者:杨树云

    《装点 》内容简介: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中国影视化装界的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在今天各大高校的影视化妆专业中,还是必读的案例。杨树云老师在多年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感出版一本回顾经典的书,是很有必要的。《装点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对一个眉型的研究,作者会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从《红楼梦图咏》、《晓雨即事》、《西京杂记》、到《杨太真外传》到《后汉书》、《庄子.天运》等,从古至今,穷究其源,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和执著,使《装点 》更专业、高端;同时,活色生香的化装细节,大量美图,又使《装点 》有非常大的可读性,观之可亲,读之可赞。
  • 曲院风荷

    作者:朱良志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 林语堂散文

    作者:林语堂

    本书收入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他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译成十余种外国文字。
  • 汉字书法之美

    作者:蒋勋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 编剧的艺术

    作者:[美]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

    《编剧的艺术》是一部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同其他一些剧作法书籍不同,它是从戏剧的基本要素出发,深层剖析了戏剧结构的秘密。在作者埃格里看来,一部成功的戏剧必须具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前提,发源于具有三个维度的人物,并且拥有预示和升级的冲突。全书引用大量经典戏剧剧本如《玩偶之家》《伪君子》《悲悼》《推销员之死》等,对人物性格、冲突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其成功或失败的深层原因。 全书结构严谨、例证鲜明,并有一些针对编剧创作中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其文风既旁征博引,又平实易懂,本身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编剧的艺术》,对深入理解从易卜生到奥尼尔的编剧创作,对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写作均能有所裨益。
  • 日本格调--枕草子浮世绘珍藏版

    作者:(日)清少纳言

    有两位女性对塑造日本人的感官和灵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写出了《源氏物语》的紫武部,另一位就是以《枕草子》流传世间的清少纳言,尤其是清少纳言,她把生命之柔弱、把一种近于偏执的感受力带进了日本文化。 《枕草子》是日本文学中惟一有分析精神的作品,是分析美学的萌芽,显示出清少纳言特有的洞察力。 英国著名导演彼得・格林纳韦特别赞赏书中篇幅寥寥却趣味横生的“色情冒险经历”。称之为“一部极乐世界的科幻小说”。彼得・格林纳韦导演了实验电影《枕边禁书》就是以《枕草子》为蓝本的。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这么说《枕草子》―― 文章真是好,是那种素面朝天的明净、妩媚;……在她眼里,宫廷生活也如同家常日子,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意,她留意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耽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随便翻翻,可消永夜。一段一段地流连下去,常常会想,文章原来竟可以这样写的…… 流传了400年的日本浮世绘究竟是什么? 是绘画艺术?当然。在19世纪,无论是马奈、莫奈、塞尚,还是凡高、高更,他们成为“艺术叛徒”的勇气和灵感都来自浮世绘。 不是绘画艺术?当然。浮世绘是文学、哲学,是历史。 “浮世”一词,源自佛教用语,15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后来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乐的世界。浮世绘的题材,以仕女为大宗,称为“美人画”。其中对青楼的描绘更是江户时代享乐主义的写照。在日本艺术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追求享乐主义和官能主义。 浮世绘过于写实地暴露现实百态和社会万象,因而被高雅的京都人卑称为“江户绘”。这种称呼当时含有很强的贬义成分,表明素有优秀传统和文化教养的京都人对其鄙夷不屑。时过境迁,永井荷风有一篇专谈浮世绘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诉说更多的日本妇女与风景所包容的秘密,“……浮世绘必定永远传递着亲密的情话。浮世绘的生命确实和日本的风土同在。” 浮世绘诞生在低俗的市井,现在却游走于“大雅之堂”的高尚人士之间;浮世绘中那些梳头洗脚、更衣沐浴、焚香逗乐、嬉戏调情的人和事已然没了踪影,而浮世绘本身却将恒久地流传。当那些原版画作成为被少数人拥有的珍品,当浮世绘所写照的社会发生了惊人的嬗变,这本收录了浮世绘最经典画作的小书,可以算是给浮世绘一个怀念。
  • 我们在此相遇

    作者:[英]约翰·伯格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本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式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这本书引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2.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美丽的地志学书写。约翰•伯格以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赋予现代城市以个人化印记和魔幻气息,最私密的写作和最彻底的虚构,却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内容简介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回忆录、散文或传记,而是一种混杂了这些文体的崭新文类,即NewStatesman所谓的“未来的文类”:“是虚构,但非传统小说;是作者的第一人称,但非回忆录;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终是立足于当下;是一篇无悔的告解,也是对感知与情感的深刻挖掘。”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 照镜子的人

    作者:海杰

    本书在摄影的话题之上,深入这些摄影家的创作、生活、转变以及对于作品的媒介属性与社会公共话题之间的 联系进行问答。同时,本书也涉及以下重要话题:摄影史,摄影教育,摄影与图片的分界,摄影的个体性,拍摄对象与拍摄者的关系,摄影的艺术与关怀之争,中国摄影的过度表达等常见病,对苦旅式拍摄状态的存疑,艺术拍卖,返乡,寻根潮,城市化进程,个人史,视觉训练…本书在提取被访者的艺术思想的同时,也着力于访谈的可阅读性。同时,试图进入摄影家的内心世界,将生活、经历等精神镜像与其作品所携带的影像诉求结合起来。 本书可说是“中国摄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抽样调查”。
  • 美的情愫

    作者:东山魁夷

    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澄明、亲切的感情。 ——川端康成
  • 我们同年生

    作者:大江健三郞,小泽征尔

    一位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今仍笔耕不缀的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先生;一位是先后担任过多个著名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活跃于全球乐团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两位享誉世界大师在世纪之交开始了一段对话——文学与音乐的对话。其实,更确切地说,那是一段艺术与人生的对话,是同年出生、童年埋下梦的种子、并最终摘得硕果的两位多年好友为读者展开的一幅精彩画卷。 “传承”、“锤炼”、“沟通”、“阐释”……一个个醒目的字眼鲜活地撞入视线,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惊喜与源源不断的感动。
  • 达·芬奇笔记

    作者:(意)达·芬奇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小说的艺术

    作者: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小说的艺术》,我们可以了解这位作家的艺术态度、风格、技巧,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想法。“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小说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能不同于哲学的智能,它不是从理论蕴含,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作者:蒋勋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 歌德谈话录

    作者:艾克曼

    本书是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系列之一,该丛书是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其译者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翻译家,译本是质量一流、影响很大、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代表了该名著在我国的翻译水平和译者的创作水平。每部名著都配以两类插图:一类是正文之前的彩色插图,大多是关于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珍贵图片;另一类是根据作品情节绘制的黑白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且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加之编者在每部译著中系统加入主要人物表、作者年表等内容,配合译者精当的注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和学习相关知识,使读者全面、深入、高效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歌德谈话录》是一部由艾克曼辑录和整理的有关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间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习常生活和处世态度,足一座“集聚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宝库”;它曾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是一部体味智者之言、走近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歌德的世界文学经典。   艾克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歌德晚年时最重要的助手和挚友。   入选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列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且是其中唯一一部有关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政治和一般文化理论的读物。
  • 美的焦虑

    作者:艾朗诺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 从文学到影片

    作者:[加拿大] 安德烈·戈德罗

    《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1988年巴黎初版,1999年巴黎和魁北克新版,法语版由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作序,中文版有法国资深教授皮埃尔•索尔兰作的新序。 本书从重新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点出发,将叙事分为舞台叙事、书写叙事和影片叙事,并结合早期电影叙事的形成和现代电影叙事的相关问题,阐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传播)模式,即“演示”和“叙述”,从而提出了作者独创的一种电影叙事体系。
  • 噪音太多

    作者:梁文道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