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米兰波尔迪·佩佐利博物馆

    作者:[意]玛利亚·特蕾莎·巴尔博尼·布雷萨,

  • 谷物03

    作者:[英]Cereal编辑部

    / 编辑推荐 / 《谷物03:空之禅》是《谷物》系列书第3本。在这里,你将漫步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京,于喧嚣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寻得一处静谧的暂避所;徜徉在温热舒适又梦幻的西雅图,听着自由之歌和阿拉斯加的故事,度过充实幸福的每一天;最后,你将沉醉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醉心浪漫的华尔兹和美味的面点,欲罢不能。一城一岛,一景一物,美即美,皆有意。请你放下重负,放飞心灵,放空自己,沉浸其中。 已出版:《谷物0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 《谷物02:深陷温柔生活》 / 内容简介 / ★《谷物03:空之禅》的旅行部分选取了东京、西雅图、维也纳三个地方,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出发,将当地的风景与人文全面展现给读者,尤其重点挖掘和探讨了原研哉、安藤忠雄、唐纳德·贾德等人的设计理念:空,无,去私人化、一切化,事物即事物,自然随意;空是对终极自由的追寻。 ★插曲章节精选鞋履清单,并继续介绍好品牌或人物背后的故事,HERMÈS凉鞋、卡尔·汉森家具、Our Legacy男装,以及贝尔蒙特生态农场、福戈岛,明示和暗示了“生活的艺术,艺术地生活”。 ★内附文学别册《周末》,以“自由”(freedom)为题,特约几位知名杂志撰稿人或作家,请他们畅聊自由有无限制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 / 关于谷物 / ★《谷物》(Cereal)是什么? 《谷物》(Cereal)是一系列关注旅行与生活方式的读物。2012年创刊于英国,美丽且有性格。中文版每3个月一本。 ★你将从《谷物》得到…… 好风景、好生活、好时光。 每本《谷物》分4个章节。3个地点:深度挖掘这些地方最值得了解的东西。1个插曲章节:介绍丰富我们生活经验的人物、品牌或产品。 精心打磨的文字、美丽的图片和设计,为你创造安静的时空,也为你的生活提供更多灵感。 ★为什么叫“谷物”? 它译自英文书名“cereal”,在英国,这是人们从小时候起,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吃到的脆脆的、带着奶香味的食物。它包装盒上的文字和图片,也在每个早晨的同一时间,带给人们很多知识和乐趣。而在中国,谷物也是最基本的食物。《谷物》希望像这些对所有人而言非常重要的食物一样,成为大家的好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 专属媒体 / 新浪微博账号:@谷物CEREAL 微信公众号:cerealchina
  •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美] 谢林·布里萨克,卡尔·梅耶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 女人与女红

    作者: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Thomas Bl

    在《女人与女红》一书中,作者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带领我们纵览艺术史中以女红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百年来,手拿针线的女人们一直是激发艺术家热情和创造力的题材之一,表现形式也变化丰富。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富家千金或出身贫寒,不论是圣经里的女性形象或是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无论是质朴的农妇或是卖弄风情的风尘女子,还有职业女性以及在假日研习刺绣的妇女,她们手中都放不下针和线。不管什么时代,她们在织布机旁工作,或是纺羊毛、编结花边、缝纫、补缀、刺绣和钩织。画家们不仅捕捉到她们在做女红时的神情与情感,还描绘了这些女人的社交生活。 本书收录的艺术作品力求凸显细节,将读者带入过去几百年的女性日常生活场景之中。艺术史学家、纺织史专家托马斯•莱希涅夫斯基将这些画作内在的关联性摘出来,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说明其中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不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是否已经丧失了女红的传统,这本书丰富多样的名画可以帮助读者重回旧时光,那就是:女人的手中紧握着针和线!
  •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作者:[英国]戴维•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由格拉斯歌大学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教授戴维•霍普金斯撰写,对与当代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20世纪的两大运动做了精彩介绍。南京大学教授、戏剧戏曲学博士吕效平作序推荐。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与其相连的艺术和诗歌——如安德烈•布勒东、马塞尔•杜尚、马克斯•恩斯特、约翰•哈特菲尔德、胡安•米罗和萨尔瓦多•达利等主要人物的作品——包含了令人难以忘怀(痛苦吓人)的激情和无政府主义的幽默和挑逗。达达被认为是叛逆和玩世不恭的,超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反资产阶级的,但是它更沉迷于稀奇古怪的事物。这两场运动都因其关注性欲、身份、恋物癖和惊悚而出名。
  • 故宫日历(2013年)

    作者:故宫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部 编纂,华胥 撰

    2013年,是《故宫日历》自诞生以来的第80个年头。农历癸巳年,生肖蛇。由于院藏文物中蛇的形象较少,因此这一版日历需要另辟蹊径。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 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山水画作之外但又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也是两周之间的间隔。这样的编排,是为了避免大量时代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品连续出现,造成读者审美疲劳,也是为了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
  • 伊斯兰:艺术与建筑

    作者:马库斯·海特斯坦(Markus Hatt

    《艺术与建筑:伊斯兰》追寻了伊斯兰地区的历史发展,突出了源自信仰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伊斯兰艺术与建筑丰富的艺术创造,从叙利亚的倭马亚王朝到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从奥斯曼帝国直至现当代艺术。
  • 故宫藏画的故事

    作者:余辉

    《故宫藏画的故事》力求根据历史文献和图像,从探寻作者的作画动机入手,形成一种深度揭示古画诸多内涵的研究手段和赏析方法,以改变平面解读古画的方式。可以说,有许多知名古画,虽然考证不出具体作者是谁,但是只要查证出该画家作画的大致时代,就能得知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关系就能迎刃而解,亦不难探知其作品在当时的历史作用和艺术影响。 如果把故宫藏画比喻为一个硕大的古代艺术迷宫,那么文献、图像和逻辑思维是进出迷宫最好的路线图。走进迷宫,是为了弄清迷宫,最后还要走出迷宫,去迎接到迷宫探访的客人,这都是为了感知古代艺术,触摸历史脉搏,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生活边界。
  • 伦敦国家美术馆

    作者:[意]达尼埃拉·塔拉布拉 编著

    这本书不仅通过世界名画来介绍伦敦国家美术馆,而且通过著名画家的生平来讲述欧洲形象艺术史的一部分,即十四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史。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十年风云激荡 ★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史家吕澎,兼具大历史感与真性情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现实逐渐碎片化的十年。 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那些行为艺术与新绘画之间的断裂,纸面行间与实地现场之间的断裂,国际语境与本土在地之间的断裂,社会巨景与个体意志之间的断裂。 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艺术是前瞻的。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或许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 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

    作者:[阿根廷]奥拉西奥•费雷尔

    探戈,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南美大陆的文化瑰宝。 作者奥拉西奥•费雷尔是一位著名诗人,作为阿根廷国家探戈研究院的创始人,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代表了探戈研究的最高水准,向我们解答了探戈音乐世界里最本质的问题,也向我们展示了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成为阿根廷的文化象征。 作者认为,认识探戈的本质,应该去追随它的足迹,不仅仅要从探戈的乐谱、录音、报刊档案中获取,更应该去倾听探戈人的心声,感受探戈的气息与味道。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致,本书图文并茂,摇曳多姿,具有非常强大不可超越的爱的力量,期待能为读者开启一次奇妙的艺术之旅。
  • 佛的足迹

    作者:张望

    摄影家张望从事佛门摄影十五年来的首次结集,汇集了他在联合国举办摄影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奥赛”中国组冠军等展览和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以及佛门信众在日常之中参佛、礼佛的记录性摄影佳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他这些年的佛教摄影历程。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认为“张望的镜头中,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
  • 美物抵心

    作者:赤木明登

    “究竟什么是美物?”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 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答案。 安藤雅信、真木千秋、小野哲平、山口信博、李英才…… 十年间,漆艺师赤木明登与好友们真挚直面,试着寻找答案,而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美物抵心》与漆艺师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灵且美》属于同一个系列,都是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美物抵心》是对“究竟何为美物”以及“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的叩问。十年间,赤木明登走访了十多位手艺人好友,与他们一同思考并探讨“美物”的本质。这些朋友中有陶艺家 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才;服装设计师真木千秋、约根•雷尔,等等。此书以手艺人的视角去发掘和论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
  • 就是要整理:生活

    作者:[瑞士]乌尔苏斯·威尔利(Ursus W

    生活是一团乱麻,但幸好我们还没有失去想象力。 让50万严肃的德国人捧腹大笑的神奇画册, 跟鬼才艺术家威尔利一起找回乐趣和对生活的热情,用整理改变世界! ................... ※内容简介※ 嘈杂的广场,拥挤的地铁,超市里没完没了的排队……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是否让你有一些不爽呢? 在本书中,鬼才艺术家乌尔苏斯·威尔利将带你逃离平庸的日常和无聊的现实,进入一个只有简单和秩序的异想世界。你有没有想过,灿烂的满天繁星也可以分门别类?水果沙拉里的各种食材竟然跳出来碗来,秩序井然地排队?呆板的集体合影,不用PS也能制造出爆笑的效果?在威尔利热爱整理的手前,没有一样东西是安全的,也没有什么改变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不仅是一本让“整理控”们乐不可支的实践手册,也能让被生活的琐碎和混乱磨灭了热情的人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 ※推荐语※ 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复杂的决策和疑问,判断事物的好坏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我们渴望简单和秩序……就是要整理,因为整理实在是太令人心满意足了! ——本书作者 乌尔苏斯·威尔利 在需要的地方做整理,多么无聊啊!但是如果在根本不需要的地方做整理,那就很有趣了,就像威尔利先生那样!” ——德国第二电视台《观点》(ZDF Aspekte)
  • 重返Wabi-Sabi

    作者:[美] 李歐納·科仁

    本書回到源頭詳盡地從歷史脈絡、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以及茶道文化等等,仔細說明了從古至今整個Wabi-Sabi的美學體系的發展過程、Wabi-Sabi如何衍繹成為日本最受推崇的(高雅文化)審美標準,以及日本人怎麼將wabi-sabi的美學落實在生活的事物之中? 作者也分享了二十年來自身觀察Wabi-Sabi的心境轉折,可以說是每一位想一窺wabi-sabi日式美學宇宙的讀者們,最完整、最正宗的入門指南。 「Wabi」?「Sabi」?還是「Wabi-Sabi」?Wabi-Sabi到底是什麼? 提到Wabi-Sabi一詞,一般人總會連想到萬物侘寂頹敗之美,而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則是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曾說過一句名言:在茶道的一切儀式與器具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掛軸。(掛在茶室凹間裡,通常是得道高僧留下的書法)這些掛軸普遍表現出充滿禪意的原則。作為日本茶道的一代宗師,千利休將「WABI茶」的意境發揮到極至。他一反當時奢華的茶文化,不用華美的茶器,而使用民間簡樸的茶器,回歸到茶對人內心的修持。甚至他設計的茶室空間狹小,外觀質樸,賓客要用爬的才能穿過小門進入茶室,在茶室裡,人可以隔絕於外界的困頓與煩惱,可以免除傳統社會價值束縛,創造出獨立的藝術觀與哲學觀。茶室裡的擺設甚至去除家具,直接在茶室地板上當著賓客的面泡茶奉茶,以詩意的方式營造出安貧樂道的意象。而千利休的茶道典範,也成為許多人引述Wabi-Sabi最經典的例子。
  • 雅典考古博物馆

    作者:(意大利)卢卡•莫扎蒂

    著者:卢卡•莫扎蒂: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爱好考古、绘画等,并对很多艺术品有精湛的研究和见解。 译者:陆元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译林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精通七国外语,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高深的造诣。
  • The Book Of Symbols

    作者:Archive for Research

    Handbook of visual experience An exploration of symbols and their meanings throughout history The Book of Symbols combines original and incisive essays about particular symbols with representative image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and all eras of history. The highly readable texts and almost 800 beautiful full-color images come together in a unique way to convey hidden dimensions of meaning. Each of the c. 350 essays examines a given symbol's psychic background, and how it evokes psychic processes and dynamics. Etymological roots, the play of opposites, paradox and shadow, the ways in which diverse cultures have engaged a symbolic image—all these factor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uthored by writers from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religion, art,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myth, the essays flow into each other in ways that mirror the psyche's unexpected convergences. There are no pat definitions of the kind that tend to collapse a symbol; a still vital symbol remains partially unknown, compels our attention and unfolds in new meanings and manifestations over time. Rather than merely categorize, The Book of Symbols illuminates how to move from the visual experience of a symbolic image in art, religion, life, or dreams, to directly experiencing its 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The Book of Symbols sets new standards for thoughtful exploration of symbols and their meanings, and will appeal to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artists, designers, dreamers and dream interpreters, psychotherapists, self-helpers, gamers, comic book readers,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searchers, writers, students, and anyone curious about the power of archetypal images.
  • 吉尔伯特&乔治

    作者:

    《吉尔伯特&乔治》内容包括摄影家评传、作品解读、相关文论、访谈、手记、年表等,较完整地剖析了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并拥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摄影大家。这些二十世纪艺术摄影界领军人物,他们给世界带来巨大视觉价值,树立起摄影的一个个新的标杆。
  • 觀看的方式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本書為麥田出版的《觀看的方式》改版書!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義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 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專業推薦】 《觀看的方式》是約翰‧伯格有關視覺藝術最具衝擊性的作品,是談論西方藝術主流傳統的社會角色,以及意識形態和科技如何薰陶我們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最簡練又最具挑戰性的代表作品。——英國里茲「三一與諸聖大學學院」傳播學院高級講師Lloyd Spencer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判斷。——英國藝術評論家Peter Fuller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英國作家兼評論家Geoff Dyer,著有《敘述的方式:約翰‧伯格的作品》(Ways of Telling: The Work of John Berger)等書
  • 古埃及艺术如数家珍

    作者:奥利维亚•佐恩(OliviaZorn)

    《古埃及艺术如数家珍》作者是德国博物馆埃及馆馆长、埃及艺术研究专家。他以专业的背景、浅显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迷人的,也是谜一样的古埃及艺术。书中有人也有神,有为人创作的艺术也有献给神的礼物。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宗教稳定和神的宠爱至关重要,神的宠爱能够保证世界的真理与正义。 如果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一份赠礼,那么古埃及艺术则是古埃及人给全世界的赠礼。古埃及人为他们的来生打造了一个瑰丽的彼岸世界,却让此岸的我们为之激动不已。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端和大量古埃及艺术作品的图片,按图索骥回到古埃及的尘世中,游走于神与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