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圣雅各之路朝胜记

    作者:啸声

    九世纪在西班牙今称孔波斯特拉的地方发现了耶稣基督爱徒雅各之墓,这一本义上的宗教举动,在当时推动了朝圣之路诸线沿途的社会建设和文化交流。这一罕见的历史现象,在法兰西和西班牙两国得到更集中、更强烈的反映,并因此为后世留下超乎今人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迹。朝圣雅各遗骸的活动,曾因时代变迁而一度冷落,如今却重新激发了西方的热情。走圣雅各之路,到孔波斯特拉朝圣,已经远远超出原初的宗教含义,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西方中世纪社会及其文化艺术,我们长期受到误导,未曾有过认真的研究,更不知道欧洲竟有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圣雅各之路。现在,正是走出误区的时候。本书作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国家派遣,到欧洲研究中世纪艺术;后来在十余次应邀访欧中继续这一研究,终于踏遍法、西两国圣雅各之路诸线的中古艺术遗址,并撰写出这部图文并茂的《圣雅各之路朝“胜”记》。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向我国读书界尤其是是美术界,首次介绍这条著名朝圣之路的中世纪文化艺术精萃。作者带领着读者,探幽访胜,了解西方中世纪人所创造的辉煌。 《圣雅各之路朝“胜”记》是讲述西方世界独特文化现象的专著。 《圣雅各之路朝“胜”记》是展示西方中世纪艺术精华的图卷。 《圣雅各之路朝“胜”记》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贡献。
  • 凡·高的树

    作者:[英] 拉尔夫·斯基 (Ralph Sk

    精选凡•高最具代表性的75幅以树为主体的作品,其中70张全彩图 分章节介绍凡•高艺术生涯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以树为主体的经典画作 书信摘选揭露你所不知的名作背后的故事及创作过程,更进一步了解凡•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一位油画家和素描大师。他创作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素描画和油画。这些画作多以乡村和城镇为背景,包括乡村的马路、树林、果园;城市的街道;小镇的公园以及城郊的花园。《凡•高的树》为读者介绍了凡•高的作品中以树为主体的佳作。 《凡•高的树》的第一章讨论凡•高痴迷于树木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讲解的是他早期在荷兰的画家生涯(1881 年4 月—1885 年11月)。这段时期标志他创作以花园、树林、林荫道上的树木为题材的油画和素描画的开端。 第三章阐述了凡•高对于素描和油画树木的兴趣不仅是在荷兰和法国的农村,而且也在城镇里,在他短暂的10 年画家生涯中拜访或定居过的村落、小镇和城市里。1888 年,他离开巴黎去了法国南部寻找新的乡村题材、更温暖的气候以及更明艳的颜色。 因此,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讨凡•高在普罗旺斯的农村和城镇遇到的那些独特树种时在绘画创作上的反应。树之于凡•高,是大自然的馈赠,足以成为伟大的视觉艺术的基础:“画家的责任是深入研究大自然,利用他的全部智慧,投入他的全部感情,最终让其他人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谛。” 编辑推荐: 相信《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这几幅作品大家都看过,没错,这都是出自荷兰后现代画家凡•高之手!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然而,在凡•高心目中,大自然占有非常浓厚的情感意义。能入他法眼的树木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动态力量和精神本质——一种“表现力和灵魂精神”。与他崇拜的众多19世纪的诗人一样[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他早期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凡•高以理想化的形式展现大自然,把四季的轮回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纵然生活在繁忙的小镇和城市,他也完全坚信,他的存在是基于乡村的生活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认为,最好的人生是常年在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人生,而没有哪怕一丝疑惑的阴影。” 尽管在他的毕生之作中,深奥和微妙的情感都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最明显的是在他运用鲜明的象征意义创作的画作中。他在这些作品中努力揭示特殊事物中的普遍性。因为对于他来说,播种的人是新生的象征,而开花的树则是希望的预兆。整体而言,在凡•高眼中,树木扮演的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因而,他的关于树的素描和油画作品都具有一种神秘的美。 《凡•高的树》全书通过75幅以树为主体的绘画作品图文并茂,用优美的文字告诉你如何看懂“凡•高”的画,通过凡•高的书信摘选揭露你所不知的名作背后的故事及创作过程,更进一步了解凡•高。
  • 中国纹样

    作者:[英]欧文·琼斯

    2015年《秘密花园》在中国狠狠火了一把,由19世纪英国设计师欧文选编的《中国纹样》也被大家争相转载,成为证明中国古人也玩涂色且玩地很好的绝佳案例。当时此书出版后,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堪称艺术史学者书房中最常见的一部书。如今我们将《中国纹样》内容全文翻译,并力图做到还原印刷,以飨读者。同时附上一本精心选编的涂色本纹样,让看完图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你可以好好尝试一把。 《中国纹样》: 首次出版于1867年,由欧文•琼斯根据南肯辛顿博物馆部分藏品和其他一些私家收藏绘制而成,图版共计100幅,并配以解说。 创意所在: 主书还原印刷所有图片,令读者可以欣赏到欧文最初所选作品的样态。 别册为24幅书中纹样的素色线描图,读者可自行填色,勾勒。 书的大腰封是中国青花瓷纹样,展开后可作为包装纸,也可任君发挥想象使用。
  • 胆小别看画 3

    作者:[日] 中野京子

    【内容简介】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是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代表作品《胆小别看画》系列第三卷。作者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被读者誉为逛美术馆、博物馆的必备指南。《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全部上榜日本亚马逊艺术类畅销书。作者以用精彩文字配合大量西方名画图片,带你畅游艺术史的殿堂,走进名画背后的历史秘境。全书22篇,每一篇都堪称一部精彩的短篇小说。 当你伫立在这些传世名作面前时,也许会惊叹于画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调和画中人传神的表情。但你也许并不知道,画家用尽毕生功力凝固在画布上的,除了人物、光影、色彩,还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和漫长历史,甚至包含着画家复杂的隐喻和心机,充满了刻意隐藏的象征符号。而这些奥秘,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感性,实在是难以参透。 《维纳斯的诞生》是佛罗伦萨画派巨匠波提切利的至高杰作,画中的维纳斯拥有成人的、曼妙的裸体,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切。只要站在这幅画前面,甚至能感到舒适的微风和清甜的香气……然而画面中为什么会出现象征缥缈无常的银莲花?作为美与爱之女神,画面中的维纳斯为什么有着极端的溜肩和凹陷的胸口?其实在维纳斯诞生的背后,是一个残忍而恐怖的故事。 想要充分领略名画之美,除了欣赏与感受,更重要的就是去“解读”。日本学者中野京子,从22幅传世名画中寻找蛛丝马迹,层层剥茧,以极富魅力的语言揭开每一幅名画作品背后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当你了解了画布背后的真相,察觉到人性之恶的存在时,便会由衷感到后背发凉,“细思恐极”。 ------------------------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 【编辑推荐】 继《小顾聊绘画》之后另一部有趣的艺术史大作,中野京子揭秘传世名画中隐藏的历史真相,画布背后的人心险恶让你细思恐极!全系列4卷,珍贵高清大图全彩印刷,逛博物馆、美术馆之必备神器!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幽默的语言风格不输小顾,深厚的艺术修养堪比蒋勋!艺术史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胆小别看画》在讲什么? ——揭秘传世艺术品光鲜外表下的“黑历史”,教科书上不讲的血腥真相。作者中野京子极富魅力的语言文字,讲述22幅传世名画背后的隐秘往事。这也是本系列作品名为《胆小别看画》的意趣所在。日本读者评论道:看过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后,才真正找到逛美术馆的乐趣! ▶《胆小别看画》有多好看? ——22个故事,就是22篇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阴谋、宫斗、死亡、无果之恋……传世名作的光鲜背后竟是一幕幕悲惨的现实与丑恶的人性,让你背后发凉,细思恐极!正如“罪恶”会散发出强烈魅力一样,恐怖也拥有令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只有感受过死亡般的恐怖,才能了解活着是多么可贵。请读者静静感受每一幅画的恐怖魅力。 ▶《胆小别看画》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极具收藏价值。《胆小别看画》是你逛美术馆、艺术馆的必备利器! --------------------------------------------- 【评论】 它们时刻地提醒我想起,不管是在哪个时代,艺术家这种生物都只能在这个无可奈何的、充满讽刺的世界里活下去这一悲剧。 ——村上隆(日本艺术家) 这是中野京子将名画的历史背景、自己的观点和批判交织在一起所创作的系列作品第三部。我本身对正统的艺术绘画并无多大兴趣,但作者的叙事时而幽默时而机智,同时将自己辛辣独到的眼光发挥地淋漓尽致,实在是高人一等。文章中巧妙地串联了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历史背景,深入挖掘了人性的阴暗面。 ——日本亚马逊读者Masami
  • 西方美的历程

    作者:程波

    这不是一本“象牙塔”中刻板的西方美学简史,更不是一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知识杂烩,妙趣横生的字里行间充斥的是鲜活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一以贯之的美学法则,美学、哲学、文学、艺术在整体的框架和线索中有机结合,它们相互解说,彼此对照,共同诠释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 浮世繪的故事

    作者: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表现百姓喜闻乐见的市井百态。《浮世绘的故事》主要讲述六位最有代表性的浮世绘大师的故事,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浮世绘的历史、工艺和三大题材——美人画、歌舞伎演员像和风景花鸟画。浮世绘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此外,浮世绘还对19世纪末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东西方美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作者:[意]斯蒂芬尼•祖菲(Stefano Z

    丛书“伟大的博物馆”共31卷,本卷讲的是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是意大利绘画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美术馆由始建于15世纪下半叶的布雷拉宫发端,经历几个世纪的风雨,在18世纪晚期改建成一座美术学院,成为学生观摩和研究古代大师作品的画廊。 馆内藏品以15至18世纪的伦巴第派和威尼斯派的作品为主,展现了北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其中不乏非常杰出的作品。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提香的《忏悔的圣杰罗拉莫》、海耶兹的《吻》等,均收藏在这里。
  • 设计真言

    作者:

    《设计真言》是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书中收录了《装饰的文法》、《一部现代家具设计和构造的篇章》、《句法的毁灭——无拘无束的想象——话语的自由之境》、《1914年工业联盟大会陈述》、《装饰性设计的原则》等文章。 《设计真言》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作者:Fred S. Kleiner

  • 新艺术史批评导论

    作者:[英] 乔纳森·哈里斯

    《新艺术史批评导论》围绕重要的当代艺术史家和批评家的核心文本进行考察论述,这些学者包括:T.J.克拉克、弗雷德·奥顿、格里塞达·波洛克、阿尔伯特·布瓦姆、艾伦·沃勒克和劳拉·马尔维等。书中的每一章讨论艺术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并追朔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相互作用。西方艺术史的机制与实践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艺术史批评导论》对这一变化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与评述。乔纳森‘哈里斯考察并论述了集结在“新艺术史”这个术语下的学者群体在艺术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梳理和区分出这些理论与早先的“激进的”或“批判的”分析形式之间的不同特点,探索了其他相关学科与艺代史传统的影响,并且将艺术史的观念和价值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 身体艺术手册

    作者:王庭玫

    它是一部身体文化的图像手册。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读到美术史,也能欣赏到身体之美。本书从西方美术发展史上的裸体绘画和雕刻中,精选出重要的裸体艺术名作300多件,依据不同的主题、内涵与表现风格编排,配上相关的“身体”艺术论述,让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阅读欣赏裸体之美。
  • 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者:黄永玉

    《黄永玉大画水浒》:艺术大家黄永玉以独特的水墨画形式画了142个水浒人物,配以另类的文字对水浒人物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可以说是怪生笔端,人物的形、神、貌、相各异。这部《大画水浒》堪称经典。 他用这种奇特的方式重新解说水浒人物,颠覆、解构、夸张、变形,把一部古典名著如此“大画”一番,令人捧腹之余,又有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憎。 “我准备木刻水浒人物的计划原本从1960年开始,刻二百幅木刻,二年完成的计划,可惜一幅也没有做出来,连二千多张卡片也丢了,要是那时候让我刻出来多好啊!”他说。 木刻没有,幸好这部书留下了。 我画“水浒” 黄永玉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是著名画家、学者,素有“艺术老顽童”之称的黄永玉先生,大家欢迎。 我这有本黄先生新出的书《黄永玉大画水浒》,里边有142幅图,画了142个水浒人物。黄先生用漫画和妙语的方式对水浒人物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可以说是怪生笔端,人物的形、神、貌、相各异。开篇第一页黄先生有这样一句感慨:“我准备木刻水浒人物的计划原本从1960年开始,刻二百幅木刻,两年完成的计划,可惜一幅也没有做出来,连两千多张卡片也丢了。要是那时候让我刻出来多好啊!”木刻没有,但是这本《大画水浒》留下来了。今天请黄先生来就是向大家讲一讲他是如何大画水浒人物的。我们表示欢迎。 黄:我一上台就紧张,跟朋友聊天,边喝茶边侃,聊上五六个钟头是可以的,到了大庭广众之下,我的联想力就没有了,幸好是坐着,要是站起来就更糟糕,所以我总是要先写个稿子。写稿子并不是代表我不会说话,如果问起我,我一定侃侃而谈,但要我自己来谈就一塌糊涂了。 “上场慌”是我根深蒂固的一个毛病。画“水浒”有什么了不起,那只不过是动手而已,但动口就不行了。所以只能讲……一些我自己画“水浒”的一些经历和有兴趣的东西。 在座的有很多“水浒”方面的权威,因为“水浒”的权威类型是各种各样的,念过的那些书有关于“水浒”的生活、 “水浒”的故事、“水浒”的武器,我在这儿谈“水浒”就是班门弄斧了。聊“水浒”也不是开玩笑的事,专家这么多,尤其在北京城,光靠胆子大、脸皮厚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画“水浒”是我的一个兴趣,如果在三四十年前说我这话,恐怕就要倒霉了。因为你凭兴趣搞创作是不行的。实际上,我这一辈子从事美术这一行当都是因为我对美术有兴趣。 “文革”时有位老先生在斗争会上批判我,说:“黄某人画画完全凭兴趣出发。”虽然当时我正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判,但心里也不免忖度他:“你这个老狗子要是平时对我这么说我一定请你撮一顿,一个人要是做一件事如果不是从兴趣出发,难道要从悲哀出发、从伤心出发、从愤怒出发、从失望出发吗?”做任何事都是要有激情、有兴趣的。我这个人就是从兴趣出发,工作起来像踢足球一样。如果有人问踢足球的人: “你累不累?”“当然累。”但踢的时候谁又想到累的问题呢?踢完了累得半死,问下次还踢不踢,回答仍然很肯定,“当然踢了,那还有什么话说呢?” 我在“四人帮”垮台后,在毛泽东纪念堂画了一幅大画,27米长9米高,就是纪念堂毛主席坐像背后的那一幅。画完后拿到烟台用毛线织出来,做完这个工作后很多人对我感到有兴趣了,认为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有位记者来采访我时问道:“你在画这张画时,心里在想什么?”我说:“已经画了八十多天了,天天画,就想能早一点儿完成它。”他说:“不不不,你画的时候想什么?”我知道他心里想让我说:“我一边画一边想毛主席。”这怎么可能呢?一边想一边工作,哪有这种创作方式呢,这会影响工作的。我就说:“很累,很忙,希望早点儿完成任务。东想西想一定要分心,我就是对这件事有兴趣,愿意把这幅画画好。这其实是个开心的过程,谁还顺得上想谁呢?再说这也不合常情,在工作的时候是不会去想什么任务,想什么神圣的东四。” 总之,兴趣是很重要的,谁都不会一天到晚在某种伟大的意义中过日子,都是在很具体的工作里过日子。 中国的说部里“水浒”是最大的,不分老少都能琢磨到它的妙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是大家熟悉的,当然比我们身边的东西更精彩、更动人。
  • 6-CD Set for Wright's Listening to Music, 5th and Listening to Western Music

    作者:Craig Wright

    More than any other music appreciation text, LISTENING TO MUSIC, 5th Edition,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and refine their listening skills. Wright covers traditional Western music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and integrates non-Western music throughout the text where appropriate, drawing comparisons between Western and non-Western musical cultures. Concluding chapters discuss popular music and its impact on musical globalization. Musical examples from each historical period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ir social context, giving students a broad sense not onl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iece, but also of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This chronological text offers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particular help in developing listening skills in three ways: First, a free "Introduction to Listening" CD comes packaged with each student copy of the text. This CD plays all of the music discussed in the music fundamentals chapters in Part I of the text, providing numerous demonstrations and quizzes, as well as an audio guide called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Second, Wright's text is the only one to provide Listening Exercises built into the book; a total of 47 Exercises delve deeply into the core repertory. Third, computer-enhanced Active Listening Guides and listening quizzes for all of the music in the text are available at no extra cost from the Thomson Schirmer website to further challenge and test your students. Get the whole lessons on http://oyc.yale.edu/music/listening-to-music/.
  • 摄影艺术论

    作者:林茨,王瑞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著作。作者超越了理论研究的传统写作方式来写这部《摄影艺术论》,他并非系统地去发掘、阐述摄影理论,或按照时间顺序去叙述西方或中国的摄影艺术发展及其特点,而是透过作者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以及透过将其与不同门类艺术(如绘画、影视)的比较,透过对大量资料(包括对摄影家及摄影作品)的叙述,阐明摄影这门艺术的属性及其特点。摄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界定,比如,在工业化社会,摄影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标志,是现代体验的主要成分;在20世纪,知识与权力、宏大叙事与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在学术界成为热门话题,此时的摄影也成为人们了解知识与话语争斗的图像;而在文化工业中,摄影则成为人们了解娱乐、广告所产生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方式。作者还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叙述了作为摄影图像的发展及其转变过程。在书中,作者以相当的篇幅,借助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将中国摄影置于历史中进行观察和描述,继而分析归纳。书中资料丰富翔实、鲜为人知;生动、富于见证的“图像”跃然纸上。加上作者的文字明快、妙笔生花,读来十分吸引人。对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摄影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客观、真实,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影像。
  • 世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作者:伊莎贝尔·格罗里奥-代苏歇

    《世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内容简介:当你期待孩子对如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艺术有兴趣,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那么,《世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告诉你如何激发孩子对世界艺术的兴趣?每个年龄阶段对世界艺术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伊莎贝尔•格罗里奥-代苏歇以长达15年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经验,汇集了30件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发问,是第一本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 海报: "第一套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入门书": http://www.amazon.cn/s?rh=i%3Astripbooks%2Cn%3A658409051%2Ck%3A%E8%89%BA%E6%9C%AF%E5%8F%AF%E4%BB%A5%E8%BF%99%E6%A0%B7%E7%9C%8B&ie=UTF8
  •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

    作者:Paul O'Neill

    Once considered a mere caretaker for collections, the curator is now widely viewed as a globally connected auteur. Over the last twenty-five years, as international group exhibitions and biennials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of presenting contemporary art to the public, curatorship has begun to be perceived as a constellation of creative activities not unlike artistic praxis. The curator has gone from being a behind-the-scenes organizer and selector to a visible, centrally important cultural producer. In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 Paul O'Neill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independent curatorship and the discourse that helped to establish it. O'Neill describes how, by the 1980s, curated group exhibitions--large-scale, temporary projects with artworks cast as illustrative fragments--came to be understood as the creative work of curator-auteurs.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biennials and other larg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the 1990s created a cohort of high-profile, globally mobile curators, moving from Venice to Paris to Kassel. In the 1990s, curatorial and artistic practice converged, blurr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ist and curator. O'Neill argues that this chan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atorship was shaped by a curator-centered discourse that effectively advocated--and authorized--the new independent curatorial practice. Drawing on the extensive curatorial literature and his own interviews with leading curators, critics, art historians, and artists, O'Neill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ator-as-artist model and the ways it has been contested.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 documents the many ways in which our perception of art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curating and the discourses surrounding it.
  • 愙斋集古图笺注(共3册)

    作者:周亚

    《愙斋集古图》是上海博物馆现藏的一幅长卷绘画,它通过绘画、墨拓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吴大澂当年收藏的金石文物。它的学术价值在于:1.图中数件青铜器器形及铭文从未见于历代著录;2.图中部分铭文及考释文字虽见于《愙斋集古录》及其他金文著录,但102件器物中53件器形从未曾刊布;3.图中吴大澂的部分题释可与《愙斋集古录》对比,有助于了解吴大澂的学术认识的形成及变化过程。 此书是周亚先生对《愙斋集古图》的笺注,对图中的题释文字标点句读,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注释。
  • 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

    作者:[明]周高起 董其昌著,司开国 尚荣编著

    《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史上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第一部宜兴紫砂专著。
  • 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

    作者:高士明

    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中国当代艺术家个案解读,ISBN:9787545209136,作者:高士明 著
  • 动画设计师职场成长秘诀

    作者:[美]大卫·利维

    无论你是初涉动画界还是为追求更好的职业前程,这本书都会为你在成为动画设计师的道路上指引着你。作者是一位屡获殊荣的导演和艺术家,凭借对该领域的详细研究,分享了动画界超过100位专业人士的建议,包括《超人总动员》的角色设计师泰迪·牛顿、《海绵宝宝》的导演史蒂芬·海伦伯格、《胆小狗英雄》的导演约翰·迪尔沃斯,以及来自PBS公共电视网、Nickelodeon动画公司、迪斯尼频道、美国喜剧中心频道、卡通频道的管理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