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中国传统色彩图鉴

    作者:鸿洋

    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中国传统色彩图鉴》以图鉴的形式,带你领略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的色彩艺术,了解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 艺术,怎么一回事?

    作者:罗斯·狄更斯,玛丽·格瑞菲斯

    《艺术,怎么一回事?》是第一本写给大家看的现代艺术入门书。《艺术,怎么一回事?》用最浅显的方法,以及最具亲和力的图文说明,介绍现代艺术的发展,让你找到欣赏的方法和乐趣。《艺术,怎么一回事?》让你认识30个1870年迄今最关键的艺术流派,鉴赏85幅选自世界顶尖艺术美术馆珍藏的经典杰作,认识110位重要的现代艺术大师。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现代艺术,追踪进展,《艺术,怎么一回事?》还提供丰富全面的全球艺术网站链接。
  • 手绘的创意日志

    作者:[美] 珍妮弗•纽

    你是否好奇那些艺术家们的脑子里都想些什么?《手绘的创意日志》的作者珍妮弗·纽带领读者开始一场精神旅程,进入日志作者的个人世界——这些充满偏执幻想的日志本里洋溢着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展现出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怎样记录每天的生活。 《手绘的创意日志》的这些日志让我们一起探究艺术家是如何进行观察、沉思、探索和创作的。把我们每日的生活记录在纸上的冲动是十分普遍的,但是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能够在写了几行之后坚持下去,希望这场精神之旅能为你的生活增添新的乐趣,能够给除作者之外的人带来灵感与视觉享受,快快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你的创意日志吧! 本书收录了众多不同背景的人所作的日志,展示各种不同的日志风格和技巧。观察和反思是几乎所有视觉日志的最主要核心,在它们之后是探索和创作。这些日志节选试图让读者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观察、反思、探索和创作的。同时也启发读者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世界、捕捉灵感。作者带领读者开始一场精神旅程,进入日志作者的个人世界——画家、环球旅行者、摄影师、建筑师、火山学家、歌曲作者、园丁、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等——展示各种不同的日志风格和技巧,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像他们这样记录每天的生活。这些日志节选让我们一窥艺术家是如何观察、沉思、探索和创作的。
  • 艺术和人文

    作者:F·大卫·马丁

    《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第6版)介绍了各类艺术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欣赏艺术的入门佳作,迄今已出至第6版。在美国40个州,被哥伦比亚等260余所大学用作教材。它以丰富的实例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艺术的基本要素,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欣赏艺术,获得更多的愉悦体验。书中更有大量思考题帮助读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每章末还附有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
  • 银饰珍赏志

    作者:唐绪祥

    本书内容集中于民族民间两方面的饰物精品,收入头饰、项饰、手镯、戒指、耳饰、挂饰、配件以及玉饰和牙雕。汉族饰物均为传统样式,同时也收入小部分出土饰物以体现内容的相对全面。
  • 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作者:(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克里斯多佛·詹姆士(Christopher James)把手工涂抹和古典摄影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本书必将成为古典摄影工艺方面全新的标准教科书。” ——迪克·沙利文(Dick Sullivan),Bostick & Sullivan公司的创始人兼共有人 “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它明确了历史上的各种工艺技法,古典摄影技术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非银盐摄影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不仅细致地解释和探讨了经典的摄影技术和材料,还针对当前喷墨印刷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地对现有的工艺进行了推广和改造。” ——朱迪·西格尔(Judy Seigel),《后工厂摄影杂志》的创始人兼编辑
  • 藏书票风景

    作者:吴兴文

  • 蓄墨小言

    作者:周绍良

    《蓄墨小言》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记墨的书始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的《墨谱》一卷、李孝美《墨谱》、晁说之(一说是其弟贯之)《墨经》,以及何蘧《春渚记闻》里面的记墨部分都是。但这些书的内容往往涉及墨的各方面,如墨的历史,制造的方法,制墨名家的事迹,墨的名目、制作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并不限于记载墨的本身,更不是专谈藏墨的。到了元朝张寿《畴斋墨谱》(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见吴昌绶《十六家墨说》)和陆友的《墨史》才侧重记载历代制墨家和他们所制的墨,但尚不是专门记载藏墨的著作。如张寿就记载他的朋友杨好谦请他试墨数十笏的事,可见还是把墨主要作为写字的工具而不是供收藏的文物。再后到了明代,如书家邢侗好墨,《十六家墨说》里刻有他的《墨谭》和《墨记》,记载了他自己所藏和见闻所及的墨。他的墨有的是藏而不用的,如罗小华署有辛亥年号的墨,据说“弹之铿铿作金石声,色理阁然,钻之弥坚,即烦博浪一击,不能骤碎,然亦不欲研磨。宝若躯命,再三十余年,拟作河间圹中殉,不复令从世代间磨人”(见《十六家墨说》上卷十一页)。同时他也记载了磨试程君房墨的经验。先试的是“妙品”和“重玄”,说它们“入目色泽无异时工,磨而试之,勃然五色云起凤池之上,坚而能润,黝而有光。余求所谓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今始见之”(同上十五页)。后来知道“妙品”尚是程墨的下乘,他就又试“寥天一”(或“非烟”),“旋洗端砚,注水涓滴,试磨一线。紫烟上浮,神王气清,精光射目。其视‘重玄妙品’迥出天渊”(同上十六页)。可见他对墨也还是既藏也磨的,这就是说,他并没有把墨纯粹当做收藏对象来对待。此外明人项元汴《蕉窗九录》里有《墨录》,麻三衡《墨志》里有《系氏》一篇记载墨工姓名,《稽式》一篇记载墨的名目,然而也都还不是专记藏墨之作。
  •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作者:薛恩伦,李道增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 自己的世界

    作者:陈侗

    本书是关于法国当代生活文化艺术的游记,作者陈侗到法国实地考察了40来天,具有大量的原码感受,原书中配有作者拍摄的图片。与其它游记不同,由于作者从事中法艺术出版交流多年,本书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与法国的艺术出版有关,作者以游记的轻松手法,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法国的艺术书店、出版社、艺术大师等与艺术出版有关的人与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世界”。
  • 浪漫主义的先声

    作者:鲁仲连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博物馆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个城市的眼睛,它可以点亮人们的心灵之灯。去巴黎,您会不去卢浮宫?游伦敦,您多半会走进大英博物馆。在拜占庭精神的沐浴中,在艺术中呼吸,感受理性的光芒、自由的张力(《艺术平台系列》)……这一切,都会让您的想象在图片与文字之间无边蔓延,这是我们的努力所在:与您一起来一次艺术之旅!而且,在那一天,当您准备妥当、整装待发时,她还可以充当您行程的完全指南。
  • 在拜占庭精神的沐浴中

    作者:鲁仲连

    本书辟有专文。谈论如何参观博物馆和领备各地区的艺术特色,另以专栏报道重要的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特殊作品的轶闻趣事、艺术小常识。它既是欠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也是我们期望读者观察博物馆时,因之而获得最大收益的法宝。   本书按地理区域划分章节,是考虑参观者的交通便利;选美术为主题,则是满足多数读者的需求。参观博物馆须知,诸如地图、住宅、交通、开馆时间等,固然巨细靡遗;各馆之历史背景、建筑风貌以及著名典藏品也都有详尽的介绍。
  • 中国绘画史

    作者:郑为

    中国绘画史:插图本,ISBN:9787200057843,作者:郑为著
  • 插画设计基础教程

    作者:劳伦斯·齐格恩

    本书致力于为插画家、设计师以及插画设计的业内人士提供一本内容详尽、题材广泛的设计指南。本书探讨了创意的生成、主题的诠释和模拟及数字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它对插画设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为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阐述了寻求创意、诠释主题和提升自我的途径,同时探讨了插画设计的数码技术与模拟技术领域所涉及的实用性、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
  • 荒岛音乐

    作者:(德)彼得·鲁齐卡

    身为作曲家、指挥家、剧院经理人的彼得·鲁齐卡向德国66位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和有声望的音乐爱好者寄出了表格,询问他们要带到“荒凉孤独的岛屿”上去听的著名音乐作品,并找出作品的精华,找出音乐中的“历史性时刻”的演出。本书中,人与人在经典唱片的回声中相遇了。
  • 修补裂痕

    作者:伊凡·休伊特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 中国京剧衣箱

    作者:刘月美

    印张:49;插页:4;
  • 故宫古琴

    作者:郑珉中

  • 中国最美的书

    作者:中国最美的书评审委员会

    “中国最美的书”是每年一届的评审活动。至今已第四届。 和一些图书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话题制造与选题出书不同,中国最美的书从评审机制到评委组成,就保证了“最”的公正性。 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是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设计家吕敬人、日本设计家杉浦康平、德国设计家柏林出版社的制作总监雷娜特等,都是这项评比的评委。 引以自豪的是,近几年,中国连续在“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获得大奖,因此,中国最美的书,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在看过太多功利设计之后,发现这个领域设计家们锲而不舍、精耕细做,为着那种纯粹的美以及近乎虔诚的对待书籍的爱,不免觉得,放弃对美的追求与要求,是多么傻的一件事情啊!
  • 禅宗美学

    作者:张节末

    该书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玄到禅的历史转换做了别人基本没有做过的研究。作者从比较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国玄学所接纳的过程,并试图在与西方现角学的比较语境中揭示禅宗审美经验的特质;还运用还原式描述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禅的感性经验人手,勾画禅宗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和心理特征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