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毕加索画传

    作者:读图时代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本系列包括毕加索、凡高、高更、达利、雷诺阿等画家的画集和小传,图片精美。世界顶尖艺术大师们的传记及代表著成名著及他们每人在重要时期的照片。书中详尽介绍大师们的性格、爱好、私人生活片断及对整个人类艺术的贡献。
  • 莫奈画传

    作者:中流编著

    莫奈于1840年10月14日生于巴黎,一度随父亲居住在海边小城阿弗尔做杂货买卖,自幼就厌恶学校,视为“监狱”,像个流浪汉成天流连在海边。他说:“我愿永远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涛之巅。”他喜欢画画,15岁画的画就已挂在布丹的画框店展出,并得到布丹的忠告:“当场直接画下来的任何东西往往是有一种你不能再在画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笔的生动性。”布丹的忠告渗透了莫奈的灵魂,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画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在他19岁时来到巴黎,父亲希望他进美术学院受教于著名画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绝学院派教育而流连于各种画展,并和一些反学院派的青年画家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莫奈没有逃避兵役,他被编入非洲军团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虽极为艰苦,但对青年画家来说是美好的两年,因病被父亲赎回法国,又在家乡阿弗尔海滩作画了,在这里结识了热爱大自然的画家琼坎。莫奈说:“从那时候起,他成为我真正的老师,他完成我眼睛观察事物的教育。”
  • 莫奈艺术书简

    作者:(法)莫奈

    在当代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克劳德•莫奈,依然十分耀眼。可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他的现实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借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他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直到最终取得了成功。本书收集了莫奈的两百多封艺术书简,几乎全部的画作,真实地展现了这位印象主义之王的真实内心,记录了他的悲伤、失意、高兴、绝望、振作的一生。
  • 达利谈话录

    作者:[西] 萨尔瓦多·达利 等

    这是一本达利谈论艺术的理论式的书籍,同时这本书本身又是一本艺术书。全书记录了达利的十次谈话,另外还选取了大量的达利作品和专家对达利的评价。达利是个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给传统的艺术风格以巨大的反叛,他的成功,被人认为是非理性的成功,他恃才傲物,偏激狂妄,把世俗打得落花流水,不论是他的绘画还是雕塑、摄影、戏剧都给人们以振聋发聩的感觉。
  • 凡·高图传

    作者:罗田,付严嵩,马跃

    本书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经典作品解析、资料链接、名人名言栏目和附录,精选3余幅与凡·高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凡·高的传奇人生、人格魅力、心路历程及辉煌成就。全书整体节奏张驰有度,以凡·高一生中破坏——创造——再破坏——再创造的艺术创作历程及其画商、牧师、画家的职业变换,到最终成为现代艺术的伟大先驱的人生历程为主旋律,使读者看到一个真实本色的凡·高,并
  • 梅庵琴人传

    作者:严晓星

    梅庵琴派是民国初年崛起的新的古琴流派,在琴坛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一部纪传体的梅庵琴史,以已故的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程午嘉、刘景韶、吴宗汉、陈心园、朱惜辰等四十位琴人的跌宕人生,描绘出百年来古琴艺术飘零传续的缩影。同时以《待访录》提供未能入传者的线索,以《梅庵琴派系年》补纪传体之缺。本书之写作,参考的文字资料不下二百余种,包括书信、日记、档案、未刊手稿、旧报刊、地方文献及各类古琴资料,兼有口头采访,披露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配有近两百张的珍贵图片,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面世。本书由九十年代《读书》十大作者之一的辛丰年先生作序,著名古琴家丁承运先生题签。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推荐并盛赞:“作者做到了力求言必有据,公允平实,许多资料又鲜为人知且极其重要,没有时下常见的浮夸、庸俗吹捧的风气,写法也颇值得称道。”
  • 凡·高

    作者:[荷] 凡·高 著

    书的内容选择自凡·高给弟弟提奥写的书信,这些书信令人惊叹地展现出凡·高激情悲壮的生命历程。它们是凡·高一生的真实写照,记述了他渴望和绝望的一生。 编者根据凡·高书信中提到的他的作品及一些画家和作家,插入了相关图画和照片二百四十余幅,并从大量美术史论著中节录了相应评论作品六十余则排在边栏,另还插入凡·高绘画代表作品彩版二十七幅。
  • Lust for Life

    作者:Irving Stone

    No artist has been more ruthlessly driven by his creative urge, nor more isolated by it from most ordinary sources of human happiness, than Vincent Van Gogh. A painter of genius, his life was an incessant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discouragement, madness and despair. Lust for Life skilfully captures the exciting atmosphere of the Paris of the Post-Impressionists and reconstructs with great insight the development of Van Gogh's art. The painter is brought to life not only as an artist but as a personality and this account of his violent, vivid and tormented life is a novel of rare compassion and vitality.
  • 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

    作者:马波,王凯东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虽然,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本系列包括毕加索、凡高、高更、达利、雷诺阿等画家的画集和小传,图片精美。世界顶尖艺术大师们的传记及代表著成名著及他们每人在重要时期的照片。书中详尽介绍大师们的性格、爱好、私人生活片断及对整个人类艺术的贡献。
  • 奢侈

    作者:[法]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

    全球奢侈品业最中心人物的切身观感与记录 融合家族、品牌、集团、金钱、权力、荣耀、传统、创意、人性、欲望、品质与美的体认与书写 一本于时间源头理解奢侈本质的品牌传记 一本朴素手艺精神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商界教科书 一本纵横年代、地域视野,探讨美与创意之源的格调典范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布朗卡特进入奢侈品行业,并空降到爱马仕这一豪华的星球。此书是他2009年从爱马仕离任后以日记体呈现的回忆录。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在爱马仕担任CEO期间与全球各界名流的交往和这个行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通常断断续续写于旅途与公差途中。无论如何,此书的中心仍然 是爱马仕这个奢侈品王国,它的理念、它的工匠、它的神秘,及展现在作者眼中的它的魅力和灵魂。
  •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

    作者:(美)雅瑞安娜·哈芬顿

    “天才的艺术家”之外,毕加索是一个怎样的人?金城出版社新引进的《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一书,剥掉笼罩在他头上的神秘光环,从生活的角度复原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毕加索:艺术天才对社会充满恐惧和仇恨,喜欢在情人之间挑斗战争,不断偷情,以此为乐。每个跟他有关系的女人的命运都是那么悲惨——不是疯了,就是死了。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了不起、最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他的宿命就是超越个人的幸运得失。本书描述毕加索的一生,不仅仅是他的感情际遇,还是一段跨越了91年生活的创作和毁灭的非凡之旅。这个偶像化的艺术家,他的传奇和巫师般的魅力已经毋庸置疑,可是在崇拜、幻想和不知疲倦的背后,其实并不轻松。事实上,毕加索内心的创造天性与毁灭天性之间的挣扎正是他生活的核心。而这二者之间的挣扎也正是本书的核心。毕加索作为创造者的一面是博大而光辉的,他丰富的创造力近乎神奇。毕加索的形象和幻想不但给艺术界,而且给整个20世纪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他作为毁灭者的一面却是个悲剧,所有与他有关系的女人的命运都是那么悲惨:第二个妻子、孙子、多年的情人特蕾丝先后自杀身亡,结发妻子精神失常,《格尔尼卡》时期的情人、艺术伴侣朵拉玛尔精神崩溃——这些只是曾经亲近过他毁灭性性格的一部分人。有超乎人想像的大量证据说明毕加索是个毁灭者。 作者哈芬顿是作家、演说家、宣传家,现居美国,出版过多本国际畅销书,还被拍成电影。为了撰写本书,她本人和研究助手亲赴巴黎、巴塞罗那、法国南部以及其他能够找到毕加索生活的见证人的地方,进行了数百次的采访记录。这些没有被毕加索神话蒙蔽眼睛的见证人尽管起初不愿意讲,后来还是在采访中向我们吐露了天才毕加索的黑暗面的种种事实。
  • 这就是莫奈

    作者:[英]萨拉·帕普沃斯,奥德·范·莱恩

    风格独特的插画、精炼优美的文字, 以全新的视角品读莫奈色彩绚丽的艺术与人生 .................. ※编辑推荐※ ☆ 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 ※内容简介※ 他曾经失意、贫寒,但从未丧失信念。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声名日隆,但从未忘记那些像自己一样走在漫长道路上的画家朋友,更未忘记,那个以自己的画笔为人们带来快乐的幽默小伙。他的风格创造石破天惊,他的刻苦勤奋堪为表率。因为活得够久,所以毁誉参半,从艺术界的前锋摇身变作权威,总会有人抱怨挡了自己的路。然而路从来都只能自己开辟,就像晨雾里的海上日出,含混暧昧之中一道橘红的光,连通观者和初升的太阳! 他对世界的进步和新鲜事物总是满含激情,火车站、新街区、工业化的城市。但是,战争、动荡流离的生活、亲眼看着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谁能无动于衷,而不渴慕宁静和快乐的田园时光。所有这些感情,在晚年挥写成一池池光影迷离、黯淡忧郁的睡莲。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莫奈画出了他的“印象”……
  • 欧姬芙

    作者:[美] 霍格瑞夫

    欧姬芙,美国女画家,1920年代在纽约崛起,至1986年辞世,一生作画八十年。她从31岁成为职业画家,一直画到生命终了,创下美国艺术史上第一个女性个展的纪录。这本书讲述的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的一生。
  • 弗里达

    作者:[美]海登·赫雷拉

    弗里达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画家。 她一生磨难,曾接受过三十多次手术,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依旧成绩斐然,作品价格更高居全球女画家之首; 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又吸毒、酗酒、双性恋,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 她和她的丈夫相爱,却彼此不忠,过着互相伤害的生活; 她渴望重生又迷恋死亡,永远用挑衅的表情,掩盖着孤独而沉重的灵魂; •••••• 本书诠释了她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的传奇一生。 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毕加索
  • 论美术的现状

    作者:[法]让•克莱尔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 书法谈丛

    作者:刘涛

    本书就中国古代书法中有关问题,拈出而成多个选题进行讨论。虽然谈论的是书法问题,但由于作者历史学者的出身,具有史学眼光和史识,因此同时借鉴相关历史、古汉语、文字学等父母的知识,使文章很有内涵和厚度,不仅学书法者能从中受益,而且历史学爱好者、对古文字感兴趣的人,也会从中受益。
  • 室内设计师专用灯光设计手册

    作者:露西·马丁

    如何判断何种灯光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室需要,应该使用向下的灯光?向上的灯光?地面射灯或是墙面射灯?应该选用何种类型的灯泡?在哪里使用? 露西·马丁编著的《室内设计师专用灯光设计手册》为室内设计师提供了200多种设计方案,这本实用的设计师手册将向你展示灯光是如何改变居室效果的。 《室内设计师专用灯光设计手册》的内容既包含了灯光技术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光源、强度、方向、角度、色彩、控制等等,也包含了灯光装置的外观与设计,从台灯到枝形吊灯应有尽有。《室内设计师专用灯光设计手册》还一一列举了不同房间的灯光设计重点与要点,展示了居家灯光设计中所需的各类照明需求,以及最佳设计方案。
  • 旧锦翻新样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旧锦翻新样,ISBN:9787108037992,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 图像与观看

    作者:谢宏声

    本书的关注点可以说是视觉文化的中心议题——图像与观看,作者将观看的理论与历史纳入客观世界图像形式的变迁之中,在涉及面极广的论题下搭建起成熟而严密的阐释结构。技术的演进和观看之道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使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本来作为人类最直接而简单的感官反应背后的意义。无可否认,各种媒介的介入使图像以更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不光是艺术史范畴内视觉的变革,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作者立足时代背景,通过对观看背后的各种机制与理论的分析,结合丰赡的例证和图像资料,精彩地完成了国人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一次尝试。
  • The Age of Insight

    作者:Eric R. Kandel

    A brilliant book by Nobel Prize winner Eric R. Kandel, The Age of Insight takes us to Vienna 1900, where leader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art began a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forever how we think about the human mind—our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s and emotions—and how mind and brain relate to ar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Vienna wa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Artists and scientists met in glittering salons, where they freely exchanged ideas that led to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Kandel takes us into the world of Vienna to trace, in rich and rewarding detail, the ideas and advances made then, and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toda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led the way with its realization that truth lies hidden beneath the surface. That principle infused Viennese culture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other pioneers of Vienna 1900. Sigmund Freud shocked the world with his insights into how our everyday unconscious aggressive and erotic desires are repressed and disguised in symbols, dreams, and behavior. Arthur Schnitzler revealed women’s unconscious sexuality in his novels through hi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ior monologue. Gustav Klimt, Oscar Kokoschka, and Egon Schiele created startlingly evocative and honest portraits that expressed unconscious lust, desire, anxiety, and the fear of death. Kandel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se pioneers—Freud, Schnitzler,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inspired by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in turn influenced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chool of Art History to ask pivotal questions such as What does the viewer bring to a work of art? How does the beholder respond to it? These questions prompted new and ongoing discoveries in psychology and brain biology, leading to revelations about how we see and perceive, how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respond to and create works of art. Kandel, one of the leading scientific thinkers of our time, places these five innovator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st art of Klimt, Kokoschka, and Schiele, as well as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Freud and Schnitzler. Reinvigorating the intellectual enquiry that began in Vienna 1900, The Age of Insight is a wonderfully written, superb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tha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It is an extraordinary book from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neuroscienc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