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人在故乡为异客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少小离家老大回”。大胡子比尔·布莱森年轻时离开故乡美国,漂到英伦三岛,做编辑写书成家生子,乐不思蜀。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又举家迁回美国,却发现时移世易,保留在他年轻记忆中的美国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他虽人到中年,眼光仍如稚子一般天真烂漫。在他眼里的美利坚故土,处处皆新奇,事事皆文章。于是,在《人在故乡为异客:二十年后返乡手记》中,我们见识到美国生活中不为中国读者常见的点点滴滴,布莱森用他的文字让我们如临其境。待你阅读完后掩卷回想,一幅美国普通人生活的长卷便在你的脑海里慢慢展开。 《人在故乡为异客:二十年后返乡手记》中的这七十篇精彩短文的合集可说是布莱森抒写美国的作品中最至情至性的。它涵盖了作者与美国重逢后五昧杂陈的心情,以及他力图重新认识美国的“歇斯底里”的过程。就在这种夹杂矛盾、掺和恐惧、带着惊喜、充满诙谐的省思下,布莱森也找到了一条回家之路!最吸引读者的仍然是他的招牌俏皮文字,冷不丁地在结尾处挠到读者的笑穴,让你忍俊不禁喷饭之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手不释卷。
  • 那莲那禅那光阴

    作者:雪小禅

    《那莲那禅那光阴》是著名作家雪小禅最新散文随笔集,这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重返心灵净土的随笔集,以独特细腻的视角、幽美清新的文字,书写了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美与爱。《那莲那禅那光阴》笔调承继一贯的雪氏风格,热烈而安静,豪放而细腻,娓娓道来爱情的美丽、生活的味道、四季的气息、植物的妖娆、书法的气质、城市的姿态……看似平静的文字中暗藏着俗世中生命的禅意。
  • 马未都杂志

    作者:马未都

    《马未都杂志:出门》收录了《大马趴》、《土耳其(一)》、《大巴扎(一)》、《特洛伊木马》、《温莎城堡》、《温莎大火》《艺术的本源》《大英博物馆》……《马未都杂志(出门)》由马未都编著。 杂志这个今天被叫滥的名字实际上出现得很早。宋朝人把零星记载的传闻、逸事、掌故等笔记合集出版叫做杂志,著名的有北宋江休复的《嘉祜杂志》,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这些书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今人读来,许多小事仍让人唏嘘长叹。
  • 羊吃草

    作者:西西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西西1980到2013年三十余年间散文43篇,其中下编二十余篇文字是首次结集出版。西西的散文中没有装腔作势的高调,有的是朋友式的亲切平和,她的文字发出的是不卑不亢的美妙声音。西西的散文往往以专栏形式,刊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有的写生活,有的谈阅读、谈画、谈音乐,或者一段文字,拼贴一幅画……无论是什么特定的栏目,始终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平实、朋友家常的语调,这语调亲切,富于情趣,时见独特的角度、奇妙的想象。
  • 食色

    作者:蔡澜

    美女与美食,天生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概念。 乐天逍遥、玩世不恭的蔡澜,一生几乎只专注于对美食和美女的开发、鉴赏、品读。他欣赏的女人与尝过的美食不分伯仲,都有同样令人难忘的美好。 本书从大食姑婆到韩国伎生宴,从美食女主播到好友冯小姐,蔡澜讲述美食与美女的种种纠缠,感受味蕾与视觉的饕餮盛宴。 有美食入口,有美人入心,人间乐事,不过如此。
  • 客观

    作者:方方

    作家方方的旅游行记,“客观”取意“一个过客的观望”。一个过客的观望,见识多半是浅浅的,但感受却一定是鲜活的,知道得太多,常常无从说起,而一知半解者,却因为无知和好奇常会引发出无限之联想及其感慨。分“印度”和“埃及”两部分。
  • 熊秉明美术随笔

    作者:熊秉明

    《熊秉明美术随笔》收录关于熊秉明的美术随笔数十篇,用他独特的文字来为你解说一个艺术的世界。宗璞这样说熊秉明: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熊秉明的书便是如此。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熊秉明。
  • 无关岁月

    作者:蒋勋

    《无关岁月》是一本散文随笔,选取了蒋勋由一九八四年起出版和发表的经典散文佳作,描写的内容以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和事、旅行中的见闻以及对早年台湾生活的回忆等为主。《蒋勋:无关岁月》中大部分的主题都较贴近生活,文辞优美,描写细腻动人,感情自然真挚,亦展现了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是对蒋勋散文作品的最佳总结。
  •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作者:[法]卢梭

    该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剖白和总结,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向往。 该书写作于1776年秋季,作者在1778年搬到吉拉尔丹侯爵向他提供的埃默农维尔山庄的新居,仅居住了一个多月,7月2日上午在山庄散步回家后,突感不适,病情急剧恶化,来不及抢救,于11时与世长辞。这一年多“孑然一身,没有兄弟,没有邻人,没有朋友,没有可与之交往的人”的日子里,作者还在记述他散步中的“梦”。写作此文时,作者已经垂垂老矣,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心境恬淡,十分悠闲。
  • 小麦的穗

    作者:蔡小容

    懂得生活,才是真正的知性。每一天都感受着静夜和清晨的色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重现所感知的色调。这一辑的“知性女人系列”带来三本书——《小麦的穗》、《爱与伤奔涌不息》、《不一样的生活》;带来三位女性——蔡小容、王鹤、扫舍的生命观感。她们在生活的间隙写下文字,细水长流地积累着,读城市,谈艺术、书籍和电影,聊女人的故事,叙说她们的生活本相。《小麦的穗》有一种学识凝聚的沉郁气韵。小容特有一种文字的敏感,由言语而及人事,寻找到一种理解世态人心的入口。她析解他人的文字,体谅他人内心的幽微之处,这一份私人阅读笔记,便多了一份通透与理解。个人生活的叙事透露出一种生活的路径。对于当下的处境,她说:“剩下的是现在中年的你,世界静了下来,没人跟你说话——像年轻时那样说话,做伴的唯有多年累积的不如意,前路可期的加倍的荒寒,以及各种病痛。”然而,因为活得真实,生活自有一种底气。她对生活的描摹有一种摄影机的魔力,城市里头的剪影,记忆中的时光,都淡淡地呈现出来,笼罩着温暖昏黄的光线。她的笔下、心底里会关注着别人,在意他人的力量,然后融化为自己的力量。这样的真挚常常也诱惑着读者回味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爱与伤奔涌不息》有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犀利。因为长期的职业训练,叙述中有一种深味人事回环的敏感,一份体察苦心经营的老到。 这本书是借“她”之事,道一己之见,贯穿始终的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追寻民国才女的倩影,回味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解读一个个时代弄潮儿在历史浮沉中的苍凉和苦辛。陈衡哲、杨绛、沈祖棻、庐隐、苏青……饱历人情冷暖,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走向。捕捉那些屏幕前的光耀和暗影,她们在镜头内外演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充斥另一种对际遇的无奈和惘然。还有那些舞动在字里行间的女子,又是怎样的心思细腻,碰触着同为女人的神经,那些震颤最是动人心魄。时空变换,不变的是人心深处的根本追寻。《不一样的生活》是华丽的,但它少了些许法国般的绚丽,而增添了上海的柔美与温婉。扫舍丰富的人生经历,支撑起她观察的高度,有一种静心思考的睿智,多了一份坚韧和绵密。扫舍挚爱那些青砖黑瓦,爱到把它们藏进背包一起行走。从成都的街道写到上海的弄堂,她说“城市能伤我们,是因为我们对城市有爱,我们因为爱它而伤怀。要迷茫很久,我们才懂得城市对于我们,其实是一个漫长婚姻中的爱人”。她早已把生活嵌入城市,记忆的碎片洒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的光影映照在街巷的斑驳灰墙上。扫舍写她与画,与画家,与小物件的故事,却可以发现她追求艺术,更追求艺术的生活。正如她在意观展的习惯,享受在潘家园的游荡,在“789”的倾听,因为在她看来艺术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活相连接的。她写电影,从细小的生活场景,到那些突然而至的冲击和血腥,始终关注着“个体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关注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三位知性的女子摸索着生活的肌理,品砸生活中的人、事、物,固有迥异的角度,却有相似的旨趣。写艺术,写的是生活的另一面,是个人的欲望与梦想的出口。写城市,是理解一个城市的积淀与风格,觅得一种都市生活的从容和自如。写女性的时光,在于知悉生活的处境与心境,年华易逝,逝去的却不仅是容颜。她们并不尝试消解与弱化一些真实,王鹤说“大大小小的困窘、失意、失衡、刺激,我们就算不是每天经历,至少也会随时听到、看到,它们不是生活的枝枝蔓蔓,可以随手砍削,它们就是生活本身,硬而重,体量也大,挪不动也绕不开。”她们定格的瞬间把人生生地拉进残酷的现实。然而,她们的文字却依然把人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都曾经历或亲见那些个操心劳力。生活中从来是有幸福涌动,也有遗憾晦暗,许多的经历品来不一定都会回甘。动人心魄的是历练得来的透彻与智慧,对生活中的知人阅世。王鹤喟叹“人人都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有时候是扳不过身边的“局”,有时候,则拗不过自己的心。” 知性是对细节的体会,是对隐藏其中的幸福的追寻。那其实是女性生命的本能。小容说,“从前,现在,都是有意义的,即使不完美,即使现在比从前完美。抽掉任何一截,都残缺了一部分,因为我们认真书写的生命,并没有哪一截是浪掷过去的。”
  • 饕餮书

    作者:蔡珠儿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它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存在文化里。但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所以“饕餮之徒”绝非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本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头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它总是不停地咀嚼时间,分泌意义。
  • 书砦梁山泊

    作者:虞云国

    本书收集了作者年来多次赴日选书、购书与访书于京都、东京与大阪三地书肆,而后记下的与书事相关短文。作者是研究宋史的专家,近年来也出过一些随笔类读物,文章深入浅出,文笔简洁流畅,颇受读者好评。此书甚称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学者散文。
  • 书人闲话

    作者:天涯社区闲闲书话

    不忍重读的文字(代序)/0K先生第一辑:闲话书人钱理群印象记/崇拜摩罗启功在扬州/顾村言女人·猫·陈子善/雪呆子与张五常教授在一起/雪呆子走出与返回——我所知道的真实洪峰/最佳传球史眼镜/三十年代京华初访木兆轩/何家干网络论坛有程蝉/孟庆德沪行记零/木兆轩主人但求他年相视笑/香笛我的深圳书友/香笛北京的书友/云-在-青天想念35公里及其他/夜有蔓革还不曾远去的日子——与“闲闲书话”有关的回忆/槿木第二辑:闲话山水关于长江的记忆/芳杜若湘西茶峒的狗/芳杜若有一个地方叫龙鼻嘴/芳杜若去镇远探幽/慧远读《边城》走边城——茶峒凤凰行凤凰、凤凰/沙客西园小记/醉罢君山桑枣/愚人- 那山、那水、那族/廖培游记二则/素情自处南园/35公里有个地方叫尔林兔/尔林兔漫游在河南大地上/尔林兔第三辑:闲话饮食高邮的咸鸭子/凤柜来的人淡茶/何家干一旦腐杂记/左民山人糕团里的江南/鲍可庾吃在夷陵/古清生申盒食话/沛然有雨茗边12题/左民山人故里食物《两篇》/顾村言乡吃/古清生品鱼翅记/古清生
  • 饮膳随缘

    作者:周惠民 著,高静芬 摄影

    《饮膳随缘》内容简介:饮食这件事,说来可小可大,可简可繁,要裹腹充饥,“食物”唾手可得,箪食瓢饮,也能活人。周惠民教授留学德国多年,讲起欧洲史事,旁征博引,讲起中西饮食,也是如数家珍。每回和他闲聊,都能听到他融贯中西的学养与宝贵的生活经验,来回穿梭古今中外。看他写饮食的文章,犹如在历史厨房里,用食材进行理化实验,有的惊世奇观只能悠然神往,有的则是嘻笑自嘲,引人会心一笑。看他书里的描写,脑中意象随之飞舞,有茹毛饮血之象,也有钟鸣鼎食之意,好不热闹。 《饮膳随缘》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发挥历史专长,相关史事,信手拈来,也将食材、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误用以及来龙去脉交待一番,更不忘在字里行间来点儿太史公日的闲趣,不但有史事,还有史识。这《饮膳随缘》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 我书架上的神明

    作者:刘小磊 主编,刘瑜,吴思 等

    名人谈读书: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刘瑜 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去回望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钟伟 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 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张五常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刘铮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 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 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和心路历程 大学者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学者? 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 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哪些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是怎样读书的? 艾晓明、白谦慎、党国英、冯克利、冯象、何兵、何帆、何怀宏、江晓原、蓝英年、刘慈欣、刘擎、刘铮、刘瑜、缪哲、王汎森、王明珂、王学泰、王焱、韦森、吴思、许倬云、杨奎松、袁伟时、张鸣、张五常、赵汀阳、周保松、周濂、朱维铮……
  • 书之书

    作者:蔡家园

    这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 你買這個做什麼?

    作者:蔡康永,陳冠宇

    蔡康永自序 我身邊很多朋友喜歡畫,有的畫畫,有的看畫,有的買畫。 其中買畫的故事最多,因為買畫有點複雜,而且有些畫實在很貴,貴到我連聽見都會嚇一跳的貴。所以我就想把這些買畫的故事收集起來,給有興趣的人看。 如果你不想買畫,但想開畫廊、想當畫商、想辦本賺錢的藝術雜誌、或者想去藝術拍賣公司工作、或者想在畫展的開幕酒會上給美女帥哥留下深刻印象,那這本書都一定幫得上忙。 這本書對我個人,還有個小小的意義。我這本書是和陳冠宇,也就是J.Chen合力完成的。陳冠宇這人很有意思,改變了很多我對事情的想法和做法,也影響我做了些人生的關鍵決定。在我寫這篇序的時候,他還是單身,我希望以這本書來給他的最後單身時光,留個小紀念。 這本書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我和陳冠宇談買畫該知道的事。這個部分的摘要,曾經出現在《商業周刊》,我要特別感謝花很多時間陪我和陳冠宇整理想法的李郁怡小姐,我希望李小姐也覺得和我們談這些事,是有意思的回憶。 這本書的第二個部分,是我和陳冠宇對藝術圈生態的一些看法。這個部分曾經發表在《當代藝術新聞》雜誌上,我要感謝逼我寫下這些看法的鄭乃銘先生。 另外,我想把這本小書獻給幾個人。首先,獻給常常和我一起看畫展、逛畫展的左治,他也常常付出找畫和搬畫的勞力,也常常招待深夜造訪的陳冠宇,談到了畫,一定要感謝左治的。 我還想把這本小書獻給兩對夫婦,一對是陳藹玲和蔡明忠,一對是衣淑凡和汪士弘,這兩對夫婦最常在週末請我吃飯,而且他們的屋子裡有很多很棒的藝術品,讓我可以盡情的觀賞把玩。衣淑凡甚至送我一幅常玉素描的男人,她說常玉所有的素描中,那種風格的只有兩幅而已。這真的很珍貴。但更珍貴的,是這兩對夫婦的友誼,對我來說是生活上無比重要的支持。 買畫確實很好玩,但說來有趣:真正好玩的是,有無數的畫是我這輩子都買不起,也買不到的。所有無法到手的東西,都讓我們抱著更多熱情和嚮往,活下去。
  • 浮生五记

    作者:任溶溶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是上海著名儿童翻译家及儿童 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结集。书中的一些文章已经见著历年国内各大 报刊及杂志,有比较强的时代性与纪念性。还有一些文章是任老近几年的 人生感悟以及对于诸多人与事的心得体会。整部书稿的文字纯净直白,朴 实厚道,较具亲和力,其间亦不乏其童心未泯的生活情趣与对自己一生挚 爱的翻译事业的一贯追求。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共分五辑,分别为师友记情, 弄墨快记,听戏记趣,品食记味,往事记略。
  • 季羡林谈写作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季老有弟子三千。身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老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现在,就让季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写作的真谛吧!国学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写作》,为您讲述季羡林的创作生活,伴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学术大家季羡林,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撰写的学术著作,逻辑严谨,论证精当,又通俗易懂。他写的散文、小品文、游记,自然、洒脱,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写了一辈子文章的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好多经验。本书收入了季先生谈写作的文章,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 是非疲勞

    作者:林夕

    林夕2013年最新散文集。 一本談是非,是是非非的書。 是非可以好糾結,可以難辨到請你自便。 故此,這絕對不是一本意圖教你明辨是非,也不是要定甚麼是非的書,否則,有此念者,注定只有疲勞這個結果。 然而,在這個隨網隨線地大天大至無界限,卻又小到人人都可以當三分鐘英雄、各有各一套是非用來困自己再困別人的時候;如果要安生以至安心,不是一刀切的捨棄是非而只談是是非非,或者連大是大非都視而不見,或僅接受是非止於自己腳前方寸地土,是我者生,非我者亡,這都不是文明,也不是辦法。 是非,可以很個人,亦十分世界;但如果你看到又嘗試真的行出是其是,非其非,是就說是,非就說非,不在於人、時、勢,而在於心,心眼可隨是非變得通明。 如書封面,是非清楚,或會觸及疲勞的神經,但至少立在一大片快樂的顏色上。 如作者前言道:「怕歸怕,若怕陷於是非疲勞而致是非不分,寧把『疲勞』當成舒展腦幹的運動,在適當的時間,大時代的小節處,把是非變選擇題,選擇A:是、B:非、C:是非莫辨、D:是非請便,甚至,選擇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