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龙应台杂文精品

    作者:龙应台

    简约犀利 发自肺腑 放眼寰宇
  • 学苑与书林

    作者:黄永年

    近些年,老一辈的文史学者日渐凋零,尚未凋零的也往往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了。在硕果仅存的几位史学界老先生中,永年的文字颇有看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旺盛的创作力,只要看看《学苑与书林》里那么多这一两内写出的文章,就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本书收入的是作者一些零星的文章及议论,比较而言,我又觉得其议论更有意思。比如有“晚年定论”意味的《对指导研究生的自我评估》一文说:“封建社会上层的多数斗争,只权势之争。”关于出版界“禁忌”的《从我的两篇旧作说起》一文则说:“以近现代史为例,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固然有其必然性,但由谁来领导,具体到个人就有许多偶然因素。”这些话,非于史学者说不出,非有学术勇气者不敢言。
  • 北大才女

    作者:张曼菱

    张曼菱作为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近十年采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随笔与社会生活随笔,其中不少是作者本人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演讲录和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此次结集出版是作者十几年来散落在各处发表的随笔的精选集,以便与读者分享,其中有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论点,读来对我们不无教益。一书在手能使读者在诸多观点上耳目一新,有如沐春风之意。
  • 私语

    作者:张爱玲著

    本书系以彩色照片或插图形式,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来展示作品时代背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图解文中难点。意在跨越时间的沟壑,领略经典著作的魅力,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引领门径。 张爱玲(1920-1995),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就在校刊发表散文、小说。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发生,改入香港大学。1942年回上海后,开始职业写作。1943年,她在
  • 感性的归途

    作者:姜飞

    如何面对文学经典,这是一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筑成了一座巍峨的方城,但是这座城不设“九门提督”,没有兵卫和弓弩手盘查和射杀过往人等,阅读者自可进出两便,去留自由。 于是,有纵马入城而又旋即飞马杀出的“草寇”——他们一个晚上可以吞下100万经典文字,像电影的快镜头一般迅速而模糊地经历漫长的“战争与和平”,然后挂一漏万或者全部排出;有进城之后终身对着一座小阁楼缠绵悱恻的“情种”——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城市高楼永远都是木质的“红楼”,所有的现实人生从来就是前朝的旧“梦”。 有进城之后就爬上中心广场那个演讲台的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他们以“日瓦戈医生”背后的人性问题为话由, 面对现实,振臂高呼;有对城内建筑的材料、质地、音响、色彩、光影、线条、结构等问题感兴趣的“形式主义者”——他们讲究趣味、品味,喜欢在秋天剔食螃蟹脚尖的肉,喝点醉人的液体,然后吟唐诗宋词。 有“心怀叵测”的偷师学艺者,主要考察技术和艺术,他们研究之后多半也要造一点楼阁什么的,或者造得更高,这叫“超越”,或者生怕人家有恐高症,造点平房,这叫 “平民化”,或者造得更怪以至不蔽风日,甚至根本不造,只在那里乱堆一些砖块任其日晒雨淋草长莺飞,这也有说法,叫“解构”——这类人里面总是会有大师拔地而起的,因为一切大师都有这么一个偷师学艺的神秘阶段;有手上拿着研究课题的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要进城去写一些规范的论文,参加城外的职称评定和社科评奖。 此外,还有受了世界的气而躲进城散心的人,有晃进城打发那些总也打发不完的时间的人;有离毕业还远或者马上毕业的大学生…… 以上就是进入或者逗留文学方城的各种方式。 但是,我们这套丛书将以何种方式入城呢? 这取决于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为多数喜好文学的人贡献尽可能好的有关文学的知识、观念和阅读路径,我们希望我们的表述被多数阅读者轻松而愉悦地接受。于是可以肯定,我们这套丛书采用的入城方式决不会是上述任何一种。 本书是“新锐经典阅读文丛”中的一册。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本书既讲究专业性,提供专业性的把握方式和见地,又突破狭隘的论文路数,讲究清新、亲切、随意和文字趣味,视野宽广而又心细如发,重视感性、直指内心。 本套丛书既非生气索然的研究,亦非流于滥俗的鉴赏,奉行的是一种“中庸之道”,有历史有领悟,有文有质,力图“文质彬彬”。这套丛书包括三册,即《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感性的归途——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和《远方的诗神——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愿你开卷得益。
  • 独自面对

    作者:苏炜

    本书作者系著名作家、学者,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语系高级讲师。本书系作者近年来所撰写的部分文化、思想随笔,共分五大部分,分别为:欧行浪迹、云水心情、从前杯酒、莲在天涯、人文漫笔。书中不少笔墨叙写了作者两次在欧洲大陆作"流浪"式漫游的经历,其中惊险、曲折故事不断,并在叙写经历的同时常有对文化的深入思考。
  • 没有童谣的年代

    作者:董桥 著,陈子善 选编

    《没有童谣的年代》收录的是两年里董桥在《苹果日报·时事小景》专栏中发表的文章,包括《没有童谣的年代》、《人民的寻梦园》、《记者是吟游诗人》、《心中石榴又红了》、《保住那一发青山》、《你不一定要爱英文》等百余篇。
  • 我很好

    作者:柯裕棻

    这是一本集结柯裕棻过去在《联合报》“文化胭脂”专栏、《人间副刊》专栏、《联合文学》“逃逸路线”专栏等的文章、博客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新作的文集。这是一位具有现代感的读书女子对于单身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意见?或论理或抒情,或反省或嘲讽?或提醒或感动,文字细腻、风趣、深刻。可以看到作者以女性角度来观察社会的许多现象,包括身边朋友、瘦身一事、看美国影集等,柯裕棻用她最锐利的观察角度,来告诉读者他的内心,有感动、厌恶、讽刺甚至到搞笑了。 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人生的困扰很多,多半与婚姻无关。除了忧国忧民之外,我们的困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体重、工作、钱——或者花钱。过了三十岁,一切的起伏都趋于稳定,即使遭逢打击也不致捶胸顿足,顶多是自暴自弃化悲愤为食量,托希望于工作。当然,我们也担心各种关系,人际、家庭与我。这是三十岁以后的能耐:即搞理论,也搞笑。
  • 明报.茶酒共和国

    作者:黄苗子,郑愁予,林文月

    内容简介 42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耍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明报.茶酒共和国》将香港《明报月刊》42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结集出版。 -------------------------------------------------------------------------------- 目录 第一卷 将进酒 滕健耀:酒、饮酒、酗酒与酒诗 黄苗子:酒故 郑愁予:酒·侠·诗 戴天:怎忘得,从前杯酒——酒友纪事 洛夫:醉里得真如——有关酒与书法的杂忆 林文月: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 王蒙:我的喝酒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 北岛:饮酒记 第二卷 惟茶主义 柳存仁:禅味与茶味 罗伉烈:茶话 桑简流:茶乘小引 桑简流:喝茶看书——《茶乘小引》续编 萧铜:北京的茶馆 逯耀东:寒夜客来茶当酒 唐健垣:品茗趣事 黄苗子:碧螺春梦 逯耀东:茶香满纸 苏炜:台北访茶 第三卷 左手茶,右手酒 李少杰:酒杯的考究 陈文怀:茶与宗教 张宏达:增广茶经 李俍:茶的科技 关培生江润祥:说茶 陈东:谈潮州的功夫茶 王新俊:谈南岩铁观音茶 陈国义:乌龙情怀 邓大伟:从茶诗漫谈乌龙茶 陈国义:普洱浅尝 王新俊:茶师的生涯 王新俊:六安瓜片 王新俊:茶中英豪:祁门红茶 王新俊:岩骨茶香品岩茶 王新俊:音韵迷人的南岩铁观音 叶惠民:香港茶文化拾趣 王新俊:品茗礼仪种种 王新俊:客来敬茶的由来 王新俊:茶酒争高 李少杰:如何品尝香槟 高晓声:闲语酿酒 汤马士:红酒的“肉体”与“灵魂” 汤马士:“灵魂”深处品红醪 汤马士:橡木藏“红”说玄机 汤马士:红酒的土壤 汤马士:中国古代葡萄酒 汤马士:名人与酒 汤马士:莎当妮的寰宇姿采 汤马士:环肥燕瘦:白酒的另类选择 汤马士:真正的香槟 汤马士:香槟泡沫有价 汤马士:发霉与发财 汤马士:酿酒堡垒的传说 汤马士:盛载色泽的玻璃郁金香 汤马士:婀娜多姿的酒瓶 汤马士:“塞”不住的进步 汤马士:存酒的心法 汤马士:泌注的艺术 汤马士:最高享受的温度 汤马士:美酒的和顺之道 汤马士:葡萄美酒的最佳良伴 汤马士:温带以外的葡萄园 汤马士:妙配葡萄佳酿 ……
  • 孤绝花

    作者:杨典

    这是一部文化散文随笔集,作者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里选的只是其中关于读旧书的那些随笔。有插图。三百多页。十万余字。作者谦云:本书的写作是间断性的,当时大约一周一篇,前后写了大约一年多。这里选的只是其中关于读旧书的那些随笔。有插图。三百多页。 十万余字。其中东拉西扯的感想、颠倒乱谈的宣泄与零落飞花的引证,有时略显迂腐,偶尔指点永恒……
  •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作者:陈子善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学术史上,施蛰存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作为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先生在新文学进程中的众多建树完全可以用“杰出”两字来形容;作为唐诗研究家、词学研究家、金石碑版研究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施先生的学术贡献同样令人瞩目。所谓“四窗”,每一扇窗都是如此灿烂辉煌,以至今人要研究施先生,不能不感叹“北山”的博大精深,难窥堂奥。虽然近年来海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施先生的成果,包括访谈录、专著和评传等问世,但严格来说,施蛰存研究还起步不久,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拓。本书汇集了海内外各界学人纪念施蜇存先生的文章,有施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将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收入施蛰存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其中有些文字是专为本书而写的。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尽管由于时间和语境的不同,书中若干回忆存在说法不一、看法各异的情形,本书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2003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书中有不少深情回忆施先生的文字。限于篇幅,本书只能从中酌选个别篇章。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参阅该书。
  • 洛丽塔与拉布拉多

    作者:半窗灵鼠斋

    本书是一年多的家常流水,由我还困在婚姻中起,写分手以后,我如何呆在老石库门房子里,有一个洛丽塔,一条狗,一方极简主义薛宝钗“雪洞一样”的空间,慢慢开始享受离婚后的生活。可能限于写作环境和体力,本书没有太长的文字,要的也就是明清笔记的味道。
  • 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以及戴欢等翻译的版本。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作品简评: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外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 牛首鸡尾集

    作者:施康强

    【本书目录】 寻访桃叶渡 说不尽的金粉秦淮 北京·南京·上海·天津 “南京事件”内情 民国南京 瓷都记行 杭州两题 成都的茶馆 水淹青云谱 歌舞滕王阁 随喜尕米寺 五台山的尼姑 凝翠太白楼 烟霞此地多 东昌坊口·清河坊·后门大街 卓尔巴如是说 穿拖鞋的法朗士 福楼拜的恋鞋癖与其他 花都青楼往事:一八三○~一九三○ 翻译家的厨房 翻译家的无限风光 复译如积薪,后来当居上 青木正儿·绍兴酒·回译之难 五百·一千·两千 《开埠》的不虞之誉 茅盾的回归 伟大文本的特殊读者 江南旧事 水绘园的后人 写给食物、给第三者读的情书 封面女郎背后的民国风云和市井生活 陈寅恪的寂寞身后事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人非少年不知味 偕隐枫丹白露 中国的“圣娼” 从公民回到皇帝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百年上海俗语 梁宗岱身上的两个陶潜 北京的榕树 至今误读汤显祖 《开卷文丛》第三辑,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 》、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第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 梳頭記

    作者:周耀輝

    一天,闹闹小朋友问我,周耀辉你知道么? 我摇头。 闹闹姑娘顿时泄了气。但她还是耐心继续问道,达明一派你知道么? 我点头。 就是给达明一派写歌词的。 闹闹姑娘聊起这个话题,是想让我看一本书,书名《梳头记》,周耀辉写的。她用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包包珍而重之地包着带来,让我看完,又追着收了回来,塞进包里。 话不投机半句多,闹闹姑娘按理是不会与我就周耀辉说这么多的,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她是受晴朗之托,让我见识一下这本书。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位出场人物。闹闹姑娘,著名的恋物癖,各种限量版物品的追捧者,终于把她自己也弄成了限量版的可爱小朋友。晴朗兄弟,小众与小资的代言人,各种非主流音乐人的酒肉朋友,终于把他自己也弄成了小众版的市场经纪人。 《梳头记》这本书,是周耀辉二十年前写的,当时印量就极少,周自己也没有留下。上海一位歌迷,按照自己珍藏的当年那本书的版式,一丝不苟地重新制作了简体版。晴朗让我看的,就是那位歌迷的疯狂产物:纯手工制作,只做了几十本,与共好把玩。 我对这本书没什么感觉,但有人能这么执迷地鼓捣出来,肯定是有她的理由的。 周耀辉从二十年前为达明一派填写《爱在瘟疫蔓延时》开始,创作了达明一派《忘记他是她》,黄耀明《一个人在途上》、《下世纪再嬉戏》,王菲《色盲》、《流星》等数百首作品,现旅居荷兰。晴朗已经把他请回来,组织在京沪穗等地的讲演,北京的讲演已经定下来,6月7日下午两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无需门票,免费入场)。晴朗还制作了一批《梳头记》,准备只在现场发售。 我突生想法,应该在俺的淘宝小店里卖卖,让那些没机会来讲演现场的周迷和达明一派的歌迷也能拥有这本小书。尽管,说句实话,这本书我是不会买的。 我就求晴朗从上海空运了二百册过来,准备在淘宝小店(http://shop35372084.taobao.com/)做一次限量发售,售完为止(没有开通支付宝的读者按《读库》的邮购办法汇款即可)。现在书已到货,开始发售。 这本《梳头记》,是周耀辉二十年前在香港出版的文集,题为“一个二十六岁男子的日记”,放于现时应称为“博客”。此版为“二十年后简体复刻版”。文章一字不改,但邀请林二汶(at17主唱)重新配画。统一售价为每册五十元人民币(香港库布里克书店的售价是七十港币)。本店的邮购价格为每册六十元(包括快递费)。 如果你对买这样一本昂贵的书有任何一丝犹豫,强烈建议收手。把这本书留给那些不计代价的达明歌迷吧。 http://pigu6.ycool.com/post.1937644.html
  • 性别按钮

    作者:毕淑敏

    《性别按钮:毕淑敏散文精粹96篇》内容简介:毕淑敏对你说:爱怕什么、提醒幸福、精神的三间小屋、每天都冒一点险、写下你的墓志铭、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教养的证明、千头万绪是多少、爱情没有快译通、心理拒绝创可贴……读毕淑敏的散文,让它减轻你的痛苦,让它开阔你的心胸!
  • 爱玲说

    作者:刘绍铭

    《爱玲说》从张爱玲的小说、散文与中英互译、晚年的“落难”等方面一一论说“祖师奶奶”的性情与文学,文字清新可读。刘绍铭教授以后学身份与晚年的张爱玲多有接触,不仅对“祖师奶奶”的文学有独到见解,对其晚年际遇和个人心境的体察也是不可多得。 张爱玲天眼看红尘,经营出来的意象,冷 是够冷的了,难得的是她认识到自己也是“眼中人”。天涯同悲,读者看来,也因此产生一种怪异的感同身受的亲和力。 ——刘绍铭 一个作家的文字和技巧,带领着我们曲径通幽,回旋处骤见柳暗花明,原来日月已换了新天。这就是张爱玲魅力历久不衰的原因。 ——刘绍铭 《爱玲说》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第一流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 阴翳礼赞

    作者:(日) 谷崎润一郎

    ★纪念珍藏版《阴翳礼赞》为全新的美学经典读本。 ★文学大师带你走过东瀛美学之旅,一本书就能读懂日本美学。 ★旅行时带上这本影响安藤忠雄、原研哉的经典读本,将使你的日本之行渲染上不一样的味道。 ★纪念珍藏版《阴翳礼赞》分“昼版”、“夜版”两个版本。取“光阴之美,不舍昼夜”之意,全面还原谷崎美学精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生机勃勃勃的“昼版”带光阴从沉睡中苏醒。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2015年为谷崎润一郎逝世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位被称为“大谷崎”的日本文豪,上海译文出版社特推出“谷崎润一郎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珍藏版”《阴翳礼赞》,由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陈德文先生修订,以这一极具文学和美学价值的谷崎润一郎代表作精装版的出版来纪念这位令人难忘的文学大师。
  • 开箱整理我的藏书

    作者:(德) 本雅明

    本雅明的身份丰富而多样,除了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诗人神学家、翻译家的身份,他还是个独特的“收藏家”。本雅明喜欢藏书,不只是为了阅读,还为了在其中游荡。书对他来说是历史的沉积,书使历史变得可以触摸、把玩,可以“作为命运的场景、舞台来研究和欣赏”。《开箱整理我的藏书:本雅明读书随笔》对普鲁斯特、德布林、卡尔•克劳斯、卡夫卡、布莱希特、波德莱尔等人的书写,让我们栖居在这个“第一流的德国文学批评家”的读书视野内,为完成人的救赎而进行对书的救赎。 …………………… 本雅明是20世纪最富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文学唯一真正的批评家”,被公认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在当下的阅读中,本雅明广受关注。《开箱整理我的藏书:本雅明读书随笔》据7卷本德文标准版《本雅明作品全集》和5卷本英文版《本雅明作品选》译出,将本雅明的读书随笔结集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是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德国文学的批评家。问题是五十多年来文学批评在德国并不被看做一个严肃的文类。在批评领域创造一个空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重新塑造一个新文类。”(本雅明)
  • 城市九章

    作者:陈冠中

    《城市九章》系知名作家陈冠中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共有九篇,其中北京、台北、香港各占两篇,余下三篇里,《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分析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流动盛宴》分析这三座城市的异同,《坎普·垃圾·刻奇》则是对于新兴城市文化的评论,另有附录题为“爱富族社交语言——英文关键词”,列出了约二百条时下流行的文化精神的英文词汇及中文解释,饶有趣味。作者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有六年的时间以台北为家,现在则定居北京。如此“精彩”的经历,使作者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以文化人的敏感触觉和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对这几座城市作出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勾勒出一份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且无形有神的城市印象地图,将每座城市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