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山中的一个钟头

    作者:金恒镳

    本书是“台湾学人散文丛书”金恒镳卷。 四月的樟花开了,五色鸟的晨唤响了;睁开一双心灵的眼,自然界从此与众不同。用文学的眼看生态,用生态的视角观世界,金恒镳,一位站在有情世界里的科学家。他在潜心研究专业领域之余,一直不忘提笔撰写专栏,以期“用浅近的文字推广生态观念,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切”。 本书部分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生命的严肃/金恒杰 序三 站在有情世界里的科学家/林朝钦 序四 用文学的眼看生态/林登秋 第一辑 生命中精彩的戏码 山中的一个钟头 四月的樟花 敦化路的樟树林 都市的绿色血管 蝉蜕完了壳,夏也就走了一半 黑树干上的碧玉 生命中精彩的戏码 野生动物的语言 盆栽里的小世界 靠得太近了 生命钟的晨唤 远离家园的植物 走棋盘的树根 水泥裂缝内的车前草 伸手摘下三楼窗外的玉兰花 第二辑 残破的绿丝巾 不必等到植树节 《溪流》 《鸳鸯湖旁的斑光》 对美的欣赏能拯救这世界 残破的绿丝巾 消失中的绿文化 半截的动物 黑角舞蛾 外来种入境 离不开自然的系统 大地之母 自然,吹又生 第三辑 让溪水自流 铺在垃圾上的柏油路 垃圾鬼域 天堂与地狱不过一步之遥 送一个环保礼物 “在此乱写字的是王八” 只需带一个杯子 山是活的 让溪水自流 有森林就有水? 让自然来照顾你 种一株小树苗吧 摘野菜 小阳春的气味 上空的逆温层 枯倒木的生态价值 毒蛾事件 街头狗 给流浪犬一个家 救难犬的待遇 小虫子也有生命 君子远市场? 餐桌上的智慧 食肉的代价 从口中抢救海洋 樟树林的故事 午夜客厅的幻觉 书的枷锁 不到眼瞎永不分离 后记 可以传家的嗜好
  • 买书琐记(续编)

    作者:范用 编

    买书、卖书、访书、搜书、烧书,内视生命惘惘难明也好,每有会意得意忘形也罢,离不开、绕不过的都是一个“书”字。本编四十五篇文章,从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到上海的福州路、文庙,从香港的二楼书店到台北的旧书街,从兰登书屋到德国大学的旧书摊,姜德明、韩石山、傅月庵、钟芳玲等,用如花妙笔,写下旧书情缘。既有书痴偶然遇到心仪已久的爱书时那种故友重逢之感,也有书贾和书迷往来中那些视如己出之情;既有旧书肆繁华之时文人墨客的传闻轶事,也有时变世移之后对旧书街没落的摇头叹息。一本旧书,联系着历史沧桑,也包蕴着书生情意。买卖之间,留散之中,书肆梦回,几许况味,都在这一缕书香中隐现。
  • 蔚蓝的天·旅美小简

    作者:陈之藩

    《蔚蓝的天·旅美小简》讲述了:“陈之藩作品系列”共四册,收录了作者已结集的八本散文集,是一代“科学文学达人”在大陆最完整的作品呈现。作者兼具科学家及文人两种身份,作品风格一方面有科学家不同角度的看法、说理透彻的剖析,另一方面呈现出文人清新淡雅的诗意,别树一帜。作者用独特的、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笔,记述他对当代、对科学、对文学的见解,文中处处流露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不盲目的人云亦云。他在撰文纪念胡适先生时曾说:“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读作者的散文,也很难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风”里,体会着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智慧。
  • 天风海涛楼札记

    作者:朱偰

    “天风海涛楼”是朱偰先生的书斋名。朱偰(1907—1968),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长子。192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 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39年入国民政府财政部。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等。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天风海涛楼札记》是朱偰先生于1947、1948两年在《中央周刊》上所开的专栏名。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于百无聊赖中又写下一些札记性文字。后将这些新作札记与已刊于《中央周刊》及在《旅行杂志》、重庆《新民报》、《中央日报•山水专栏》上的部分文章汇为一集,统名之曰《天风海涛楼札记》。本书写作时间前后跨度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正如朱偰先生生命中最后二十年的经历一样——当然,也多少反映在本书之中。
  • 亲历耶鲁

    作者:孙康宜

    这本随笔集大都有关我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我在耶鲁教书已有27年之久。回忆l982年刚抵达校园的第一天,我的耶鲁同事傅汉思(HansH.Frankel)教授就送我一本诗人贺兰德的新著《诗律的理念》(Rhyme's Reason,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那本书很有启发性,它教导读者如何把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诗”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最富于诗意的情境就是一种“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后来我认识了贺兰德(他是耶鲁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为经常讨论诗歌的朋友,而且还同住在一个名叫“木桥”(Woodbridge)的乡村里。他给我的影响很大,使我深刻体会到,宁静与省思乃是个人生命中的最佳补药。 对我来说,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享受。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曾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就越难加以描写。”但我却喜欢沉陷在描写的乐趣中,喜欢试图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现实局限性的诗的境界。耶鲁的校园很美,正好让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间。我最喜欢独自坐在校园里的石台阶上,一面通过四周的宁静来打开我的心灵空间,一面思想那种独处的丰富感。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写出来的。 然而,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潜学斋”里写成的。这个书斋原是多年前父亲为我命名的,不论我住到何处,不论房子大小,我的书房都叫“潜学斋”。如今双亲均已过世,让我更加珍惜父亲为我所写的“潜学斋”遗墨。尤其是,父亲在“潜学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励学”令我终生难忘。我必须继续努力修养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才不致辜负我父母的期望。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热心和执著才使其及早实现。我也要感谢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廖志峰先生,经他授权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鲁潜学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时,我的好友苏炜和康正果两位先生也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
  • 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品读《人间草木:人物篇》作者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 留住一切親愛的

    作者:約翰.伯格 Berger, John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後,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在最新著作《留住一切親愛的》裡,通過不同的形式、體裁,以最感性的抒情訴求,喚醒眾生心中的普遍性。 《留住一切親愛的》以非凡的清澈與勇敢透視這世界的深沉苦難,並提出有助於終結這些苦難的觀念與行動。伯格可說是這個時代最受推崇、最善於描述、也最富有熱情的作家,他集文學、藝術、美學、文化、反戰意識於一身,透過這本情感豐沛的文集,對911之後的世界提出最深刻的反省與映照。從卡崔娜颶風、911事件、7月7日炸彈客事件、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到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伯格在這一連串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政治抵抗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對這個問題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本書更呈現作者如何結合其藝術觀點與行動主義,試圖為讀者解釋過去六年來這世界所發生的種種情事,皆由人類的生存、反抗、欲望、愛等引起的。在本書裡,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沉絕望。他書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無家之人,如何在貧窮與戰爭的迫害下淪為難民。他討論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土耳其……所有飽受資本企業或軍事準軍事權力欺凌壓迫,以及一般公民的生活自主權或最基本自由遭到剝削的地方。 伯格在這本文集中以精練的文字直指以下幾個本質問題:我們如何支撐自己生存下去,權力在誰手上,以及我們正在如何改變自然。 對伯格而言,專注而熱切地觀看這個世界,正是一種同情的形式。而這充滿啟發性的優雅文字,正是他對後911世界的同情關注。他藉由精練的文字表達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和正義感,甚至以睿智的眼睛,澄澈的心靈,勇敢面對冷漠世間的深沉絕望。 唯有書寫世界的苦痛,引起眾生的共鳴,才能釋放內心的溫暖,提醒我們美好的另一面。 伯格的創作角度和批判精神,毫不遜色於薩依德、霍布斯邦、馮內果、桑塔格。他凝鍊的遣辭用句和思考方式,更媲美於蒙田、梭羅、惠特曼、狄更斯、紀伯倫、培根、D. H. 勞倫斯等文學大家,可謂集大成者。 有如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定位的書,伯格動人的敘述方式,彷彿一種對應的文體形式,使《留住一切親愛的》堪稱當代最新的《戀人絮語》之典範。
  • 风中的纸屑

    作者:周国平

    《风中的纸屑》是继《人与永恒》之后作者的第二本随感集,汇集了l992至2000年间所写的随感。在作者的桌上、床头、手边,总是备着一些小纸片,脑中闪过了自以为有点儿意思的念头,就赶紧记下几个字来,空闲时便据此写成连贯的句子。
  • 瞎三话四集

    作者:吴鲁芹

    全书分为“无法分类的梦呓与杂感”、“谈书·论文”、“谈旧事”和“谈戏”四辑。书名“瞎三话四”当为作者自谦之词,但作者的东拉西扯中,却也颇多人生智慧。而作者谈“圣贤书”的一篇,则对现今的大学教育制度提出质疑,作者说的当然是美国的事,但今天中国的大学正走在欧美大学发展的老路上,作者的文章应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对《文学杂志》的一篇回忆文章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而美国二百周年建国庆期间作者的系列观戏感,则为我们了解西洋戏剧(当然是当时的)提供了若干线索。
  • 书之归去来

    作者:黄裳

    书中收录文字,一类乃“书的故事”,如《古书的作伪》、《谈“善本”》、《谈“题跋”》、《谈禁书》、《书痴》、《上海的旧书铺》、《访书记》等,娓娓而谈,风雅有致;一类乃怀人之作,追忆与巴金、俞平伯、沈从文、郑振铎、朱自清、冰心、废名等现代名家之交往,前辈风流,跃然纸上。又有数篇辩驳文字,以存历史真貌。 二十馀年来,黄裳先生著述联翩,每每为读书界称赏,尤为不少青年读者爱重。本书从作者的十馀种著述中草选精华,辑为一册,展页览读,当怡然畅心,庶几可免搜检之劳。 书中文字,一类乃“书的故事”,如《古书的作伪》、《谈“善本”》、《谈“题跋”》、《谈禁书》、《书痴》、《上海的旧书铺》、《访书记》等,娓娓谈来,风雅有致;一类乃怀人之作,追忆与巴金、俞平伯、沈从文、郑振铎、朱自清、冰心、废名等现代名家之交往,前辈风流,跃然纸上。又有数篇辩驳文字,以存历史真貌。
  • 悠闲颂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著

    没有找到中文版的封面,这个是英文版的
  • 美国镜像

    作者:林语堂

    中国的学者、中国的视角、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国学大师会面解析美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独特的方法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他眼中的美利坚,告诉你大洋彼岸的世事沧桑。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通俗哲学著作,提出了“中国人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什么?”的问题,全书的内容涉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在本书中,林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这一风格。引用了三百余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的作品,如爱默生、富兰克林、格雷森、霍姆兹、杰弗逊等等,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 刹那记

    作者:雪小禅

    《刹那记》分三辑共72篇文章,每一篇文字都写得清新淡雅,禅意氤氲。在一个个充满人性与爱的故事之中,向读者传着真爱与理性思考。《刹那记》是部美文集,更是一部常读常新的好书,因为它时常在启迪读者顿悟人生、感受温暖、把握成功。
  • 旅者的心情

    作者:马森

    本书是马森多年来游历、游学、游教于世界各地的心灵感悟与人生哲思。作者游历过数十个城市,其间有逍遥之游、为稻粱谋之游,还有种种因亲情爱情而起的随缘、随情之游。人生的丰富多彩和传奇,心灵的独特感受与表达,尽收书中。
  • 日本料理

    作者:蔡澜

    代表日本料理的菜,其实并不用“料理”,只是将生鱼切成一片片上桌。 对日本人来说,吃“寿司”也是极为奢侈的,因为每一件都是“时价”,到不熟悉的店,随时像鱼一样被斩成数块。 好与坏的天妇罗,有天渊之别。 吃好的天妇罗,已非价钱问题,主要的是去找资深的师傅,你所付出的,是购买他们的艺术。 爱旅行的人,在日本吃“驿便当”是一种享受。 日本人用茶来泡饭吃,所谓的“御茶渍”。这种泡饭里也必须加上山葵。 怀石料理的精神也不是给客人吃饱的,但是道数之多,绝对吃不完。
  • 普通读者

    作者:[英] 维吉尼亚·吴尔夫

    《普通读者:吴尔夫随笔》向我们介绍了英国一批著名作家和一些我们还不怎么熟悉的作家的生平、作品、写作生涯、遗闻轶事等,我们读来饶有兴味,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作家的进一步了解。在我们面前摆着的这本小书,包括从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的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吴尔夫随笔》及其续编当中选译出的文章。
  • 文化笔记

    作者:王小波

    《文化笔记》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让我们跟着《文化笔记》去看看吧!
  • 拾得一袖香

    作者:朱自清//郁达夫

    《拾得一袖香:名家笔下的"花"》收录了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大家的“花”散文几十篇。梁实秋的《四君子》、周作人的《梅兰竹菊》、林徽因的《蛛丝和梅花 》、张恨水的《小紫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汪曾棋的《荷花》、叶圣陶的《牵牛花》等。
  • 当时光老去

    作者:陈实

    《当时光老去》分为静止的旅行哀悼、季节、死亡的故事、嬗递、音乐印象、读画、新波的油画、有寄这八个部分,收录了湖上的岛——威尼斯、寄望舒、茉莉、蝉、小寒、桥、向日葵、小丑、生命的喜悦、友爱、夜莺不唱歌——画题铁丝网、战争的故事——画题归侨、你可记得、关于眼泪的问题等众多文章。
  • 负暄续话

    作者:张中行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铭、张庆桐等五十余篇,集为此续书。前有启功先生序。与琐话相比,续话少拘谨,广度深度有加而意旨更显豁。读过琐话以及喜读话一类书者都应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