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吴哥之美

    作者:蒋勋

    去吴哥,面朝一处佛的微笑,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的心事和秘密。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写就关于吴哥最美的文字,台湾畅销百万册。
  • 惜别

    作者:止庵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 历史,不规矩

    作者:张鸣

    《历史,不规矩》是著名学者张鸣教授的最新作品。这本历史文化随笔文风犀利,举凡历史史迹和掌故,俯拾所得皆学问。 在这本佳作中,上至三国两晋南北朝,下至中华民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丰富多彩,一股鲜活的灵气贯穿全书。通俗幽默的述说、入木三分的剖析、犀利深邃的评论,以及众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将五彩斑斓的往事以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别样的历史画卷,表现出“个人化的历史”和“细节化的历史”的趣味。
  • 旧日风云

    作者:许礼平

    "陈恭尹曾谓“世间何日不风云”,许礼平说这“风云”就是历史。在这旧日风云之间,“有名士美人,有学者将军,有名僧烈士,有官宦奇人,有球星才女,有书画名家⋯⋯ ”作者或直接与其面识奉手,或间接递藏寓目其翰墨雅存。因这些“风云”而有所“感会”,故有了这本《旧日风云》。 许公勤奋,下笔又快,一眨眼写出许多上佳篇章,写黄苗子,写虚白斋,写郑德坤,写罗孚,写陈凡,写吕碧城,写李惠堂,写罗香林,写徐树铮,写沈崇,写台静农,写启功,写马承源,写弘一法师,写齐白石……这些人物只要能书能画,许公都配得出他们的遗墨,几十年的搜罗,秘籍里要谁有谁。 风云二字宜古宜今,磅礴极了,是天象,是军阵,是遇合,是时势,是雄略,是风流。“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 —— 董 桥 这本书的特色是本土味儿重,三十多篇文章中讲港人港事的占了一半,而且行文有很多粤方言用词,这些生动而有地方特色的文辞,若用普通话是难以表达原来的神韵的。许仔半文不白的“三及第”文风,易读易懂。更重要的是内容丰富,含金量高。在此我向广大读者推荐,尤其是想了解香港文化、历史、政治,和想了解民国史的人,应该一读。 —— 蓝 真"
  • 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作者:孙郁

    我在教书之余,陆续用了两年时间写出此书,总算告一段落了。编排目录后,才发现与预期的样子有别,然而生出来的孩子也只能如此。这本书,是对自己年轻时期的记忆的一次回溯,自然也有内心的寄托在。但要说有什么意义,却有些茫然,自己也理不清的。我只是想通过汪曾祺,来写一群人,沈 从文、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朱德熙、李健吾、黄裳、黄永玉、赵树理、老舍、邵燕祥、林斤澜、贾平凹、张爱玲等,在革命的时代,他们有着挫折的体验,不都那么冲动,还有士大夫的遗传在。这些文人数目不多,在五十年代已经溃不成军,但其余绪却奇迹地保留下来。我们的文化没有被无情的动荡完全摧毁,大概和他们的存在大有关系。 现代以来的革命,自然有必然的逻辑,是社会矛盾与历史合力的结果。看秦汉以来的历史,我们似乎摆脱不了这样的巨变,那也是潮流所致。但回望那个血色的年代,我个人的经历快乐殊少,而是蒙受着难以承受的痛苦。所以现在有谁歌颂“大跃进”与“文革”,内心总是不舒服的。那原因是自己做过奴隶。如果那样的革命是对的,我以为还是拒绝为好。它和李大钊、鲁迅那代人理解的革命殊远,也是对先贤的背叛。无奈,我们就曾在这样的背叛先贤的时代走过来的。 我感到幸运的是,在革命起伏不定的青年时代,结识了几个老人。他们在没有暖意的地方,给世间留下了温情。我见过许多“革命者”的面孔,一个个都很无趣,相反却在这些入世的隐者那里,见到了美丽的性灵。这些都神异地闪现在灰色的天幕上,给无聊的寒夜些许明快之色,才使我知道思想还可以这样开始,诗意的表达原来能够那样进行。那是怎样的有趣,我的冻僵的心似乎蠕活了。也恰是那样的遇合,有了我人生的变化。知道了应做什么,不做什么。虽然已晚,而望道无先后,其乐是一样的。 不错,士大夫有士大夫的问题,汪曾祺那代人,比起鲁迅那代知识分子有退化的一面。比如中庸,比如不可避免的奴性等等。在那样严酷的时代,我们也不必苛求前人。在我看来,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一个士的传统,这个传统被各类革命基本荡涤后,优劣具损,连闪光的一面也难见了。倘能还有六朝的清峻,唐人的放达与宋明时期的幽婉,也是好的吧?我幼时受到的教育是历史的虚无主义居多,那是一种偏执。现在已经没有前人那样俊美的神采了,因为已经读不懂古人,对历史也知之甚少。 写这本书,是一次补课。许多陌生的资料给我诸多的提示。历史离我们并不远,而有许多存在要理解起来却很难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老北大的氛围,失去了西南联大的语境,失去了与古人对话的通道。这些也许只有靠年轻人的重新启动才能解决。那么我的劳作,不过是多种尝试的一种,也算一种微弱的过渡,后继的人,会做得更好的。 现在学界的争论很多,派别林立,是不可免的生态。在我看来,无论左与右,失去了暖意的叙述,缺乏智性的文本,青年人是不会亲近的。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张中行、汪曾祺的文章还被不断的阅读,大概是还含着不灭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就审美而言,他们把传统的与域外现代的艺术结合得较好,或者说是融会贯通的。当代的作家,有此功夫的不多,汪曾祺等人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我沉入此中,不过是寻梦,以填补自己多年无聊的心境而已。 书在,已无需多言了。只是还想听听读者的意见,哪怕是相反的声音,也是好的。出版作品,不都是荣耀,更多的是漏出自己的原态,温吞与偏狭,固执和短视,都含在字里行间,巧饰是骗不了人的。如果因此而受到批评,知道自己的盲点,摆脱晦气,自然也是重新自省的机会。那么,我会更加的感激。 孙郁 2011年1月31日
  • 杂记赵家

    作者:杨步伟

    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赵氏一家俊秀满门,妻子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女儿、女婿多在大学任教,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胡适的鼓励之下,杨步伟撰写《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记录两代知识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生动的记录。 赵元任和杨步伟二人结交众多著名学者,书中不乏关于这些人的趣闻轶事:陈寅恪和俞大维在留德期间专心治学,就像“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刘半农经过六个小时的魔鬼考试,终于拿到博士学位;金岳霖因为母鸡“难产”,打电话急请杨步伟帮忙……种种掌故,让人想望前辈学者的性格与风采。
  • 原谅不美好

    作者:韩梅梅

    川流不息的生活里。 总有些事,让你失望,总有些人,让你心伤。总有些日子,阴霾遮挡了阳光。 原谅不美好。原谅没有月光的黑夜,原谅不期而遇的迷茫。 原谅不美好。原谅内心的不安和彷徨。 时间或有沧桑,生命依然明亮。 所有的不美好,都在等待我们原谅。 静静翻开一页,让你在不够美好的世界里,安然走过每一天。
  • 借我一生

    作者:余秋雨

    编辑推荐:余秋雨先生说: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借我一生》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无庸置疑,开创一代散文风尚的余秋雨,早已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跨地域华文作家之一。这本新着的创作,更由文化兴叹走向生命洞见。 余秋雨的父亲在年前去世,家人打开他天天紧锁的私人抽屉发现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资料为什么留存到生命的最后,却又不愿意在生前让后辈看见?由这些疑问出发,
  • 林徽因全集

    作者:林徽因

    本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 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空山灵雨

    作者:许地山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早期的小品散文集,阐扬平民主义。其小品富含哲理,兼具浓郁的宗教色彩。这一时期,他把文学看作“济世救人”的工作,致力于人生观的探讨。其友沈从文曾称《空山灵雨》为“妻子文学”,因为集中四分之一的文章出现妻子或隐藏妻子的形象。虽以闺房情趣,妻子的形象不过是许地山借此阐明佛理,以使读者得到智慧罢了。此时的许地山,处于人道主义与佛教思想的矛盾中。他曾想用佛教的观点使世人从痛苦中得到解脱,而现实的一再打击使他作为凡人的一面终于觉醒。反映在《空山灵雨》中,是“花花相对,叶叶相当”的七宝池上,人间爱欲与庄严佛法的交锋。
  • 一一风荷举

    作者:张晓风(台湾)

    作者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共计十八万余字,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既是张晓风的散文精粹本,又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珍品。
  • 北岛作品精选

    作者:北岛

    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北岛作品精选(珍藏版),ISBN:9787535459664,作者:北岛 著
  • 精神明亮的人

    作者:王开岭

    本书收入王开岭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在思想界,他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其作品大量涌现在各类文选、年度排行榜、大(中)学语文读本和(中)高考试题中,被很多校园师生公荐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
  • 花田半亩

    作者:田维

    我愿意幸福,只愿意幸福。
  • 六个脚印,走着瞧

    作者:六六

    《六个脚印,走着瞧》是作家六六的最新随笔集。商学院进修毕业后,六六拖家带口完成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她与伴侣秀才、儿子偶得一同在英国自驾进行深度文化“豪旅”,以漫游的行程走进英国贵族屹立700年的古堡之家,体验贵族的举步维艰;与当地人一起在周末穿越回古代,追寻先祖们简单的快乐;向陌生老人讲教户外寻宝的玩法,反思自己一直在“低级旅游”…… 六六一行的六个脚印在英伦的旅程一路随喜,细心的秀才为每一站都画了手绘路线图,供读者参考。而更多非常人可遇的经历在路线图上也无法标记,比如六六亲历的英式医疗、教育点滴,以及她对历史文化甚至历史八卦的独特思考,都用生动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六个脚印,走着瞧》,六六用她在另一个国度历史与今天的行走来思考和看见我们的未来。
  • 我的世界很小,但刚刚好

    作者:渡渡,午歌,方慧,刘文,狸奴老妖,田媛,

    所谓刚刚好,是剪断了多余的贪念和欲望,回归到了一种简单的生活,不多不少;是前进的脚步上不徐不疾,不慌不忙,不早不晚;是在生活的追求上不繁不简,恰到好处。心境上,不藏不显,不刻意追求,也不勉强接受。 因为剪除了不必要的欲望和贪念,放缓了脚步,因而,灵魂跟得上身体,更能感受到到细微的美好,体会到少即多、简单即丰盈的生活态度,生命更加丰盛满盈。 正如书中所言:“我的世界很小,但都是我们重要、在乎的人;我的世界很小,所以懂得对细微的事情微笑;我的世界很小,但足够我面对生命中的困顿与艰难;我的世界很小,但能够牵手你的手到老。” 拥有这样的世界,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负担去追寻最朴素的爱与温暖,在不安的世界安静从容地生活。
  • 致亲爱的自己

    作者:安澜

    治愈亿万心灵的暖心读物! 《致亲爱的自己》是写给所有挣扎努力的年轻人的。谁的青春不忧伤,谁的年华不迷茫?写进时光里的岁月,让人如此眷恋。那时一点儿的摆动,都会让我们惊天动地。我们渴望改变,渴望一夜长大,成为那个无所不能的人,却在那个时候一样孤独、感伤……最后,伴随着泪水,我们长大了,却蓦然发现,从前要改变的自己,却也让人感动。 本书精选了67篇经典深刻、感人至深的故事。67篇故事,67种不同的感动。这些故事智慧、励志、治愈、正能量,有时候,一个故事就能让你坚强,让你豁然开朗。有时候,一个故事就能温暖你的心灵。不要被现实所累,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最真的自己,坚持最初的梦想。
  • 家有四男

    作者:[ 加] 梁鹤年 著

    · 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纪律,钢琴是培养纪律最好的工具。 · 家才是学习相处之道的最佳场所。与朋友交,合则留不合则去, 而与家人处,合与不合都不能脱身。 · 四个孩子都是刚念完书就结婚,我们不鼓励恋爱成熟而迟迟不婚; 在孩子起步的时候要尽量帮忙。 ·“ 同毛色的鸟,群在一起”,帮孩子选朋友很重要。 老大有病,不能控制手足,整天撕扯衣服,终身难愈;我们教他不自怜,教他信人、信天、信自己。老大终成大学教授,还娶到了聪明漂亮的教授妻子,同时创立了一家男装网站。 老二两岁时还不会说话,但是一开口就语句整齐;他不是家里最聪明的,但最被人尊重。念书总是第一名,大三就考上医学院,但却选择了为穷人服务。 老三牛津毕业后选择了在大学任教,他是家里最聪明的,幼时却缺少自信。他热爱数学和音乐,这两件是极严谨的学问,又都是美的艺术。数学和音乐在童年时代帮他克服了骄和躁。 老四给家里最多麻烦,但也给家里最大的乐趣。他既热情又盲目,爱交朋友又常交上损友。不过,他反弹力强,不怕吃亏,这让他一生好运气,全家也因他得福。
  • 宋家客厅

    作者:宋以朗,陈晓勤

    || ||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 )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 ||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我之所以说出这些往事,不过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他们偶然擦身而过,或许连当事人也毫不在意,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宋以朗 |||| 他们眼中的宋淇: 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 ——钱锺书 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 ——张爱玲 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写下张、钱二大章,最早的灵感都来自宋淇兄。 ——夏志清 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 ——吴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