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莱布尼茨
-
莱布尼茨
本书据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英文版译出。 作者这本书,不仅对于那些希望了解莱布尼茨其人,或者希望学习一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从事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的人来说,也不无教益。 -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前言 第一章 莱布尼茨: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第一节 勤奋好学 第二节 步入社会 第三节 巴黎时期 第四节 定居汉诺威 第五节 学术贡献和历史评价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莱布尼茨 第二章 莱布尼茨研究中国的两个途径 第一节 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第二节 向闵明我神父询问中国 第三节 闵明我对30个问题的初步回答 第四节 与在华传教士们的交往和通信 第三章 在华传教中的争论和斗争 第一节 基督教三次传人中国 第二节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 第三节 “礼仪问题”之争 第四节 中国的仇教活动 第五节 康熙皇帝与罗马教皇的较量 第四章 《中国新事萃编》 第一节 《中国新事萃编》的初版和再版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第三节 20世纪以后的《中国新事萃编》 第五章 二进制数与《易》图符号 第一节 白晋说《易》和“伏羲”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惊喜 ——一二进制数(O~63)与《易》图符号的一一对应 第三节 澄清一个误传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猜想 第五节 二进制数(O~63)与64卦图符号一致性的 意义 第六章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第一节 渴望了解中国文字的秘诀 第二节 汉字与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较 第三节 普遍符号语言与中国文字 第四节 中国文字的强大生命力 第七章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第一节 撰写此文的缘由和背景 第二节 对龙华民、利安当的批判 第三节 对宋代儒学的独特见解 第四节 此文尚在研究中 第八章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莱布尼茨进人中国人视野 第二节 莱布尼茨倡导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莱布尼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论文(1703年5月) 附录二 莱布尼茨致白晋的一封信(1703年5月18日寄自柏林) 附录三 中外人名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书摘 莱布尼茨8岁那年,母亲把他送人尼古拉学校(Nikolaischule),开始 正式上学。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 、音乐以及圣经、路德教义等。因为他在入学之前对于学校课程的许多内 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他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轻松,而且还比其他同学 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阅读诗歌、历史著作和逻辑学时,他经常 能体验出一种非常愉快的享受。在学习中,他常常能独辟蹊径,获得与众 不同的良好效果。 直到19世纪早期,拉丁文在欧洲的正规学校里是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 课程,能流利地读、写拉丁文是欧洲社会中有教养的上层人士的基本素养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欧洲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莱布尼茨刚入学时,拉丁文学得不太好,读、写都不甚流畅,但他知道这 门课程极为重要,于是他想,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学习拉丁文的好方法呢? 有一天,他在卧室里偶然发现了两本拉丁文书籍。一本是古罗马学者 李维(Livy,公元前647~公元17)用拉丁文写的《罗马史》,另一本是莱比 锡当地马斯教堂的音乐家、历史学家塞图斯·卡尔维苏斯(Sethus Calvisius)编著的《拉丁文历史学词典》。手捧着这样两本书,莱布尼茨 高兴极了。他立即怀着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借助于这部拉丁文词典,认真 地阅读李维的《罗马史》,这真是一举两得,既学习了拉丁文,又学习了 罗马的历史。而他的阅读方法也很妙,开始阅读时,当然会遇到读不懂的 地方,他并不停下来没完没了地翻词典,而是跳过去继续读,以免影响阅 读的兴趣和连贯性。待读完一部分之后,他再回过头来查词典以解决原先 不懂的地方。就用这样反复阅读的方法,他把这部拉丁文的《罗马史》通 读完了,并在阅读过程中仔细记下全部拉丁文生词,用心背熟。通过这一 阅读,他的拉丁文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而且获得了关于罗马的历史知识。 在学校的一次拉丁文课上,莱布尼茨大胆地用拉丁文讲述了《罗马史 》书中的内容,令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老师心存疑虑地问:“这些历 史知识你从哪儿学来的?”他如实相告之后,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很是佩 服。但老师一方面为他的拉丁文水平显著提高而高兴;一方面也认为李维 的《罗马史》过于艰深,不适合像他这样年龄的孩子阅读。 老师把这一看法向莱布尼茨的家人谈了,请家里注意让他不要过早地 阅读学术性很深的著作,以免干扰正常功课的学习,并建议让他多读一些 为少年儿童撰写的入门书。 当家人向莱布尼茨谈及不要将 …… -
互照-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大师中对中国文化最感兴趣、评价也最为积极的人,与同时期的笛卡尔、洛克以及之后的康德、黑格尔迥然相异。 莱布尼茨基于独特的单子论,坚定地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有对普遍“真理”的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观念之间能够而且必须相互借鉴和学习。在和中国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莱布尼茨指出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该如何相互理解,各自具有哪些优越之处,可以说他早早地开启了多元文化与普遍主义之间的深刻讨论。 莱布尼茨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相遇就如光的交流,可以把几千年的成就在极短的时间内相互传递,使我们的精神财富成倍增长,这是一种比一个人独自思考更伟大的东西。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是伯特兰·罗素(1872-1969年)公开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它不仅对于作为哲学史家的罗素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作为哲学家的罗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他去世后不久即为他的信徒克里斯提安·沃尔夫作了系统的诠释,而且还受到了法国“百科全书派”首领狄德罗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高度重视。即使到了现当代,他的哲学思想仍然熠熠生辉。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鼻祖叔本华就是在研究他所提出和阐释的“充足理由律”的过程中走向意志主义的。 -
莱布尼茨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莱布尼茨》内容简介: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最著名的单子论和另外一个观点,即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被创建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听上去似乎是无稽怪谈。第二,他的哲学思想都是从他的无数篇散文和信件中提炼出来的。尽管他的哲学论述形式上比较支离破碎,莱布尼茨也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取自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导观点:宇宙是存在体的集合,反映了它们的创造者上帝。这个论点贯穿于他的形而上学观,而他的形而上学又主要试图寻找“世界上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莱布尼茨给出了一个成熟的理想化的答案,即宇宙的基本构建模块是单子或类灵魂的实体,它们是简单的,非物质的,并具有始因自给自足的特性,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特点。“上帝的镜子”的主题在莱布尼茨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尤为凸显,也极大影响了他的知识理论、对自由的探究甚至他对恶的问题的答案的找寻。接下的章节讨论了“上帝的镜子”的主题构建了他“综合”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心灵都反映了上帝的无所不知,所以所有的哲学家都对真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本着这种精神,莱布尼茨试着去整合各个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笛卡尔在莱布尼茨之前试着去调和新科学与传统宗教教义间的矛盾,莱布尼茨除此之外还试着去调和古代人和现代人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冲突。引言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莱布尼茨“系统的哲学家”的称号最近受到了质疑,并为他进行了辩护。莱布尼茨的确从未像斯宾诺莎一样用几何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而且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和观点上,他的思想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比如说,物体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问题等。然而莱布尼茨能意识到他的思想对他哲学的其他领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例如,他关于真理的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对他解决恶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始人;1646年7月1日生于莱比锡,1716年11月14日卒于德国的汉诺威。 他父亲是莱比锡大学伦理学教授,家庭丰富的藏书引起他广泛的兴趣。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1666年在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当时写的论文《论组合的技巧》已含有数理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来的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1667年他投身外交界,曾到欧洲各国游历。1676年到汉诺威,任腓特烈公爵顾问及图书馆的馆长,并常居汉诺威,直到去世。 莱布尼茨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的著作包括数学、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个方面。 -
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
只有那作为自由生物而生存着的东西,才可能根本上与作为约束的某种合法性相牵连,只有自由才可能是约束之根源。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思想之合法性,自行揭示为人的生存之根据的问题,揭示为自由的问题。 哲学既不是众科学的其中之一,也不是世界观的制造;它比任何一门科学更原始,同时也比任何世界观都更原始。要做的只是,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满足它,也就是说,哲学活动中的一切或任何事物,始终都已经在我们之中或对于我们本身而改变。只要我们肤浅地在理论性的原理和实践性的准则之双重性中摇来摆去,我们就还没有处于哲学之中。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根植于由存在论差异所规定的存在之领会,而这似乎对于我们显得抽象、单调而空洞,然而我们必须追问:存在之领会是什么? ——海德格尔 -
單子論
萊布尼茲認為宇宙的最後元素只有一種,無論是思想物或擴延物,悉由它所組成。一六九六年,他已開始引用「單子」的名詞與觀念,且已把自由而偶有的「道」之觀念,擴充到物理與精神併合為一而同屬於唯一、普遍的「道」。單子乃一精神原子,一單純的實體,沒有部份,沒有擴延,也沒有形態,故不能分割。依其本性則不生不滅,永恆常存,惟有天主能創造或毀滅它。每一單子與其他單子皆互異,宇宙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單子,至少它們有一些內在的差別,萊氏稱之為不可分辨的相同,按此原則,兩物不可能只有時空上的差別,它們必定也有內在的差別介於其間。每一單子雖然互異,但亦有其最普遍的共同性。也就是說,每一單子皆為宇宙的一個觀點,所以在某觀點之下,它是宇宙整體。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译者引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是费尔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写于1836年,出版于1837年。1830年,费尔巴哈因写《关于死与不死的问题》一文,反对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死的教义,被爱尔兰根大学当局辞退。费尔巴哈希望通过撰写哲学史著作,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而重返大学讲坛,因此于1833年出版了《近代哲学史》(从培根到斯宾诺莎),1837年出版了此书,1838年出版了《比埃尔·培尔》一书。这三部哲学史著作虽然使他在学术界博得很高声誉,但由于反动势力的阻挠,他始终未能重返大学讲坛。 费尔巴哈在著述此书时仍未摆脱唯心主义观点。1847年费尔巴哈在编纂自己的全集时,把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并从唯物主义观点补写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节以及许多注释。从这里也可看出费尔巴哈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1904年,为纪念费尔巴哈诞生一百周年,费尔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约德尔编辑了《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把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列宁在1914—15年间根据这个版本阅读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细摘录,写下许多精辟的评语。列宁的《摘要》对于理解费尔巴哈的这部著作极其重要,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译著试图以列宁的评论为指针,对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虽然是费尔巴哈的早期著作,但它是在广泛深入地研究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包含有丰富的资料,提出许多重要的论点。列宁给与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他在摘录此书时指出:“在对莱布尼茨的精彩叙述中应当摘下某些特别出色的地方(这是不容易的事,因为第一部分【第1—13节】全都是出色的)……”。因此,此书的翻译出版,无论对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或者对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本书根据《费尔巴哈全集》1904年第二版第四卷译出,译文旁边注有原著页码,以便核对。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恐有不少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1978年10月 -
莱布尼茨读本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涉猎之广、思考之深,是相当惊人的。他的哲学思想招来后世的众多毁誉,但无人能否认他从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到18世纪德国哲学的传承之功。 本书主要集中选辑了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论述。包括“单子论”体系、自然哲学、认识论、对中国的认识四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莱布尼茨哲学的整体轮廓,把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论点和这些论点形成的过程,都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战书信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是一部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而克拉克则是牛顿的朋友和拥护者。这一论战实际上是莱布尼茨和牛顿派之间有关世界的一些根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性的观点的争论。莱布尼茨虽然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但他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不论对哲学家或物理学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本书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者,特别对有志于探索时空观念的发展史的人是必读的历史文献,对一般学习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学生也是重要的读物。 -
神义论
在一切时代,人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将奉神祇(devotion)理解为种种礼仪形式,而真正的虔诚,即领悟和美德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传承和质素。对此,人们不可感到惊奇,其实这太符合人性的弱点了;我们接受外在者给予我们的印象,而内在者却要求进行一场只有少数人才有力为之的讨论。真正的虔诚在于信念和实际行动,与此相应,敬奉神祇的礼仪形式也具有双重性质,此一些人目的在于仪式性行为,彼一些人却着眼于信条。仪式近似善行,信条犹如真理的影子,或多或少在接近着纯然的领悟。所有这些礼仪形式都是值得称赞的,如果它们的发明者创造它们是为了将所摹仿者真正包含于内和表达于外的话,如果宗教仪式、教会礼节、宗教团体规定始终仿佛是为神的律法筑成的一道篱笆以使我们远离恶行、习惯于善者和熟悉美德的话。…… 《神义论》全书包括前言、绪论和正文三部分。在前言中,莱布尼茨解释了他写作《神义论》的原因和目的并描绘了全书的轮廓。正文由三部分构成:上编、中编和下编。 上编的中心内容是对一切世界中最好可能的世界的命题的论证,并在此论证的基础上辩明上帝之慈善和正义。中编论证了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上帝的预先规定的一致。下编的论证主题是道德的恶与形体的恶,即罪与罪过。 -
人类理智新论
《人类理智新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十七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先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培根奠定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继而笛卡尔创导唯理论,宣扬天赋观念说,遭到霍布斯、伽森狄等的反驳;到十七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智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紧接着,莱布尼茨又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从“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的观点出发,写成《人类理智新论(套装上下册)》,以对话体的形式,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逐章逐节逐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人类理智新论(套装上下册)》对了解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这场斗争以及当时的科学和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
算
一枚17世纪的古银币,牵扯出一个数百年的地下迷城楼兰古国…… 在这个东方消逝已久的楼兰古国寝宫之下,竟然埋藏着传说中的“可能世界”! 300年来,这个世界为生存发展沿暗河迁徙数千公里。里面的人不说话、不争吵、不梦想、不烦恼、不哭泣,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计算! 在这个世界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一文不值。在这片天空下,将不复存在巧舌如簧的政客,夸夸其谈的骗子,甚至连苏秦、张仪、苏格拉底也要消失!天底下不再有值得争辩的疑难、悖论、佯谬。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都会灭绝,计算器会告诉我们全部真理! 他们为什么要孤守桃源离群独处,为什么把《周易》原本奉为圣经,为什么把古银币作为图腾,为什么把计算作为唯一存在…… 345年后,他们回来了,他们想做什么? 《算》,网络版原名《牛顿的新装》,在网上一经连载,迅速窜红,其独特又神秘的气质得到千万网友热烈追捧,甚至被网友称为“一部融哲学、历史学、数学、考古学、情报学于一体的具有开创性的百科全书式推理佳作”。 -
新系统及其说明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663-1671年的“哲学作品”;第二部分标明为1677-1702年“莱布尼茨尼反对笛卡尔及笛卡尔学派”;第三部分则为1684-1703年的“哲学论文”。本书各篇为第三部分的后半即Ⅴ至Ⅷ各组,其中Ⅴ包括本书中“新系统”本文直至“新系统说明”各篇只是原书“新系统初稿”是放在“新系统”正文之前,而本译则移置其后;Ⅶ包含“说明(四)”至“说明(六)”;包含“说明(七)”至“说明(八)”。 -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
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 万事万物是否如我们所见? 死后还有没有生命? 生命的意义何在? 性为什么带来快乐,而死亡却不能? 神是否存在? 宽容是不是让我们更幸福? 怎样才能保有自由和公正? …… 追问的人很多,迷失在皇皇巨著中的人也有很多,哲学因其“严肃”和“庄重”而吓退了不少人——人生好玩的事情已经少之又少,我为什么自己跳入哲学的圈套呢? 可就是在那么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你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不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湮没。所以,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 这是一本幽默对话版《苏菲的世界》——德国知名哲学家和女儿将哲学追问到底。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都曾被天性的追问深深驱动,并深赋理性的光辉——无论此刻你是什么身份的人。 -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内容简介: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最好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程的揭示,使莱布尼茨的结论更清楚地为人们所认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