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昆虫的艺术

    作者:[英]列文·比斯

    本书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作品集。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 列文·比斯

    ※ 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开创者列文·比斯全新昆虫画册,历经4年打磨,每幅作品需要拍摄10000张后再处理方得佳作,只为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昆虫世界。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 珍稀藏品震撼公开。有“全球杰出科学文化机构”之称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科学家团队全程保驾护航,2000万件昆虫标本中精选出40个物种。

    ※ 40个濒危和灭绝昆虫的肖像巨作,足以持续影响一生的世界观。放大到300倍进行摄影创作,独创的手法给一件件沉寂的科学标本注入了活力,展现前所未有的细节,极致的微观之美。每个人看完都不得不重塑自己的生物认知,足以影响一生的世界观。

    ※ 每个物种配有约500字的科普文字,理性与感性平衡表达。除了震撼心灵的影像,还包含科学的文字信息,既有基本的物种信息,还有当今的保护研究进展。

    ※ 科研人员实力翻译,“无穷小亮”张辰亮审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建赟倾心翻译,特约博物君“无穷小亮”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 艺术品级的画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收藏之作。与“国际印刷大奖收割机”雅昌艺术印刷联手,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高质量呈现每个物种的细节与颜色。护封采用起凸工艺,还原九星瓢虫的立体感,壳面采用特种镭射纸印刷,还原蝴蝶翅膀变幻的结构色。

    ※ 附赠惊喜小海报,触手可及的“昆虫艺术”。

  • 我的摄影创作法

    作者:[日] 植田正治 / [日] 金子隆一

    20世纪日本代表摄影家

    植田正治 文集

    对摄影 持续、纯粹、热忱的思考

    ·

    编辑推荐

    ◎自谦为业余摄影师的国宝级摄影家

    植田正治从中学三年级开始热衷于摄影,二战前在日本崭露头角。战后以家乡鸟取的天空、地平线、沙丘为背景,将拍摄对象当作静物一般布置后摆拍。该手法被称为“植田调”,在世界 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评价。植田正治的前卫艺术摄影对日本和世界摄影产 生了重要影响,而他本人始终自谦为一名业余摄影师。本书中他多次强调自己不靠摄影吃饭的爱好者身份,从中可见他对摄影的纯粹态度 。

    ◎感受植田正治“拍摄的快乐”

    与很多摄影师一样,植田正治喜欢研究相机、镜头、相纸、相机包,关注流行的题材、构图、装裱、冲印方式。他对经手的各种器材和拍摄手法的详尽讲解,可以让人完整地感受到他作为摄影师的快乐。植田正治在热情尝试新技术、新潮流的同时,也常常反思它们与摄影本质的关系,呼吁同行们不要忘记当初对摄影产生的那份热情。

    ◎只为自己而拍,用拍照表达自我

    植田正治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曾显得格格不入。在书中,植田回忆二战期间,报纸上号召摄影师也应该站起来,他担心自己再也不能自由地拍摄;1950年代,以土门拳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风格盛行,植田的摆拍手法与其推崇的“绝对快照”背道而驰。植田用平和诚恳的文字,展现了在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的时候,他如何坚持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只拍能够表达内心的照片。

    ·

    内容简介

    20世纪70至80年代,植田正治在日本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他开始摄影创作的契机、自谦为“摄影爱好者”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摄影风格的批评、自己偏好的拍摄手法和摄影器材等等。为了再现植田正治通过“语言”这一不同于摄影的行为构建的世界,考虑到他的叙述口吻的统一性、内容的重复性等,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构。

  • 稍息

    作者:[意大利] 老安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首部摄影集。

    190张照片,记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稍息年代”,

    普通中国人如何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将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

    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陈丹青、余华、刘小东、顾铮、彭磊、李静、冯梦波等推荐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 西行影纪

    作者:主编:马晓峰 / 庄钧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编辑推荐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

    内容简介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

    第一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第一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

    第二册:

    1935年初冬至1937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

    第三册:

    1937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

    媒体推荐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 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 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 李媚

  • 世纪敦煌

    作者:孙志军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作者:[美]乔舒亚·斯珀林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

    同代人中最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

    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

    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

    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了不起的约翰·伯格得到了与他相称的深刻细腻的研究。乔舒亚·斯珀林对这位格外多面的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讨论都游刃有余:他的艺术评论、他的小说、他热情的政治承诺、他对阿尔卑斯山村民生活的沉浸等等。伯格作品的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背景资料,而那些还不了解伯格的人,我希望也会受到启发,读懂他。

    ——亚当·霍希尔德(《利奥波德王的幽灵》作者)

    观点尖锐,文笔潇洒……伯格本人的观看之道,加上其散文本身的直中要害和抒情性所带来的力量,横跨了岁月,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希望,正如这部传记本身所体现的那样。

    ——《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于伯格的研究,以及对过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总体的学术研究,都做出了生动而精辟的贡献。

    ——《出版周刊》

    这部引人入胜的住传记追述了伯格的创作进化历程,突出了他大量的产出中的精华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与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纽约客》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先后,有时同时是艺术评论家和小说家、纪录片作家和编剧、农场工人和历史学家、诗人和论战家……这一堆显然矛盾的身份聚合起来代表着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位约翰·伯格的准传记作者来说,诀窍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乔书亚·斯珀林能胜任这项任务。

    ——《洛杉矶书评》

    读斯珀林的评传……就是进入了一个失落的高风险知识分子的狂热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伯格对一件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面面俱到”的天赋,他那不可思议的浮动视角,如果不是他总能用它来选择正确的一面,价值就会降低。

    ——Sarah Nicole Prickett,Bookforum

    作者熟练地从政治切换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政治,反映出了多舛,有时动荡不安的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星期日卫报》现场报道

    《G.》《第七个人》和《看问题的方法》的作者当然是一生都在论战和革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与其说是被他所反对的东西定义,不如说是被他所热爱的东西定义”的人。乔书亚·斯珀林对约翰·伯格的研究时而批判,时而充满热情,他的观察力、严谨性、深刻性和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出乎预料地引人入胜。

    ——大卫·埃德加,《写在心上》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介入,它公正地对待了伯格的思想和作品遗产,在英国,对这些遗产的低估简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晨星报》

    极佳……斯珀林虽然是一个伯格迷,却并没有写成满是恭维的圣徒传。[斯珀林的]传记……揭示了一位仍能以最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们当前的挫折、恐惧、希望和欲望的作家。

    ——Elisa Wouk Almino,Hyperallergic

    论据充分,有趣,信息量大

    ——《艺术报》

  • 中国人超会吃

    作者:王恺 / 戴小蛮 / 刘小柱 摄影

    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

    ★陈晓卿、毛尖、李雪琴 诚意推荐

    ★55道灵魂食谱,14篇饭桌观察,6地市集万象,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一幅烟火气扑面的当代中国平民饮食图卷

    ★作家王恺、资深媒体人戴小蛮三年采风,遍访百年名店、人气餐厅与街头小馆,拆解美味背后的悠 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

    ★名店名厨助力,公开实用秘笈。苏德兴(上海索菲特大酒店)、陈春松(扬州迎宾馆)、吴松德(扬州狮子楼)等多位名厨亲授独家做法与烹饪技巧。

    ———————————

    关于食物出产的历史与地理,藏在“吃”背后的独特价值观,最好要知道的烹饪学原理……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 ——陈晓卿

    ——————————

    本书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堪称一次当代中国餐桌新巡礼。

    ○55道灵魂食谱:图文并茂,介绍菜品的历史、食材选择及制作步骤,收录名店名厨的独家烹饪技巧。

    ○14篇饭桌观察:敏锐捕捉当下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剖解中国人的请客之道、网红餐厅与苍蝇小馆的风靡、外卖对用餐习惯的改变。

    ○6地市集万象:探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这六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菜市场,囊括历史变迁、特色菜品、交易语言,呈现活色生香的买卖众生相。

  • 中国人超会吃

    作者:王恺 / 戴小蛮 / 刘小柱 摄影

    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

    ★陈晓卿、毛尖、李雪琴 诚意推荐

    ★55道灵魂食谱,14篇饭桌观察,6地市集万象,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一幅烟火气扑面的当代中国平民饮食图卷

    ★作家王恺、资深媒体人戴小蛮三年采风,遍访百年名店、人气餐厅与街头小馆,拆解美味背后的悠 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

    ★名店名厨助力,公开实用秘笈。苏德兴(上海索菲特大酒店)、陈春松(扬州迎宾馆)、吴松德(扬州狮子楼)等多位名厨亲授独家做法与烹饪技巧。

    ———————————

    关于食物出产的历史与地理,藏在“吃”背后的独特价值观,最好要知道的烹饪学原理……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 ——陈晓卿

    ——————————

    本书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堪称一次当代中国餐桌新巡礼。

    ○55道灵魂食谱:图文并茂,介绍菜品的历史、食材选择及制作步骤,收录名店名厨的独家烹饪技巧。

    ○14篇饭桌观察:敏锐捕捉当下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剖解中国人的请客之道、网红餐厅与苍蝇小馆的风靡、外卖对用餐习惯的改变。

    ○6地市集万象:探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这六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菜市场,囊括历史变迁、特色菜品、交易语言,呈现活色生香的买卖众生相。

  •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作者:[日]中平卓马

    ◆ “变成相机的男人”:《Provoke 挑衅》创刊人、森山大道“最爱的宿敌”,摄影的思想者与实干家如何用人生回应摄影的意义。

    ◆ “阅后即焚”:是什么,让中平卓马宣布与摄影决裂,将自己的所有摄影作品烧光?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推翻自己的激进宣言,风格秀异的摄影写作。

    ----------------------------------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是日本传奇摄影师中平卓马的摄影评论集,共35篇。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摄影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我们如何透过照片逼近真实?同时,作者也通过书名逼迫摄影与自我表现的关系,照片如果不是传达作者的意旨,那照片是什么?按下快门,一切因此结束。

  • 街角食界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马莱

    嗨,你点的全球小吃套餐到了,快来取!——

    集美味、人味、文化味于一身的全球街头小吃套餐,最是人间值得事!

    ••••••••••••••••••••••

    殳俏(悦食中国创始人、作家、编剧)、Pan小月(前下厨房App内容主编、美食博主)、野食小哥(B站百大美食Up主)联袂推荐!!

    ••••••••••••••••••••••

    ✌ 中文世界首部街头小吃摄影集!法国“食神”震撼巨作!作品全球销量超200万册、“每10秒就卖出1本”!

    ★ 法语世界 家喻户晓的“食神”,比肩日本的二郎(二郎寿司)、中国的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美国的M.F.K费雪(《写给牡蛎的情书》)、英国的戈登·拉姆齐(《地狱厨房》)!

    ✌ 跨多界美食家,出版近百部与食物相关的作品!法国官方电视台、《嘉人》《名利场》《外滩画报》多次报道!

    ★ “美食也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宗教、经济和艺术。”——让-弗朗索瓦·马莱

    ✌ 15年走遍世界60多个珍奇角落、近400幅超清食物×食客×街头小贩特写诱惑双眼!

    ◤从东京到曼谷,从哥本哈根到罗德里格斯岛,从索维拉到瓦哈卡,从塔希提岛到伊斯坦布尔……筑地鱼市的金枪鱼汤底荞麦面、曼谷街边的最强炒饭、挑着扁担游走的越南粉摊、塔希提岛神秘炉灶的烤物、墨西哥亡灵节墓地旁售卖的神秘食物、摩洛哥古巷深处的塔吉锅、滋味清奇的秘鲁“老虎奶”……◢

    ✌ 384页全彩考究印刷✚MOOK般的阅读体验✚特别附赠75道绝品心动食谱小册子 !舌尖在跳舞!

    ✌ 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走上街头!远离精致摆拍!反对口味均一!真实呈现30多个国家及地区独特的文化认同&人间烟火!

    ★ 无滤镜纪实背后是真实的人生百味和生活艺术,堪称图片版《街头绝味》&《人生一串》!

    ✌ 献给每一个曾被街头小吃治愈过的人!向平凡致敬!人间很值得!!!

    ————————

    【内容简介】

    街头小吃堪称城市之魂。

    在这个压力爆棚的星球,街头小吃以最简单直接的形式给每个人以脱缰欢呼的治愈,构成每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露天市场,还是街边小摊,认识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走上街头。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和古老传统,街头小吃不同于口味标准化的快餐,代表着强烈的文化认同。

    通过享誉全球的百万册畅销书作者、米其林大厨和美食作家让-弗朗索瓦·马莱的镜头,见证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城市的近400幅引人注目的人物、街景和食物照片,记录全球街头美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其背后的异域风情和人情冷暖,犹如品尝美味一般教人好奇、沉溺、深陷其中。

    ••••••••••••••••••••••

    还等什么,赶快开启这场街头美食文化盛宴吧!!!

  • 城市

    作者:[奥] 马库斯·艾斯尔 /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 彼得·马特扎内茨 / 保罗·施莱希纳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 ·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 ·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跨越时空

    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 编辑推荐

    ◎绝美典藏品质

    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大开本精装高清展现; 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

    ◎科技与美学交融

    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 如“外星人”一般的崭新视角,开启非凡的太空视域

    ◎覆盖全球范围特色城市

    无论无比繁闹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罕有人迹的安第斯“金城”拉林科纳达 让人看见即使亲临当地也无法领略到的独特视角,展现多元而震撼的人类文明印迹

    ◎深切的人文关怀

    直观记录人类生存环境的急速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呼吁公众关注环保,反思究竟应如何做到“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 骨骼之美

    作者:[日] 汤泽英治 摄 / [日] 东野晃典 文

    218幅高清作品 × 16万字翔实撰述

    摄影艺术与生命科学的至真结合

    侘寂美学与演化之道的超级碰撞

    骨骼之美,达于极致

    ·

    ◎ 编辑推荐

    ☆ 129种动物骨骼标本,218幅黑白显影照片,尽显脊椎动物骨骼之美

    从鱼类到哺乳类,脊椎动物的骨骼标本在摄影师汤泽英治的镜头下,散发出特殊 的幽异美感,邀请读者一窥自然演化的玄妙。

    ☆ 详细平实的专业文字与示意图,将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通过骨骼娓娓道来

    东京大学毕业的兽医东野晃典结合照片与示意图所撰写的解说文字,简洁而全面地串联起脊椎动物演化历史。

    ☆ 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到私人藏品,摄影师为完成自己心中的“Real Bones”踏遍日本

    对汤泽英治而言,本摄影集既源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他与东野晃典一起,从各类标本中挑选精品,一起去拍摄,多次从各个角度检查画面,相互借鉴。一切只是为了呈现极致的“骨骼之美”!

    ☆ 在逝去之物中见生命之华,在“自然”中现“大美”。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是侘寂美学与演化之道的碰撞

    ☆ 日本进口NPI纸张,雅昌独门“雅映”印刷术,匠心打造高端摄影集

    ·

    ◎ 内容简介

    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通过骨骼,我们可以看出其主人的生活形态,得知其运动方式。骨骼是生物在演化中产生的不断“升级”的精密结构,造就了脊椎动物独有的魅力。然而,与其他展现生命魅力的因素相比,支撑着每个运动的骨骼,很少有机会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前半部分是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后半部分则是由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最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

    ◎ 名人推荐

    动物的很多“内在”美不容易被人类观察到,骨骼就是其中之一。动物骨骼不仅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也隐藏了这类动物系统发育、行为乃至生存环境的秘密。《骨骼之美》用黑白世界绝妙的光影,展现魅力非凡的生命的艺术,以及艺术的生命。

    —— 王原(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我在大学是学过解剖学的,但这本《骨骼之美》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甚至大吃一惊。摄影家所呈现的各种动物骨骼的美,简洁,冷峻,刚劲,富于秩序,加上强烈的黑白对比,真有一种达于极致之感。

    —— 止庵(作家、学者、文化评论家)

  • 再见,西贡

    作者:[法] 雷蒙·德帕尔东 / Raymond Depardon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 阴翳礼赞(摄影集)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 / [日]大川裕弘

    想了解阴翳世界的美,不妨先尝试把灯关上。

    日本摄影大师、“捕捉氛围的高手”大川裕弘版《阴翳礼赞》,以百余张展现日本房屋、风景、服饰、器具“暗影之美”的相片,完美再现《阴翳礼赞》的幽微世界。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名篇,围绕“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一题,探究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幽默深刻、耐人寻味,出版以来深受全球读者欢迎,是每一个想要考究日本美学之人的“圣经”。

    “本书即是调和了‘谷崎文学’与‘大川美学’。衷心希望您读完最后一行,观至最后一张,享受‘谷崎+大川’的《阴翳礼赞》。”——谷村鲷梦(日本著名出版人、俳句作者)

    ********************编辑推荐********************

    一、美若过了界,看上去就全是俗气

    阴翳之美,是含而不露、敏感丰富、恰到好处的东方古典美,而《阴翳礼赞》写透了这种美。三岛由纪夫、永井荷风、是枝裕和、隈研吾至爱的“日本美学圣经”,了解东方美的必读经典。

    二、 《阴翳礼赞》首部图文版

    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为《阴翳礼赞》拍摄超100张艺术大片,《阴翳礼赞》出版88年来首部图文版。长期盘踞日亚榜首,日本读者盛赞:因为这本书,我终于有了翻开《阴翳礼赞》的冲动!

    三、 “有史以来ZUI美的《阴翳礼赞》”

    日文版被誉为“有史以来ZUI美的《阴翳礼赞》”“阴翳礼赞的企划展”,中文版从开本、设计、版式,精细复刻日版设计,带给读者由内而外的绝美享受。

    四、 止庵力荐的青年译者,每句译文都韵味无穷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师、文学博士代珂倾情献译,文学名家止庵曾盛赞其语感。曾翻译东野圭吾、三岛由纪夫、伊坂幸太郎等名家名作,多本获豆瓣高分推荐。

  • 邱园的故事

    作者:[英] 林恩·帕克 / [英] 基里·罗斯–琼斯

    改变世界的植物园——邱园摄影图集

    250张黑白照片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

    编辑推荐

    250张黑白照片,见证摄影技术和邱园的发展历程

    精选的照片时间跨度为1844年至20世纪70年代,即摄影技术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和彩色摄影技术到来之前。其中有来自专业摄影师的作品集,也有个人拍摄的照片,大多是初次面世。无论是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人物摄影、欧尼斯特·威尔逊的植物笔记,还是使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棕榈温室、立体摄影时代的T形温室等,这些珍贵的照片承载着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之路,也唤醒了一座爱的植物园的深情往事。

    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园长威廉·胡克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改变了邱园的命运,欧尼斯特·威尔逊等植物猎人去世界各地探险带回大量的植物品种,邱园在二战期间自创示范补给田指导公众种植蔬菜……这些事件娓娓道来,叙述了邱园经历的沉寂、扩张、繁荣等历史变迁。幽静的杜鹃谷、夏洛特王后的乡间别墅、古希腊-罗马式的石雕、备受宠爱的水仙花、第一处玫瑰藤架等布置则为邱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书中照片记载的重大改变和事件,推动着邱园成为世界顶尖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欢乐园”。

    朴素又温暖的收藏佳品

    “邱园的故事”由植物园工作人员讲述,怀旧珍藏,简约设计,色块区分章节,哑粉内文纸凸显老照片历史质感。一幅幅静态的照片带我们回顾往昔,也许只是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的设计,也许只是悠闲的下午茶时刻和植物猎人席地而坐的瞬间,看起来平凡朴素的场景,诉说着数代的邱园工作人员倾注一生的热情和心血。故事中的点点滴滴被寄托着美好的愿景,没有这些殷实饱满的过往岁月,就没有今日“植物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邱园成长为一个大型公共机构的历史,讲述了一座充满爱的植物园的故事。其中囊括了邱园景观建筑的建造历程、邱园如何收集植物和接待游客、邱园各部门员工的协调配合,以及邱园在战争年代受到的创伤和战后的复兴等历史记忆。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历史细节得以保存,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翻阅这本由照片串联起的“故事书”,我们仿佛走进了邱园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看到和听到那一个个美好瞬间中的人和事……

    媒体推荐

    《邱园的故事》是本季度的黑马……它没有把邱园当成英国旅游行程中的必打卡景点来介绍。这些照片通过殖民扩张、贸易、工业、医药、战争,甚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价值观等多维视角呈现了园中植物的重要价值和邱园的世界影响力——《纽约时报》评论

    如果你正在查询邱园的历史,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很棒的老照片——亚马逊读者评论

    今天自然爱好者的必读书籍——亚马逊读者评论

  • 我的爱情生活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编辑推荐】

    我的摄影生涯是从与阳子相遇开始的。——荒木经惟

    ★[荒木·情色]很多人认识荒木,是从他大胆露骨的先锋色情写真开始;但是很多人爱上荒木,却是从他和妻子阳子的故事开始;

    ★[阳子·女人]荒木经惟曾说:“我的人生是从与阳子相遇开始的。”而阳子说:“我不想做他的妻子,我要做他的‘女人’。”

    ★[在世·随笔]《我的爱情生活》是日本著名摄影师荒木经惟之妻荒木阳子在世时唯一长篇纪实随笔,结集了阳子一生写作的绝大部分文章;

    ★[阳子的《东京日和》]这是属于阳子的《东京日和》,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真挚,记录了她和荒木从邂逅到步入婚姻,廿年相伴细腻交织的爱情点滴;

    ★[暧昧·温馨]俏皮风趣的文风,讲述着夫妻间暧昧、争执的琐事,五味杂陈,却又治愈温馨;

    ★[真实的荒木]卸下鬼才外衣,在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妻子笔下,还原神秘荒木的真实面孔;

    ★[纯真·放纵]近五十幅罕见照片,拾掇光影,重现着荒木夫妇间纯真敏感与离经叛道;

    ★[怀念·纪念]本书日文原版编纂于《东京日和》上映前夕,文末附有荒木因思念妻子情不能已写下的随笔;并收集了多篇荒木夫妇共同好友写作怀念文章;

    【内容简介】

    《东京日和》姊妹篇,著名日本摄影师之妻荒木阳子的爱之随笔。在书中,阳子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向我们讲述了她和丈夫荒木从初识相恋到步入婚姻,执手相知的点点滴滴。

    作为行走的目光收割机,荒木经惟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一面放荡不羁,顶着各种叛逆称号,发表了大量以性爱为题材、惊世骇俗的裸露摄影,甚至包括他和妻子私生活的大尺度写真;但另一面,他又是位细腻专注的丈夫,从交往开始,二十四年,甚至在妻子阳子去世后的更长时间里,他都在用相机,记录着阳子和他的一切,阳子干净的笑,阳子仰着头晒衣服的温暖背影。

    从夕阳下的爱,到闪光灯下的性,纯白交织着黑暗,荒木的内心一直扑朔迷离。

    而在阳子笔下,一切却简单而纯粹,她坦率地讲述了当时为什么会爱上尚未成名、古怪荒诞的荒木,她又是如何看待丈夫拍摄的大尺度照片,看待他和女模间的关系。她和丈夫始终在用不同的方式,发掘、体认着最亲近的彼此。无论哪个荒木,从一开始,都是她始终深爱的敏感纯真的男人。

    《我的爱情生活》将带大家穿过《东京日和》的感伤,在阳子温情的记录与荒木安静的光影中,踏过他们的二十年岁月,见证这对叛逆夫妇最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

    对于我来说,结婚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摄影的旅行。

    ——荒木经惟

    从照片上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注视着我时的视线。这些都不是我的照片,而是弥漫在我和他之间那浓厚而细腻的感情写照。

    ——荒木阳子

    【媒体及专家评论】

    他们的爱既感伤又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即是他们爱的轨迹。

    ——江国香织(日本女作家 直木奖得主)

    1972年,荒木从电通公司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他孑然一身的来,离开时却带走了全公司最漂亮的女人,青木阳子。从此,阳子所有的生活都被丈夫印上了胶片,旅行、身体甚至是死亡。有些令人动容,有些却颇觉残忍。阳子成为了荒木最鲜活的素材,最生动的模特。被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作为他妻子的女人,还有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细致的感情。

    多少年来,荒木一直喋喋不休:妻子的照片是他最好的照片。他用他的恋爱感觉在拍摄,从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到一起吃饭、恋爱、旅游、结婚、生活,他一直在拍摄,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而是一个追随者。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为一位男性,我更多会将关注点放在阳子对荒木的描述上。尤其是结婚前荒木的行为真是让我敬佩。他将北海道的红叶装在信封里寄给阳子,还会让身在电话另一端的阳子通过话筒听詹尼斯·乔普林的《夏季》。看起来很肉麻,但他们之间的感情绝不止于表面。他们毫不吝惜地表达着对彼此的爱。不羞涩,不谄媚。

    我之前就很喜欢荒木,看了这本书之后,对阳子的喜欢也不亚于对荒木。我理想中夫妇就是他们这样的。男人一个人是不会成为男人的,女人一个人也不会成为女人,男人和女人需要彼此依存。没有荒木就不会有阳子,反过来没有阳子也不会有荒木。

    ——日本读者

    照片里的阳子丝毫没有被人注视、被拍摄和被暴露的难为情和不好意思。这是因为拍摄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是因为这个丈夫是天才摄影家?这些因素肯定都有,但又不仅仅如此。 阳子有对被注视,被拍摄和被暴露的兴趣和强烈的自豪感。 她拥有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快乐的自豪感,是同一代女性中少有的独立女性,不是吗?

    —— 石内都(日本摄影师)

    我在荒木帮他太太拍的照片中,看到了真爱的最高可能性。

    ——比约克(冰岛著名女演员)

    因为他很受欢迎,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个肤浅的演出者,但实际上,他了解摄影的真正本质。他知道摄影在世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森山大道(日本摄著名影师)

    荒木在拿着相机走进来的那瞬间,便影响了拍摄对象。荒木的拍摄风格非常独特,因为他能让被摄体放松,进而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

    你很难想象平时嘻嘻哈哈的荒木经惟,拍摄了那么多露骨色情甚至被称作“老流氓”的一代风流摄影大师,却是这样一个细腻的男人。

    ——网易艺术

    荒木经惟的怪诞和在冰火处理时显示出的冷峻、疏朗,正好与荒木阳子的调皮、和谐、温暖交相呼应。没有了荒木阳子之后的荒木经惟,镜头里少了笑脸和生机,更多的是一种灰暗模糊的基调。阳子的死,流连在日后荒木经惟的镜头中,变成一种跟想念和恍然有关的哀愁。

    ——凤凰读书

    荒木与女模特之间的情色故事经常被当作谈论荒木的话题,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和阳子的爱情。结婚20年,两人一直形如恋人,不离不弃。荒木用他的相机见证了两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因为摄影而成为永恒。

    ——YOKA时尚

  • 优素福·卡什:镜头内外

    作者:[美] 戴维·特拉维斯

    精选伟大人物的标志性肖像照片

    揭示大师镜头之后的心灵和思想

    编辑推荐

    优素福·卡什的人像摄影定义了许多伟大人物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卡什在照相馆接受的严格训练结合他对戏剧和舞台灯光的喜爱和对拍摄对象的敬重,发展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戏剧化灯光打造的暗色调肖像不仅细腻呈现出拍摄 对象的形象特征,还展示了他们的内在力量。本书精选卡什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的74幅作品,包括温斯顿·丘吉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巴勃罗·毕加索、格蕾丝·凯利、琼·贝兹等众多名人的标志性肖像。

    每张照片配有卡什对拍摄对象的评论或拍摄过程的回忆。有些故事卡什在不同场合讲了一遍又一遍,比如他如何让“咆哮的狮子”丘吉尔安静下来;有些故事他第一次和盘托出,比如他如何劝说赫鲁晓夫穿上远超自己身材大小的皮毛大衣。通过卡什的语言,读者了解到拍摄对象在公众形象之外的私人一面,并对他的照片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著名策展人特拉维斯在导言中细致讲述了卡什的一生。他和家人在家乡奥斯曼帝国经历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后,死里逃生辗转移民到加拿大。他从照相馆学徒做起,用彬彬有礼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以及一点点运气,逐步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卡什本人跟他的拍摄对象同样伟大。

    内容简介

    1988年8月—9月,杰里·菲尔德(Jerry Fielder)——优素福·卡什工作室的长期助理,现为卡什遗产管理人——聆听这位摄影大师回忆了他辉煌生涯中的许多肖像拍摄经历,录下长达九小时的录音。

    卡什谈到他的拍摄对象和早期经历,包括许多之前从未公开的事情。卡什在他早期的摄影集中写过很多与肖像拍摄有关的内容,但他很少对自己与那些名人的互动发表意见。

    根据之前从未面世的1988年的录音,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前摄影策展人戴维·特拉维斯带领读者走过一段无与伦比的旅程,让读者认识卡什的众多标志性作品。他还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这位镜头背后的大师具有的洞察人心的惊人能力。卡什的工作建立在情绪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上。因此,他很少深入讨论他对自己的艺术经历的看法。特拉维斯不仅关注这些轶事本身,还为读者呈现以往出版物中一直缺少的一样东西——摄影师的声音。

    媒体推荐

    他对自己的作品一向讳莫如深,这本书罕见地让我们了解到卡什与伟大人物会面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在面对拍摄挑战时的审美选择。——《出版人周刊》

    本书揭示的是卡什掌握了一个卓越的肖像摄影师所需要的技能:不仅有恭维、哄骗和操纵的能力,还有拍摄呈现出独特个性的肖像的眼光。——《图书馆杂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主要通过优素福·卡什的一些人像摄影作品来了解他。现在我知道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胸怀和心态最终转化为出类拔萃的摄影作品。——美国亚马逊读者

  •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作者:[土耳其] 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全书精选古勒拍摄的153张有关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记录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见证半个世纪间的日常生活和不朽诗意。

    -----------------------------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 岩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

    作者:岩合光昭

    40多年前岩合光昭便開始拍攝街貓,出版的街貓攝影集也都成了膾炙人口的經典。本書將他為 NHK BS Premium 頻道攝製的熱門同名節目作品收錄成冊,透過290張作品,以貓咪的視角觀察保加利亞古老的市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落日、九份繁華而霧雨迷濛的街道,彷彿藉著照片也和貓咪一同環遊世界各地,享受著居住在當地的悠閒時光。

  •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 / 尚.摩爾(Jean Mo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