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作者:路易斯·卡普兰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为纪念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诞辰100周年而出版。它以全新手法展示了这位包豪斯艺术家、理论家的多面人生和创作——这种手法对传记写作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在《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中,作者路易斯·卡普兰将“签名效应”的德里达解构主义模式应用到一位构成主义艺术家的思想传记中,解构了“莫霍利”的签名是如何在两个空间运作的——交织着能指和所指、自传和亲笔签名。通过对20多件艺术作品的解读,卡普兰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莫霍利的签名效应。他向我们展示这种效应是如何在艺术原创性与抄袭、作者身份与匿名性等一系列关系中,以及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地位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由此,《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揭示了莫霍利的艺术实践是如何预见后现代主义论争的诸多问题的,阐明了先锋构成主义和当代解构主义的关系。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作者路易斯·卡普兰是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弗朗茨·罗森茨韦格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德国犹太文学与文化历史的研究。他还著有《查尔斯·福特的奇异世界》,与人合著《甘姆比传:世上最受人喜爱的泥人》。
  • 比尔.布兰特

    作者:保罗·德兰尼

    该书为《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之一种。该丛书由国内知名摄影史学家、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编选而成。《比尔·布兰特》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喜欢隐藏的、奇特的、才华横溢的、将疾病和痛苦转化为艺术的布兰特。作者保罗·德兰尼深入采访布兰特的亲友,透过布兰特故弄玄虚的神秘,勾勒出他的生活轨迹,揭示出他摄影作品中的感情因素,展现了布兰特的生活和哲学,引导读者去认识、接近一个深层隐藏自我但能敏锐地洞察摄影艺术发展流向的伟大的摄影艺术家。
  • 图像与观看

    作者:谢宏声

    本书的关注点可以说是视觉文化的中心议题——图像与观看,作者将观看的理论与历史纳入客观世界图像形式的变迁之中,在涉及面极广的论题下搭建起成熟而严密的阐释结构。技术的演进和观看之道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使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本来作为人类最直接而简单的感官反应背后的意义。无可否认,各种媒介的介入使图像以更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不光是艺术史范畴内视觉的变革,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作者立足时代背景,通过对观看背后的各种机制与理论的分析,结合丰赡的例证和图像资料,精彩地完成了国人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一次尝试。
  • 纪实摄影

    作者:孙京涛

    这本书结集了纪实摄影史上的经典佳作.从摄影术诞生后第一张照片开始,不单欣赏和解读,还讲述它们诞生的故事,甚至连作者的故事也不放过——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这还不算稀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单有如数家珍的学识,更有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创见,愣是满怀终极的人文关怀,用纪实摄影的经典佳作串起一部纪实摄影史来。 它的确是一部世界纪实摄影史,语言是散文化的——据专家说:堪称中国的纪实摄影理论的开山之作!它对纪实摄影概念的界定,对纪实摄影风格、流派的划分,对它们的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剖析,对它们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衍变的文化动因和文化个体心理的内驱力的探究,卓有创见,尚未出版就引起了摄影理论研究者、大学摄影课的教授和新闻出版界的记者、编辑的瞩目。
  • 西方摄影文论选

    作者:顾铮

    本套书具有前沿意识和高科技含量的摄影专业系列教材融知识性、科学性、时代性、资料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内容涵盖了摄影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本书包括: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摄影小史、摄影百年祭、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论摄影的性质等。
  • 摄影理论 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作者:[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 Hilde

    本书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本书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本书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 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

    作者:顾铮著

    在视觉文化领域,尤其是摄影理论及摄影艺术史,作者都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多年来他在这个领域教学、研究及写作,同时,又亲身实践于摄影,并策划多个富有影响力的视觉艺术方面的展览。这本书,集结了他多年来撰写的关于视觉艺术的批评文章。而一篇专业的、观点鲜明的文章,其学术含量,对读者的冲击力,作者在其中耗费的心血,一点不亚于一本书。   作者文字、观点的犀利。比如,他对纪实摄影的回顾,通过对陆元敏、解海龙、张新民、侯登科、刘铮等中国纪实摄影师及其作品的描述分析,提出什么才是纪实摄影,摄影的真实是什么,纪实摄影必须承担什么样的职责等问题。他从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的文本入手,分析其电影美学与纳粹精神的内在牵连;从日本二战时的两本杂志《日本》和《前线》着手,揭露日本摄影师是如何运用摄影蒙太奇及摄影报道,来为日本军国主义张目。在他笔下,我们会感叹于,克莱因如何从一个先锋的、具有独立性的摄影师,为商业社会所笼络和收买;也会认识到三毛形象,在建国前后,是如何为意识形态左右,发生变化。我们能读到作者对世界一流摄影大师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的作品及人格精辟的见解及其中传承关系,而对本雅明、桑塔格等关于视觉艺术理论的梳理也对摄影实践具有意义。
  • 攝影師之心

    作者:麥可.弗里曼 Freeman, Mich

    ◎先是「眼」,然後是「心」。麥可.弗里曼繼《攝影師之眼》後更上層樓著作 ◎各國Amazon讀者5顆星激賞評價 心,是影像的創生之處。「在一張好的照片中,心靈、眼睛和相機,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連結起來。」 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回答一個最常見也最難解答的問題:怎樣的照片稱得上是好照片。作者深入探討影像建構的核心本質:心靈、眼睛、相機,三者如何共同作用,創作出一幅影像,並探索一流攝影師何以能一再創造出偉大作品。 除了好看,照片還有什麼? 有些照片追求好看,但有些照片的企圖更大,是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欣賞、討論。所以我們需要在照片中注入意圖,包括多重內容、不同的美、壯觀、化平凡為不平凡等,都能讓照片在「好看」之外,多了一些理由,吸引別人停下來看更久。 即便是構圖,也需要想法 構圖不是抓住三分法原則便可完美取景,也不只是把點和線正確擺入視框中。世上沒有所謂完美的構圖。不同的取景意味著表現不同的氣氛和本質,敘述不一樣的故事。如果《攝影師之眼》是以構圖為中心,《攝影師之心》關心的則是構圖的運用方式:如何運用構圖、鏡頭效果、快門時機和光線,形成特定的影像風格。 先天喜歡的畫面,和後天喜歡的影像 人天生就喜歡美,喜歡和諧,這種照片永遠能投合大眾所愛。但同時,在近二百年攝影藝術的發展下,我們也從大師作品中看到更多攝影風格和風貌:平凡的事物成為不凡的主題、有人喜歡隱晦的影像、有人精心設計無序的畫面、有人刻意抽離情緒……否則何不善用各種風格,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加入。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攝影師只能採用一種風格。 ◎超過400幅照片,另以示意圖具體解說影像成功的奧祕 ◎從古典風景畫的平衡構圖,到前衛的圖形風格,建立更多構圖感知,開發更多攝影可能性 ◎從和諧、對立,到靜態平衡、動態平衡,視覺藝術中確實有些技巧經過千錘百煉,放在攝影一樣有用 ◎從梵谷的紅綠色強烈對比,到現代Photoshop的漂白效果,操作影像魅力,美學更上一層 編輯小語: 學攝影的過程中,第一個撞到的巨牆應該是美學。光圈快門景深那些東西,苦讀加上多拍,很容易就學會,唯獨「好照片」這件事情,最令人苦惱,除了指導老師或是前輩主觀認為的好,或是書裡面那些不甚有用的構圖公式,只能漫無目的地「多拍」(前輩都是這麼說的)。後來怎麼翻過那堵高牆,已不復記憶,只朦朧覺得是一種「頓悟」,頓悟的過程與要領,如何變成可以傳授的教科書呢?攝影師之心的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在做這件難以言傳之事。祝各位讀者,早日得道! --專業名詞審訂/陳敏佳 《攝影師之心》的價值,不僅止於它是《攝影師之眼》的下一本。的確,我們看《攝影師之眼》時會有個強烈感覺,作者已經毫無保留地道盡他多年來在攝影上的試驗與思索,所以《攝影師之心》才如此出人意料。這本書的意圖簡單又深遠:解釋何謂好照片。作者有三十多年專業攝影經驗,又有攝影史學的學養,他敏於欣賞大師的攝影作品,也敏於觀察自己的攝影過程,結果就是以令人信服的學識和條理分明的剖析,讓我們一步步接近、摸清這個向來都眾說紛紜的概念。更有甚者,他還提出具體可行的技巧,讓讀者不止是知道,還能親手做到。 --總編輯/賴淑玲 閱讀此書是前所未有的知性體驗,也因為看到有人精確而實際地傳授我們如何探究自身心靈而深感驚奇。文中強調,拍攝是由上而下、由認知通往感知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若能拍攝出自己有感覺的畫面,是因為這個畫面呼應了內心對某個影像的原始想像。於是追獵外部的影像,也就是在追捕內心的圖像,也因此,在照片出現的那一刻,抽象不可見的心靈凝聚成形,讓眼睛透過相機觀看到自己內心。拍照因而成了認識自我的旅程,而蒐集並整理能打動自己的照片,看到影像風格的改變,便是認識自己心靈變遷的歷史。麥可.弗里曼說:「心,是影像創生之處。」原來是這個道理啊! --編輯部/宋宜真 讀者書評: 「不管好照片的定義是什麼,這本書告訴你:它哪裡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好,又該怎麼讓它好。」 「如果你沒買《攝影師之心》,你不會後悔,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錯過了什麼。就像你一直把相機設在自動模式,也不會有什麼遺憾,因為你也不知道你錯過了什麼。」
  • 纪实摄影

    作者:[美] 阿瑟·罗思坦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 论摄影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

    ‘The most original and important work yet written on the subject…All futur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in the affluent mass-media societies is bound to refer to Susan Sontag’s On Photography as a key work’ John Berger, New Society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由此,谈论摄影亦成为讨论世界的一种方式。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 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 紅刺蝟人像攝影美學

    作者:孫國治(紅刺蝟)

    我們生活中太多平凡物 都藏著不平凡 重點是你能不能去看到那些不平凡 發現那些不平凡。 本書雖以人像攝影做為主軸,但更深層次是在敘述美學,如何從生活中發現與鑑賞美的事物,如何將身旁的元素運用到攝影作品中,作者提供了一些捷徑與啟發,讓讀者在創作上能有新的詮釋,重新認識人像攝影! 美,是一種感受,一種敏感度,更是一種感情。 談攝影,不如先談美感,美感瞭解了、認知了、培養了, 那麼,攝影也不過只剩下技術層面。 知名攝影師 紅刺蝟--首部攝影鉅作 本書是由擁有濃厚美術繪畫背景的知名攝影師紅刺蝟,以自身的拍攝經驗與美感認知撰寫而成,藉由西洋與中國繪畫的構圖與色調來探索攝影的本質,並透過攝影作品解析如何選景、構圖、光線、引導、配色等五大項基本攝影要素。在觀看每幅作品時,彷彿進入了拍攝當時的敘事空間。此外,提供攝影技巧的建議與練習,讓攝影愛好者能夠更加瞭解自己的拍攝目的,以及傳遞攝影創作的意念,並協助發掘每個人潛在的獨特審美能力,藉由拍出、塑造出有深度與品味的作品,找到自我風格與方向。 ◎首度公開攝影美學之精華集結,賦予作品敘事、感情、生命力。 ◎著重攝影思維與美感,是你突破創新的最佳訓練。 ◎開啟攝影者的想像力、觀察力、鑑賞力,從作品風格中探索氣質與深度。 精彩主題 『選景』 Scene 善用生活中最普通的景,達到具張力的畫面,用心去觀察,樣樣皆是構成,俯拾皆是元素,處處皆是景。 『構圖』 Composition 平衡,是成就一個畫成敗最主要的元素,而比重過於平衡,則突顯呆板,在不平衡當中維持平衡,去強化影像構成的力量與變化。 『光線』 Light 如果說構圖是構成畫面平衡的最重要的基礎,那麼,光就是製造氣氛的最佳要素。光線、陰影、倒影、反光、折射都可應用於畫面,甚至成為主角,必要時,被攝主體淪為次要都可以。 『色調』 Hue 協調的色調可以透過景深、時間性、耀光、燈光、天氣、環境、濾鏡,以及電腦修色等多種方式來達成。 『引導』 Guide 拍攝人像,被攝者的任何肢體動作都是構成畫面張力的元素,而眼神與表情則會帶出感情深度。引導是要去營造律動感,捕捉有感覺的剎那,都需仰賴攝影者的美感與直覺。 『服裝造型』 Fashion Modeling 服裝與造型對於外拍創作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本篇分享不同場景下的服裝搭配與拍攝風格。 『敘事性』 Narrative 凡是影像,皆可敘事,深或淺的差別而已。一個具有故事性的畫面並不是什麼都要說的一目瞭然,也不需要參雜任何八股的形式與象徵,試著讓照片帶有「想像空間」,留下延伸的伏筆,光看一個影像,就像在夢境中的一個片段,可以讓人幻想這個片段的前一分鐘,或是下一分鐘發生過什麼,或是即將要發生什麼。 『空氣感』 Static 一種時間、空間凝結的氛圍,而這被凝結的空間是具有立體感的,不僅僅成像於平面,它可以是靜止的、亦或是律動著,是種相當富有情感的畫面。簡單的說,是指畫面中主角看似在做「自然的動作」,卻又是「靜止的停留」。 『繪畫性』 Painted 繪畫和攝影的差別在於,繪畫是「創造」畫面,而攝影是「擷取」影像。繪畫可以隨心所欲改變輕重與濃淡,強化重點或是放鬆局部,以筆觸突顯線條、肌理、層次,進而表現意象和情感。攝影能否有所謂的繪畫性呢?在不利用後製塗繪修改的情況下,藉著一些方法,只用一個快門,營造出具有類似繪畫性的影像。 『風格的鍛練與創作思考』 idea & thought 風格就是人格,人格則是個人種種特質的總和。沒有人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既然人格特質決定作品風格,在建造個人風格之前,請先了解自己,發現自己。
  • 摄影对话录

    作者:[英]保罗·希尔(Paul Hill),

    20世纪70年代,正值当代摄影发展风起云涌之际。成功塑造了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摄影师们,如斯特兰德、布拉塞、卡蒂埃-布勒松、纽霍尔、亚当斯等人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这些公认的大师们,对包豪斯、摄影分离派、f/64小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社会写实主义等艺术运动做出的贡献影响深远。本书的两位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大师们人生最后阶段的所思所想,对话轻松、亲切、坦诚,既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生感悟,又是鲜活的摄影亲历史。
  • 摄影的热忱

    作者:[美] Steve Simon

    当你度过了熟悉摄影器材、掌握拍摄技术的最初阶段,已经能够创作出技术上难以挑剔的摄影作品,甚至还不时地在一些比赛中有所斩获时,是不是有时会感到一丝厌倦和茫然:这就是所需要的摄影吗?我应该往何处去?著名纪实摄影师Steve Simon在本书中给出了有力的回答,即通过十项摄影修炼重燃摄影激情,从中寻找摄影和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你自己! 全书以这十项修炼为主线,在论述了摄影的重要意义之后,从大量拍摄、人物表现、用光技巧、后期编辑、网络传播等方面步步深入,采用大量例证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摄影操作实践。《摄影的热忱——成就精湛摄影技艺的十项修炼》将摄影理论与拍摄实践紧密结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语言深入浅出,清新易读,是一本风格平和的不凡之作。 对于那些已经解决基本的技术问题,打算进入更高层次的摄影学习者而言,《摄影的热忱——成就精湛摄影技艺的十项修炼》所揭示的摄影路径尤为重要。对于多年从事画意摄影、沙龙摄影的爱好者而言,本书对其创作转型、层次提升同样极具启迪意义。对于已经在纪实摄影领域打下一定基础的摄影者而言,本书提供的某些摄影理念和实践方法也是不无启示价值的。
  •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作者:Vilém Flusser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ubertus von Amelunxen Media philosopher Vilem Flusser proposed a revolutionary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photography. An analysis of the medium in terms of aesthetics, science and politics provided him with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both the cultural crises of the past and the new social forms nascent within them. Flusser showed h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xtual into visual culture (from the linearity of history into the two-dimensionality of magic) and of industrial in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from work into leisure) went hand in hand, and how photography allows us to read and interpret these changes with particular clarity.
  • 重返西游记

    作者:田城

    这是知名作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田城一个人背包前往印度的旅行游记,他在印度不停地走不停地观看和思索,不断地遇见幸福,遇见慈悲、温和与友善。读这本书,便是邂逅一个伟大的文明、一个神奇的国度,以及一个不可思议的民族。 摄影家、作家田城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印度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思索和领悟。田城用他摄影家的独到眼光、作家的优美文笔、思考者的独特见解以及读书人的广博知识为我们描绘了印度一群生动可爱的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的让我们赏心悦目的印度人,以及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乡村和城市。在对这个民族和文明的思考中,作者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打开了自己内心的心结。
  • About Looking

    作者:John Berger

    As a novelist, art critic, and cultural historian, John Berger is a writer of dazzling eloquence and arresting insight whose work amounts to a subtle,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canons of our civilization. In About Looking he explores our role as observers to reveal new layers of meaning in what we see. How do the animals we look at in zoos remind us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beast all but lo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at is it about looking at war photographs that doubles their already potent violence? How do the nudes of Rodin betray the threats to his authority and potency posed by clay and flesh? And how does solitude inform the art of Giacometti? In asking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Berger quietly -- but fundamentally -- alters the vision of anyone who reads his work.
  •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

    作者:Geoffrey Batchen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为“影像文丛”系列的第三部,版权引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作者乔弗里·巴钦为当代著名的摄影理论家、摄影史学家。本书(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也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巴钦三本摄影理论图书中的首部。 本书关注后现代主义的渴望和修辞,涉及了摄影之意义的符号学,并借由符号学探讨了每幅照片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在进入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之前,摄影的内幕究竟是什么?作者径直检视所讨论的照片的形式特征,而不仅仅看向其背后所指。对于形式的这种关注,并不是针对要揭示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特征的渴望,事实上,这是试图直接唤起历史的真实体验,提醒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正在当下的物质世界中不断展开——在于恰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来自哪个年代的哪张照片的那种在场感中。 全书内容由九篇论文组成,包括关于摄影发明时机的讨论、关于计算机文化带来的后果的分析、澳大利亚摄影的澳大利亚性反思、关于当代艺术摄影的分析和民间照片在摄影史中的地位的论述等。这些文章主题涵盖广泛又相互融汇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在更广的范畴里讨论摄影及其历史的书写。 因此,尽管主题多样,本书还是有着贯穿始终的主旨:即摄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身份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作者理性的分析文字,包括从哲学高度的深层探微,为国内摄影研究者、从业者从更广义的角度了解、解读摄影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本书最大程度的考虑了相关研究者对照原版书阅读的需要,标注了原文页码。
  • 攝影的哲學思考

    作者:FLUSSER,VILEM李文吉 譯

    攝影術的發明,至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和人類文明的重大里程碑,也就是線性書寫/文字的發明,比較起來是極為年輕的思想傳遞媒介。然而「技術性圖像」的發明,意謂著人類「現實的複製能力」的增強,這是否暗示人類的文明即將經歷一次根本性的結構改變?本書嘗試對這項懷疑,作較易明瞭的舉證。並透過攝影的哲學文化批判,清晰且透徹地評析思想解放的辯證,值得細讀。
  •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瓦尔特·本雅明

    法兰克学派的边缘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论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些奇怪的境地:饱受读解、屡被援引却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难索;他对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讨莫不如此。这一情况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最强力证明。《摄影小史》谈摄影而意在历史社会,《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似乐观而实冷峻,至今仍值得我们体会深思。也许,丁雅明更应被作为一位激进的批判思想家,而非所谓的“最后一人文人”。
  • 色彩管理

    作者:法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