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作者:张祖道

    本书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对于土家族的研究,潘光旦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的调查结果直接促成了中央将土家认定为单一民族。张祖道第一次将潘光旦对土家族的实地调查用影像方式记录下来。在他的镜头下,展现了土家族人原汁原味的生活,近百幅的照片里,他们汲水、喂猪、赶场、筑堤、喊号子、抽闷烟,跳摆手舞、唱薅草歌,真实、自然而生动。 人们有理由相信,本书将会和纪录费孝通实地调查的《江村纪事》一样,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影像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 China After Mao

    作者:刘香成,Liu Heung Shing

    刘香成自1977年到1981年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
  • 美国人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y 15, 1958 by Robert Delpire in Paris. It featured 83 of Frank’s photographs taken in America in 1955 and 1956, accompanied by writings in French about A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selected by Alain Bosquet. Delpire’s Les Américains formed part of the Encyclopédie essentielle series, which presented foreign countries to a French audience. Each of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is edition is placed on a right-hand page, with the texts on the left-hand pages. The first Englis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ublished in 1959 by Grove Press in New York. It presented the same photographs as the Delpire edition, however a text by Jack Kerouac replaced the French writings. The book begins with Kerouac’s introduction, followed by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e same sequence as the Delpire edition. On the left-hand pages are short captions from Frank, which describe the location. Since 1959 The Americans has been reprinted by different publishers,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formats. Frank has had varying influence on these editions; some were printed without his input, approval or knowledge. In July 2007 the Steidl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rinted. Frank was involved in every step of its design and production. The 83 photographs were scanned in tritone at Steidl’s digital darkroom from vintage prints in Frank’s collection, which revealed that many images in past editions were actually crops of the originals. For the Steidl book Frank studied and revised these crops and in many cases included the full photographs; in only a few cases the Delpire and Grove Press compositions remain. The Steidl edition also reproduces two photographs printed from negatives different to those used for all previous editions. These photographs depict the same two subjects as in other editions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Building–New York City and Assembly Line–Detroit), but from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Kerouac’s text and Frank’s captions remain unaltered from the Grove Press edition, the typography however was redesigned. As well as revising the book’s design, Frank also chose the paper, endpaper and book linen. He opted for a thread-stitched book, and conceived a new dust jacket made from the same paper as in the book (Xantur 170 g from Scheufelen, Germany), sealing it with a simple varnish. Frank personally oversaw printing on July 18, 2007, inspecting and approving each sheet at Steidl’s press in Göttingen. In January 2009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will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Americans" with an exhibition that will examine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 and the photographs themselves. All 83 photographs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order established in the book, provid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book's roots in Frank's early work and the impact on his later art.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ill be touring the following US museum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January 18–April 26, 2009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May 17–August 23, 200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September 20–December 27, 2009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Edited by Sarah Greenough ISBN 978-3-86521-748-6 Co-published b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Steid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hibition
  •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

    作者:李振盛

    《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是李振盛先生香港回归的见证,十年一瞬。让我们重温历史。香港百年(1897-1997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个耻辱;香港回归的十年(1997-2007年),却是我们民族一个良好的开端;用镜头通过平民化的视角纪录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李振盛先生只是其中一位。所不同的是,李振盛先生是一位以新闻摄影为终生职业的知名摄影家,而纪录香港回归又不是他为职业所服务。职业的敏感让他的每一个镜头在相同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拥有相同。
  • Liu Zheng

    作者:Liu Zheng,Christophe

    In 1994, Chinese artist Liu Zheng conceived of an ambitious photographic project called The Chinese, which occupied him for seven years and carried him throughout China. Inspired by the examples of August Sander and Diane Arbus, he has captured a people and country in a unique time of great flux, providing a startling vision of the deep-rooted historical force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that continue to shape China and its people. Liu seeks out moments in which archetypal Chinese characters are encountered in extreme and unexpected situations. His photographs are divided among a number of topics which betray a dark vision, albeit one that is laced with mordant humor. His main subjects to date have included street eccentrics, homeless children, transvestite performers, provincial drug traffickers, coal miners, Buddhist monks, prison inmates, Taoist priests, waxwork figures in historical museums, and the dead and dying. This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f his work to appear outside of China and will accompan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 a major exhibi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 尘封的历史瞬间

    作者:马鼐辉,王昭武,庄文骏

    这是一本展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摄影集,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摩梭人雄窿般矫健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
  • 人间真相(全6册)

    作者:成灵

    《人间真相(5)》内容简介:二十世纪的这个百年,实在太丰富了。它丰富到使任何历史学家都无法对它进行一个总体性的概括和总结的程度。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的海洋面前,所能做的工作往往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甚至是无能的。历史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财富,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每一个人又将从中看到属于他自己的历史。《人间真相》既是历史的表征,更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对历史作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人,会得出与别人完全相同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眼睛,他自己的头脑。
  • 第一现场

    作者:阿夏 编译

    一部135毫米的莱卡相机,曾拍摄了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烽火硝烟,与它的主人一样,被枪弹击中,在战场上结束了生命,但留下的照片,还在促使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于从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这样的习惯证明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拥有和平。当我们每天在晚间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动荡和战事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任何思考,更不会去领悟世界的状态和人类的命运。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奔波,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地是为了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着这个世纪的最难忘的瞬间。它来自不同的方面:可能是战争,可能是一场运动,可能是一次异想天开的科学实验,可能是大自然……
  • 黑镜头 9、10

    作者:阿夏,肖桐 编译

  • Magnum Magnum

    作者:Brigitte Lardinois

    Here is the popular yet complete paperback edition of the hugely acclaimed Magnum Magnum, which was an instant sellout on first publication in 2007. It celebrates sixty years of the vision, imagination and brilliance of Magnum photographers in over 400 photographs by the acknowledged greats of phot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rising stars of our time. Each photographer is represented by six of their works as chosen by, and including a critical text by, another member. Including biographies of the featured photographers, a history of Magnum Photos by Brigitte Lardinois and a bibliography of Magnum books, Magnum Magnum makes available to a wider audience one of the greatest photography anthologies of recent years an essential book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or the world depicted by it.
  • 世界的血

    作者:陈光

    从19世纪末早期战地摄影刚刚兴起的年代直到20世纪各场现代化战争,这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用手中的相机去描述,去记录那此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瞬间,并有意识地用照片来反讽和拷问战争,让摄影去思考战争,从更多的角度来表现战争,而不是仅仅为了提供单纯感官刺激,让人们对战争这一人类集体梦魇有更深刻反省。 本书汇集的150幅战地摄影的经典作品,正是这些战地摄影记者的精华,通过他们留下的战争影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20世纪现代战争的全景。相信可以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编辑推荐 从19世纪末早期战地摄影刚刚兴起的年代直到20世纪各场现代化战争,这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用手中的相机去描述,去记录那此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瞬间,并有意识地用照片来反讽和拷问战争,让摄影去思考战争,从更多的角度来表现战争,而不是仅仅为了提供单纯感官刺激,让人们对战争这一人类集体梦魇有更深刻反省。 本书汇集的150幅战地摄影的经典作品,正是这些战地摄影记者的精华,通过他们留下的战争影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20世纪现代战争的全景。相信可以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 巴蜀老照片

    作者:塔玛拉·魏司

    《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内容简介:“巴蜀”是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古称,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和云南省等地区。上个世纪初,弗瑞兹·魏司作为德国领事,偕妻子海德维希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出于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兴趣,也出于对当时新兴科技的爱好,这对夫妻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由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遴选而成。
  • 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

    作者:中國攝影師協會

    三十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仅仅是转瞬即逝的一剎那;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仅仅是前仆后继的短暂片刻。然而,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她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当代史上这场伟大的变革。再现了三十年间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经济转轨的艰难曲折、文化生活的急速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一张张图片的背后,所呈现的是改革者们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是亿万民众摆脱贫困、追求富足的果敢行动。其间,既有气势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也有一些难以忘怀的零星记忆,甚至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历史噪音。但这就是历史,历史是应该被记住的。 我们并非要刻意告诉人们甚么,而只是想为历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为人们留下一个驻足思考的空间。如同三十年前一样,今日中国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三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文革走向改革,从计划走向市场;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终于回归常识,回归理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步入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也目睹了一些有悖改革初衷的丑陋现象,经历了彷徨与困惑,由此悟到了我们与世界主流文明的巨大差距。因此,未来的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决定中国复兴的又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三十年的辉煌,不应仅仅是历史的回忆,如何打破中国两千年来周而复始的兴衰历史轮回,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留下我们的观察、见证与思索,不仅仅为自己、为当下,更是为了未来。
  • 上海光影

    作者:郭博

    《上海光影:郭博摄影作品精选》内容简介:1955年回国后,我被派到当时新开张的上海设计公司。忙碌的每一天使得二十年的岁月都觉得是转眼一瞬间。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自我解放”。我想也很有道理,通过反省,为了不丧失我的自主性,我决定将摄影投入我的生活之中。 拿起已疏远了几十年的相机,为找寻素材,只要一有空余时间,我便像狗一样寻找猎物,徘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之中。我不仅用我的视觉,同时也动用听觉、嗅觉来引导我的探索,抓取人间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我二十年摄影经历的早期阶段,如今回看整个历程,我还是认为早期的照片最有韵味。苏州河、黄浦江、长江口等地是非常吸引我的题材。婉曲流延在大都市的苏州河,两岸纺织、印染、化纤、药剂、石灰、造纸工厂林立,为这些工厂搬运原料的船舶往返穿梭,而这些工厂的废渣、废水又直接倾入苏州河。当时的苏州河是一条黑河,在我的记忆中如同墨一般的黑。透过那漂着恶臭的黑水的返光,对岸的景色朦胧可见,换一个角度,却还入画。 改革开放,使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仿佛突如其来似的,在上海的平地上筑起了一道道的四星、五星宾馆和高层公寓的屏风。高架与高速道路的建设使得沿街的景色焕然一变。这就是都市的新陈代谢。老建筑在这一代谢中毫不容赦地被推倒。作为一个设计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在它们临终前为它们留下一张遗影,逐渐成了我的一种使命感。可惜的是,当这种使命感占据我的整个心头时,我已没有余力与余兴来拍一些所谓生动有趣的照片了。最终,我认为我的照片只不过是记录照片而已。
  • 国家记忆

    作者:越众历史影像馆

    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抗战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影像材料。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史料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着,少有人问津。2010年,多位中国与美国民间学者自筹经费,亲赴美国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从中整理出了所有的远征军及盟军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包括23000余张战地照片和超过一百个小时的动态影像记录。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中这些从数万张图片中遴选出的图片,均出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并通过策展人、专家和学者撰写图片注释、导读等文字,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背景,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影像的力量。
  • 我的老北京印象

    作者:[荷兰]爱伦·凯特林(Ellen Cat

    民国时期,荷兰驻华大使的夫人爱伦·凯特林(Ellen Catleen)女士拍摄影了大量老北京的风光、民俗照片。她遴选部分照片,配以适量文字,并由奥地利籍著名犹太漫画家费里德里希·希夫(F.H.Schiff)绘制滑稽漫画,编成一册结合优秀摄影作品和风趣漫画的旧京图集,于1 934年在上海出版。书中通过虚构人物皮姆先生(Mr.Pim)及导游吴先生(Mr.Wu)的游览,再现了当时祥和、安静的北京城及北京人的生活。 试读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1948299/ ...(展开全部)
  • 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

    作者:[美] 刘香成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为纪念辛亥百年,本书将来自全球的大量珍罕历史图片汇集成册,以独特的视角,帮助历史学家反思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开创性事件。其中许多照片乃首度披露。 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之类的教育家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睿智而激烈的辩论。海峡两岸均在欢庆重要的周年纪念日,但对辛亥革命遗产的解释却不尽相同。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本书旨在为国人打造一部可信的“集体记忆”。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最近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她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本书将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 具像的历史

    作者:葛涛 石冬旭

    《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内容提要: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 红色影像

    作者:司苏实 编著

    耗时数十年整理搜集 数百幅珍贵照片首次曝光 在最艰苦的环境下 一群有理想敢牺牲的摄影人 用最真切的镜头 定格永恒的历史瞬间 诉说宏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反映红色军队的数百幅影像作品,集中了红色影像里的经典之作。以摄影 先驱沙飞为代表的一代摄影人,提出“摄影武器论”的观点,他们历经红军时期、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坚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历史的细节。在20余年时间跨度中,用图片影像全面翔实地反映了中共军队在不同时段的艰苦奋斗史。 此次出版的近300张照片,是从万余张旧底片中精选而来的,其中有许多幅甚至是第一次出版。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无数平凡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兴亡、民族的自强,默默地倾尽所有,甚至是牺牲生命。这些作品,不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摄影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它们是构成中国历史、中国摄影史的重要部分。 【名家推荐】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可以在一张照片里终结。《红色影像》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一批以沙飞先生为首的理想主义的青年摄影师,他们拍摄了当时的农村和红色军队生活与作战画面。因为摄影自身的力量,我从他们的留下的照片里,进一步感受到今天我们所说的“来自不易”的真正含义。当代的摄影是空前的百花齐放,这本画册提醒我们摄影的力量和潜力,它为我们在不同时代留下了珍贵的“集体记忆。” 每一个不同的文化社会都拥有其自身的集体共鸣,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历史资料, 才能为今后打开更灿烂广阔的视野。 ——刘香成 著名摄影家,1992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获得者
  • 影像传奇 69巅峰新闻摄影作品诞生记

    作者:夏雨,夏勋南

    《影像传奇:69颠峰艺术摄影作品诞生记》收录的69幅不可不知的艺术摄影名作,它们犹如一座座高峰,构成了人像摄影的壮丽篇章。你或许看过它们,然而其创作理念、拍摄经过及相关的轶闻趣事,却往往不为人们所知。 黛安娜·阿巴斯说得好:“一幅摄影作品是关于—个秘密的另一个秘密”。《影像传奇:69颠峰艺术摄影作品诞生记》将向你讲述那“另一个秘密”,以及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