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老照片

    作者:冯克力

    《老照片》一向着意于历史细节的呈现。这民照片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因为任何一幅照片都是由诸多细节组合而成的,即便是一张寻常的家庭合影,人物的一颦一笑、服饰的一款一式、场景的一什一物,也都一览无余地写在上面,想藏都藏不住。不妨说,展示老照片就是在展示历史的细节。   这是就照片而言。细节的叙述在《老照片》的文字中也触目皆有。本辑散木先生《不同时代的“师道”》选载了“文革”期间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赠言”。此君非但不执“弟子”之礼,反以训导的口吻与老师说话,且连篇白字,粗陋无文,直可载入现代版的“笑林广记”。   马思遥的《姥爷》则写到了60年代初的大饥荒:“……姥爷得了浮肿,四肢一按一个坑,白天干不了活,连走路都得扶着墙;到了晚上,姥爷便和几位岁数同样很大也得浮肿的老人坐在火炕上,地上支起一口大锅,里面放几粒黄豆、几根道边拾来的羊骨头熬汤,说是能治浮肿病。老人们边喝汤,边聊天,直至天亮。”这个细节里所透露的生存的执著与“老人们边喝汤,边聊天,直至天亮”的情态,正是法国的罗兰·巴特所称的那种“生命的字母”,亦如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交响乐。而这一细节所传递出的意蕴,是任何关系那场饥饿的形形色色的历史结论都无法涵盖的。   细节就像是历史的放大镜,使尘封的岁月、混沌的往事纤毫毕现,历历在目,而《老照片》所做的,不过是为了这些放大镜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支架罢了。
  • 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

    作者:杨天石,谭徐锋

    百年辛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本书尝试从影像的角度,避免既往辛亥革命史叙述的脸谱化倾向,将珍贵的历史影像呈现给读者,辅以当事人的自述或回忆,期待在对近四百帧历史图片的追索中,切近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实况,革命者的生活世界与革命生涯,还把革命的对象——清廷及其代言人纳入图像世界,邀请读者进入那一段逼真而鲜活的历史场景,感受那一波惊天动地的革命巨浪。
  • 北洋岁月

    作者:秦风, 徐家宁, 秦风老照片馆

    《北洋岁月》内容简介:重看北洋,辛亥革命以后若干年内的中国,就是一个以旧砖瓦搭起的新世界。掌权的人是清廷走投无路求革新时壮大起来的军事领袖,辅佐的文官是熟读经史子集又敢睁眼看世界的前朝士人。有变革,有创新,然而在国是、宪政、党派这些政治元素之外,整个社会依然蜷缩在旧砖瓦垒起的屋檐下,那些足够掀开屋顶的新的力量,也在一点一滴地滋生,一分一毫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只是远不如政坛上那般风起云涌了。 这样一个重要的北洋时代(1912-1928),却鲜有精彩的影像记录。秦风老照片馆系列的这本《北洋岁月》,涵盖了1912年以来的一百五十四幅珍贵照片,有幸记录了曹锟北京兵变、袁世凯葬礼、黎元洪南苑阅兵、张勋复辟、徐世昌及段祺瑞众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大会等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再现了老北京城内外的建筑和风情,还有那段时光中庶民百姓一如往常的生活。
  • 宽容与正义

    作者:秦风

  •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

    作者:詹姆斯·利卡尔顿,徐广宇

    詹姆斯•利卡尔顿 (1844~1929),美国摄影师、教师、旅行家、发明家。1900年,他来到因义和团事件而成为世界聚焦中心的中国,从香港一路北上到达北京,拍下大量的立体照片,并怀着对中国的好奇、热爱、痛恨、怜悯和同情,为所拍摄照片做了详细记录。1901年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制作并发行了利卡尔顿此行的一套100张立体照片,并另出版了《China: Through the Stereoscope》游记。本书收录了此套100张照片,节译了游记中有关对应照片的文字说明,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现场的真实,是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全二册)

    作者: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从莫理循自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至新疆乌鲁木齐。莫理循拍摄了大量路上所见自然景象、人物、遗址、建筑的照片。他尤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景物着迷,有时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景观拍多幅照片,如嘉峪关的照片即极具代表性,他总计拍摄了近20幅,而且在报道中详加叙述,对于其历史、现状一一道来。读者对着照片,辅以报道,即可对当时嘉峪关的状况产生深刻印象。莫理循通过照片逐日详尽地记录了从星星峡至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北疆的山野、客栈、当地居民、差人、废墟或某地区同时存在的新旧两城。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乌鲁木齐拍摄了主张“新政”改革的巡抚王树根等官员的照片,也留下了被流放此地的维新人士彭翼仲、保守势力代表之一载澜等人的身影,并且保留了一些载澜本人拍摄的照片,《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选人。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流放新疆的张荫桓同样引起莫理循极大的关注。早在l898年当年,莫理循就曾为营救张而煞费苦心,但为张荫桓所婉拒。来到乌鲁木齐后,他一路打听张荫桓的下落。原来,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太后下令将张处死。莫理循拍下了张被行刑的地点。这张照片以及前述图片,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均弥足珍贵。
  • 陪都重庆

    作者:秦风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因历史机缘,在短短几年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精英与资源于此一地,以完成摆脱被侵略被压迫命运的重大使命。重庆这一地名不仅联系着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战争的性质,被赋予神圣的意涵。 《陪都重庆:大轰炸下的抗日意志》(1938—1945),“温故影像”丛书之一,由秦风老照片馆广泛收集影像素材,呈现重庆抗战的重要经历,包括大轰炸的抗日意志,各党派团结抗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在重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丰富的抗战话剧,以及蒋氏夫妇和宋家姐妹的抗战活动。此外,本书也着重反映了重庆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角色。1941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美、英、苏四国同盟的出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抗战初期被压迫的角色,到了战争末期以世界四强的角色崛起。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实际上成为亚洲的权力中心。中国在这里实行了对印度的大国外交,同时也完成了《开罗宣言》和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工作。重庆此一非凡的地位,在此书中得以完整重现。
  • 法老王朝

    作者:布赖恩·费根

    看过拂晓的古萨金字塔群,便可了解古埃及的成就为何仍令世人赞叹不已。埃及曾是一个由具有无上权力的神王所统治的帝国,社会结构复杂,繁荣超过3000年。埃及亘古不灭的魅力,充满异国情调的风采,在本书表露无遗。   书中可以见到卡纳兜、卢克索及帝上谷雄伟无比的古迹;可以从永恒的尼罗河畔肥沃的泛滥平原,看见图坦哈蒙、尼斐尔泰悌、拉美西斯、克娄巴特拉等众多名人的传奇事迹。除了大人物,也有无名小卒——从平凡的商人与农民,到建造出举世惊奇的建筑面得以不朽的31个王朝的法老。   《法老王朝》一书纵横历史3000余年,以精彩的图文描写这个创造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无数世界奇观的古文化,重现拉美西斯、尼斐尔泰悌与图坦哈蒙等历史名人的传奇事迹。这部按年代顺序铺陈的丰富历史,从文明的肇始谈起,当时尼罗河泛滥平原出现星罗棋布的王国,继而探讨埃及的发迹,壮大成为帝国,以帝国之姿傲立世界舞台3000年,最后一蹶不振,为更年轻的民族所取代。   本书撼人的图片捕捉到帝王谷的富丽堂皇,也呈现出风格一致、于法鲜明且极具表现力的浮雕,刻画着法老、祭司和舞女;还可以看到数千年未变的三桅帆船静静航行住尼罗河上。布赖恩·费根撰写的文字除了生动描述埃及传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辉煌成就以外,还从各个角度深入探索了这个高度组织化且具有文字的古代社会,这个社会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老王朝》文字优美动人,富知识性,穿插由照片引导的短文以及地图,使您阅读本书仿佛亲身经历·次充满冒险刺激的历史之旅。
  • 宝岛风情

    作者:秦风 编著

    台湾,不是蕞尔小岛,这里几度处于大时代的风暴核心。 逆推一万四千年,原住民就已定居在此,与世无争。 17世纪以前,这里是中国东南海洋冒险家的藏身之处。 日据时代,台湾主流知识分子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坚守民族立场。 自1945年光复后,宝岛又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本书为“秦风作品系列”之一,对台湾民生作历史性的解剖,与秦风编著的《岁月台湾:1900-2000》、《抗战一瞬间》并成姊妹篇,也与“温故影像”系列的《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同为图文读物,采取图文并进的读解方式,内容形式不多见。面向未来,读史知今。 台湾,两岸中国人的乡愁。 论传统,全中国大概没有一个地方像台湾这般“传统”了。曾有三十年间,台湾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谁都更“中国”。这段特殊的生命体验,形成今天台湾社会内心深处的悸动。只要受到同胞真诚的爱的牵引,随时都会泉涌而出…… 目录 原住民 考试 家庭 传统 社会 农村 灾难 体育 人物 演艺 专家推荐 提到台湾,通常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一座山,一潭水,几乎引发了对宝岛的所有想像。如问题转到台湾同胞走过的足迹,我们的印象便变得十分模糊了,的确,我们不太知道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然而,这正是两岸同胞爱的根源,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两岸同胞以同理心来了解彼此的梦想和渴望,以及至今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赏,彼此谅解,任何隔阂都可化解于无形。 基于此,继《岁月台湾:1900-2000》一书后,秦风再编撰此书,由过去编辑的《二十世纪台湾》全集中选取适当的照片,更强化视觉的效果,用清晰的画面让读者可直接在纸上饱览宝岛美丽的山川,看到人物鲜活的表情,仿佛那百年的光影刹那间就掠过眼帘。不发惊人之语,不作猎奇之态,更着重平实生活的层面,用温馨的琐事和贴近的心情,让读者的心思不自觉飞越海峡,走入彼岸的时空。
  • 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

    2007年春,秦风老照片馆从荷兰文物收藏家蓝柏先生处收购了一批抗战原版照片。它们是国民政府中央宣传机构于抗战时期,向欧美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照片,目的是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消息,宣扬中国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以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每张照片都附有一张薄纸的英文说明。稍微遗憾的是,当年新闻照片的习惯只注明发布单位,却没有写上摄影者。整体来说,时间大致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指挥战局,一直到迁至重庆的最初几年。值得重视的,这批照片的其中一大部分反映了武汉和重庆的救亡活动,以及大后方生产报国的情况。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抗战史实的重要部分,文字的叙述已经很多,可是影像的呈现却很少,这批照片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结集成册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通讯照片,所有图片说明均由原来英文图说中译而来,以期保留图文的原始风貌。这本书代表了我们不断耕耘抗战影像的努力,也期待通过点点滴滴的累积,以逐步铺陈全民抗战的完整记忆。
  •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

    作者: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套装全上下册)》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光及民俗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最为珍贵、最为系统的包括三个方面,即义和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方面的照片,多为首次付梓面世,是研究和了解相关事件的珍贵史料。
  • 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

    作者:秦风

    照片是瞬间的定格,也是历史的缩影。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不可避免地会打着时代的印迹、岁月的烙痕,带上人物的情绪,于是看历史照片,也往往可以在平常的人、事中品味出非同寻常的意义来。
  • 一站一坐一生

    作者:仝冰雪

    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叶景吕先生从二十七岁到八十八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六十二张,其中大半生的时间他一年站姿一年坐姿轮换照相,还有他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四十年和六十年时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第一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 红旗照相馆

    作者:晋永权

    《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辨》记录了那场波及整个业界的“新闻摄影组织加工与摆布问题大讨论”,因由何在,结果如何?为后来埋下了哪些伏笔?那些“合理地”组织加工出来的“新闻照片”,何以大行其道?身背相机、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各种体面场合的摄影记者,到底是“摄影干部”、“无冕之王”,抑或仅仅是候着听差“照相的”? 照相机,作为现代性的工具,一柄双刃剑,在为新政权服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操控者掌握,而又伤及自身的?在东西方对峙的背景下,对待外来影像文化,哪些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是先觉者,还是叛逆之徒? 囊影像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否最终建立起来?在所谓的世界摄影史中呈现什么样的独特景观?
  •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徐家宁

    从1850到1910年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英军炮击广州城,清军在大沽的防御图,北京城沦于西人之手,中国人送来赔款,英军协助攻打太平军,蒲安臣使团,同治皇帝的婚礼与祭天,甲午战争中国征兵,李鸿章觐见英国女王,武装的“义和团民”,两宫西巡,八国联军的孟加拉国骑兵,日俄战争的俄国炮兵,中国组建新式陆军——大英帝国的强势传媒《伦敦新闻画报》对当时中国的报道,经常比落后封闭的天朝自己,既来得及时,也来得详实。 1842年,赫伯特•英格拉姆在伦敦创办了一家以图画为主体的杂志,名为《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在《伦敦新闻画报》出版发行的一百六十一年里,这个世界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世界的格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记录者,《伦敦新闻画报》一直在捕捉那些终将成为历史的场景和事件,将这些当时的新闻、将来的历史,通过版画的方式拓印下来。虽然在通讯和传媒的发展中,一份杂志所能提供的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但在它充满开创性的19世纪中后期,在图像尚未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年代,它借由图画提供的视角,就显得独到而珍贵了。在欧洲,这种新鲜的报道方式很快即被大量复制。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法国《小报》增刊、《画报》、《十字报画刊》,以及英国《图画报》、英国《星球报》等,其精选版画亦收入本书。 至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报道,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始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这些关于中国的记录和解读,涉及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不乏失真和谬误之处;但总体来说,这些基于在西方社会已有一定基础的现代地理、社会、经济等学科的观察,超越了中国人自身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固有的视角。作为一面来自外部的反光镜,尤其照亮了那些中国人自己习以为常因而不曾深究的部分。
  • 残园惊梦

    作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秦风老照片馆

    《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内容简介: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拍摄了一组共十二帧照片,成为迄今所见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记录。1933年,这十二帧玻璃底片经中国学者滕固从德国引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图书出版后,滕固便把玻璃底片还给了德国的收藏者。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批玻璃底片就再也没有面世过。因为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的地毯式轰炸,人们对这批底片是否存留,极不乐观。2010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保存完好的圆明园底片为台湾的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所获得。《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在完整、高清呈现这批照片的同时,并邀请王军、徐家宁两位专家结合这十二帧图片,对圆明园存废的历史做了精彩诠释与解读。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增订版)

    作者:[英]约翰·汤姆逊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 金陵古迹图考

    作者:朱偰

    全书共计14章,首先根据历代金陵地方志论述了金陵之形势,对其山川、河流、城池详加考证,并以历史史料编出金陵大事年表。从第三章起分代记述了秦汉以前之遗址、六朝城郭宫阙遗址、六朝陵墓、南朝四百八十寺、隋唐之遗址、南唐遗址、宋元之遗址、明代之遗址、满清及太平天国遗迹、近代之玄观祠宇及梵刹、园林及宅第等。 序 自序 凡例 结论 第一节 研究之范围与方法 第二节 参考之书目 第一章 金陵之形势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山脉 甲 钟山龙蟠 石城虎踞 乙 覆舟山 丙 鸡笼山 丁 卢龙山 戊 马鞍山 清凉山 小仓山 冶城山 已 仓山 大庄观山 直渎山 幕府山 庚 栖霞山 辛 阳山 汤山 壬 青龙山 黄龙山 赤山 方山 癸 牛首山 献花岩(祖堂山) 岩山 三山 雨花台 第三节 水系 甲 长江天堑 乙 秦淮河 丙 九曲青溪及运渎 丁 玄湖 第二章 金陵大事年表 第三章 秦汉以前之遗迹 第一节 冶城 第二节 越城 第三节 楚金陵邑 第四节 钟山汉秣陵尉蒋子文祠 第五节 青溪小姑祠 第六节 诸葛武侯驻马坡 第七节 六朝以前金石 第四章 六朝城郭宫阙遗址 第一节 吴都建邺及太初宫 第二节 六朝水道考 第三节 建康 第四节 台城 第五节 六朝都城宫城分考 第六节 萧梁一代之文物 第五章 六朝陵墓 第六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 第七章 隋唐之遗迹 第八章 南唐遗迹 第九章 宋元之遗迹 第十章 明代之遗迹 第十一章 满清及太平天国遗迹 第十二章 近代之玄观祠宇及梵刹 第十三章 园林及第宅 第十四章 结论 附图
  • 北平表情

    作者:托尔贝克 摄

    《北平表情》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的北平面孔和民国旧事,沉滞着中国的一个个缩影。时代的脚步徘徊不定,大舞台下挣扎着无所适从的芸芸众生太监、高僧、小妾、村童、医生、小贩、学生、士兵、难民、哲人、婆婆、儿媳、农妇、女仆、童养媳、工业家、赶驼人、算命先生、摩登女郎、剧院经理、音乐教授、满洲贵族、人力车夫、幸福的恋人、迷失的女孩、舢板船上的妇女、十三岁的小丈夫、葬礼上的喇叭手……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传统,每一张面孔上都刻着几千年的沧桑。在新的苦难或喜悦来临之前,他们仍要用坚韧来面对尘世的宿命。
  • 秦风老照片馆

    作者:秦风

    在中国人历史影像的开发上,“秦风老照片馆”并不是虚拟的,它是民间博物馆与历史纪念馆的新角色。本书所辑图片即精选自秦风所收藏的海量老照片堪为十几年收藏业绩的一次检阅。时间跨度从20世纪前后直至1980年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中国人在20世纪跋涉前行的艰难步履、经典场景也记录了东南亚的变迁,是民族与世纪的宝贵缩影。作为活跃于海峡两岸的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书中展示的均为秦风收藏的原版照片,并附有收藏这些照片的详细经过,以及秦风对这些老照片的独到解读与特殊情感。其中许多照片以往每经披露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丰富了人们观望历史的视角令人历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