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今天,所有人都玩起了摄影。这是摄影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的情况。除了婴幼儿,还没亲手拍过照片的人,其珍稀程度堪比一级保护动物。数字技术就这样,让摄影就这么迅速地从一门专业文艺才能变身为全民娱乐项目。 这不是一本讲解摄影技巧的书。写作的初衷,只是想聊一聊那些镜头背后的东西。摄影大师们心里在想着些什么?用镜头拍下了什么?拍下来准备做什么?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某天也会成为若干人心目中的摄影大师?或者像本书作者一样,端起个相机,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 浮光

    作者:吳明益

    「攝影是一種生於火、浮於光的技術與藝術;而將影像化為語詞,就等於在尋找希望。」——吳明益 吳明益,一個在國際文壇閃閃發亮的名字, 一個用文字向現實世界揮拳的創作人, 一個不滿足於現有書寫疆域的拓荒者。 這一次, 他舉起揹了二十年的相機,透過觀景窗向外對焦的同時, 也披露了自己的故事、他不輕易示人的內心。 「拍照二十年了。這幾年來,我一面在圖書館裡閱讀影像史資料,開始結識那些拿著相機改變人類視野的關鍵人物,透過閱讀這些經典影像,我漸漸地發現,那似乎也和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史深度相關。同一時間,我也開始面對自己的影像史:一卷不算長,卻對我來說意義深刻的膠卷。這本書因此和我長期以來關心的自然書寫有關,和我的小說創作有關,和攝影有關,和火與光有關。我把這些文章分成「正片」與「負片」,值得拿到陽光下檢視的,以及放在防潮箱裡不輕易示人的。」(吳明益) 大學開始,他的生活費幾乎都花在買鏡頭、洗照片這件事上。二十年下來,他鏡頭下的光影已然成為人生的一段場景,拍的有時是風景,有時是心景。他對攝影術的理解與追尋、對照片表現的執著,無疑都是他觀看人生的角度。這本書和他長期關心的自然書寫、小說創作有關,和攝影有關,和他「視覺人」的思考有關。透過理性與感性思維的交會、宏觀與私密視界的對照,我們得見攝影更豐富的面貌。 書中大量收錄吳明益大學至今拍攝的照片。同時,也特別請求Georgia O'Keeffe Museum、VG Bild-Kunst、Vishniac Archive、Fraenkel Gallery、Magnum Photos等單位授權,取得阿佛瑞德‧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阿爾博特‧藍吉爾‧派茲(Albert Renger Patzsch)、羅曼・維希尼克(Roman Vishniac)、理察‧密斯拉契(Richard Misrach)、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多位攝影名家珍貴經典的照片,穿插於正、負片中,呈現在讀者面前。 「我確實重新讓相機不只朝向蝴蝶、山林、溪流與海洋了,我拍那些壞掉的鐵門、路上走動的陌生人或街頭的小販,藉以呼應的是約翰‧ 伯格、馬克思或契訶夫;藉以呼應的是百無聊賴的人生,罹患疾病的世界和無法理解的存在於心的某處的痛苦。於是,寫作這本書的最初之火微小而明確地被點燃了。」(吳明益) 以《複眼人》英文版登上國際舞台,歐美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美國奇幻文學作家娥蘇拉‧勒瑰恩強力推薦,更獲英國《獨立報》選為2013年「The 50 Best winter reads」第15名,這幾乎是亞洲作家繼村上春樹後以翻譯作品入選書單的第二人。
  • 再寫攝影

    作者:郭力昕

    ──他對當代攝影深闢且充滿力道的詰問 帶領我們重新反思「攝影」之本質與價值所在 「一張士兵中彈瞬間的照片, 告訴了我們對西班牙內戰什麼樣的認識? 它為何可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照片? 『偉大照片』的因素或內涵是什麼?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戰爭的政治起因、萬骨枯的脈絡, 能夠從一張張『作為賭博的攝影』裡,得到答案嗎?」 一張好照片的「好」可以是審美的,但這種「好」的判斷同時也是充滿社會與文化意義的;而一張照片的意義能否被閱讀出來,則端視這些社會與文化的意義是否被層層剖析、觀看、書寫,以及閱讀。 當攝影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攝影存在的社會意義則更不容小覷。它可能成為行動者的工具,也可能成為藝術家探問、觀察我們身處社會的行動,甚或是發聲的渠道。除了隨手拍照這樣的行為之外,我們為何拍照?拍下了什麼?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談論這些拍攝?在數量氾濫的影像中,我們又能夠如何、可能以什麼樣的視角閱讀它們? 本書是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睽違十五年的攝影評論集,收錄了三十篇自《書寫攝影》出版後以來、包含近年於《攝影之聲》雜誌中發表的影像評論文字,從攝影議題、攝影家作品到攝影書,作者正面直視環繞十年來的攝影創作、論述與文化裡的相關現象,發出極具批判性的詰問與高度反思的回應。 ──論超現實攝影: 「攝影的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其實有著互為表裡的雙重特性:現實主義攝影裡的超現實性,與超現實主義裡的現實性。……超現實主義的攝影創作所描述或再現的,經常是現實的面貌。」 ──論攝影與色情: 「一幅身體的繪畫,『赤裸』可以同時是感官的和概念的;在一張照片裡,羅體即便是為概念而概念,我們也先被撲面而來的身體經驗,佔據了注意力。……因此,攝影裡身體與性的『是藝術還是色情』,恐怕就不是真正的問題;……比較需要思考和檢視的提問方式也許是:攝影裡的身體、性、色情或情色,是否被問題化。」 ──論攝影與記憶: 「記憶在具有主體性的人身上,才能發生意義。一個人若不敢或懶於建造自己的主體意義,或不願意面對構成自己主體存在的各種生命經驗,或者將自己的身體與經驗工具化、交易化,這樣的人在進行攝影行為時,照片恐怕產生不了什麼有意義的記憶。……藉由照片輔助記憶的我們,必須先將生活攝影的開放性,與經驗的多重可能性連結起來,影像或許才能游入它的經驗主體中,發生記憶的豐富作用。」 ──閱讀張照堂: 「若以西方之『現代主義攝影』的文化語境和創作概念,來看待或套用在張照堂的攝影上的話,我以為會是一種偏離了台灣特定脈絡的閱讀或詮釋。另一方面,張照堂攝影藝術裡,同時存在的溫暖人文質地、與剃刀班冷凝鋒利的雙重性,也使得這位藝術家的獨特與豐富,不再需要『現代主義攝影家』」這類以西方攝影美學為尊的冠冕;並且這樣的描述既不準確,亦不能完整地說明張照堂作為攝影家的多樣內涵。」 ──閱讀陳順築: 「對照著陳順築多年來熱切投入的家族影像與記憶創作,『迢迢路』的影像特質,也許無意間變成一則有趣的、弔詭的辯證式寓言:攝影家一直在路上,看見、離開;他一路尋找『家』、定義『家』,或想家,其實卻又一直『在家』;身體也許一直在旅行、移動、漂泊,但同時似乎又未曾離開過他的某種一以貫之的精神座標與藝術傾向。」
  • 爵士巴黎

    作者:彭怡平

    本书以旅法多年的作家、摄影师彭怡平特有的视角,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法国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俱乐部,鲜活地重现爵士年代里的人物和趣事。书中描述的不全然是伟大的音乐家,也不以艰涩的学术字眼或以几颗星评鉴的方式来论断音乐的优势,而是通过对热爱爵士的人士、各种类型风格爵士俱乐部的描绘,进入探讨美国爵士狂潮在席卷法国以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

    作者:编号223

    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操刀设计 先锋独立摄影师编号223第一本旅行小说摄影文集、第一本秘密分享书 42个秘密 × 一封晚安书 × 100多张编号223摄影作品 如烟缥缈的爱与性的镜头文字,现实与虚构、偶然与无序交织的故事,充满张力与故事感的大量胶片图片,游走在禁忌和天真之间,真实坦率直指人心。
  • 任航诗集

    作者:任航

    收录任航2008-2013年的诗歌 120页 尺寸125mmx185mm 台湾脑神经衰弱出版社 ISBN 978-986-88864-2-1 购买地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27531232974&spm=a310v.4.88.1
  • 新编基础摄影教程

    作者:陈喆

    《新编基础摄影教程(第2版)》内容简介:1839年银版摄影术的发明,使人类将真实影像永远固定和保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古往今来,摄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国科学家阿拉格在宣布摄影术发明时曾经预言:“它(摄影术)将对艺术与科学的进步提供最大的贡献。”从160多年的摄影发展历史来看,阿拉格的预言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摄影广泛地与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医药卫生、航空航海、生物工程、地质勘探、环境监测、考古发现、军事侦察等多个领域相互结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与延伸了人们的视野。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汲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推动科学发展、进步的工具,并为电影、电视的发展创造了先决的条件。可以说,摄影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有其广泛的利用空间。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稻米和我

    作者:孙敏 等主编,马美艳 等摄影

  • 火车上的中国人

    作者: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主要内容:火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很密切。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穿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猫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充斥东西南北中的麻将牌打个不停,92岁的老方丈戴着洁白的手套为小姑娘号脉,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刚刚出生的婴儿,身心俱疲为生存而奔波的打工族,对对爱侣旁若无人地嬉闹调情……令人难忘的镜头太多了,有的让人欲罢不能,用心寻总有令人感动感怀的时刻;有的使人欲拍不忍,总是在矛盾与困惑中按下快门。在留住美好瞬间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 我们这一代

    作者:肖全

    肖全:“在这些既漫长而又匆忙的日子里,我和我书中的这些朋友们都重又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这些事都正在,和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此时此刻我们绝大多数人正在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我们这一代》所摄录的对象,多为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今文艺界的精英或灸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如:文学界:诗人顾城、北岛、舒婷,作家:三毛、王朔、贾平凹、史铁生等;音乐界:谭盾、崔健、“唐朝”、窦唯等;美术界:张晓刚、刘晓东、陈丹青、曾梵志等;影视界: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演艺界:杨丽萍、巩俐、毛阿敏、刘欢等200多位珍惜影……这些日后的文艺大牌,彼时还是一副热血青年的青葱模样,用自己的热望、才华和激情,丰富着那个物质贫瘠的时代。 《我们这一代》大量尘封多年的珍贵影像首次面世。肖全在刻画具时代标签意义的面孔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当地普通人的音容笑貌、平凡家常,他们劳作、生活、欢笑、凝望镜头,这些栩栩如生的个体和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相得益彰,成为诠释“那一代”的最佳纪录片脚本。同时,肖全在此次出版的纪念版中,按照图片主题梳理脉络,使得之前相对散落的影像更加集中、清晰,为读者拉开一卷板块式的影像主题文化史。
  • 心象

    作者:杨延康

    从2003年开始,作者独自行走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凡是有藏民族生活的地方作者都会去关注。在艰辛不易的生活中,藏民族祈求神灵来赐予幸福,护佑吉祥,克服生命历程中的苦难。生命在海拨高度,灵魂依托信仰。这生存中的依托,让他们懂得去感恩神宠,神给了光和温暖,他们把一切都放在自已的祈求之中,藏传佛教是藏民族的寄托和依靠。 十年藏地的拍摄,作者一心去种一棵大树,期待它结出优秀的影像之果,作者努力去贴近和感受这个特殊的民族,用经典的影像去诠释和理解信仰之人,用照片的人性和爱去启迪自己和感动他人,用有思想性的影像去延续生命,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与尊重! 作者用磕长头般的信念去忠诚于影像艺术,希望不去表面地解读藏地,在变化发展中的当下,用信仰之绳平静地去系上一个心结,真正领悟摄影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长河里,用信仰去救赎自已的灵魂,在这块温暖的高地上坚定行走。 眼去观看,手去拍摄,回向心灵,像由心生……
  • 追星81天

    作者:海盗王基德

    三个向往自由的小伙伴,在81天的时间里,驾车环绕整个北中国,追逐着漫天繁星,将北中国鲜为人知的星空震撼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追逐星空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或啼笑皆非,或令人扼腕,或悲喜交加……旅程中,每个人都在起着细微的变化。一次单纯的追逐星空之旅,变成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在本书的末尾,附赠星空拍摄教程,即使你只有一部普通单反相机,也能拍出漂亮的星空,一学就会,如果还没学会,请移步微博@摄影师海盗王基德,去找他……
  • 万兽之灵

    作者:奚志农,王放,Jacky Poon,吴穹

    《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是一本关于专业野生动物摄影理念、拍摄技术的提高书,通过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内涵和意义的深入阐述,以及不同细分门类的技术讲解,帮助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读者学会如何拍摄自然。 《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包含了野生动物摄影的主要知识领域。比如,野生动物摄影理解、野生动物摄影中的道德、需要使用到的器材、不同门类的重要拍摄技术、科学的调研方法、基础训练方式、鸟类摄影、微距摄影、哺乳动物摄影、后期技术、个人作品营销等实用知识。同时,书中还以采访、花絮的方式展示了跟多职业摄影师幕后的故事和经验,让你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 此外,在《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当中,读者可以看到职业图片编辑所选择出的优质野生动物影像。通过这些照片,读者能够更多的去了解什么是好照片,而不仅仅只是一本关于理念和技术的书,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本多细分门类的野生动物摄影画册来欣赏。
  • 永远的乡愁

    作者:贝尔纳·弗孔

    2014年3月,最世文化将携手贝尔纳•弗孔(饮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家、“构成摄影”和“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出其全新图文摄影集——《永远的乡愁》和《时间男孩》。 该书囊括弗孔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多幅作品是第一次面向中国读者,既反映了上世纪当代艺术观念的 变化,也反映了欧美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本身的某种深刻变迁。作品以对时间的追溯和对家乡的眷恋为主题,读者在其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弗孔所创立的“执导摄影”所独有的视觉张力和微妙色彩感触,还可以一览其亲自书写的诗样文字。
  • 拍出幸福美滋味

    作者:Helene Dujardin

    令人垂涎的美食影像,一場絕妙的盛宴! 照片具有魔力。當你知道如何讓一道甜點看起來極致美味誘人,彷彿光盯著它瞧就能讓人胖個 1 公斤,那麼你就有能力從幾公里外挑逗人的味蕾。無論是要記錄你親手製作的豪華料理,又或是你對喜歡美食攝影,本書內容都能讓你想狼吞虎嚥地一口氣讀完!
  • 影像中的国

    作者:李玉霄,沈洪

    这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列传”。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于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编辑推荐】 26位中国当代著名影像记录者的独家口述。 99幅经典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珍贵记忆。 70年来中国重要时刻历史细节的现场重回。 以镜头见证时代;用影像理解中国。 宏观视角和微观白描并存,展现中国社会的脉搏跳动。 中国国家地理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袂打造。 本书用一幅幅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珍贵照片呈现中国无法忘却的历史细节,26为大师级影像工作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中国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名家推荐】 鲍昆(著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 当影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叙事手段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时,摄影就更清楚地说明自己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了,虽然许多以摄影的名义开始自己生涯的人仍然认为摄影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影像中的国》这本书,以众多与历史一起走来的摄影人的讲述,证明了这一历史轨迹。虽然本书采访对象的口述未必绝对准确,但它毕竟给公众开启了一扇回望时光之门,让人们反思今天的由来。 翁乃强(著名摄影家): 这本书介绍了二十多位影像工作者的实践心得,也反映出历史的留痕,希望读者们能喜欢。 王景春(《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编委): 这份文本以一种平和随性的笔调展现了作品背后的诸多故事,以及摄影家的心路变化与思考,这些故事与思考更多的并非关于摄影本体,而是关于历史、时代、个人成长的微妙互动。
  • 中国人的家当

    作者:马宏杰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 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这个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所以毋庸置疑,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很有时代特点和社会、经济研究史料的。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
  • 说吧.北京

    作者:李江树

    中国人很难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所以人们总是看见枯燥的争论在不休地上演。惟有一个例外是环境问题;愈来愈多的人被卷了进来,购置山林的、义务植树的成了风潮,呼吁保护环境的大军,渐渐壮大遍及一切阶层。   除了对沙漠化自然关注的绿色行动主义,对文化环境的爱怜目光也在对焦。义愤填膺的声浪干涉着粗野短见的施工队,人人都成了文物保护者。强调讲究的文化,痛斥浅薄的建设,老外特别来劲;常听说哪位欧美国籍的夫人,在不辞辛苦地阻挡拆迁、保卫胡同。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社会进步呢?但任凭什么,也挡不住隆隆的工地轰鸣。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历史的积累和宝贵的遗存,还是依次被拆光毁尽。雷同的十字路高架桥,使本地人找不到家。乏情的银行楼大商厦,把粗犷北方和阴柔南方,统一成一个可憎的模式。在酷似上世纪70年代简易楼的种种叫卖欧陆加州的楼群中、更绞尽脑汁添造了鸟巢和锅盔;洋专家利用新潮的官僚心理,给害羞不已的都市再造一个词,一个叫做“市”的词汇,被滥用得暧昧可笑:不仅有若“定州市涿州市”之类的汉字悖义,在古老的草原上,你能理解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满洲里市”这样的招牌么?而肆虐于市的瘾头似乎还远未过去,人们正静候哪天出现“中国市北京市八达岭市”的正式颁布。唐宋传奇中的天下军州、历史地图上的州府路道、哪怕革委会时代的县地省,一切历史沉积结晶的人类聚落描述——州、府、省、县、镇、集,无论大小轻重,不问功能内涵,都变成词义不明的“市”。头上是一刀切的高度,眼里是白晃晃的瓷砖,耳中再听着铲除古迹的消息,单调和疲惫的尽头,使人不再喜爱自己的家乡。   所幸这毕竟是一个允许议论的领域。如保护树林一样,谁都可以对破坏古城风貌者,狠狠骂上几句。甚至国家的标志剧院尚未落成,就读到咒它“王八蛋式建筑”的文字。最早的呼吁者,那些在这个领域尚带有浓烈政治意味时呼吁的人们,其实早已绝望地沉默。   也许,对我们这个感性迟钝的民族,惟有到了历史城市消亡的时刻,对城市史的观察才可能开始。非要到了仿古街道一条条被伪造出来、而且错觉随之发生,连我们也真要把它们当作古迹——新历史城市就这么差强人意地登上了舞台,管你愿意与否——人才静心转过身,注意珍贵的历史城市。   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远古的岔路口上分开的时候,城市的类型,呈现了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城市,其实在最初就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今天有心思地比较了地中海的一些名城,才发现它们沿袭了不同的规划。   比如,格拉纳达是在一条山脊上,沿着山势走向和起伏,先营造了宫殿即王城。然后在要塞的墙外,随意地兴起了百姓的民居。广场即是市集,借邻家外壁做我家的前墙,顺着几户邻里的小径,勾连成城市蛛网般的通路。家居和土地的私有,限制了国家的霸道意志,一个街区与另一个街区之间是交通大路,它们沿着泉眼流水,给后代留下了改造的依据。都市营建中,借助自然的思路,使人类获得了说不清的好处。千年过去之后,整个那种布局,更显现出一种迷宫的魅力。难怪数百步之内的王城和居民区,阿兰布拉宫和阿尔巴辛窑洞区,两处都早早被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而在中国人的脑子里,规划就是礼制。从《周礼·考工记》的时代,九经九纬的大平面,任凭改朝换代沧海桑田,未曾有一点更改。这是统治者逞示威严的平面,而不是居住舒适与合理的设计。这样的布局规划,必然把城市选择在平原上,而平原城市除了对水患与战争的无力,它放弃了建筑的落差,其实也就是丢失了城市的奥深。   礼制规划的缺陷,不能单从平原的安置来追究。僵化的不仅是切豆腐式的划分,理念中的其他因素,也使城市难得长命。不用说安阳的殷墟,不用说《清明上河图》的汴京,即便那万国来朝的伟大长安,它天下闻名的里坊,为什么后来荡然无存了呢?值得反省的例证不胜枚举。喀什噶尔也坐落在平原上,它的魅力为什么那么诱人呢?顺便说一句:喀什市的愚蠢改造,也正以消灭魅力为纲领,以九经九纬为图纸,日以继夜地进行着。   除了平面之外,建筑材料也是一处软肋。从殷墟到战国的高台(如赵国丛台楚之章华),古代的材料只有夯土。木头加夯土的速朽,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添些硬材料,中国建筑走上了漫长的土木材料之路。这种建材作为城市的细胞材料,它的易损速蚀,造成了古代建筑的保存难度。它无法和比如地中海东岸的阿拉颇,那座石筑古城相媲美。遍地的古建筑,其实都必须百年一落架,三十年一补修,看似碑文上写着远溯唐宋,其实眼前的寺庙殿堂,一色几乎都是清代重建。我们缺乏使用石头的传统。无边的平原上,昔日星点分布着烧砖窑,今天到处兴建着水泥厂。那么也就没有如阿拉颇,没有那种沿着地中海的、上溯纪元前后依然巍峨屹立的罗马遗迹。土木材料的廉价和限制,滋生着都市营建的投机和短见。抽时间遛一遛石材市场开人眼界:原来根本就没谁打算建一座石头的建筑,只有人把石头切成片,“干挂”在劣质材料的骨头上!   如此建筑,如此建筑堆积而成的城市,它的难存韵味,它的历史遗存,早已是危若累卵。   布罗代尔在《地中海史》里归纳了早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些要素,诸如城市诞生的地理原因,以及它与市场和交通的关系,城市的官僚、商业、工业、手工业、宗教、军事等诸多功能,指出了城市含有的粮食、政治、交通、人口等病灶,最后总结了城市的银行时代。他说:“如果说城市生活是分阶段发展的,那么,它也是分阶段衰退的。城市的诞生、发展以及衰落与整体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城市在衰退过程中,陆续放弃它们的力量根源。”(商务,第一卷,P468)   但在16世纪导致资本主义城市兴起的交通因素,尚未如今天一样发展为城市之癌。交通是城市的脉管,它一旦痈肿发炎,城市便高烧瘫痪。发展交通,这是一个神圣的名义。交通难题是一切阴谋和腐败的掩体。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当然也在这种掩体背后暗暗计算。城市是脆弱的;仅仅一个交通的借口,就可以把每一个北京胡同的路口都变成立交怪物。城市里的人更是脆弱的;工程队和开发商的背后是“不可抗拒力”,人只能接受从自己的家离走迁徙的判决。隔离桩、铁栅栏,为了交通七十老翁在爬高高的过街桥,然而汽车仍然如蝗灾般疯狂涌来。拓宽,把每一条路都拓宽到80米、100米,碍事的九经九纬,可以在它的81个交叉点都建起恐怖的立交桥。不远的未来,可以畅想人行横道上挤满了摆渡般的过街公交车。区区胡同就盛不下你的乡愁么?为了交通、汽车、楼盘,为了长官意志和肥腴利润,可以把一切文明剜骨剔肉,拆个精光!   我想起摩洛哥的菲斯城。那座古城连同今日的生活,都是联合国的文化遗产。它也建在一个大致平坦的地面,材料也不是坚硬的花岗石,它居然用毛驴车的单行线对付交通问题。关键是在那里的城市建设中,对文化的珍惜是绝对的,如同禁忌一般,没有人敢动古城一根毫毛。而在缺乏社会监督和异议表达的规划中,毫无禁忌,惟有霸道。   曾见过郑州底层的旧景顷刻消失,又看到昆明木造的老街逐间拆毁。前年不见了伊犁汉人巴扎的风情,此刻又目击喀什的帖姆巴旦被围困——城市如同历史,脆弱且可以涂改。遗憾已经化成了悲哀,早已是墨虽浓惊无语。难道我们竞相传递古城拆毁的消息、难道我们比赛对滥拆运动的诅咒么?再听到谁絮叨北京的胡同,我感到心烦。
  • 图说天下

    作者:《世界100自然奇景》编委会 编

    本册《图说天下:世界100自然奇景》,以地理为线索,选用一流的精美图片全面地展现了全球七大洲100处最具代表性的奇特景观。选景紧扣一个“奇”字,每一处奇观都带有鲜明的特点,使人震撼于自然造物的神奇。全书行文质朴,资料权威,图片皆由专业摄影师拍摄,把世界各地最神奇的自然景观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插图:
  • 伍佰。風景

    作者:伍佰

    他用寫音樂的狂熱,拍下了純粹。 台灣搖滾天王伍佰——讓你咋舌驚豔的的影像創作! 一本讓你意外的攝影文集! 239幀純淨影像+46篇詩意文字, 讓你一窺伍佰眼中風景與內心世界! 「拍照對我來說是種尋找,甚至是種救贖; 我希望可以藉此,把心中期望的真理 與內心想掉落的地方給拍出來, 進而發現自己的腦子在轉動的模樣......」——伍佰 「……伍佰的攝影風格,是冷靜、神秘,跟平常接觸的他相當不一樣。他又給我另一次的意外。」 這是徐克在看到伍佰拍攝的照片時的第一反應,也恰恰形容出絕大多數人對他鏡頭下風景的驚豔與詫異。音樂舞台上的伍佰,是大家熟悉且讚嘆的,但顯然他創作能量的出口並不只限於音樂。 「拍照是種個人的調劑,跟寫歌的潛入方式卻是一樣的:潛入、再潛入潛入裡面的潛入。」 五年來,私人生活中的伍佰迷上攝影,每回出國錄音、演出、度假,隨身帶的不是 CD 隨身聽,而是沉重的攝影傢俬。而音樂讓人熱血沸騰、本人又酷到不行的伍佰,鏡頭下卻呈現出一片純然的乾淨、簡潔、靜謐,他不著迷於人像,卻著迷於抓取萬物最純粹的形狀顏色之美,創作能量的反差令人驚異。而也就因為同時擁有創作的本能卻不受限於攝影的理論規範,他的快門之下有了很不一樣的「意思」與「故事」。 「……相機是另一個被自己忽略的眼睛,畫面靜止也只是假象的暫時。時間前時間後,鏡頭前鏡頭後,故事意境卻不會因此說盡。」 而與如此相片相佐的文字,簡潔晶瑩、充滿韻味,配著圖讀實有畫龍點睛之妙。喜歡伍佰的歌迷們也可藉此窺見他四處遊走時的點滴遭遇,他怎麼看這塊土地、身邊世界,他對靈感、音樂創作的思考,他又是如何回憶故鄉、往事。 他用寫音樂的狂熱,拍下了純粹。 這就是《伍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