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观看之道

    作者:[英] 约翰·伯格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析格的《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 好看的是灵魂

    作者:刘海星,柯文辉

    刘海星,一个孤独的行者,游走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从未受过任何来自摄影方面的专业训练,却突然在某个时刻,以其作品中穿透时空的历史沧桑与人性之光,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人们流连于他的作品前,心存敬畏,亦心怀狐疑,究竟为什么在那些职业摄影家基于华丽技巧与尖端器材所拍就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形式上的繁复与多样,甚至也不乏视觉的夺目,但独独却感受不到人的温度给心灵带来的那种温暖与抚慰?换言之,为什么在技巧越来越炫目的作品中,我们却越来越难于看见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如此名不见经传的行走着的人,却以他质朴的作品,让所有的观者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灵魂深处的悲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心灵世界? 柯文辉,一个几十年倾心沉醉于艺术世界的思者,侧身于大师的光环之后,默默地甘于沉寂,用他的眼,他的心以及他手中的那只笔,为世界、也为自己撰写艺术给心灵带来的那些感动与愉悦。偶然地,以其敏锐的艺术嗅觉捕捉到一个摄影者与其作品所散发的那种不同凡俗的真诚,他被这真诚打动并吸引,于是,一场源于真诚的灵魂之间的对话就这么悄悄地展开了。 这是一次从作品走入心灵、又从心灵回到作品的对话,在那些闪烁着深沉哲思的话语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将看到、触摸到远远胜过作品本身的美丽风景。
  • 那一天

    作者:(法) 维利·罗尼

    维利·罗尼的作品覆盖了整个20世纪。他是个很执著的人,从最初开始拍摄就伴随着并记录下巴黎人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奋斗。他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为巴黎几乎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作证。现今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同时也在世界各大都市如巴黎、纽约、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举办他个人的作品回顾展。这本书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开头,记述了作者拍摄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不但收录了大师的经典作品,而且由大师详尽讲述拍下每张照片时的心里活动,他的把握、他的错失,他想捕捉到的氛围,他期待呈现的意义。这些拍摄于不同时间的作品,完整呈现出巴黎这座城市的变迁,最动人的是对不同时代人物的记录。这本书不单是摄影集,同时包括大师对自己精选作品的剖析,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经典收藏。
  • 范曉萱100 Mavis

    作者:范曉萱

    大多時候,樂觀積極、認真負責、大方得體的面對世界。 有些時候,任性叛逆、固執挑剔、憤怒吶喊的宣洩自己。 當然也會,溫柔關心、包容體諒、聆聽,也對朋友傾訴。 也許極端地對待情人,依賴,卻又控制,可愛,卻又殘暴。 某些時候,憂鬱低潮、徬徨恐懼,有些時候,天真無邪,熱情洋溢。 也許,不為人知地,黑暗、憤怒、扭曲。 也許,偶爾想放浪形骸、拋棄一切、迷幻、自由。 也許,自己都無法容忍的,自私、血腥………。 身為一個人,我們都常感覺到內在有許多個人格同時存在著, 有時,這些人格們甚至交戰著。 100個范曉萱。 Almost 100%的范曉萱。 透過攝影師大力的眼,有點私密,有點內斂地呈現。 100個范曉萱、100張無聲的專輯、1首歌。 每一個不同的人格面相,每一種不同的心情,度過的每一天,都像一首不同的歌。 每一段旅程,每一場表演,每一段關係,都豐富的有如一張專輯。 有些心情被寫成歌。 有些卻來不及。 只是在時間的河中,無聲地在心底流過。 100個范曉萱。以100張專輯封面的姿態在你面前呈現。 有些你可能認識過。 有些你可能從未想像過。 請享受這100張無聲的專輯。 隨書附贈一首萱萱私人未發表新作「目眩神暈」,一首有聲的歌,第101個范曉萱。 有時要透過別人的觀點才會更了解自己, 有時隨意的捕捉會看到更多的性格, 創意絕不是建立在單一的人事物上, 意義也因此超越了技巧, 想像力是生命的寶藏, 看你要擁有多少又釋放了多少, 所以你想要什麼樣的范曉萱? 她說 那麼,又有何距離呢? 那麼,你要我是什麼,我就是什麼! 故事,開始於一對好朋友,范曉萱+大力。 自萱萱發行「還有別的辦法嗎」這張專輯因工作結識大力而成為好友,之後的日子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常聚在一起,即興而隨意的用相機記錄,變成了他們的習慣與樂趣,而這份默契也莫名的讓兩人上了癮! 一反一般藝人習慣於「有計劃」「有概念」的拍照,這些照片大多完全沒有目的,不為了專輯,不為了媒體,不為了呈現任何概念。只是在旅途中,閒著沒事的時候,突然有個點子的時候隨性拍下。
  • 陈丹燕和她的上海

    作者:陈丹燕

    《陈丹燕和她的上海》包括了鸦片与海水的气息、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上海咖啡馆编年史、虹桥万国公墓、公园之争、淮海路上的尼可之家等。
  • 文子与浩森一起走

    作者:文子,浩森

    《文子与浩森一起走》内容简介:文子与浩森两人从决定踏上摄影师之途,到一步步成名所经历的故事。同时还有旅途中所遭遇到的人和事,亲情与梦想的冲突、碰撞。以及对自由的感悟。同时后半部分更有两人巡拍20多个城市所拍摄的大量美图,是《文子与浩森一起走》的重中之重。豆瓣上呼声最高的美图一网打尽。 海报:
  • 人与土地

    作者:阮义忠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阮义忠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2011年年初,作者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 太宰:森山大道

    作者:[日]太宰治,[日]森山大道,[中]荣荣

    《太宰:森山大道》摄影集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雅昌艺术图书共同策划。森山大道因拍摄的大量街头照片曾经一度被人评为是专出“废片”的摄影师。不安、冲动、焦虑、情欲,都是森山大道所释放出来的个人激情。森山大道的照片经常有强烈的反差,粗燥的颗粒,比现实来得更为猛烈。 此次《太宰:森山大道》摄影集中所收录太宰治的短片小说《维荣的妻子》,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在194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作品。太宰治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三十九岁时与情人殉情自杀身亡的他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除了颓废消极的文风,其浪荡自毁的人生也备受争议。维荣即中世纪末法国诗人弗朗索瓦·维荣,他虽拥有不凡的学识和才华却生性不羁,一生历经逃亡、监禁和流浪。维荣这个名字由此成了放浪之人的象征。短篇《维荣的妻子》创作于战后、太宰37岁那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形成鲜明对比的夫妇,丈夫大谷算得上是彻头彻尾的日本维荣,而贤惠美丽充满包容力的妻子佐知则拥有传统日本女性的诸多优点。作品虽不乏颓唐之气,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幽默的表现手法见长,出色地描绘了男女之爱的种种形态,堪称太宰治的代表之作。此外,男主人公大谷无论性格还是生活态度都与太宰本人极为相似,可以视为太宰的人生缩影。 《太宰:森山大道》所收录是森山大道从自己数量庞大的摄影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断片,能让更多的中国读者有兴趣深入地了解森山大道的摄影。
  • 寂静

    作者:hansey

    他的摄影和他的文字,都有一种属于hansey特有的无声力量。 在无边无际的「寂静」里,存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摄影隽永唯美,记载无常世相。文字内敛简洁,探索内心向度。 hansey出道七年首本图文杰作集—— 叩问圣谛真义,胸中万语千言,消逝于寂静之海。
  • 想见看见听见

    作者:阮义忠

    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之誉的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三十年来第一本个人随笔集。以真挚隽永之笔,回顾他摄影艺术生命中所有的“想见,看见,听见”。 第一章“想见”,怀念故乡风土、童年往事、异族民情,历数自己从一个宜兰乡村木匠家的孩子走上摄影之路的来龙去脉,浓缩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不同人群的生存景象; 第二章“看见”,介绍方大曾、庄灵、吕楠等华人摄影师及其作品,以他始终行于时代之先的艺术眼光和文化敏感,捕捉这些暂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摄影天才之灵光; 第三章“听见”,是“非主流”的书评与乐评,藉由书籍与音乐,追溯自己与创作者的缘分,从“诗人摇滚歌手”科恩,到瑞士摄影大师罗伯•弗兰克,书写独一无二的“私人艺术史”。 本书同时收录近50幅阮义忠摄影作品及方大曾、吕楠等著名摄影家的代表作品,读者可从中一窥“摄影教父”镜头背后的故事,与其拍摄的黑白影像相互映衬,图文共赏,构成一部完整的生命之旅。
  •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作者:沈继光,高萍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
  • 我喜欢风景是寂静的

    作者:罗晓韵

    为什么她拍下的风景总像有故事在说?为什么她的自拍总是这么夺人眼球?为什么她的镜头总能触及心灵? 她带着镜头全世界游走,拍下和这个世界的互动—— 这是一本Jolie罗晓韵两年间环太平洋旅行的图文笔记。独具Jolie风格与角度的图文,记录着属于她与每片风景的心灵对话。书里收录了巴厘岛、泰国、日本、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三亚、厦门、重庆、马尔代夫、丽江等十一地的绝美风景,Jolie内心中的自我对话,还有依旧唯美的自拍。 透过Jolie的镜头,还有独特的视觉角度,传递了充满着正能量的旅行态度。人要如何看待行走和体验,看待自然与生命,发现生命中处处存在的美与丑,如何与自己相处,承受孤独,分享欢乐。所以,本书不同于她的第一本书《360°零死角的绝美自拍法》,有着更为浓烈的个人色彩和对于旅行的深刻思考。 如她所说:“旅行不光是眼里的风光,身体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感悟。那些看不见的风景,在心里。”
  • 星野道夫的北地之梦

    作者:[日]星野道夫(Michio Hoshi

    儿时见过的风景,会一直残留于心。 成年之后,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给予我们鼓励和勇气的, 也许并不是别人的话语, 而是曾经见过的风景。 ——星野道夫 一位令人尊敬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一段人与自然的传奇融合:日本国宝级自然生态摄影大师星野道夫作品全收录;阿拉斯加的森林、冰川、动物、极光不仅 仅是美景,更是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他将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岁月献给了这片净土,而这块土地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地。这本书,用浪漫有爱的图片、温暖而富有诗意的文字为星野道夫史诗般的传奇人生画像。
  • 我爱这哭不出的浪漫

    作者:严明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 作者:[法] 苏菲·卡尔

    ▉内容简介 苏菲·卡尔获得一笔奖学金,到日本进修三个月,与恋人M约定在新德里会面,最终却等来分手的消息。为了尽快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她不断向朋友和陌生人诉说她的爱情悲剧,也聆听对方讲述他们的痛苦。苏菲不停地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她从巴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辗转到达日本的旅途经历。然后写下那些听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以求治愈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痛苦之前和痛苦之后。 第一部分苏菲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了92天中的92个片段,每一天都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 第二部分苏菲用不同的口气重复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请朋友和陌生人讲述各自的最痛苦记忆,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编辑推荐 ● 一部关于爱的书,记录了分手前的92天,分手后的99天。 ● 一部关于爱之痛苦、挫折的书,苏菲·卡尔用244张照片和8万文字重新厘清了这段经历。这段感情令她悲伤不已,她不停地记下痛苦,不停地寻找朋友和陌生人,倾听他们最痛苦的时刻。她的痛苦后来慢慢地消失在众多的痛苦中。 ● 一部当代法国艺术界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书曾以戏剧、装置艺术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 ● 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苏菲·卡尔借助装置、照片、文字叙述及录像、电影等表现手法,以自传的方式,并遵循严格的艺术准则,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升华为艺术,表现私人和与他人关系的主题,影响巨大。 ● 本书所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人都曾遇到或经历过的,但苏菲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读来让人震惊、感叹和唏嘘。 ▉媒体评价 视觉艺术很少能像文学或电影那样,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反应。索菲•卡尔《痛》做到了。 ——《纽约时报》 她着迷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中的过渡地带,这导致了她在艺术创作行为中,将自己置身于私人侦探、心理学家和法医的社会位置。 ——Nancy 苏菲·卡尔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向文字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发出“质疑与挑战”,并在她的作品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脆弱性”,从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起到了“鼓舞作用”。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授奖辞 苏菲·卡尔的作品的显著特点是故意设限,让人想到1960年代的文学运动Oulipo(潜在文学工厂)。她的作品不断描述人性的弱点,检验身份和私密性问题。她因侦探般跟踪陌生人并调查他们的私生活的能力而闻名。她的摄影作品通常包含写在画板上的她自己的写作文本。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这是苏菲·卡尔作品中的一个命题:她会大量地利用情感,同时通过一种打碎的、概念化的形式、使用文本(她那著名的“叙事艺术”)和图片-文档来构成中立性立场,假装不去触碰这些情感。但是这无关紧要。情感的冲击力依然炽烈。 ——拔哥 来回在文学与摄影之间的女性艺术家苏菲·卡尔,被喻为20世纪末法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多从生活经历出发,伴随着诗意的书写文字,描述、揭露、再现、重塑自身或他人的私密经验。图文相伴的作品呈现,带着美感与优雅的气质,有时像纪实的自传,有时则像虚构的自传体小说(autofiction),游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张君懿、张韵婷 就这样循环往复,苏菲的叙述越来越简练,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客观,那些字迹也越来越淡,直至看不清。最后,她说:够了,我的痛苦消失了。 ——墨远 苏菲·卡尔的艺术混合了图像和文字,并用其激起通常只有在史诗文献和电影中才能得到的强烈情绪。她大部分的非凡作品指向的却多数是平凡的人,从拥有病态好奇心的《地址簿》到多情背叛的《痛》,她知道如何去提高赌注并将一般的怪癖扩张成悲剧性的残缺。她是一位能将个人的私密性推向艺术高度的操纵大师。 ——孙懿欢
  • 南法航线

    作者:Pano

    《南法航线》是一本设计考究装帧精美的图文集。 内容为70%摄影+文字30% 摄影以国外人文为主,按主题区分,同时也包含有图文专题,形式较为灵动。文字以散文为主,分享作者在国外的生活经历、感悟等,也包含一些精品短篇小说。
  • 论摄影

    作者:苏珊・桑塔格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照片”,……,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问题,既涉及美学,又涉及道德。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 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 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 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 ――约翰・贝尔格,《新社会》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永恒的时光之旅

    作者:[日]星野道夫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 鼠述

    作者:周宗伟·文,朱赢椿·图

    《鼠述》是“世界最美的书”《不裁》设计者朱赢椿继《蚁呓》之后的最新之作。继《蚁呓》获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图书基金会颁发的“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之后,《蚁呓》的设计者朱赢椿和文字作者周宗伟此次再度合作,创作了最新作品《鼠述》。新作《鼠述》无论是设计形式还是文字内容都与《蚁呓》有了很大不同,两位作者又尝试了一种将图像与文字相融合的图书样式。 《鼠述》中的图片为朱赢椿亲自拍摄制作的雪景照片,朱赢椿继续使用他特有的视觉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照片既体现了视觉上独特的纯净之美,也反映了朱赢椿特有的诙谐和情趣。周宗伟根据朱赢椿的图片线索创作了一个以“成长”和“教育”为主题的故事,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童话和寓言色彩,实质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相信许多孩子和家长以及经历了“成长之痛”的人们会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鼠述》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是颇为丰富的,读者或许还会从书得到其他的“意外”收获。比如,除了“成长”之外,读者还会从故事之中发现关于心灵觉悟的更多主题。 《鼠述》的设计形式也会有些独特的地方。封面设计虽然采取了简约内敛的风格,但是内文的设计却尝试了一种新的形式。书的视觉形象一直是与文字内容亲密吻合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现实的“人”的世界,书的视觉形象以纯文字为主体。为了传达故事内容,文字的排列和色彩作了大量的变化,从视觉上能够看出,这些文字已经有了不同的情绪,文字在此已经直接参与了视觉的设计。故事的中间部分描写的是“雪”和“鼠”的世界,书的视觉形象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从色彩上变为黑白,另外设计元素变成图片和文字的相互融合,文字被还?到最简单的呈现状态,图片走到了前台成为视觉传达的主体。而到了故事的结尾,主题又回到了现实的“人”的世界,但这是一种超越的回归,所以,视觉图像又再次变为彩色,但又与开头的形式有所不同,文字中融入了彩色的图片,从视觉形象上也形成了一次新的转变。使本书最终成为一个既可“读”、又可“看”的个性化图书作品。 特别感谢: 为了创作本书,朱赢椿向医学院实验室借来一灰一白两只小鼠,它们成为书中“欢欢”和“楚楚”的扮演者。朱赢椿在拍摄的过程中对它们产生了感情,拍完之后一直舍不得把它们送走,就饲养在了书衣坊。伴随着书的诞生,它们的下一代也顺利地诞生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惊叹,爱护子女的行为更令人感动,可是,它们过于强盛的繁殖能力也让朱赢椿有点不知所措。如今,它们的孩子也已?长大成“鼠”,一家“鼠”正幸福地生活在书衣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