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

    作者:James Kynge (Author)

    World, meet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seen by 88 Chinese photographers This book brings together a vast selection of images by Chinese photographers since 1949, giving readers a visual journey across the great People's Republic; edited by esteemed photojournalist Liu Heung Shing, longtime Associated Press correspondent and Time magazine contributor. In post-Mao China, lat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urged his one billion countrymen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Taking its cue from Deng's overture, China today is the leading economic 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process by which China navigated the path from periphery to a central position in world affairs dominates the debate about Asia and China's relationship to the western world. Pulitzer-winning photojournalist Liu Heung Shing charts the visual history of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1949 to 2008), and along the wa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humanistic course. Via work by 88 Chinese photographers, this collection of images shows how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blossomed in spite of enduring previous decades of extraordinary hardship. When China opens the curtain at the summer Olympics in 2008 and the world’s focus falls upon Beijing, these photographs will serve to map out the remarkable road the Chinese have traveled to rejo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help place the images in context, also included are a map of China, drafted and prepared by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 chronology listing all the major political events in China since 1949. The photographers: Cai Shangxiong, Chen Jie, Chen Ling, Chen Man, Du Xiuxian, Feng Jianguo, Gu Shoukan, Guo Kai, Han Lei, He Yanguang, Hong Ke, Hou Bo, Hu Yang, Huang Yimin, Ji Lianbo, Jiang Jian, Jiang Shaowu, Jin Alfred Cheng, Lei Yu, Li Lang, Li Nan, Li Zhensheng, Liu Heung Shing, Liu Zheng, Lu Guang, Lu Yuanmin, Luo Xiaoyun, Lu Beifeng, Lü Nan, Lü Xiangyou, Meng Zhaorui, Peng Xiangjie, Qin Wen, Qiu Haiyin, Qiu Yan, Ren Wen, Rong Rong and Inri, Ru Suichu, Shi Xunfeng, Tang Desen, Wang Fuchun, Wang Jie, Wang Jinsong, Wang Shilong, Wang Wenlan, Wei Dezhong, Wei Roxun, Weng Naiqiang, Wu Jialin, Xiao Chuan, Xiao Ye, Xiao Zhuang, Xie Guanfei, Xie Hailong, Xing Danwen, Xu Jingxin, Xu Xiaobing, Yang Shaoming, Yang Shizhong, Yang Yankan, Ying Fukan, Yong He, Yu Deshui, Yu Haibo, Zeng Nian, Zhang Dali, Zhang Peng, Zhang Yaxin, Zhao Cunying, Zheng Pingping, Zhou Cao, Zhou Jiandong, Zhou Yue, Zhu Yan and Zhuang Hui. About the editor: Liu Heung Shing’s journalistic involvement with China runs parall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Following the 1979 China-U.S. diplomatic normalization, Liu was Time Magazine’s first photojournalist based in Beijing. His first story was on the death of Mao Zedong. He has worked as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for the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Beijing (1979-1983), Los Angeles (1983-85), New Delhi (19851-89), Seoul (1989-1990) and Moscow (1990-1993). Liu is the author of China After Mao (Penguin 1982), and USSR: Collapse of an Empire (Associated Press 1992). In 1992 he shared the Pulitzer Prize for Spot News Photography on the coverag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2005 French Photo magazine named Liu Heung Shing one of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bout the contributing authors: James Kynge is an award-winning former journalist in Asia for 20 years. His book, China Shakes the Worl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19 languages and selected as Goldman Sachs/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in 2006. Karen Smith is an art historian specialising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he has written widely on the subject and is the author of 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Scalo, 2006 / Timezone 8, 2008). She also curates exhibitions, including The Real Thing, Tate Liverpool, 2007, and Chinese Photography and Video, Kunstmuseum Wolfsburg, amongst others. She is also on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er in Beijing. She lives in Beijing since 1992
  • 最后的耍猴人

    作者:马宏杰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读库》选马宏杰的作品,主要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张立宪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 巴黎:对话与冥思

    作者:叶灼 叶维廉

    本书是叶灼的摄影作品,他用相机捕捉了自己眼中的巴黎影像。每一副作品都配有其父亲、诗人叶维廉的诗作,构成了图像与诗的对话。
  • 明室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作者:李双喜

    一个北漂80后重拾故乡的乡村之旅 •超人气摄影师双喜第一本乡土旅行随笔结集,真情呈现纯真田园生活。 •137张精美逼真大幅摄影图片+272页清晰雅致、全彩绿色环保印刷,【美文+摄影】的图文书。 最令人心动的图片盛宴,最具品质的乡土旅行美文集。 •清丽隽永的文字,温暖治愈。 作者文笔轻柔细腻,像早春的一场小雨,冲散喧嚣都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让你抛却烦恼,从急促的生活节奏中解脱出来。 •普通的乡村生活画面,牵动广大游子的心。 这些呈现你我的故乡的照片,点亮你的心,让你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重拾简单的幸福。 ----------------------------------- 李双喜自幼生长于南方山村,长大后,同大部分80后一样,也开始了离乡漂泊。 十几年来,他都在城里工作奔忙,却始终无法融入繁华的都市。而千里之外的故乡,依然宁静美丽如昨。 他在体会了人事无常、光阴似箭的变化后,越发地迷恋质朴的乡间生活。他怀恋的不仅仅是故乡,而是心底最初的地方,一切纯净如天籁。 于是,他决定给心找个出口,出去走走,像古诗中描写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久违的乡村田园中,找回最初的自己,让生命焕发光彩。 ----------------------------------- 从故乡开始的旅行,自南向北, 从柔情的江南水乡到寂静的黄土高坡, 从质朴实用的瓦房到高墙深院的大宅, …… 它们都是正在改变的、依然温暖如初的你我的故乡。 一山一水,一村一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一花一果,一枝一叶,一粥一菜,一茶一饭, 体悟人世间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 此书像一粒种子,种进向往简单、纯真生活的人们心中,结出满满的希望。 【远山】我从远山走来,带着泥土和山野的气息。 【村庄】回故乡,去他乡,其实这就是我的旅行,人生也便是如此。 【乡味】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家乡的缱绻记忆,那缱绻里,有父母的叮咛,有撒满屋顶的点点星辰,更有厨房里飘动的缕缕油烟味。 ----------------------------------- 乡村,真的是最好的心灵旅行地。这一篇篇文章,一张张照片,犹如一首首清新的田园牧歌,抑或是来自荒野的一股清新空气,轻轻地抚平我内心的浮躁。 它让我在困顿疲惫中感到一丝温暖,获得平静的力量,不再去想争强好胜、羡慕他人,不再空虚或忧虑,从而走向宁静的回归。 ——旅行家 鸢尾
  • 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

    作者:摄影:庄哈佛x黄耶鲁

    本书重点介绍捷克布拉格和一系列的中世纪小镇,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色交融,通俗并且时尚,符合对文学和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是图文并茂的休闲小品。 尽管捷克刚刚被列为中国公民境外旅游目的地,但在领风气之先的时尚与艺术界,它近年来一直受到追捧,也受到都会青年白领的偏爱。然而,捷克之美还有待直观的展示与深入的发现。本书的重点自然是布拉格,浓墨重彩的捷克华章,但同时并没有忽略一系列风光独特的中世纪小镇,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波西米亚、巴洛克、卡夫卡、新艺术与穆夏等一个个与捷克有密切关系的艺术流派与艺术家,从而将“欧洲之心”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特色尽收眼底。 全彩的图文书,国际流行的平面设计,一流的装帧,不管是外观还是内容,都让你耳目一新。
  • 安格尔的小提琴

    作者:彭怡平

    我坐在台北都会中心遥想巴黎。 那间位于十三区圣安妮教堂转角,开了数十年的一间咖啡馆内,端咖啡的侍者个个都已年过半百,而坐在我正对面的杰哈,也已是七十好几,这会儿却以二十多岁小伙子过人的精力与热情,准备侃侃而谈他最爱的城市与永远的主题──巴黎。杰哈啜了一口热饮,舔干净上嘴唇的泡沫以后,以安静的声调拉开序幕:“我来咖啡馆不喝咖啡,我只喝热巧克力,而这家店的热巧克力,我喝了几十年。”我不记得那个下午杰哈告诉了我多少巴黎的传奇逸事,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杰哈如何以一种高贵且专注的姿态,从容地喝完手中的那杯巧克力,时空彷佛冻结于他的十指之间,只有杰哈与此刻的巴黎。 “什么是巴黎?”对于杰哈与贝诺瓦来说,巴黎是世上最美的城市;对于第一代移民傅提明‧讷顾炎与苏妮而言,巴黎是他们争取自由与尊严的第二故乡;对于社运工作者朱利安与菲德列克来说,巴黎是座永恒的战场,为了保存法兰西最美的精神,他们日以继夜地搏斗;对于让-保罗‧艾菲来说,巴黎是他构筑巧克力王国梦想的舞台;但对阿尔佛斯‧努伊而言,巴黎却是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都市丛林,在其光鲜华丽的外表下,处处隐藏着人间悲剧;而对渴求爱情与家庭温暖的法斯娃与鲁道夫来说,巴黎人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相知相守的伴侣;在这个充斥着孤独灵魂的城市里,巴黎的样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在此找到属于他的巴黎,以某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优雅而骄傲地活出自己。而我眼中的巴黎,正是因融合了各种矛盾冲突却也包容开放的特质而深深地吸引我。 然而,如何描绘出巴黎这个城市的氛围,它的气味、声音,形体、样貌,宛如人心迷宫般的巷弄街道以及充满个性宣言的空间布置?如何通过这三十几位巴黎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我尝试从一九九三至二○一○年间在巴黎生活的这段经验里挖掘出对我影响最深的思想、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巴黎,或者,我眼中的巴黎。 我眼中的巴黎既充满了激情、迷恋、痛苦与偏执,也是人文思想荟萃,处处展现人性之光的城市。我选择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作为巴黎历史的转折点,以巴尔这位历史人物做代表,在前半部里探讨法国人坚持美好生活的信仰,和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意志;后半部里述及法国人如何将他们对社会理想的热情落实于个人生活,因而产生了如此的社会现象。藉由第一部Passion所揭露的情感,以及第二部Lumière代表的理智这两个面向,读者得以完美地体会法兰西民族的精神与样貌。
  • 照相机

    作者:讓-菲利浦.圖森,Toussaint,

    《浴室》口碑發燒熱賣,持續再版! 《先生》、《照相機》及《浴室》之圖森三部曲,壯闊上市! 甘耀明、李傻傻、臥斧、、高翊峰、蔡逸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故事才開始! 我心裡想著現在,我想要再次把握住這短暫的恩賜──如同人們想要拿一枚針,釘在一隻活著的蝴蝶身上。被譽為曠世奇才的圖森,雖承襲霍格里耶的「新小說」,但他其實走得更遠,除了大量詩意且神祕的細節,引來迷人的閱讀享受外,他所營造的奇特生命氛圍,更以流沙般的吸引力魅惑年輕人。 一個躺在浴缸的男人,一個在生活裡,只需要一把椅子的男人,一個想拍出空無一物照片的男人,他們是圖森三部曲《浴室》、《先生》及《照相機》的主角。同樣擁有晃盪與沈思的靈魂,同樣在靜與動、開口與沈默、張揚與內斂之間,擁有看似完美的拿捏與計算,他們在日常裡,以細碎又寧靜的步伐緩緩挪移,但卻真實地揭示出現代人類的生存現況。 圖森在同輩作家創造出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那樣的高度,不以情節取勝,不以感情眩目,就像是靜畫,就像是慢板樂章,只要我們一走進,就難以離步。 圖森三部曲: 《浴室》 在27歲的年紀上,整天封閉在浴缸裡生活似乎是不太健康的。 但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 《先生》 先生是唯一真正懂得品味沈默的人,他因此而感到滿足。 因為他懂得最經濟的微笑,不讓自己老是以對話者的形象出現。 《照相機》 我心裡想著現在,我想要再次把握住這短暫的恩賜── 如同人們想要拿一枚針,釘在一隻活著的蝴蝶身上。
  • 破碎的梦想

    作者:乐坚 主编

    这本摄影集是当代西方纪实摄影艺术的集中展示,国内第一本直接在海外组稿的摄影画册。M. 亚伯拉罕斯、G. 门德尔、H.洛根等活跃于当今欧美摄影界的纪实名家,以十个专题一百余幅作品,记录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从中东冲突到非洲艾滋病蔓延,从狂欢者的尽情宣泄到宗教徒虔诚的膜拜,人类种种生存状态,在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下,无不得到深入而有震撼力的表现。中国读者可从中领略纪实摄影的多种风格和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
  • 俺爹俺娘

    作者:焦波

  • 瞬间永恒

    作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 人山人海里,你不必记得我

    作者:金浩森

    金浩森首本个人图文随笔写真集。 《人山人海里,你不必记得我》是金浩森在七年沉淀后的内心之作。 十篇异国旅途日记、十个国家的写真及摄影作品,描述出这些年在旅行路上对生活的反思,以及收获到对世界的认知。 同时,通过对自我的发问,写给六个“你”的真诚书信,全书以文字作品、个人写真、摄影作品的立体形式,呈现了一段褪去浮躁与复杂、归于简单与纯真的成长路途。 我想一直这样走下去,去看世界上所有的魅力与孤独,无论在哪里,做什么样的事情,只要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春 最好的时光就是,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可我们都还没有表白。 夏 带着一颗喜欢你的心,要我看多久孤独的风景。 秋 无需卷入太多令人厌倦的是非,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嗯,这就是生活最简单和理想的状态。 冬 多少人对你说过不能没有你,后来他们在哪里。
  • 爱,就这么简单

    作者:[澳] 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

    《爱,就这么简单》是影像大师格里夫的最新摄影绘本,是《你今天心情不好吗》系列中的又一力作,《爱,就这么简单》延袭了该系列一贯的叙事风格,以生动逼真,活泼有趣的动物摄影图片,俏皮隽永的短句,内涵丰富的语汇,向读者揭示爱情的真谛,讲述爱情的浪漫,细数爱情的温馨,消解爱情的烦恼。正如作者之前写过的包括经典畅销书《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我爱你,妈妈》、《一生的朋友》在内的十《爱,就这么简单》那样,格里夫将其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完美结合,让世间男女怦然心动。
  • 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

    作者:洪梅

    中国女孩与外国男友背包印度 艰难的旅程,冒险的体验,真实的风景 如果不能走出我想要的方式,生命就仅仅是一次过场 ---------------------------------------------------------------------- 一年之内四进印度,我和Tom以最平和的心态接受了一切。 有时被瑰美的建筑震撼,有时被当地人的虔诚感染,有时因为突如其来的遭遇饱受冲击,有时又懒散地躺在海滩边晒太阳。 前一刻被半大小子戏弄,在孟买贫民窟遭遇绑架,下一刻在泰姬陵见证爱情,在恒河边漫步洗涤尘埃。 这一端凡间生活生机盎然,另一端生命终结古老圣洁。 我们拿笔和相机记录下一路的感受,没有什么真知灼见,要的是真实的自己。
  • 俺爹俺娘

    作者:焦波

    《俺爹俺娘(精)》作者总结其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企业有效成长阶梯”,将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家族化管理、半职业化管理与职业化管理,详尽而生动地分析了各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及适用逻辑,着重、全面地剖析了半职业化管理阶段企业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俺爹俺娘(精)》既具有相当的管理学论意义,又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文字生动、案例丰富,是我国各种性质、各种规模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多得的一部工作参考手册。
  • Yoko

    作者:荒木经惟

  • 百吻巴黎: 浪漫又暴烈的行動藝術

    作者:楊雅晴

    2009年最優雅卻又暴動的行動藝術 在這個藝術之都,好像要留下些什麼-- 這個台灣女孩,擁有巴黎女人的優雅;你看,她吻得多麼雍容自在。 2009年暑假,突然有個無名部落格爆紅,一個台灣女孩揚雅晴很有氣魄的告訴大家,要在巴黎吻100個男人。她的部落格每天湧入上萬人,最高時期達到數十萬人,媒體爭相追逐,從巴黎、柏林、倫敦、北京到台北,電子媒體蜂擁而至,女性刊物爭相要求專題報導,世界知名攝影師也想參一腳,她當了亞蘭德倫太陽眼鏡的主角。但這些都不是他擁有眾多粉絲的原因。 她的每一張優雅照片背後,都有一個人性的寫照。她文字輕盈一如巴黎女人,像隻蝴蝶從你身邊飛過,告訴你這個世界多麼精彩。想成為文字創作者的她,又像隻小蜜蜂,孜孜不倦訴說這世界還有一些的美好的地方;這世界芳草碧連天,鋪陳了一個奼紫嫣紅開遍,一如仲夏夜之夢境。她在巴黎學琴,腳步行遍歐陸;就像一般留學生,她也要面對留學生活的瑣事,到郵局、到銀行、到警察局辦居留、到超市採買日用品,這些日常生活,在她筆下卻成了一付有趣的人生百態。 然而,書中最重要的「吻照」,則是一幅一幅巴黎場景的記憶,巴黎隨處可見的歷史場景--雙叟咖啡前面是不是該找個有文學氣息的男人來接吻;奧塞美術館這個印象派大本營,能不能有個畫家來入境--哎啊,這些都太俗氣了。
  • 大勇和小花的欧洲日记

    作者:林若岚,薛勇

    大勇和小花:我想去欧洲啊我想去欧洲,所以要挤时间啊,所以要省钱…… 自助:准备充分,不被干扰地享受过程。 旅行:让你和心爱的地方相遇。 欧洲:美丽的开始和下一个目标。 完美:100%的安全,90%的计划执行率和10%的意外惊喜!
  • 滇藏星空

    作者:杨飞

    背包客是城市小资人群的一个重要分支,作者写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力图反映这个特殊游客群体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包括旅途性生活。书中除了三位主人公——独行西藏N次的上海驴妹妹小峡,绝症和绝望中奔走的阿紫,失意里狂奔的我,着墨较多的背包客还有十来位,台湾色驴老康,深圳新驴公务员老郭,医生驴河南大夫,北京商人驴老秦,失业的日本驴小三健代和Inaba San等,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背包客群像速写。作者的整个笔触以真实性为主,力求破除伪美好和伪旅游人文。   同时本书也间接记录了作者本人在西藏的一段伤心(和快乐)往事。
  • 恋爱影像学

    作者:七七

    这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摄影书。 不需要任何摄影基础,只需要准备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就可以翻开这本书。 本书深入浅出从不同的实际场景出发,教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巧用心思把爱人拍得更美。没有费解的参数和拗口的术语,让读者在轻松有趣的各种案例中掌握实用拍摄技巧。大量示范美图更是学习模仿的良好教材。全书读来温情舒适,仿佛是一场与相机自然而浪漫的邂逅,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摄影、爱上生活、爱上爱情。是一本十分奇妙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