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月光不落帝国-从中央美院到皇家美院

    作者:张鸥

    《月光不落帝国:从中央美院到皇家美院》主要内容:张鸥的《月光不落帝国:从中央美院到皇家美院》把绘画摄影艺术文学和个人生活融于一体。她自小在一个湖南土家族寄养家庭里成长,之后到广州和北京再到伦敦接受教育,最后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展出七十多次,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收藏,曾受邀去牛津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并以艺术家的身份受到英国女王和菲利浦亲王的接见。张鸥的自传记录了她在伦敦、纽约闯荡的亲身经历,并包括对国外一些成功艺术家的采访和她在西方艺术舞台上成功的故事,为想出国从事艺术的中国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 卡帕传

    作者:阿列克斯·凯尔

    卡帕传:战地记者,ISBN:9787544311052,作者:(美)阿列克斯·凯尔肖(Alex Kershaw)著;李斯译
  • 我的视觉日记

    作者:王小慧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讲述了:青春版是本新书。作者增加了最近五年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加强了原书的故事·陛。是关于王小慧近况的最新读本:这位被香港凤凰周刊评为“影响世界未来五十位华人”之一的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自传性纪实文学《我的视觉日记一一旅德生活十五年》于2001年出版,因她小说般的传奇经历和优美的文笔配上大量摄影作品,使《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自面世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得“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又因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而成为青年励志的范本,王小慧的成功.特别是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她也因此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
  • 双子座

    作者:王小慧

    双子座:对话中的王小慧,ISBN:9787806767719,作者:王小慧编著
  • 黛安·阿勃丝传

    作者:(美)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

    黛安•阿勃丝那些有关侏儒、变性人和畸形人的令人震惊的图像重新定义了正常与非正常,而且成为阿勃丝在1971年自杀那个年代的示意插图。在这本翔实客观的传记出版之前,阿勃丝本人一直是个谜。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缜密考察了摄影家隐藏在这些照片背后的生活:黛安娇生惯养的童年,与阿伦•阿勃丝炽热的恋爱,以及黛安照片中所摄取的关于整个60年代的极端黑暗、充分自由和极端悲剧性的变故。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是对隐藏在这些有关我们时代的强有力的照片背后的一位女性充满悲悯的描述。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作者:阮义忠

    这是一本通俗而有品位的摄影艺术著作,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摄影史和摄影家生平,以夹叙夹议、小故事、跳跃性的方式记述和论述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摄影家及其作品。作者的书写既简洁又丰富。 由于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摄影就成为时代和社会最重要的影像记录手段,而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家,就成为“人性的见证者”。他们的作品广泛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现实,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 作者阮义忠参考数十本国外摄影名家专集,以亲切活泼的笔调介绍桑德、布列松、卡帕、阿勃丝、寇德卡……等二十位杰出摄影家的生平经历与影像风格,生动的妙喻和精辟的引文穿插其间,倍增可读性。图版之编选,采画册欣赏页形式,印刷方面力求忠于原作在色调层次与质感的要求,以利读者欣赏。
  • 焦点不太准

    作者:罗伯特·卡帕

    《焦点不太准》由《焦点不太准》、《卡帕之路》两部分组成。《焦点不太准》是卡帕的二战回忆录,再现了他随盟军出生入死,转战大西洋、北非、欧洲的历程。文字幽默、痛快。收入卡帕二战中所拍照片百余幅。《卡帕之路》记录了卡帕四海为家的一生。精选了他在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
  • 我的视觉日记

    作者:王小慧

    活跃在欧洲和中国的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自传性纪实文学《我的视觉日记》于2001年出版,因她小说般的传奇经历和优美的文笔配上她的摄影作品.使本书自面世起即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 全国女性文学奖”。本书因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又成为青年励志的范本,王小慧的成功以及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她也因此为大家所熟悉和喜欢。 本书五年来已再版十七次,是近年来很难得看到的生命力这么强的传记文学作品。为了钟爱王小慧的读者,我们特制了精装的“珍藏版”,增加了彩图并更新了部分内容。
  • 张艺谋的作业

    作者:张艺谋,方希

    《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 三毛私家相册

    作者:师永刚,陈文芬,冯昭,沙林 编,肖全 图

    《三毛私家相册》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一部已逝女作家三毛的最新传记,也是国内惟一得到三毛家人授权的传记。三毛家人提供了40张独家照片,同时作者发动了11位之前拍过三毛的摄影师,共提供不同时期的专业图片300多张。 这本书得到了三毛家人亲述的关于三毛与荷西、三毛与王洛宾的有关传闻的真实情况。三毛的七段感情也得到了她的家人的印证。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首次披露了三毛之死的真相及与王洛宾的关系。
  • 荒谬的真实

    作者:孙京涛

    这是一本美国著名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的传记,也是她的摄影作品和生活照片的合集。 本书叙述了她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和生活中的奇特、隐秘的事情。
  • 不合理的行为

    作者:唐·麦卡林,刘易斯·切斯特

    本书是杰出战地摄影师唐•麦卡林(Don McCullin)自传,麦卡林生于战乱之中,为躲避战乱被送往乡下抚养,成长在英国治安最糟糕的地方,从小患有阅读障碍,家庭贫困,父亲早逝,后凭借一张给街头帮派拍的照片进入新闻摄影界,开始了他痛苦而辉煌的战地摄影之路。 麦卡林拍摄的照 片涵盖了二十世纪下半页的主要战役,其中很多都已成为时代符号,他拍摄的英国乡间风景和无数平凡人物,也因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而震撼人心,本书在收录这一切之外,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呈现了麦卡林这个人,他用摄像机见证了人性,他的一生也为人性所见证,书中的麦卡林复杂而充满矛盾,宛如与老朋友酒后长谈,他在告诉我们世间种种残酷与不公之外,也讲述了他面对死亡备受煎熬的内心,以及他晚年抛妻弃子的种种悔恨与缘由。这本书讲述的是传奇经历,呈现的是哀伤面孔,记录的是人类相互厮杀的历史,安慰的是死于炮火的鬼魂,反思的是不堪回首的灾祸,映照出的是一个人矛盾而清澈的心灵。 麦卡林是我们不能闭上的双眼。 ——约翰•伯格 我只有一句话:唐•麦卡林是戈雅。 ——卡蒂埃-布列松 他很慈悲,但那首先是对自己的慈悲,那些受苦的人都是他自己。 ——哈罗德•伊文思 他已经认识各种形式的恐惧,他是恐惧的行家。上帝才知道他从多少个死亡边缘爬回来,而且处处不同。他说他被关押的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清,他没说大话。他如此谈论死亡与危险,似乎颇有意在暗示:每次他考验自己的运气,也就是在考验上帝对他的恩宠。得以幸存就是再度受到宽恕与保佑。 ——约翰•勒卡雷 若这本书仅仅只是麦卡林的摄影集,已是弥足珍贵。但全书却不只是这些。 ——Sunday correspondent 麦卡林描述他的战地经验,笔法有如老练的惊悚小说家。 ——Observer 他的影像有如黑暗报告,而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仿佛是在行过黑暗时所发出的良知之光……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忏悔录之一。 ——阮义忠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战地摄影家传记,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位极为杰出的摄影师,如何坚持其原则而成为一种专业典范,如何成为英雄,又如何在这种英雄主义里,诚实地发现了自己匮乏、荒芜的生命风景。 ——郭力昕 他的写作风格就像他的照片一样令人激赏,这本书也因此显得相当动人,令人不忍释卷 ——亚马逊读者书评
  • 我的视觉日记

    作者:王小慧

    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以文字伴随摄影的形式——视觉日记,完整地记录了自己旅居德国十五年来的亲身经历。书中的17个章节,既有缠绵的爱的誓言和浓烈的亲情,也有超前的艺术实践,更有无私的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凡此种种,王小慧都用她犀利的目光——照相机镜头永恒固定。
  • 手艺中国

    作者:(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

    一个美国人用相机记录下的中国百姓劳作史!我们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的年代的古老故事……若把书中宝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排列起来,基本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 上海

    作者:[美]刘香成,[英]凯伦·史密斯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书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本书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 八十年代中学生

    作者:任曙林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 照片里的20世纪全球史

    作者:【英】尼克•雅普

    ◆《照片里的20世纪全球史》是一套图文套书,10本,共3246幅照片,用照片来呈现20世纪的10个十年。 ◆按年代划分,从1900s到1990s;每本书就是一个年代,如《1900s》《1910s》……每本书收录300多幅照片; ◆照片按照主题划分为政治热点、风云人物、职 业生活、休闲娱乐、科技、交通、艺术、运动、儿童、人间百态等;每幅照片均有注解。 ◆每个主题前均有简短导读,比如,《1900s》这本书的“艺术”主题,前面会有两三百字的导读。每本书开头也有简短导读概述那个年代,大约一千字左右。 ◆30万字现场报道,3246幅从未见过的真实老照片,一套从未读过的全景式20世纪影像历史!通过最最真实的照片,纤毫毕现地展现风云突变的百年历史沧桑。 ◆经典。同类别无可逾越的经典,出版十几年来,已有12种文字版本,畅销过百万套。 ◆权威。众多屡获殊荣的图像产品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广告、影视、书籍、网站和本书里随处可见。 ◆独特。中英文对照、图文形式讲述20世纪百年历史。 ◆趣味。照片动人心弦、触目惊心。图注寥寥几句,以具体准确的描述性文字为主。整套书体现出直接让图说话的理念,大气、客观。 ◆一套能够与时间共存的大书,一部可以观看的历史,一套最权威、最有耐心的老照片影集。
  • 中国:1976-1983

    作者:[美] 刘香成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 昨天的中国

    作者:[法]阎雷(Yann Layma)

    继布列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 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 行走拍摄中国三十年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推荐语】 16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睡不着觉,我要学习摄影,我要学习中文,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他们在叫我,我应该去。所以我来中国了。 我没有后悔这个梦。 ——阎雷 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师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人之一。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 •吕布比肩。 ——那日松
  • 岁月台湾

    作者:秦风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