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

  • 与一万个城市擦身而过

    作者:陈楠NanC

    给自己一段柔软的时光,走遍千山万水。与一万个城市擦身而过,遇见时,你终将看到最美的自己。环球摄影师陈楠NanC用触动心灵的时光和温暖的文字治愈你,那些擦身而过的城市和那里的风景,那些遇见的人和他们的故事,那些错过教会我们成长,那些遇见让我们热泪盈眶。更有作者的旅行摄影秘籍分享,手把手教你如何用相机拍出最美的自己。

  • 幸福照相馆-用心拍出生活之美

    作者:七七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好、捕捉感动、记录光阴和感受幸福的书。透过相机镜头,我们会一起去经历生活中那些令人动容的美好片段,15段拍摄故事实录,15个拍摄技巧分享,15副现场光位图还原,从如何拍摄一张清楚的照片,到合理利用现场光线、精心组织你的画面、真切融入内心情感,后建立起一个善于发现的视角,这个过程将在数张精美例图中翩然完成。让你从一个美的享受者变成一个美的创造者,也让你的心在这片人间烟火中被悄然。

  • 家庭摄影:拍出有温度的日常

    作者:SHE摄影社区

    养育孩子是很奇妙的过程。

    每一天,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忽然回首,不禁感叹,孩子就这样长大了?

    柔软的小手、婴儿床里熟睡的样子、

    把小脚伸进了妈妈的高跟鞋、和爸爸开心地在沙发上嬉闹……

    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照片,我拿什么看到小时候的你。

    这是一本零基础家庭日常摄影图书。

    本书是三十位妈妈摄影师的智慧结晶。

    书中介绍了家庭摄影的构图、光线,如何记录孩子每一步成长、有趣的主题拍摄、十分钟成为家庭摄影师的技巧等,

    并不强调器材与技法,无论你手中的是手机还是相机,无论你是否对摄影完全不懂,

    你都可以在书中获得拍摄孩子的灵感与勇气。

  • 人间时节

    作者:陈帆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 看见·看不见

    作者:翟红刚 / 秦翼

    人们常说文人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摄影师何尝不是?《看见·看不见》所展示的,是一大批中国顶尖的报道摄影师,用他们的正义和良知,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和现实的观照。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不愿意看见的,关注的力量才得以发挥和扩散。影像和文字的呈现,是为思想提供养料,令观者动容,启发和思考。在混乱中挖掘真相,在质疑中展示真实,在困境中发现希望,也许这就是“看见看不见”背后的奥义吧。

  • 落差

    作者:  [法] 于贝尔·达弥施

    于贝尔·达弥施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无可争议地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思辨性的分析和理论学说,构成了法国当代思想真正的锚定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摄影”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层差”,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本书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影撰写历史。而这本身,就证明这一问题是多么的恒常,多么的“构成问题”。在收录于本书的《纪念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出版五十周年》(1981)一文中,达弥施写道——

    “摄影不去改变历史,而是固执地动摇历史这一概念。假如有一样东西必须作为一种‘摄影小史’存在,那么,它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一个源头的叙述,而是强制的重复,是它构成了摄影行为最为恒常的动力。无意识,正如人们所知,或者以为知道的,是没有历史的;但它在历史中还是起作用,而且对历史产生作用,使之动荡。摄影对记忆也有同样的作用。”

  • 为什么是艺术摄影?

    作者:[英] 露西·苏特

    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任何人都可以浏览一眼,然后对看到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看法。然而它代表了一种批判的立场,一般只有很少一部分见多识广的观众才能深刻体会。

    《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对当下引人瞩目的摄影影像背后的概念,进行了生动、直白的介绍,探讨了一些关键问题,例如模糊性、客观性、摆拍、本真性、数字化和摄影的拓展等,为目前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主要着眼点在于当下,但追溯了概念和视觉风格的源头,借鉴了经过认真选择的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摄影师和作品范例,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描述了影像、理论和历史,同时定义了一些关键的术语。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摄影,本书是理想之选。

  • 倖存者

    作者:(法)贝尔纳·弗孔 / (法)阿奈尔·皮亚

    书中收录,贝尔纳·弗孔封存的221张宝丽来作品 。一次,成都摄影师、收藏家钟维兴一行去弗孔家拜访,告辞时,弗孔转身上楼,捧下来一卷大概是早已备好的礼物,也即我们本书的绝大部分作品。这些宝丽来照片曾经只为草稿,通常的命运会被销毁,但最终,经由命运的安排他们作为最后的“倖存者”,被我们出版。

    还有限量的签名版藏书证。

  • Ren Hang

    作者:Ren Hang

  • 你好啊!乔乔

    作者:李斌(腰果虾仁)

    这是一本完整的儿童摄影宝典和教科书!有心、有趣、有用。

    图文并茂:5万余字拍摄心得+200余张摄影作品。

    满载腰果爸爸对女儿李梦鱼(乔乔)的父爱,饱含对爱好摄影父母的分享之情。

    五大章节:器材选择+主题拍摄+引导沟通+创意构思+后期技巧。

    作者把所知关于摄影和孩子的一切,统统汇集在这本书里。

    特别教程:11个主题+33组拍摄事例…近10组从未公布的精良作品。

    毫无保留的创作,以作者亲身经历手把手教你掌握各类型拍摄技法。

    无论是零基础的父母,或是有基础人士都可以从中获益——儿童摄影的意义,就是用心为孩子拍好每一张照片,为孩子记录下每一个春夏秋冬。

  • 狗头拍牛片2:给摄影者的8堂美术入门课

    作者:张松涛

    摄影器材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让摄影的门槛变得很低,以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的测光曝光技巧,现在的相机轻松就能搞定。但是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要做好它反而越难。现代相机的出色性能,让拍摄到一张清晰而色彩鲜艳的照片变得异常简单,与此同时,如何让照片呈现出在举起相机那一瞬间内心深处对美的触动,则是许多摄影者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我们需要在摄影之外多下工夫,学习一些美术的基础知识,从美术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地理解摄影的观察、取景、构图、平衡、布光、滤镜的使用、后期处理。

    相对于摄影器材的操作,学习美术知识能让摄影者更持久地获得前进的动力,明确自己的摄影发展方向,建立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和风格。

  • 小宇宙

    作者:袁明辉

    这是一本微距生态摄影画册。微距摄影的题材更多的是拍摄昆虫和植物,而这些微小而富有生命力的主题,广受人们的喜爱。在微距镜头下,摄影师运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重新认识着身边的这个世界。

    一只蜗牛壳的螺旋,也许隐藏着几何学的秘密;一只蜻蜓的翅膀,能够开启人类飞行的灵感……自然界精彩的瞬间,不只存在于险远之地,还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角落。那些没人知道几时成长、几时枯萎的草丛或树林中,却有一个充满惊喜的小宇宙。自然界中的万物枯荣,都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生命之美。

  • 聚焦

    作者:  [美] 巫鸿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 摄影小史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欧仁·阿特热乃至奥古斯特·桑德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 摄影与电影

    作者:[英]David Campany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 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作者:赵刚

    本书是一部关于摄影美学的简史,阐述摄影术诞生之初直至当代,世界范围内主要摄影美学的产生、发展与传承。作者赵刚,2003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获摄影硕士学位,多年来专注于摄影创作及史论研究。从摄影诞生之初到“画意摄影”、从“直接摄影”到“新客观主义”、从私摄影到大画幅,作者对摄影的美学发展脉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为我们展现出了摄影这门学科的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于一般摄影通史的是,每一个章节都紧紧地围绕“摄影美学”这一不断变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让我们在通读本书之后,从宏观的角度对摄影史中各个时期的作品面貌与形式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过去与当今这些著名的摄影师,并拥有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伟大作品的整体眼光和思路。

  • 艺术世界丛书: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第三版)

    作者:[英]夏洛蒂·柯顿

    摄影技术最初发明于1830年代,差不多两个世纪之后,摄影已发展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在21世纪,艺术界已完全将摄影视为一种正统媒介,与绘画和雕塑享有同等地位。这是一段令人激动的发展史。有鉴于此,本书为读者介绍了当代艺术摄影,强调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及主题,并通过展现早期最为重要、最具创新性的那些艺术摄影师,歌颂了当代艺术摄影喜人的多元性对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作一概述和综览,目的是界定这一讨论议题,并分析它的各种特点和主题。本书精选了近 250位摄影家的作品,以插图的形式向读者展现当代摄影的题材之广泛、思想之深邃。这些摄影家包含伊萨·根泽肯、杰夫·沃尔、苏菲·卡勒、托马斯·迪曼、南·戈尔丁、谢丽·莱文这类知名艺术家,也包括诸如威利德·贝希蒂、詹森·埃文斯、卢卡斯·布莱洛克、莎拉·凡·德·贝克和薇薇安·扎森等业界新秀。

    这一新版本为当代艺术摄影的故事赋予了现代性,将摄影从纪实工具发展到艺术形式的概述做出了修订,并且更新了最后一章的内容,使之聚焦于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更强调摄影的技术和材质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更加泛媒介的艺术实践之中,或作为数字时代里对于层出不穷的新传播方式的一种回应。

    本书是论述当代摄影的重量级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热度不减,简体中文版译自最新修订的2014年的第三版修订本。

    “艺术世界丛书”版权引自英国Thames & Hudson出版社。

    “艺术世界丛书”是著名的插图本世界艺术系列丛书,原版书的品种几乎囊括了世界艺术的所有种类。

  • 失明的摄影师

    作者:[英] 朱利安·罗森斯坦 / [英] 坎迪亚·麦克威廉 / [英] 梅尔·古丁 编著

    多年前,“感觉之眼”盲人教育机构在墨西哥成立,那时,没人想过会有如此之多的盲人开始摄影,更没人想到他们的摄影能让视力健全的人感动。

    他们只是将相机稳稳地放到盲人的手中,让盲人在拍摄的过程中放下失去的沮丧,在更多的交流与反馈中,冲破自身的生存困境。

    现在,我们看到了盲人们拍摄的照片:青草为春天散发的芳香,窗帘边带刺花束的形状,西瓜清凉甜腻的味道,一只破碗无论如何都无法复原的悲伤,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都被好好地收藏了起来;我们也听到了盲人的声音:黑暗不只一种,光会以各异的方式渗入眼睛,他们能随之感受到变幻的色彩、温柔的光屑、细如飞蛾的翅翼,甚或超然于光影之外的一切;感官不只一种,即使看不见,也能去闻、去触、去听、去尝、去感受迎面而来的人类世界。

    请翻阅这本由盲人完成的摄影散文集,你也许会发现:

    温柔地捕捉一个时刻,需要的不一定是贪婪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明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并非全然不幸的生活方式。——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我们的肉眼真是可怜,它们捕捉不到看不见的事物。——卡赞扎基斯

    对陈词滥调与先入之见,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挑战它们。《失明的摄影师》正是这么做的。它打破了双方的障碍,展现了当我们屏弃怀疑、大胆追逐梦想时所能取得的成果。图像不只能被眼睛看到,也可以通过心灵获取。——史提夫•汪达

    这些照片中颤动着希望,不是感情用事地希望被彻底“治愈”,而是希望明天能有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可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坎迪亚•麦克威廉

    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盲人同视力健全的人一样,每一次与事物相遇,都有全部身心的参与,都要调动复杂的感觉中枢,都伴随独特的思维与想象。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一次相遇的记录:无论对象是人、建筑、墙、水果、花朵、玩具、街道、厨房、客厅、卧室、海滩、泳池、阳光、阴影还是黑暗。盲人摄影师拍下这些瞬间,因为它们等待着被拍摄。——梅尔•古丁

  • 自然的艺术

    作者:[荷] 海因里希·范登伯格

    70余幅绝美照片展现非洲南部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引领读者从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审视自然摄影。

    ………………………………

    ◎ 编辑推荐

    ☆作者用图片讲故事,画面或宏观或微观,呈现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展现了非洲大陆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从艺术的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出发,再次审视每一张关于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照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关于自然的观察和拍摄视角。

    ☆全书70多张高清图片给予读者轻松而舒适的阅读体验,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诗意想象,去发现大自然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神奇作品。

    ………………………………

    ◎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关系,在读者心中引起自发的情感反应。这些照片展现了自然的艺术:动物行为成为一种视觉元素,而自然科学是绘制艺术的页面。

    本书用70余张图片精彩地反映了非洲南部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画面,从宏观到微观,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多样性,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艺术,造物主的神奇,精美的图片带给人无穷的享受与联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然艺术摄影佳作。

  •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作者:[美]约翰·塔格

    -编辑推荐-

    照片曾作为一种证据工具而被广泛使用,然而在这个“有图有真相”已成为笑话、“PS”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假照片”事例却不断地警醒我们去重新思考照片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 照片是可靠、真实的作证材料吗?

    ★ 照片的真实性来自于何处?

    ★ 照片的证据价值取决于什么?

    ★ 照片的意义和现实效果是如何被生产和解读的?

    眼下这部摄影史研究的必读作品试图给出一些明确的回应。“每一张照片与其指称对象一样自然”的观念正变得遥遥欲坠,照片不应被当作一种对现实的真实记录,它需要的不是神奇的炼金术,而是历史。通过追溯照片证据被用于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本书揭示了这段历史所暗示的构成照片证据价值的权力关系。

    -内容简介-

    在法庭、医院和警察局里,在护照、许可证和通行证上,照片被频繁地用于档案、证据和记录。那些置于镜头前的事物与摄影影像之间的对应联系被理所当然地建立了起来,似乎照片就可以断言一种压倒一切的真实,证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现实。

    然而,照片作为此种“证据工具”,它所拥有的此种“证据之力”又是如何且在何时被确立并被接受的?哪种类型的照片能够以这种方式被生产和使用?哪些组织和机构有权赋予它这一地位?这涉及哪些摄影表征的概念,又会产生何种结果?

    通过对摄影进行严格的历史和体制分析,本书从摄影记录与现代国家(涵盖卫生、市政、司法、社会控制等)的关系着手,展示了被织入国家机器与社会网络中的摄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呈现了现代国家和社会的“规训实践”与作为“观看实践”的摄影的相互关系。作者将摄影纳入现代国家的创生与社会控制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书中的观点植根于他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和扩张的历史性把握。他在书中所展现的问题意识,显示了福柯思想对摄影史研究的重大影响。

    -名人 & 媒体推荐-

    关于摄影体制化及其社会和政治后果的探讨,犀利睿智、富有感情、清晰易读。塔格的新锐之声使艺术史的实践和政治重新焕发活力。

    ——阿尔伯特•布瓦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教授

    约翰•塔格代表了美国摄影批评的新声音。他与普遍的狭隘论调的区别在于他熟悉欧洲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争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迅速发展但刚起步的摄影史学科从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中获益匪浅。

    ——乌尔里希•凯勒,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教授

    塔格的工作有助于重塑影响了整整一代批评家的文化政治因素......人们可以在这些篇章中识别出摄影与权力关系之独特理论的展露。或许,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摄影史学者来说,正是这一理论成为了《表征的重负》一书最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遗产。

    ——《后像》

    本书是反霸权史写作的典范。在福柯式的风格中,塔格认为,摄影始终是话语系统的一部分……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自我意识的框架,并彻底审视了现实主义的问题。

    ——《媒介,文化和社会》

    一部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文集。其中的共同主题和论点,以及他深思熟虑的介绍,提供了摄影及其各种体制历史的新知识。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