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類學

  • 鄉土香港

    作者:華琛(James L. Watson),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人類學華南研究具有啓發性意義的經典著作。 兩位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學者,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鄉村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紀錄及研究鄉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 隨着新市鎮的興建,新界地貌已變,書中提及的某些小村落也從此消失,許多傳統禮儀不再流行,本書通過資料搜集呈現當年鄉村生活的各種精神活動,如過繼習俗、祭祠、結婚儀式及葬禮禁忌等這些已漸被遺忘的廣東鄉村禮儀。本書是本地歷史的獨特紀錄,其中理論更啓導了不少後學。 書評 這是一本值得關注及讚賞的非凡著作。它概述了兩位世界級學者的成就……他們對本土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其研究的社區也充滿熱愛,這與強調全球流動性的新一代民族誌研究迥然不同……華琛及華若璧細膩又敏感地突顯了那些標誌着中國人類學重要時期的分析性議題及歷史證據。 ── 蕭鳳霞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作者大大超越鄉村的局限,在其有關命名或信仰與禮儀的相關性等經典文章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及社會的根本面向。本書不僅是了解新界鄉村社會的重要讀物,也令人深刻理解塑造這個鄉村社會的更廣闊的文化及歷史力量。 ── 孔邁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反景入深林

    作者:黄应贵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 我們都是食人族

    作者:克勞德.李維-史陀

    所謂複雜或先進的社會,與被誤稱為原始或古代的社會, 兩者之間的距離遠較人們所認為的小得多。 本書為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於一九八九年至二○○○年間,在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所發表的十六篇專欄集結。與其他前作不同的是,李維-史陀以社會時事為出發點,探討當代議題、語言、文明演變及社會結構,相較《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神話學》等巨著,本書以報紙作為媒介的性質,使讀者更容易感受李維-史陀以神話結構進行社會剖析的特質,及其以古代和現代社會兩相對照呼應的銳利目光。 同時,本書的編排也呼應李維-史陀的論點,「古代社會能夠反應現代社會的特質,而近代社會也能說明古代(遠方照耀了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書中以李維-史陀於一九五二年發表的〈被處決的耶誕老人〉為開篇,透過文化轉移、歷史結構及形象融合,分析耶誕老人的意義遠非孩童的天真幻想,並陳述人類學家難以客觀剖析身處時代的困窘,「在民族學家自己的社會中,並非總是能夠有此機會去觀察一個儀式、甚至是一種崇拜,如此微妙的發展。」 因此,以時事為本的十六篇報章隨筆,成為李維-史陀「遠方照耀了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的實踐,我們可看到李維-史陀透過狂牛病、戴妃喪禮上史賓塞伯爵的演說、癌症起源、普桑畫作分析、割禮與人權爭議等主題,藉其結構思維,為讀者辨清當代社會。其中狂牛病及食人族同類相食的比照,更將視野拉至全球化之下,人類與食物、動物,甚至自然之間的關係。書中篇章,雖非刻意,但皆成為當代預言。
  • 月的另一面

    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

    李維-史陀:「沒有什麼比日本文明對於我的智識與價值觀養成所造成的影響更早了。」 . 李維-史陀,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大師,小時候是個著迷於日本文化的孩子。他曾經在《憂鬱的熱帶》日文版序言中提及童年時期對日本的愛戀:他的畫家父親曾經送他一幅安藤廣重的畫作,讓他被初次體驗到的美感深深撼動。自此開始一直到十七、八歲間,他將所有的儲蓄都花在蒐集日本版畫、繪本、刀劍及刀鍔上。他說:「就心緒和思想而言,我全部的童年以及一部分的青少年時光,在日本度過的時間若沒有比在法國的時間更多,也與在法國的時間一樣多。」 .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見到前所未見的人類學大師:一位愛慕日本的李維-史陀。 . 這本書首度集結了他寫於1970 ~ 2001年間的多樣化書寫,有的是出版在期刊中的演講稿,也有一些曾在學術刊物中發表,其中還有的從未出版過以及只曾在日本出版的文章。 . 廣博的主題內容,也可以看出李維-史陀對日本文化的深究。他從日本神話開始追溯,形塑出日本文化的根源,接著細說日本的陶器文化、繪畫、文學、音樂與料理,甚或從繩文精神講至源氏物語;他也談京都、大阪與東京,亦從糕餅、清酒說到鑄劍師。李維-史陀秉除了艱澀的學術語言,以源自內心對日本的熱愛,以自然而簡明的方法向人們談論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 如同月球有二面,可見的一面,與隱蔽的一面,李維-史陀認為,世界歷史就如同月球,可見的一面是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代世界的觀點來考量的歷史;月球的隱蔽面,則是從日本學與美洲學來考量的歷史。 . 如果我們從月亮隱蔽的一面來看世界,那麼日本歷史的重要性。將會與古代世界與遠古時期的歐洲歷史一樣,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 憂鬱的熱帶

    作者:李維 • 史特勞斯,Claude Lév

    本書作於1955年,是結構人類學宗師李維.史特勞斯的思想自傳與成名作。青壯時代,他展開行腳,親訪亞馬遜河流域與蓊鬱的巴西高地森林,在叢莽深處找到還原於最基本形貌的人類社會。《憂鬱的熱帶》記述他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裡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李維.史特勞斯以全新的取徑、開放的眼光,根據每備銳詳切的洞識觀察,副以生動豐富的想探索,將這些部落放在世界脈絡之中,提出引人入勝的比較印證,境界遠邁他本行的專門領域與科學研究,成為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且有罕見貢獻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作者:莊祖宜

    聽,台灣料理人說廚房的故事! 本書是作者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的田野調查+心得分享。暢談在美國麻州劍橋廚藝學校習藝、在香港飯店餐廳實習及工作的甘苦見聞,以及對廚房百態、食材應用與當今飲食風潮的觀察心得。 1998年秋,作者第一次離家,辭去國中教職到紐約攻讀文化人類學。學院裡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與寫不完的報告,為了舒解壓力,有人跑步,有人練瑜珈,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對作者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淘米醃肉這樣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與疏解壓力。每天下課買菜做菜成為她留學生活的例行休閒。 婚後,伴隨丈夫學習的因緣,作者因著廚藝夢想的覺醒進入了劍橋廚藝學校研習專業廚師課程,自此從學院走進廚房,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追尋另一個夢想。 作者回憶以前每次跟人家說她是念人類學的,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好深奧哦!」口氣中夾雜著景仰、不解與同情。現在告訴人家他是個廚師,社交簡直無往不利--不管是哈佛學生,家庭主婦,乾洗店老闆還是水電工人,人人都表示高度興趣與善意,會做菜忽然變成一種很炫的技能!如果他們得知作者放棄博士學位追求廚藝,幾乎大家的反應都是「好極了!」在美國,作者求新求變與追逐夢想的勇氣似乎比堅忍不拔和光宗耀祖重要。 2006年9月,作者開始於網上經營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也算是作者的一卷網上田野筆記。作者回頭看一些早期的篇幅,驚訝自己當初揉個酥皮麵團也緊張兮兮,站幾個小時就喊累,才發現兩年下來自己不只廚藝精進,思考也越來越像個廚子,就是人類學家說的,已經 「土著化」了。這些筆記內容林林總總,有些談人物,有些談烹調技巧、食材特性,貫穿其間的主軸是作者從一個愛做菜的研究生變成餐廳裡專業廚師的學習過程、所思所感。在此集結成書與大家分享,希望讀者透過文字也能感受到動刀玩火、烹魚割肉的樂趣,下回上餐廳吃飯時或許能想像一下桌上的菜是怎樣一群人為你準備的。如果看了這些經驗能讓讀者們也想進廚房發揮一番,那就再好不過了。
  • Guns, Germs and Steel

    作者:Jared Diamond

    This book answers the most obvious, the most important, yet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 about human history: why history unfolded so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Geography and biography, not race, moulded the contrasting fates of Europeans, Asians, Native Americans, sub-Saharan Africans, and aboriginal Australians. An ambitious synthesis of history, biology, ecology and linguistics, Guns, Germs and Stee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humane works of popular science.
  • 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賈德.戴蒙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為何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各族群間的生活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對於現代人類、國家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連史學家都存而不論。許多大家熟悉以及想當然耳的答案,在作者的論述中都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本書提出的結論必然會引起爭議,但這只是個開端,引領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 作者是抽絲剝繭,解開種種歷史發展之謎,其巧心慧思與博學多聞,使本書讀來生動有趣,逐步帶領我們深思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為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及作家,本書與他的另一本著作《第三種猩猩》同時榮獲洛杉磯時報書獎和英國科普書獎,是一部人類的自然史;本書則是人類的文明史,兩書合輯堪稱為「人類大歷史」。
  • 後事實追尋

    作者:Clifford Geertz

    智者面前有一頭真的大象,智者在大象面前蹲了下來。智者說:「這不是一隻大象。」過了一會兒,當大象轉身並開始笨重的移開,智者心中升起一股懷疑:是否有可能大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後,當大象完全從智者的視線中消失,他往下看著大象遺留下來的足跡,很肯定的宣稱:「的確有一隻大象曾經在這裡出現過。」至少對我而言,人類學就是這樣:從大象留在我心裡的足跡,試圖去重構難以捉摸、相當虛無飄渺,而且至今已消失無影無蹤的大象。 …… 在如此不確定的追求下,在這樣不同的人群裡,在這麼分歧多樣的時代中,並沒有太多的確定或是封閉的感受,甚至連到底在追求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是一種度過人生的絕佳方式,時而引發興趣、時而令人沮喪,既有益處又充滿樂趣。 ——克利弗德.紀爾茲 紀爾茲的異想世界 紀爾茲,人類學一代宗師,如何回味自己精彩而豐富的學術人生?對於自己學門的徒子徒孫留下哪些忠告與建言?對於想一窺人類學奧秘的讀者又給予何種想像?《後事實追尋》這部迷人的作品,提供了回答上述問題的種種線索。 紀爾茲一生寫下數部學術經典(如《文化的詮釋》、《地方知識》、《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作品(如《爪哇的宗教》、《峇里島的親屬關係》、《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但他學術巨人的身影及浩瀚淵博的學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免讓人望而生畏,所幸紀爾茲留下一張進入他異想世界的知識地圖——《後事實追尋》。後人按圖索驥將能發現經典民族誌的許多空白間隙,而地圖所載軼事、典故、趣聞更是賦予理論生命的重要血肉。 紀爾茲在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一方面不停追問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什麼是民族誌書寫?另一方面又深刻反省始終牽動著人類學事業的西方霸權,以及當代糾纏難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本深具反思性的回憶錄中,紀爾茲以兩個國家為經、四個十年為緯,交織建構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並娓娓道出慧黠而深邃的體悟洞見。追隨大師的足跡踏上旅程,我們終將發現:事實,在行路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