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刘绍铭

  • 文字岂是东西

    作者:刘绍铭

    文字是我们日常表达思想与教养不可或的工具,因此得慎之又慎,不可玩忽。本书《文字岂是东西》为名,用意正是如此。书内所收文章按内容性质分为三揖:甲辑以美国出版物为例,谈中国文学英译的各种问题;乙辑讨论的是中译英作品的特殊例子;丙辑涉及范围较广,但话题仍都是围绕“文学”展开的。
  • 冰心在玉壶

    作者:刘绍铭

    《冰心在玉壶》系著名学者、作家刘绍铭先生最新作品集。 本书分三辑,既有对先辈大家的追怀,也有对当下学人的点评,以及对身边友朋的细论。作者所发之思、所遣之怀、所念之情,恰是对“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的最好印证。
  • 风月无边

    作者:刘绍铭

    取名风月无边,非叹厚地高天,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风月债难偿而只为念着自己也觉销魂——刘绍铭 甲辑: 一支玲珑妙笔,轻点文字高下,是奇技淫巧取悦于人,还是摹情达意高妙之作,立时明若观火。 乙辑:满腔顽童心性,述及古今轶事,见世事洞明嬉笑怒骂,亦见温情敦厚俏皮幽默,总是大家风度。
  • 二残游记

    作者:刘绍铭

  • 爱玲小馆

    作者:刘绍铭

    《海豚书馆:爱玲小馆》收录了作者的十八篇散文,取名《爱玲小馆》,内容涉及了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生平,写作和翻译等方面。刘绍铭文章中的张爱玲给读者的印象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着喜怒哀乐,爱与恨的作家。
  • 一炉烟火

    作者:刘绍铭

    十年来作者吃尽人间烟火,很是利于书写收在本集这类题材的文章。借用甘阳引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话,说现代文人与城市的街头巷尾有一种文化共谋的关系,“一个文人必须随时准备好迎接城市生活中的下一个传闻、下一句俏皮话或下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单看集内所收文章的一些题目,如“本店不打骂顾客”、“穿T-shirt的母亲”和“Used Wife源考”,可知我实够资格做“现代文化”。 除了第三辑“旧日的足迹”外,其余名辑都是我这两年来的新作。第三辑所收文章,选自三民书局出版的四本集子:《细微的一炷香》(1990)、《未能忘情》(1992)、《灵魂的按摩》(1993)和《偷窥天国》(1995)。
  • 舊時香港

    作者:劉紹銘

    所收文章除《童年雜憶》一輯發表於八十年代外,其餘都是较近期的作品,共近八十篇。內容分成五輯,各以其中一篇文章名字作標題。 劉紹銘对《舊時香港》一篇情有獨鍾。文中所記,都是五十年代香江舊事。當時香港沒有廉政公署、沒有公屋、沒有義務教育、沒有綜援、沒有生果金、沒有平等機會委員會。他童年時代的香港,滿眼舊社會品建殘餘。英國人是香港人的主子。那麼,舊時香港何足癬?作者也無法說清楚。「古道、西風、瘦馬」,充滿詩情畫意,但若親臨其境,恐怕不是味道。別的不說,以瘦馬代步,難免誤歸期。
  • 再读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消费领域。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推向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成了显学,这种种现象的产生、“张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等问题,在这本汇集“张学”发起人、海内外“张学”研究的顶尖级人物及“张派”传人等的作品的集子中都得到了全面而准确的诠释。
  • 渾家‧拙荊‧夫人

    作者:劉紹銘

    劉紹銘教授於嶺南大學榮休後,除了偶爾兼課,仍是日日看書寫作,作品常見於兩岸三地報章雜誌,文章亦屢獲教師當為教材,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文字境界。本書乃散文結集,以評論為主,又以文學和文化評論為主,談白先勇、毛尖、董橋、張大春、林行止、巴金、吳魯芹……新舊無拘,男女無別,在劉教授筆下,這些名家各有特色趣意,讀他們的作品,絕對是一種益智享受。劉紹銘教授的評論文章本身就是好文學,看好作家談好作家,雙重收穫,恭喜「天地」,又出版了一本好書。
  • 到底是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本书是享有声誉的张爱玲研究专家刘绍铭先生继《再读张爱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研究张爱玲的新作,收入了《张爱玲的散文》、《另类张爱玲》、《张爱玲教英文》、《兀自燃烧的句子》和《到底是中国人》等十二篇文章,对张爱玲及其小说、散文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披露了张爱玲在香港及后来在美国的真实状况,在作者如椽的笔下,这位张派作家的“祖师奶奶”的形象栩栩如生,读者不由地会借用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与作者一同发出“到底是张爱玲”的感叹了。书中还收入了两篇作者从张爱玲作品中英互译比较的角度,结合自己翻译作品的经验对张爱玲做了分析的文章。
  • 文字不是东西

    作者:刘绍铭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分为“旧时香港”、“写作这回事”、“文字岂是东西”、“文化瘾”、“寂寞翻译事”五辑。文章大率以文人、文学作品或自身文学经历为引抒发评论、阐述情怀,包括对旧时香港的追忆,对今夕文坛逸事的调侃,对文人琐事趣事的叙述,对文字“颜色”的点评,对文学翻译的独特体验,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综而观之,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对文学的投入,对社会的关怀。
  • 烟雨平生

    作者:刘绍铭

    本书是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华文散文名家刘绍铭先生的自选集,时间跨度三十多载。作者行文不拘一格,所闻所想均信手拈来,加以学识广博,不时穿插古今中外文学典故,幽默风趣、见解独特,令人折服。作者在《万象》杂志行文既久且多,很受欢迎。 《烟雨平生》是作者1944年回港后出版的第三本文集。本书收了作者三个阶段的文章。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散见于台湾报纸副刊,后来分别在台湾结集成书的作品。第二阶段是作者1944年至1995年间每周在《信报》发表的专栏文字,后来结集而成《香港因缘》。第三阶段就是近两年见于《信报》和《万象》的新作。书为三辑,编排以文字性质分类,不以年序为依归。
  • 蓝天作镜

    作者:刘绍铭,黄子平 选编

    香港散文大家刘绍铭先生的精选集。在包罗万象的话题中,时而闪现生活的“精彩的破绽”, 常能捕获啼笑皆非的瞬间,令人羡慕嫉妒。他在笔墨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公共空间发表自己的精彩见解。是我们身处的时代真正需要的好文字。
  •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作者:刘绍铭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大部分的稿件,是作者这两年来先后发表在报章上的文章。其余散篇,见《香港文学》和《文学世纪》。在文字身价贬值“玩残”的时代,我还笔耕不断,一来是为了经济收益,二来是积习难改。写作一旦成了爱好,终生也戒不掉。这年月,文字虽难再感人,但至少还能感动作者自己。有些当年刊在台湾地区报纸副刊的旧稿,事隔多年,我还不时拿出来翻阅,像重刊在本集的《怀念旧台北》是一例。这类旧作现在重刊,一来是为了重温旧时情;二来是今日的我,童心已尽,再也写不出这种文章来。集内有《写不过自己》一文,讲的就是这份心情。
  • 浑家·拙荆·夫人

    作者:刘绍铭

    本书作者为著名评论家,具有国际视野。本书论述的都是现当代一流作家,为作者主编的几个文学系列写的序言合集。论述林行止、董桥、夏志清等人的散文;陈映真、白先勇、张大春等人的小说。文章情理并茂,每篇都是可读性极强的好散文。
  • 吃马铃薯的日子

    作者:刘绍铭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